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Verdan分类,指屈肌腱可分为5区 I区 是最远的一个分区。自中节指骨屈指浅肌腱(FDS)止点到末节指骨屈指深肌腱(FDP)止点,该区只有指深屈肌。在此处容易发生指深屈肌的断裂,包括肌腱抵止点撕脱带或不带骨片。该区肌腱损伤后修复的并发症是远侧指间关节挛缩或肌腱在A-4、A-5内的滑动性减弱。 II区 该区位于屈指深、浅肌腱共存的屈指腱鞘内,起于远侧掌横纹,止于中节指骨的中断。这一区域屈肌腱有复杂的滑车系统支撑,将肌腱约束在指骨上,以利于手指屈曲。损伤和被修复的滑车处可能会形成粘连。未修复的滑车在肌内收缩时还会由于肌腱沿掌侧方向拉开骨骼而出现“弓悬”。该区肌腱还有腱钮,为肌腱提供血供和营养。手术修复要求精细微创,该区常常被称为“无人区”,因其容易粘连预后差而得名,目前由于显微修复技术的改进预后较好。 III区 腕管远侧缘到屈指腱鞘近侧之间的区域,蚓状肌在此区起于屈指深肌腱,其肌腱从腕管内发出。因此,对于该区屈肌腱损伤建议早期让掌指关节做轻微的被动活动以及轻微的被动握勾拳动作,(掌指关节伸直、指间关节屈曲)。 IV区 该区位于腕管内,被滑液鞘包裹。这一部位的损伤常有多条肌腱神经和血管损伤,因为这些结构彼此十分靠近。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很常见,各肌腱的分别滑动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肌腱粘连。 V区 该区位于前臂远1/3到腕关节水平,包括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的肌肉肌腱结合处。因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尺动脉通过这一区域,所以肌腱损伤常伴有这些组织的损伤,在康复的早期必须对这些血管和神经加以保护。建议这一区域的肌腱损伤要早期修复,以防肌腱随肌肉回缩。这些肌腱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深部,容易形成粘连。康复治疗时改善各肌腱的滑动性可以减少肌腱粘连和挛缩。 拇指屈肌腱亦分5区: (1)Ⅰ区 拇长屈肌腱附着点; (2)Ⅱ区 近节指骨颈到掌骨颈,即腱鞘区; (3)Ⅲ区 大鱼际肌肉区;Ⅳ区:腕管区; (4)Ⅴ区 前臂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