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西的10岁女孩小欣因为不明原因的腹痛,已经有4、5年时间基本不吃肉,身材也比同龄人瘦小。近日,父母带着小欣来到我院就诊。医院组织了胆胰外科、儿科、消化内科、放射科、临床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相关专家对小欣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MDT讨论,小欣最终被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 随后,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刘超教授团队为小欣实施了保留胆总管及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及胰管取石术,为小欣取出结石的同时保留胆总管、胃及十二指肠及大部分胰腺的功能。刘超教授介绍,此类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周围器官的血管完整性。目前,小欣康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术后,刘超副院长为小欣查房 据刘超教授介绍,胰管结石是位于胰腺导管内的结石,患者大多有慢性胰腺炎的病史,主要症状为腹痛、消瘦、高血糖和脂肪泻,其病因不明,一般与酒精刺激相关。“但是,像小欣这么小的孩子有胰管结石,还是比较罕见的。”刘超教授表示,由于长期腹痛发作影响进食,小欣已经有4、5年时间基本不吃肉,一吃肉就觉得恶心难受,而这样的饮食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生长发育。 正常的胰腺解剖示意图 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目前一般采用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whipple手术)+胰管取石术。但该手术需要切除胰头、远端胃、胆囊、胆总管及十二指肠,切除范围大,手术创伤大。多个脏器的切除及消化道重建也改变了正常的消化道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病人术后消化不良、吻合口溃疡甚至癌变可能。而小欣年龄小,实行如此大的手术对于小欣以后的生长发育有可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经术前MDT讨论,刘超教授决定为小欣实行保留胆总管及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及胰管取石术。该手术只是切除了病变的胰头组织,保留了胆囊、胆总管及胃、十二指肠的功能,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减轻前述传统的whipple手术术后的不良影响。 “虽然切除范围小了,手术难度却更大了。”刘超教授介绍,因为要保留胆囊、胆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正常功能,最关键的是保留供应上述器官的血管完整性,而且这些血管都很细小,围绕着需要切除的胰头组织呈网状分布。如何切除其中的胰头组织,却又不破坏周围的血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这需要手术者具有深厚的解剖知识及精湛的手术技巧。由于该类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目前在国内开展尚未普及。 传统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后示意图 保留胆总管及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示意图 最终,刘超教授团队为小欣成功完成了手术,完整切除了病变的胰头组织,取尽了剩余胰腺胰管中的结石,成功的保留了胃、十二指肠、胆囊及胆总管。整个手术过程耗时4个小时,术中没有出现术前担心的器官缺血等情况。术后第二天小欣就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七天基本恢复正常饮食。术后第10天康复出院。 刘超教授介绍,与小欣同期入院的还有两位患者,38岁的陈女士和32岁的胡先生。陈女士自2010以来反复发作胰腺炎,这几年来在外院陆续做过胆管取石、胆囊切除手术,但胰腺炎却始终没有治好。去年9月,当陈女士怀孕20周时,胰腺炎再次复发,最终胎儿没有保住。 今年7月,陈女士由于胰腺炎复发来到我院消化科就诊,经过MR检查后发现胰头有囊性占位,考虑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该肿瘤为良性肿瘤,但是会反复分泌产生黏液样物质、阻塞胰管,导致胰腺炎的反复发作。医院组织了多学科MDT讨论后,刘超教授医疗团队为她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胆总管及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术后陈女士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流质饮食,第七天恢复正常饮食,第九天康复出院。 另一位患者胡先生在9月初体检时发现胰尾占位,来到我院就诊后,经检查考虑为胰尾部实性假乳头状瘤。该肿瘤也为良性肿瘤,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具有癌变的可能。传统的手术方法一般将胰体尾及脾脏一起切除。但是在人体中,脾脏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免疫功能、清楚破损血细胞等功能。有少数患者在切除脾脏之后会发生暴发性感染。刘超教授医疗团体最终为胡先生实施了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保留了脾脏的功能,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保功能的治疗理念是我们团队一直倡导的。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获益的患者不在少数。”刘超教授介绍,随着精准治疗的理念日渐普及,在胆胰外科领域也越来越注重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保留器官功能,而不是“一刀切”。保功能的治疗方案适用于良性病的患者,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刘超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手绘示意图作者:我院胆胰外科朱太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