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一盂、三盏

 云趣小集 2019-10-22

碗和盏有什么不同?你可能会想到用途和造型上的区别,

先不多说,客官请看图先。

一碗、一盂、三盏

唐代盈字款玉璧底碗

这是一只唐代邢窑敞口碗,做工非常好,釉面有土沁,玉璧底,盈字款。

一碗、一盂、三盏

1号唐代邢窑玉璧底唇口盏

这是一只唐代窑工款玉璧底盏,唇口。

先从造型上看,碗的腹部微微外鼓,盏的腹部为45度;碗是尖口满釉、盏是唇口满釉;都是玉璧底一个是"盈"字款,一个为窑工款。所谓窑工款就是唐代窑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玉璧底的足底,往往是有些小毛病的残次品。

一碗、一盂、三盏

1号窑工款玉璧底盏

这只盏内壁因为匣钵烧造的时候炸裂进灰,不能作为贡品,于是窑工在足底刻上和自己有关的字迹,盏足心满釉有沾沙,打磨精细,可见当时是准备按照贡品进行烧造的。

内部因为匣钵裂开进灰后的样子看下图,好像一个美女的脸上长了一些俏皮的雀斑。

一碗、一盂、三盏

1号窑工款玉璧底盏内部

盏多为唇口,这样的的设计是为了喝茶方便,这一点是不同于碗的口部设计的,碗是尖口满釉,是为了吃饭方便。碗的直径为15厘米。1号盏的直径为13厘米。

一碗、一盂、三盏

盈字款玉璧底碗

这个碗的底足无论修足、施釉、刻款都非常精细,这是贡品的特征我觉得碗比盏更加珍贵,不仅仅是因为数量远远少于盏,更主要的原因是造型制作的因素。首先,这种碗的造型腹部外鼓在尽量多盛些饭食的同时兼顾了审美,再次,这种碗大多是薄胎,为了食物快速降温一便于食用。邢窑在唐代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薄胎器物的烧造。这是当时制瓷技术的鉴证。盏和碗的装烧都是采用匣钵正烧。

下面再看两只晚唐的盏

一碗、一盂、三盏

2号晚唐玉璧底盏

明显可以看出,晚唐时期施釉不及足墙了,足心无釉,修足略显粗糙。即使如此后朝在修足方面,依旧没有能够比得上邢窑的精细。宋代的定窑更是差的远,河南的当阳峪在一段时期修足比较细致,但也达不到唐代邢窑精细白瓷普品的水准。

这一时期,盏的造型依然没有改变,胎土仍旧洁白细腻。整个盏身找不到几点小小的铁杂质烧制后形成的黑色细小斑点,这是区别于五代时期定窑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碗、一盂、三盏

2号玉璧底盏内部

2号盏土沁比较严重,摸上去有涩感,邢窑胎釉结合比较好,器身很少开片,所以一般很难形成化学土沁,大多是物理土沁,用白色棉布沾水擦拭后一般可以除去,但是釉光一般难以恢复。

我见过印尼打捞的邢窑瓷器,全身被海水浸泡千年,仍旧没有开片,胎土依旧细腻如初,釉光基本不见。

一碗、一盂、三盏

3号玉璧底盏,有土沁

垂直看这样的盏,好似一轮明月。这样的盏倒上茶水正如诗中所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别有一番风味。这可能是邢窑典型器物玉璧底盏被大家认可的原因吧!

一碗、一盂、三盏

3号玉璧底盏内部

最后,看一只非常少见的水盂。她就像是一只飞碟一样,飞碟那时候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这样的造型在邢窑隋代就有类似产品出现,不过大多是青瓷居多。精细白瓷这样的造型是非常少的。

一碗、一盂、三盏

邢窑白釉碟形水盂

一碗、一盂、三盏

水盂底部

水盂直径10厘米,高4厘米。水盂园唇口,内部满釉,内部中央部分有水沁痕迹,底部有窑裂。上手有玉质感。属于盛唐时期的产品。是非常少见的品种,书上没有的就是错的吗?答案显而易见"NO"。邢窑烧造历经780年之久,唐时期烧造更是占据北方300年。我们未见过形状的器物数不胜数,期待爱瓷之人去研究、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