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城里的砖雕艺术

 板桥胡同37号 2019-10-29

位于南开区东北部的老城里,三岔河口西岸,是天津的发祥地。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自宋金时期设直沽寨起也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明朝燕王朱棣改名天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设戎称天津卫。由于漕运的发展,明清以后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保卫京畿、供应京师、开展商贸的必经之路。特别筑城设卫以后,一些富豪商贾,陆续在老城厢定居,从而使天津迅速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重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可以说今日老城厢是当时天津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百多年来,这里住着许多全国著名的盐商、粮商和运输商,如张明宇和张霖父子、查日乾、安仪周,以及清末形成的“八大家”和“新八大家”。他们勾结官府,垄断这一地区的经济命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天津诗人杨无怪曾以“钱来得猛,职捐得狂”来形容他们显赫的财势,因此时时、处处他们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那种尚豪华、讲排场的豪门之风。

天津许多种民间美术都归这些富商豪门享用,如建筑装饰美术中的刻砖、木雕和石雕等。豪富们为了表现他们的富有,打破一般平民“知足常乐”的低消费观念,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他们用经商聚敛的资财,建住宅,筑林园。商人的住宅大多有高大套院,舒适而华丽。富而不贵的商人,为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地位,在营建住宅上不惜重金。从庭院到门罩,从厅堂到天井,在大门、照壁、屋脊、烟囱、梁柱、柱础、挑檐、隔扇、揣窗、窗栏等众多的建筑构件上,都加以各式各样的精细雕刻。有的甚至施重彩,描真金。津商的这些做法典型地反映出商人竞尚豪华,竭力追求技巧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意趣。

我市著名刻砖艺人刘凤鸣说:“有落儿人家的房子都是好几道院,给他们刻花活,一刻就得四五年。”那么我们就以精美的刻砖装饰,来谈谈民间美术艺人在我市南开等地区的砖雕艺术。例如坐落在老城南门里大街上的天津戏剧博物馆馆址,广东会馆里的砖雕就别具特色。该馆正厅山墙之上的“菱形牡丹”与六角形的大型“正龙戏火珠”砖雕艺术价值极高。“菱形牡丹”采用了刻砖蔓草做底层砖雕,由于蔓生的草滋长延伸蔓草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花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称它为“唐草”。就在这层砖雕的上面又加贴上五朵人头大小的立体牡丹,其雕刻的花瓣层次分明而流畅怒放。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为百花王”。又宋文《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苑之富贵者也”等,名句流传至今。“百花之王”“富贵花”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宫中亦爱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因此将这块砖雕镶嵌在该馆建筑上的最高处。

“菱形牡丹”砖雕的下方便是大型的“正龙戏火珠”砖雕。它先用六角边的蔓草与牡丹花装饰成花边纹样,与上方的“菱形牡丹”协调统一,形成牡丹正龙连相互应,成为一组山墙上的巨型砖雕图案。在此基础上中间底层刻有祥云,不仅形象丰富生动,更具有中国图案的意境美,那飘忽缤纷的流云伴随着正龙。正龙形成S形,龙爪矫健抓住云朵穿云翻滚在行云、层云、片云、团云之中,露出凶猛的龙头,那龙眼、龙眉、龙嘴、龙须、龙角雕刻得栩栩如生。龙从上古图腾时代,就被华夏先民当作祖神而敬奉。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口角旁有须髯,颌下有“火珠”。火珠亦称宝珠,是一种能聚光引火的珠,在传说和神话中它是一种神奇的通灵宝物,是一种象征祥光普照大地永不熄灭的吉祥物。在中国古代宫火珠为八焰刻砖而成。它在英武的龙的形象面前,又常是雷和闪电的象征。龙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信奉。在中国民间也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民居和大众的活动场所,其建筑山墙上不准采用龙的形象,如果用了龙的形象,官府就会定你个谋反篡位的罪名。那么为什么广东会馆的主要建筑上还雕刻了大型的“正龙戏火珠”呢?我们首先来观看本馆第一块黑漆“领海珠辉”的金子横匾是谁送给的就略知一二了。此匾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的钦命花翎二品衔、监督天津新钞两关北洋行营司长、办理直隶巡商事务兼管海防兵备道梁如浩立,就知道广东会馆与清政府派津门兵备道梁如浩的内涵了。正是借此光耀,在建筑上雕刻了大型正龙才抬高了其广东会馆与主持者的身价。

那么,这组艺术精湛的“菱形牡丹”与六角形的“正龙戏火珠”砖雕的作者是谁呢?我问过许多人都不知道。无独有偶,我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看到过一块正方形的清代刻砖艺人刘凤鸣的“龙凤呈祥砖雕”,联想到了广东会馆的大型“正龙戏火珠”砖雕。

“龙凤呈祥”刻砖,雕刻细腻,由三四层的贴砖镶嵌而成。以“中”字连续组成了中字纹饰花边,以静带动,附托出了龙凤飞舞在云朵与流云之中的动感。火珠的滚动游荡,形成了圆形的弧,组成了园外有方,方中有园的形式美。体现出中国古代把龙象征权威尊贵,而仪态端方的凤象征着美丽、仁爱。两者结合则是太平盛世、高贵吉祥的表示。以后民间又把结婚之喜比作“龙凤呈祥”,也是对富贵、吉祥的希望和祝愿。刘凤鸣所雕刻的云朵、龙鳞、龙头的神态,以及刻砖贴砖的方法都与“正龙戏火珠”砖雕极其相似,因此我分析这两组砖雕都是出自刘凤鸣艺人之手。

道光年间,天津刻砖艺人马顺清发明了贴砖技术。他为了加深砖雕的层次,在砖面上再加一小块儿砖的做法,能使画面的空间加大,层次深远,更便于表现工匠艺人多种的艺术技巧。到了光绪年间,刻砖艺人刘凤鸣又发展了这一技艺,在一块砖上加贴多块小砖,使得画面的凹凸多、起伏大、变化大,工匠艺人活动的刻砖天地也就加大了。圆雕、浮雕、镶雕、贴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层次分明,高低起伏,构图丰满,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津门富豪和市民对繁褥工细就越发欣赏。

南开区旧城东门里仓廒街50号之照壁和西门里大街99号之照壁的刻砖艺术就体现了以上所描述的特点。这两处照壁顶部最显眼的位置,一般都采用了上方为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组成花的构图。中间采用历史人物、鱼樵耕读、亭台楼阁、廊桥船坊与园林风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中国造园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雅、浓郁的东方色彩蜚声中外。这种造型不仅是游人观赏风景和休息娱乐的地方,也是整个园林风景不可少的点缀之作。这种砖雕镶嵌在照壁的主要位置上,反映了整个古建筑无论是它们独特民族风格的造型艺术,或是建筑物上的彩绘图画都给整个装饰绘画艺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它的下边采用了花卉及图案相结合的连续装饰纹样,组装在以白色条石为框架,以多种多样砖雕为主镶嵌组合而成的大型照壁,迎接着从门楼走进来的四面八方的宾客,为津门地区的一大特点。这两组照壁经过二三百年的时光,仍保存至今真是难能可贵。它们在统一构思的基础上也有各自的个性,如50号民居照壁左侧局部花边图案就采用了博古为单独模样组成花纹图案砖雕。博古器物在装饰上简称博古,是图绘古器物或模仿古代款式的各种器物造型。如博古画、博古瓶等等,种类繁多、形式优美。图案多以博古器物如古瓶、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各种优雅高贵的摆件组成,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给人以美的享受。再有该照壁顶部方探头刻制了一对对称的财神手捧聚宝盆摇钱树砖雕。它就借用了天津剪纸常用的体裁于照壁上了。而西门里大街99号照壁顶部方探头却刻制了一对“和圣和合圣二仙”。“和合”原是古代传说中二神仙名,即手持荷花的“和圣“与手持圆盒的“合圣”。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上,把他们视为和美谐调的象征。这两座照壁一东一西既统一相似又别具特色地各自发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还有像北门里王宅拱形的大型刻砖门楼就是以花卉纹样为主的砖雕。还有像卞家大门楼内侧墙壁刻砖、海张五住宅门楼及居室额坊等以及广东会馆四合院额坊砖,石雕都是清代的佳品,都具有很高的民间工艺美术观赏和研究价值,就不一一描述了。现单提出海张五住宅侧过门额坊砖雕,虽已遭损破烂不堪,但是当年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却犹在眼前。右侧第一块压砖为同“六合”谐音(中国古代所指的“六合”为天、地、及东、西、南、北四方),并与桐树一起组成一幅寓意普天之下,太平盛世的吉祥图案。民间的一切文艺形式,都是士大夫文艺的保姆,文艺家们要在民间文艺中得到借鉴,同时,也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雅化。天津的砖雕艺术不但是在市民欣赏趣味的影响下,同时也是文人的不断雅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天津邻近北京,又是交通要冲,南北文人、官吏进京,大都路过天津,如姜宸英、梅文鼎、赵执信、吴雯、方苞等人都在津长住多年,画家石涛、朱导江、恽铁肖、华岩等人,也在天津生活过。所以,天津刻砖艺术除受当地文人影响外,还受到许多寓居津门的文人和他们留在本地的大量作品的影响。因此,天津砖雕艺术受文人的雅化,比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受文人的雅化更高一筹。所以,天津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都曾被宫廷、王府请去过。如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就曾被某贝子府请去长达半年之久。现在,故宫和颐和园里都存着不少他的作品,据说是慈禧召张明山去宫里做的。天津风筝艺人张国瑞也曾被某王府请做风筝。天津杨柳青年画艺人高桐轩也被请到宫里给慈禧画过像,颐和园里现在还保存着天津刻砖艺人马顺清的杰作。这样,就使天津的民间美术家们有机会领略中国宏伟的宫廷建筑、欣赏历代著名珍藏。这是天津砖雕受文人艺术影响的另一个途径。

天津从事建筑装饰雕刻的工匠,一般都集体活动。津商营造住宅时,为了获得最佳的雕刻装饰,通常组织打擂比赛,雇佣两帮雕刻工匠,各显技术。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各帮工匠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巧夺天工。民间工艺美术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民间工艺美术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活的流体,纵向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横向又有一个传播的特征。民间工艺传播是通过群体与群体、艺人与艺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单体的能工巧匠是关键,也是群体的组成细胞,更是民间工艺美术的载体。天津民间工艺美术随着工匠技能的提高而发展,随着工匠的流动而变化,随着工匠的师徒相传而绵延着。

但是,当前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的时期,像砖雕等民间工艺美术正在急促地收缩和流失,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我在这里呼吁:救一救我们的民间工艺美术吧!在我市拓宽内环线,改造北马路、西马路,向旧城一侧拆建四十米工程,这些为进一步改造老城的总体规划,打响了头一炮;也为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改造老城打下了奠基石。我建议动工前,首先在城里选一座较完好的四合院,在这里创建一处我国第一家“天津砖木石雕展造馆”。其功能是“前店后厂”;前面展览室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后面制作生产砖、木、石雕。展销式的管理,这样就可以把我市拓宽内环线、旧城改造,拆下来的砖、木、石雕艺术品收藏起来,作为该馆的展品和样品。该馆负责旧城改造时装修四合院等,平时为城建、园林、房管和外向型工程等加工制作砖雕、木雕、石雕,发挥其经济效益,自力更生,自办养馆。使之成为我市古建筑装饰的骨干力量,改革博物馆、展览馆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躺在国家身上单条腿走路的弊病。工作人员由我市城建、园林、房管、文化部门挑选出对砖木石雕精通能干,而且又能研究宣传的人组成。这样做一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减少了城里住户和人口,又保护和挽救了四合院古建筑,还可以在这里宣传天津砖木石雕民俗和优秀的雕刻艺术品,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举一反三,充分利用古建四合院,改建成许多文商、文贸、文化旅游娱乐的场所,为我市改革开放又增添一景。

转载《南开春秋》作者黄殿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