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斯文卿相 2019-10-29

科举,说到底就是选拔人才,传统观念中,就是天下举子集中到一起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择优录用,充其量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舞弊案,又跟片区有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科举的起源讲起了。

一:从“亲亲”到“贤贤”

科举是怎么来的?

夏商周时期,是不需要科举的,因为那时候施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纽带管理天下,老子是官,儿子是官,孙子是官,上千年下来,从无例外,对此,古人有个比较委婉的说法,称之为“亲亲”,用人就用自己家里人,家里人还用他自己的家里人,总在一个小圈子里循环,还需要什么考试呢,长大以后,顺理成章的继承就是,哪怕他是个傻子。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亲亲

然而,用家里人虽然放心,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强枝弱干的局面,出现强枝弱干会怎么样?对全天下而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对地方而言,“诸侯执权柄”就变成“大夫执权柄”,乃至于“家臣出令”,“扶犁黑手翻持笏”,下层,原先呼来喝去的下层想要翻身做主,导致政局动荡,天下混乱。

“亲亲”的根基产生动摇,家里人靠不住了,靠不住怎么办?

前669年,以昏聩闻名的晋献公尽逐诸公子,废“公族大夫”,改成“士族大夫”,创造性的将用人范围从公族扩大到士族;前659年,以后永霸西戎的秦穆公上位,为了更广泛的招揽人才,在晋献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秦国开创“客卿制”。

以上种种,成了“亲亲”之后,“贤贤”的起源,用人开始不考虑血缘,而是考虑是否有才,事已至此,科举制便出现胚胎,当然,等他长成参天大树还早着呢,因为“贤贤”不也得经历一下历史的考验不是。

二:从“推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贤贤”意味着,公族以下,跟国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士人,可以根据才华进入朝廷,从而有了当官的机会,那么,士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其中有“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也有“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有“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废柴,也有“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贤贤

君王自然要“敬其宝,爱其器”,从这些人当中挑出国宝、国器予以重用,然而非常尴尬的是,理论上虽然很是完美,但国宝、国器奔愣上又没刻上记号,该怎么将他们从芸芸士人当中挑选出来呢?考试?说得很好,但该怎么考,也就是该怎么选拔人才呢?

秦朝,国运太短,还不存在人才问题,因此,他们暂时不必为如何选拔人才操心,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能干的文臣武将一大堆,也不必为如何选拔人才担心,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事情就变得有些糟糕了,怎么个糟糕法?

汉武帝当上皇帝以后,西汉已成立五六十年了,五六十年意味着什么?

非但开国的功臣老去,就连功臣的子女也渐渐老去,如周勃、周亚夫,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人才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青黄不接怎么办?自然要公开选拔人才,可怎么公开选拔人才呢?

为此,汉武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推出“推举制”,什么意思?命令各地郡县,按照才学和品行,向朝廷推荐人才,然后由朝廷统一考察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举秀才,举孝廉”。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朝廷

由地方向朝廷推荐,朝廷通过一定的考察之后,特别优异的,直接到地方或朝廷当官,稍次一些人的,留在身边,当个郎中,相当于后备人才储备库,跟在皇帝身边,一边帮皇帝办事,一边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学成毕业以后,再选派合适的官职。

为了确保这项制度能顺利实施,汉武帝还给各地方下指标,大致是“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同时,还将推举指标纳入官员日常考核,完不成任务者,一律不达标,年终评比上就会划分为劣等。

如此一来,制度上是相对完备了,但问题是,朝廷每年下达几个当官的指标,当官又都是人人都喜欢的好事,既然人人都喜欢,指标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供不应求怎么办?

各种歪门邪道随之而来,甚至还有地方豪强把持地方推举,将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久而久之,“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等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推举制有了施行不下去的可能?

施行不下去怎么办?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曹魏

三国曹魏时期,出现了“推举制”的变种“九品中正制”,选朝廷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原籍中正官,负责每年一次的人物考评,将参加考评得分人物化成九等,报上朝廷,供朝廷选用,如此一来,“推举制”当中的地方推荐,变成“九品中正制”当中的朝廷官员推荐,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进步,但实际上呢,换汤不换药而已。

推举制的弊端依旧存在,人们开始寻找更新的,更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三:科举制的出现

公元587年,隋一统天下之后, 鉴于“推举制”、“九品中正制”出现的种种弊端,隋文帝杨坚废除察举,建立科举,命各州每年选三人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一举措,视之为科举制的萌芽;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设进士科取士,科举制至此登上历史舞台,此后,逐步完善,一直延续下去,延续了1300余年,成为封建王朝选用人才的主要手段。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杨坚

科举制与“推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的是,它注重“以文取士”,确立了一个用人的硬杠杆,理论上讲,杜绝了选拔人才方面,地方上徇私舞弊的可能。

然而,杜绝徇私舞弊,科举制就没有毛病了吗,当然不是?

主要矛盾就集中在,中国疆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就意味着人员水平有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实施一刀切,一个标准衡量整个儿天下,貌似公平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巨大的不公,甚至还会造成部分地区的离心离德,为什么这么说?

公元1397年,即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开科取士,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王府属官)白信蹈等为考试官,录取宋琮等52名进士,经三月廷试后,以陈郊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谔为第三名,称之为春榜。

春榜发布后,人们忽然发现,上面录取的居然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怎么办,当然十分不满,认为是主考官有意识歧视北方人,于是联名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在录取中偏袒南方人。朱元璋知道以后非常生气,立即命侍读张信等在落第试卷中各阅10卷,增录北方士子,但张信等复阅后发现,北方士子的试卷大部分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复阅结果报上去后,又有人说张信等故意以陋卷进呈。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张信等被凌迟处死,春榜录取陈郊、刘谔、宋琮等南方士子,也一律削去功名,发配边疆。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阅卷,定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分别为一、二、三名,是为夏榜,下榜当中,录取的全是北方人,所以又称北榜。

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南北榜之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真的是刘三吾偏袒南方人吗?当然不是,这里面是有原因的,魏晋以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相对稳定意味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长此以往,南方士子的水平自然稍高一些,刘三吾等不考虑实际情况,根据一个标准取士,结果,造成南北方的不平衡,从而引发一场天大的官司,后来还因此获罪,从这个层面讲,刘三吾等是很冤枉的,因为他们吃了制度缺陷的亏,吃了亏怎么办?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皇帝终于觉醒了,明仁宗朱高炽决定,科举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第一次,根据地域,将天下分为南区,北区,考试时在试卷上注明,采用不同的标准,录取比例分别是南六十,北四十。之后呢,又觉得这样划分太过笼统,有些交界地带不好划分,索性第二次再加个中区,南北中的录取比例分别调整为55%、35%、10%,依旧是南方人录取的较多。

古代科举也分片区,南方和北方标准不同,为此事还打过一场官司

清朝

此后遂成定制,一直延续到清,到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虽然录取比例稍有变化,但大体上,将参加科举的士子按地域分成南北中三区,三区标准不同,区别对待的方法一直没变。一则用人上不敢马虎,二来呢,敢马虎吗,稍有不慎,都会带来不满,从而引发一场天大的官司,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之争,不可不慎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