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病人的生命悬于一线,医学还能做什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还有希望治愈?这是一个大众和专业人士都极为关心的问题。今天,青岛市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马学真就与我们探讨了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愈策略。
2005年之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2005年开始,靶向治疗问世,加入到与化疗联合的模式中,时至今日,放疗与免疫治疗也在其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经过全身治疗将肿瘤局限在某区域后,精准放疗可以轻松地清除残存肿瘤,给病人以长期生存和治愈的机会。 都说放疗是一把看不见的手术刀,不需要切开病人身体就能消除肿瘤,其优势不言而喻,但放疗也会损伤正常组织,其副作用导致很多病人无法承受,也就失去了治疗机会。幸而,如今的放射性治疗手段也进入精准时代。相较于以往简单画一个框,如烙饼般正面烙完了反面烙的二维放射治疗的时代,调强精准放疗时代使用VMAT、RGRT、Tomo 、Edge等更先进的技术,大大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让根治性照射能够进行到底,使得肿瘤得以消融。肿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也从8.7%提高到18.8%,而正常组织损伤则从二维放疗时代的29%下降到14%。 在具体技术上,马学真院长提出调强适形放疗和VMAT治疗的基础上同步加量——肿瘤可见的分临床病灶和不易察觉的亚临床病灶,后者需要预防性照射,但需要的剂量不同。临床研究显示,局部加量放疗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大幅度提升(19.8% Vs. 28%)。同步加量是对肿瘤区给予较高剂量(PGTV),亚临床区域给予控制剂量(PTV),形成剂量梯度。血管是肿瘤的营养供给线。切断这条线,肿瘤可能自然消退,同时减少了转移。更重要的是,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使原本杂乱无章野蛮生长的肿瘤血管正常化,让抗肿瘤药物更顺畅地到达肿瘤部位,减少肿瘤对放疗、化疗的抵抗。适度的放、化疗使肿瘤坏死,肿瘤细胞中的蛋白暴露在循环系统中,刺激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因此放疗和免疫治疗可以协同。然而过度的放、化疗则会对免疫功能造成破坏。因此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时,医生要把握放化疗的剂量,得到1+1≥2的治疗效果。放疗还有一种特殊的远隔效应,也与免疫动员有关。肿瘤医生一直在思考如何最大程度调动远隔效应,包括调整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顺序、放疗剂量的计算和分割,根据肿瘤特征选择照射原发灶还是转移灶等等。DC 细胞等过继性细胞治疗与放疗联合使用副作用轻微,并在动物实验中可使肺癌动物的生存时间提高50%。局部放疗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和远隔效应的发生率(27%患者出现远隔效应)。综合而言,虽然全身放疗可抑制免疫,但局部精准放疗可重塑机体免疫系统,放大免疫治疗的效果。而相较之下,外科手术的包括麻醉、开胸以及清扫淋巴结都会降低机体免疫。因此,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更具优势。精准立体放疗非常适合脑转移治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于手术,并且不局限于寡转移灶。专家建议,目前单纯脑转移肿瘤如果能够手术可及则手术,如果转移灶部位比较深或病灶小于三公分,或者位置特殊,例如在脑干部位,则优先选择放疗。在脑转移时,放疗也可适宜与靶向治疗(TKI药物)联用,并且根据是否出现症状来调整联用顺序。 非小细胞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很高并引起疼痛。放疗对骨转移特别有效,疼痛控制率可达近90%或者更高,照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于其他转移,全身寡转移病灶在3到5个以下时,立体放疗也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一部分病人甚至可能长期生存。专家建议,对于寡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在传统化疗等方案基础上一定要加局部治疗,就有希望把本来不可治愈的病人,转化为长期生存和可治愈。最后,马学真院长强调,肿瘤医生面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时,首先应全面的评估病人的肿瘤、体质等综合情况,其次设立治疗目标,能够通过努力治愈的就不要设立姑息目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目标。第三步才是决定治疗手段并实施。希望通过多科学组合的努力,使更多本来不可治愈的病人长期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