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可以提起大明塔来炫耀我的家乡,因为它有太多厚重的历史文化,像哈河水缓缓流淌出一个个古老动听的历史故事,动人心魄而又婉转幽远;像陈酿的那壶宁城老窖醇香浓郁,喝上一口以解几许乡愁。更像一部万马奔腾的电影,见证着契丹王朝那辽阔的苍穹,以及草原不羁的狂野。 这个塞外之城的大明塔,就在宁城县天义镇辽中京遗址内,位于天义镇铁匠营子,只需从天义街里行20余里的路便到了。这里也是当年辽五京之一,契丹辽鼎盛时期的都城。如今它已成为历史天空下的守望者,守望着绵绵不绝的老哈河,依偎着巍巍的七金山,庇护着这里朴实的人民。塔根下的老哈河,敞开宽广的胸怀,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老哈河沿岸的人民。当年东胡族就是靠老哈河水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东胡后裔契丹族就是靠老哈河水的滋养,成就一代草原帝国。可以说没有老哈河就没有辽中京。萧太后正是依据丰盈的老哈河水,才在老哈河畔建立了气势宏伟的辽中京。辽代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绪曾写过一首诗,现在在中京广场上刻有此诗。“一时制美玉,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告戒后世子孙,创业难,守业更难。然而,辽王朝仍未摆脱灭亡的命运,在历九帝二百零九年后,终于停下了艰难的脚步。虽又延续了百余年,契丹人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 面对这残破的千年遗址,让我们怎能不感叹这契丹雄风、壮丽的历史长河画卷呢?这塔高80.22米,仅次于陕西泾阳县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塔基直径36米,第一层塔身高近11米。我站在辽中京外围残存的土墙上,望着耸入云端的高塔,仿佛看到了昔日八坊四市热闹的汴梁城,又听到了斯琴高娃对家乡深情的赞歌;当年这里不缺城市的繁华,而今却是荡然无存,天苍苍、野茫茫,昔日的都城现在是一片田野,漫灭的辽都延续到明代就只省下这个塔了,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巨塔呈八面十三级密檐式,雄浑凝重,巍然屹立,仰望观看,不免心生虔敬之情。塔基是高约5米的高的方形土台, 须弥座每面以短柱间隔成三间, 内雕“卐”纹。儿时传说曾有一农户牵牛从南塔门入,就再没出来,这到使我对塔更多了一份敬畏,直到现在,我还不愿褪却梦幻般实心塔的神秘。台基上起仰莲和“枭混” 曲线形平座承托华丽的塔身。巨大的莲花宝座托起了海天佛国的八大部洲,一尊尊高大的高浮雕佛像,头顶佛光,慈眉善目,俯视人间……,这些精美的雕像、纹饰、文字,是大明塔最具艺术价值的所在。八个面正中都有佛龛,龛内端坐菩萨,东南西北四个正面的菩萨两侧是胁侍,其余四面的菩萨两侧是金刚,胁侍头上有伞盖,伞盖的上方有飞天。只有正南面的佛龛两侧写有蒙文。从大明塔下环绕一周,抬头仰望其卓然出世之风姿,谁不为之倾倒,为之心灵震撼呢?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共有1350只,微风吹拂,远远的就能听见风摇古塔角铃.透穿空间的音律.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时高时低.古朴悠长地演奏着辽人的风雨兴衰.倍感这铃音的神秘,促人怀古。遥遥古塔当然也不缺少诗意,那一年欧阳修做为北宋的使臣,不远千里迢迢出使契丹,来到此地,在辽中京奚牙帐夜住。赋诗曰:“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望平愁驿回,野旷觉天穹。”对宁城的山川秀丽、妇女儿童进行了赞美。如今,中京城外的哈河水,在日夜的流淌着岁月、点染着宁城的美景、诉说着这里人民的勤劳和朴实。在塔的东北处有一幢古香古色的建筑,现在已经是辽中京博物馆的旧址了,我曾进去参观过几次,那时在馆内有蜡像,都是与本地有关的历代皇帝和著名人物的蜡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种形色的物件,让你追寻契丹人生活风俗的印迹。里面还收藏着三千余件历史文物。在这里瞬间能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文明和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