分享

与厌学孩子的心灵对话丨与时间赛跑的女孩选择休学

 优优706 2019-10-21

核心提示

王蕊是个连吃饭都觉得耽误了时间的女孩。如果她吃饭用了10分钟,一定会在学习时把这10分钟补上。她热爱学习,除此之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可就是这样的女孩,在开学前两天作出了休学的决定。过于在意成绩,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而顺应的状态能使人把注意力集中于做事上。

学习之钟的发条从来不敢松动

王蕊在预约电话中一直强调自己没有心理疾患,她说,自己只是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还有两天寒假就结束了,究竟休学还是不休学?

此后,王蕊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孩子特别敏感,心理老师跟她说话要谨慎,千万别造成新问题……她心存疑虑地问,如果孩子患上抑郁症可怎么办?能否通过心理辅导去根儿?孩子从小在学习上没让人费心思,没想到如今却出了这样的事……母女俩的表现让我隐隐感到这个心理咨询存在相当的挑战性。

王蕊极具学生气质,从言谈举止、着装款式都能感觉到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
“我出身于普通家庭,父母能够给予的资源很有限,我必须要成功,给他们稳定的晚年生活。我喜欢学习,只有学习能改变命运,所以除了学习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比如,我每次吃饭用10分钟,我都会为浪费了10分钟的学习时间而内疚,一定要追回来……”
“王蕊,你很懂事,也很有家庭责任感,但我想问问,你每天的生活节奏都这样紧凑吗?不觉得很累吗?”我的问题使她愣了一下。
“累是肯定的……但您是老师,您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吗?”
“我个人认为,学习只是获得高品质生活,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之一,要想实现你的目标,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素质。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被视为浪费时间,你如何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呢?”
王蕊迟疑了一下,慢慢地说:“可我们老师总鼓励我们要挤分分秒秒地学习。”
王蕊是个容易受到暗示的孩子,尤其是“权威”的话语或观点会对她产生强烈影响。同时,我也感觉到她属于认知水平较高,对许多问题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要想修正她的某些不合理观念,可能需要艰难的“对峙”。
“王蕊,你始终保持这样的时间管理状态吗?”
“如果能始终保持就好了。整个寒假我都处于极端的混乱之中,根本无法安心念书。后天就开学了,可我连寒假作业也没写,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希望您能帮我确认,休学是不是最佳的选择。”
“为什么要休学呢?”
原来,读高一时,王蕊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也不错。但升入高二后,一切都乱了套。从11月开始处于强烈的混乱状态,怎么也无法静下心来念书。“全班同学都挤对我。我去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妈妈又带我看过心理医生,医生说,我的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休学就可以。我也觉得可以利用休学的半年安心在家里念书,彻底摆脱这个让我窒息的班级!”
看来“班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王蕊,休学能让王蕊解开心结吗?我问道:“除了建议休学之外,医生是否对你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呢?”
“没有,他说只要休学调整就好。”

丽珊老师解析

心理医生的一句话对王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再次印证她是极易接受权威的暗示的,从事心理援助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面对的来访者,因为成长的原因或是临时面对困难,此时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心理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来访者构成强烈的暗示。针对王蕊这个问题,休学是能够帮助她告别暂时的困难,但休学也会促使孩子养成逃避困难的行为习惯,对她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更何况复学之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比现在还要复杂,会让他们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效率失灵的她进入灰色情绪状态

“你刚才说去年11月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中考时,王蕊因几分之差目送别的同学进入一流学校,而她则上了这所二流重点学校。那个暑假,王蕊反思与那些同学之间的差距,觉得自己对学习的投入还不够。据她观察,那位考入一流学校重点班的同班女生能够保证所有时间都在念书,课间休息时,如果周围人说话声音大了,她都会面无表情地提醒:“请勿打扰!

王蕊高一年级就按照“规划”,心无旁骛地念书。暑假分班时,她认真地研究了学校高二设立理科实验班的政策,坚信自己肯定能进入。但遗憾的是开学之初,她被分配到普通班。她大哭了两天,恳求爸爸找学校帮她进重点班,但没有成功,她第一次觉得这个家庭很难给予她所期待的帮助。

在她的眼里,这个班学习风气差,同学素质低,上课各干各的,造成老师讲课分心。更为糟糕的是,同桌女生爱说爱笑,闹得她无心念书。期中考试,王蕊没能考进前10名,她觉得是自己的太容忍造成了损失。王蕊找到老师,申请换一个内向的、热爱学习的同学为同桌。班主任说,正想在全班进行一次座位大调整,让王蕊草拟换座方案。

然而,王蕊提交的方案引发了轩然大波。同学们得到消息,王蕊要拆散所有和谐的同桌!一时间,同学们都向王蕊发难:“休想让我们分开!”“你闲着难受啊!”“请你发善心,别拆散我们!”王蕊四面楚歌,成为全班的公敌。

王蕊找到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老师建议她,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同学。她努力做了,但同学依然拒绝她。11月,王蕊进入了灰色情绪状态,学习也受到极大影响,名次一下子掉落到30多名。这使她更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环境,强烈要求转学。

转学谈何容易?父母劝她再忍忍吧!这时,心理医生的休学建议让她备感鼓舞,这样既可以绕开让父母帮助转学之苦,又能告别令自己窒息的班级,还可以赢得一个学期在家念书的机会。但非常遗憾,父母并不同意这个方案。

同学可能成为情绪失落的替罪羊

“你认为休学能够解决一切吗?”

“是的。这个班的女生都挤对我,男生也很讨厌。进入新班级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

王蕊的思维陷入狭窄的阈限,只能通过对峙来帮助她重新反思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说目前你的情况跟你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有关,你能接受吗?”

王蕊很恐怖地看着我,摇摇头。

“高二,你没有顺利进入理科实验班,深陷苦恼和无助之中,你用挑剔的目光看每一位同学,换言之,同学成为你失落情绪的替罪羊。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互动的。就算你的表情在微笑,却无法隐藏内心的排斥。你有些做法的确欠考虑,得罪部分同学也完全可能,但如果说全班同学都讨厌你,我不相信。”

“可这是真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次改变都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换座也是同样道理,肯定有部分同学不满意,但也会有同学暗自高兴改善了的环境。你回忆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因为换座而指责过你?”

“脑子很乱,记不起来了。”

“不要回避,努力地想。”王蕊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逃避,包括休学的决定,我要改变她这种行为方式。

“5对。”

“再想想,你可是说全班同学呀,怎么也得20对吧。”

“真的就是5对,我告诉您他们的名字。”王蕊的脸涨得通红。

“那你为什么说全班呢?是不是以偏概全了?”

“我同意!但老师,我想起要进那个班就不舒服,心乱乱的,怎么办呢?”

“我能理解你的感觉。改变自己的态度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选择为了学习成绩而放弃一切,而别人不一定和你一样。如果想真正和同学搞好关系,就应该接纳他们的生活方式。那样的话,你的心境自然就会改变。”

王蕊静静地想了很久,点点头。“可是,我从11月份起就不在学习状态,寒假又没有念书,现在如果跟这个班继续读,会遇到很多问题。开学一周后就考试了,考不好怎么办?”

看来,王蕊想要放弃休学的念头了,开始着眼解决具体的问题了。“如果你的情绪调整过来,这些都不是问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考试,恰恰能检验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然后与过去进行比较,寻找两种方式的得与失,验证你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王蕊终于舒了口气,结束了我们的第一次面谈。

放弃排斥 从情感上接纳班级环境

两周后,我又见到王蕊。

王蕊激动地说:“丽珊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自从开学之后,我的情绪特别好。可能是因为新鲜吧,我每天在学校好像还没有待够就放学了,周围的同学也特别亲切,现在头脑很清楚,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我为她能有这么大的转变而感到高兴。我问:“和同学的关系怎样呢?

“我发现自己能够理解班里很多同学的想法,其实大家都是愿意好好学习的,有人上课捣乱,就有同学出来制止。有的女生涂口红,我没有以前那样反感了,或许她是以这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状态;有的同学违反纪律,我想可能是压力太大需要宣泄的缘故。当然,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我以后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就好了。说来奇怪,我觉得自己的观念变化了,尽管没有和同学们说什么,但他们都对我很友善。

“是啊,当你从情感上接纳同学,就是不说话,他们也能感受到你的友善;反之,假如不接纳,即便你强迫自己脸上挂着微笑,但他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微笑背后的排斥。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本来想,只要开学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就好。没想到为了迎接联考,老师在复习高二上学期的知识,我恰好可以将落下的补上。下周的联考无论考到什么程度,我都会平静接受的。我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慢慢赶吧。老师,您说我这样是不是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不负责任呢?

“当然不是。心态平和了才有可能稳步提高,顺应的状态会使你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其实我倒觉得你占有先机,你在高二年级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得到了及时的调整,未来再遇到相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丽珊老师解析

我在情绪管理课程中经常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学员回答是灰色的,有的则认为是红色的……为什么同一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睛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其实世界是无色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心境给世界染色。当你认为世界是灰色的时候,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证明你的判断,于是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就成了无法改变的灰色。而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橙色的,你也在选择能够证明你这一判断的例证。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改变我们自己对世界的勾画,我们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也就改变了。

2005年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开设“与厌学孩子的心灵对话”专栏,2008年把专栏的文章整理出版了《与厌学孩子的心灵对话》一书。十多年过去了,但类似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发生。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