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这些年我书店逛得多而买书却少。 不买书,省钱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些其他的想法。一是方便搬家;二是买了的书往往会不去翻看,觉得反正是自己的了,什么时间看都行,结果就一直没有了看的时间。 不买书却不能不读书。 我一般不会到朋友那里去借书。一是在异乡朋友不多;二是向朋友借书,如果没有其他目的,实在是很不便当的。首先是怕忘记了归还而令朋友不快;再者是自己在看得深入时,往往会忘乎所以,有在书上乱勾乱划的毛病。怕是毛病一犯,自己倒是勾划涂写得一时痛快,却给朋友添了不该有的烦恼。因为我的激动处,不可能也是他人的激动处;又因为大凡买书藏书者,都是有爱书癖的。自己不看,那是觉得还没有顾上看,却是决不想送人更不想有人在书上胡乱涂划的。 有鉴于此,我就到图书馆办个证借书来看。因为图书馆的书都有明显标示,手痒想勾划的时候,容易得到提醒。再就是,万一勾涂上了,难以挽回,还可以干脆赔款了事,不用像在朋友那里一样,使情谊受到损害。 那些大部头的书,我已经很久没有勇气去碰了。 不是完全的没有时间,而是没有那样的心情。读书是要有心情才能进行的,特别是所谓的闲书。我一直觉得,少年和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节。就像庄稼一样,在拔节、开花的季节,是最渴望吸收养料的时候,也是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而到了果实将熟,生命进入了保持期,便没有了那么急切的劲头。然而,这时候的选取却不再盲目,吸收也最有用,是需要什么才补什么的。 我现在的读书也是越来越挑剔了。有时在书店里转悠半天,竟翻不到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只好怏怏而归。 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不如不读。 人们常常把书分为有用的实用书和没用的闲书。我想,有用的大概就是各类工具书吧。比如一个果农,他读怎样栽种果树,怎样防虫施肥让果子结得多,就算是实用书。一个面临考试的学生,读课本及相关的辅导材料,大家也会觉得是有用的。再或者一个赌徒,去读一本怎样赌博赢钱的书,大概也算有用吧。 我有时也会去读点自己并不喜欢,但又觉得应该读的书,这大多是出于想了解某一方面知识的缘由。譬如,我读一些佛经,读一些圣经或其他宗教的典籍,就是这样,有点强迫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不过,虽着岁月的漫延,我越来越多的开始读闲书,读自己真正喜欢的书,至于有用无用,大多不在考虑之列。 认真说起来,书只有喜欢不喜欢的分别,而不存在好与坏或者有用与无用的界定。对一些人没用的书,对另外的人却可能就是一座宝库。被一些人禁读并宣称是毒草的所谓坏书,若干年后往往大为流行,成为洛阳纸贵的读物。 有用与无用,好与坏,不取决于书,而取决于评价它的人。这就像一棵白菜,一只兔子看到了一定是欢喜的,有用的。一只猫看到了就无动于衷,全无反应,甚至是厌恶的。 有的人似乎读书很多。你随便说起一本书,他都知道,都能说上几句关于作者和书的话题,非常知识渊博的样子。但你若是想和他就这本书或作者更深的交谈,他便会马上转移话题,说到另外的事情上去。这种伪读书人,买书藏书仅仅是为了招人眼目,让人知道他很博学,很超凡脱俗。 这样的人初见时耳目一新,相处一久,便觉乏味。 在没有目标的阅读中,可能突然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词,某句话而使自己受到触动,唤醒了内心中沉睡的经验或故事。这时往往抑制不住的会有写作的冲动。但写出来的,也许与刚刚读到的东西毫不相干。那只是被唤醒,被触动。但若是没有这触动,你心中的故事可能还要沉睡千年。 越是多数人看着没用的,可能越是潜藏着无限价值。就像和氏璧那样,关键是有没有被一双慧眼发现。 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闲书,只有闲人。 世界上也没有一本书没用,只有没用的人。 我已经很久不习惯于坐着读书了。我读书都是躺在床上,在睡前或者醒后,在还没有起床的那一小会儿。我是一个写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写。读的再多,如果变不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不能唤醒内心自己的神,就是在浪费生命,在亵渎生命赋予的神圣。 一本好书,对我来说大概有两个标准。一是能给我启迪,引起共鸣。二是能令我开心一笑。 一生哪怕只读一本书,只要真的读懂了,悟透了,化成了自己的血液,也就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