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书院里的这幅长对联,讲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为民的崇高理想

 岐黄堂中醫 2019-10-22
岳麓书院里的这幅长对联,讲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为民的崇高理想

此前没太注意,前几日在岳麓书院游玩看到一副长对联,用语巧妙,寓意深刻,读来也韵味悠长,这幅对联如下:

上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此对联出自清代的旷敏本之手。旷敏本(1699—1782)于乾隆十九年(1754)曾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并撰书此联,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岳麓书院里的这幅长对联,讲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为民的崇高理想

旷敏本

简单翻译一下这幅对联的意思:

上联:是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失听天由命而不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山上)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达到了此种境界,自然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

下联:君主的恩情如何报,黎民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立,圣贤之道如何传,当登上赫曦台(岳麓书院门前,主要用于追忆朱熹),(感受这)衡山的云湘江的水(的魅力),文化一定有回归的地方(一切便有了答案)。

岳麓书院里的这幅长对联,讲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为民的崇高理想

这幅长对联基本上反映了古代文人,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上联讲“修身”,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感知朗月清风,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原。下联讲“为民”,如何报答亲人和君主的恩情,如何传道解惑。这幅对联仿佛是在讲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儒生”这个群体集体所追求的东西。太极悠然可会,斯文定有攸归。极好!

岳麓书院里的这幅长对联,讲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为民的崇高理想

此外,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句话写的极好,一看到这句话就喜欢上了,它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

是非审之于己,是非得失首先自我反省;

毁誉听之于人,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得失安之于数 ,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

什么是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是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这个词在古代是由“文”和“化”两个字构成,应该分开理解。“文”: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化”,《说文解字》上把“化”解释为“教行”,因此,“化”意指人受教而变化。“文“和”化”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文化”,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逐渐改善使人的气质,逐渐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目的

我认为文化是在某个群体的历史进程中留到现在的东西。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自北宋起,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除了岳麓书院,拥有“四大书院”名号的书院其余三家的归属一直在变,唯独岳麓书院一直是四大书院之列,可见岳麓书院可谓是长盛不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它的每一组院落、每一枚砖瓦、每一块石碑、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这就是文化

所以建议以后去岳麓书院的一定得多留意下书院里悬挂那些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