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乾隆《御纂周易述义》,逐句批注】 文/柳梦塘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周易述义卷一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乾,健也。纯阳之性。生生不已。故曰乾。所谓至诚无息也。诚通诚复。故有元亨利贞之四徳焉。生意初萌,浑然太和。乾之元也。气动理呈,元必亨也。气成形而理成性,亨之利也。太和保合,利乃贞也。贞则元复,而又亨利矣。循环无端,乾之所以为乾也。在天为命,春夏秋冬其着也;在人为性,仁义礼智其施也。率性为道,而天下之理得矣。其体之立,无物不有;其用之行,无时不然。故善体乾者,必以元仁为本,而礼以亨之,义以利之,智以贞之,则与天合徳,而自天祐之矣。此学易之通例也。 没错。你没看错。是乾隆。还是那句话,在古代,只要是个“读书人”就一定是读过周易的(甭管读的深读的浅)。感兴趣的,或者是“好事者”还会说道两句,就成了“注解”。 五经之一。不读是不可能的。什么李杜元白王杨卢骆韩柳欧苏苏黄米蔡等等等等都是读过这本书的。 至于他们读了写没写“感想”注解,写了又流传没流传的下来(失传的易注很多的)。这得另说。 写了注解有没有名气。这又得另说。有的人写了注解,不过读过的不会超过两位数。除了“研究者”去读基本没有人会读了。其实周易本身是挺“枯燥”的。周易的注解是更“枯燥”的。 我从来不说周易“好看”。而是“难啃”。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这并不是说周易有多么好看,他看的津津有味,不知春去了多时了。其实是突出周易的“难啃”。不过,易传按文采的层面来说,还是有的,有些章节也很“大气磅礴”。读过“凛凛有浩然气”。但是周易古文(经部分)就压根不是用来读的了。因为本身就是用来“占”的,好比“摇观音签”,摇到哪一签看哪一签。周易就是摇到哪一爻看哪一爻。压根写出来就不是让你读的。就好比新华字典,写出来不是让你读的。而是让你“查”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多少位也不是让你读的,是让你查的。当然有些“好事者”去背又是另一层面了。 就像你说我会背周易古经,可不可以。可以啊。 周易古经是用来查的。诗经是用来唱的(有的要配合乐器、舞蹈)。所以功用决定了他的体例。他的体例决定了他的“可读性”。比如字典、殷墟卜辞、医学论文,不具有“可读性”。 有个节目叫朗读者,好像没人朗诵“殷墟卜辞”的吧? 周易古经本身没啥可读性。利涉大川啦,公用射隼啦,履虎尾啦。有啥可读性。就是吧表达“一种意象”“一种状态”,用来备查的。 那什么是可读的呢。诗歌散文啦。文啦章啦都是可读的。后期的写作者专门往“可读”上靠。 ==== 说了老半天。这不是乾隆自己写的。而是乾隆组织编撰的。 乾隆二十年奉敕撰。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所解皆融会群言,撷取精要,不条列姓名,亦不驳辨得失,而遗文诠释,简括宏深。大旨以切於实用为本,故於《乾卦》发例曰:“诸爻皆龙而三称君子,明《易》之立象,皆人事也。”全书纲领,具於斯矣。又於取象,则多从古义。如解《乾》九二曰:“九二刚中,变《离》,文明。”解《坤》初六曰:“变《震》为足,有履象焉。”解《屯》六二曰:“变《兑》为女,柔正,故贞。”凡斯之类,皆取於变爻也。解《屯》六三曰:“《震》、《坎》皆木,聚於《艮》山,故为林。”解《屯》九五曰:“陷阴互《艮》,止而不动。”解《需》九五曰:“《坎》水《兑》口,故为酒食。”凡斯之类,皆取於互体也。解《蒙》六三曰:“三变互《兑》,故为女。”解《讼》九二曰:“《坎》《坤》体,故为邑。又互《离》,户象也。三百,《离》数也。”解《讼》九四曰:“《乾》初复体,互《巽》为命,变《艮》为渝,《艮》,止贞也。”凡斯之类,皆兼取变与互也。故解《系辞传》“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曰“物谓八卦之爻,杂谓自其中四爻杂而互之,又撰成两卦之德也。是非者时物之是非,皆於中爻辨之。正体则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互体则三为内卦之中,四为外卦之中。故皆谓之中爻”云云,诚为根据先儒,阐明《经》义。盖汉《易》之不可训者在於杂以谶纬,推衍禨祥。至其象数之学,则去古未远,授受具有端绪。故王弼不取汉《易》,而解“七日来复”,不能不仍用六日七分之说。朱子亦不取《汉》易,而解“羝羊触藩”,亦不能不仍用互《兑》之义。岂非理有不可易欤?诸臣仰承指授,於宋《易》、汉《易》酌取其平,探羲、文之奥蕴,以决王、郑之是非。千古《易》学,可自此更无异议矣。 =============================================================== 乾,健也。纯阳之性。生生不已。故曰乾。所谓至诚无息也。 乾,健也。====每一个儒都说过。 纯阳之性。生生不已。故曰乾。====纯阳的特性就是“生生不已”。所以说是“健”(乾)。 这句的“因果链”: 因为:纯阳的特性,生生不已。 所以:卦名叫——乾(健)。 生生两个字是从易传上拈出来的。 《周·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易传很强调“生”。后来成为重要的“命题”。也可以叫“话题”。也就是说成为“话题”之后,就有很多人讨论“生生”了。 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语。为易学重要命题。《系辞上传》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集解》引王凯冲曰:“物无不备,故曰富有,变化不息故曰日新。”孔颖达:“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是说事物由阴阳变化而不断获得新生。《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义与此相似,旨在强调宇宙生生不息、日新不已的功能,揭明《周易》积极创造的精神内蕴。关于生生的过程,《系辞上传》作了宏观的归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浑融一片的太极生出天、地,生出春、夏、秋、冬四时,最后产生世界万物。《系辞下传》则阐述了生生的具体情况:“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可见,生生的实质就是阴阳的交感变易,它保证了事物始终进动不已的态势。这是《周易》价值系统中极富个性的一种思想,数千年来,它启示着人们不断除旧布新,永无止息地求得进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清人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对这一命题作了新的阐发,说“生生者化之原”,物种各自“生生”,是“化之流”。指出万物再生的规律是“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之所以成化也”,如“卉木之枝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生之性,可以观夫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否定之否定原理论证了“生生”的命题,并赋予了此命题新的含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生:指化生万物。圣人:古指帝王。 天地的弘大德泽,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圣王的重大珍宝,在于有崇高的职位。 意谓帝王守位,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不相侵害。语出《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南朝.梁元帝《忠臣传序》:“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因生所以尽孝,因位所以立忠。”唐.苗神客《大唐故右虞候副率检校左领军卫将军乙速孤府君碑铭并序》:“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生不可以无宰,俟有道以存之。”也单引 ① 〔天地之大德曰生〕。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唐.李华《卜论》:“天地之大德曰生。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春秋法五始之要,聿严受命之符;天地之大德曰生,爰下维新之令。” ==== 诚通诚复。故有元亨利贞之四徳焉。 诚通诚复出自周敦颐。 周敦颐《通书》: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其性命之源乎。 这句的“因果链”: 因为:诚通诚复。 所以:有了元亨利贞的四德。 因果链十分费解。为什么“诚通诚复”,就有了“四德”?四德的出处不是穆姜吗?不是易传吗?哪来的诚通诚复? 十分费解的一个因果链。 生意初萌,浑然太和。乾之元也。气动理呈,元必亨也。气成形而理成性,亨之利也。太和保合,利乃贞也。贞则元复,而又亨利矣。循环无端,乾之所以为乾也。 承接前面的“生生”。所以“生意初萌”。浑然太和,混混梦梦,晃晃泱泱,恍兮惚兮,寂兮廖兮。总之,一团气,一团雾。朦朦胧胧。“天地未分”的一种状态。 气动理呈,元必亨也。====又是十分抽象的“气”“理”。气一动,理就“呈现”出来了。 你往车窗上呵一口气,他的“纹理”就显现出来了。 你的一呼一吸的“气”一动,你的血管什么的纹理就呈现出来了。 你一“怒发冲冠”的“气”一动,“青筋”就暴起了。青筋就是“理”(纹理)。 气成形而理成性,亨之利也。==== 气成形,可以想象“云彩”。 理成性,理,纹理、规律。纹理成了特性。彩虹的纹理成了彩虹的特性。规律成了特性。万有引力的规律就是万有引力的特性。 太和保合,利乃贞也。====易传的话。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贞则元复,而又亨利矣。循环无端,乾之所以为乾也。====贞则元复,贞下起元。一种循环论。 贞下起元是说贞之后又重新是元,比喻天道循环,也有些否极泰来的意思,冯友兰有贞元六书,就是说当时南渡,国势颓败,但相信挺过这一段,还会有好日子。 朱熹将此四德解为元亨利贞之“理”,表现为万物从生长到成熟四个阶段,“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四阶段周而复始,被称为“贞下起元”,遂成为哲学家用来表述事物从始到终发展阶段的术语。 贞下起元(貞下起元)◎ 用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易·乾》:“元亨利贞。”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 好一篇囫囵文字,~,如环无端,后世文人,胸中原无无气,如何到此。 ◎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子罕》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贞下起元,往而必复, 皋文 唱於前, 蒿菴 成於后,风雅正宗,赖以不坠,好古之士,又可得寻其绪焉。”《负曝闲谈》第十四回:“但是现在的时势,腐败到了极点。古云:剥极必复,贞下起元。海内同志诸君,想革命的十居其九。” 《西游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推背图》 第五十象 水火相战 时穷则变贞下起元 兽贵人贱虎头人遇虎头年 白米盈仓不值钱豺狼结队街中走 拨尽风云始见天 ==== 在天为命,春夏秋冬其着也;在人为性,仁义礼智其施也。 在天。在人。在天是命。在人是性。我们常说的天命、人性。其实扩充来说就是“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后人口角中的“人性的黑暗”。其实儒只讲人性所禀的“仁义礼智”。并不讲“人性”的恶。 因为先儒认为人承接“天”而来的就是“仁义礼智”,没承接别的“性”。你自己有“恶”那是你自己生出的“私欲”所谓“一己私欲”导致的。与天无关。你承接天的都是好东西。天给你的都是好东西,好属性。 率性为道,而天下之理得矣。 这句又在“杂糅”中庸了。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王守仁《传习录》(上)马子莘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入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子莘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称之为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 其体之立,无物不有;其用之行,无时不然。 这个讲体用了。无物不有讲的是“物质性”“空间性”。无时不然讲的是“时间性”。 总之,乾无孔不入无时不在。把“乾”搞得很神秘。 故善体乾者,必以元仁为本,而礼以亨之,义以利之,智以贞之,则与天合徳,而自天祐之矣。此学易之通例也。 这一连串又是采撷诸言了。前面说了在人为“仁义礼智”。所以这里直接对应起来了。 必以元仁为本,而礼以亨之,义以利之,智以贞之。 元——仁 亨——礼 利——义 贞——智 ==================================== 则与天合徳,而自天祐之矣。此学易之通例也。 与天合徳。这是易传上的话。自天祐之是周易古经上的话。 因果链: 假如:(你)与天合徳, 那么:(你)自天祐之矣。 这是学易的通例(此学易之通例也)。 ==== 先说自天祐之。 《易 ·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易传又做了“发挥”。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易 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 与天合徳。 《易传·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庄子思想的评价·夫大人者 与天合德》 以人为大,以人为尊,这种观念关《易传》中有明确的表述,并出于这种观念,《易传》对《易经》中“大人”一词的涵义做了根本性的改造,使它从人类中的一个群体概念,变成了一个整体概念,变成了一个与天地之道相合,与大道融为一体的人类的类概念,与圣人的概念一起代表人类。 《易传》中有很多地方在通过赞扬圣人来赞扬人类的伟大。比如《系辞传》中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太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在第一章中已经做过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县象”指悬挂着的东西。 “富贵”,指拥有一切的东西,即宇宙。 这里列出了五个最“大”,其中的一个便是人类的代表,即圣人。而其他的四个,“天地”、“四时”、“日月”、“富贵”,无外乎天地的宇宙。 为什么将圣人与天地、宇宙并列起来,称其为最“大”呢?下面紧接着做了说明。其文曰: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交往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神物”,指算卦时所用的蓍草。“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是说自然界生长出了能演奇妙变化的蓍草,圣人便用它来推衍事物的变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关于“八卦”来源的一种传说。据说,伏首羲曾看见有龙马从黄河中冲出,背上画着一种符号,又曾看见有神龟从洛水中游出,背上画着另一种符号,受其启发,而画出了八卦。后人则将黄河出现的符号称为《易经》的形式表示出来,作为察往右来的指导。 《易传》还以《易经》的神奇来赞美人类的伟大。《易传》认为,《易经》是奇妙的,它广大齐备,不但囊括了宇宙的一切事物,包蕴了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而且还揭示了宇宙中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法则;《易经》的奇妙正反映出了人类的伟大,因为《易经》是圣人创制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系辞传》说: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极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其意是说:知晓变化的法则,那也就是所谓的通神了。而《易经》便是一部通神的著作,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四种智慧:精辟的语言,变化的法则,创物的样式,预测的方式。谁要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参照其中的言辞去行动,就没有不成功的;谁要想预见事物变化的时候,只要按照其中的数字去推衍,就没有不知晓的;《易经》自身是没有思想的,没有作为的,不会动作的,不过其中却包括着天下一切事物变化的道理,只要按照其中的道理去推断,就可以通晓天下一切事发生、发展变化、极其通晓事物法则的人,才能创制出来。而圣人也就是这样的人。 而所谓圣人,也就是人类的代表。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人类的智慧;圣人伟大,也就是人类伟大。 《系辞传》还有一段话,可以视为上面意思的补充。其文曰: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大意是说:天下一切有形的东西全部包容在了《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天下一切事物的运动全部囊括在了《易经》的卦辞之中;而《易经》的衍绎之所以能推广到人的行为之中,那是因为两者之间贯通着同一个道理;而其中的奇妙变化和深奥的道理都蕴涵在人的心里。 由此可见人的优秀,人的伟大。 正因为人类优秀,人类伟大,所以《易传》在解释《易经》中的“大”和“大人”两词的涵义时,做出了创造性的发挥;把“大”解释为“正”,亦即标准、楷模之意;把“大人”当人类的楷模来看待。 比如《彖传》在解释《易经》“大壮”卦的卦名时说: 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这里便是以“大”为正。所谓“正”,也就是与事物的原本面貌相符合,所以说“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即然“大”具有与事物原来面貌相符合的意义,那么它也就具有事物代表的意义,具有事物标准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大人”也就具有人类代表、人类标准的意义。 有鉴于此,所以《彖传》在解释《易经》“萃”卦的卦辞“利见大人亨”时说: “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其意是说,《易经》“萃”卦中之所以说“利见大人亨”,那是因为,打卦人的行为是规范的,合乎标准的,是正派的,见到大人会受到赞扬和嘉奖。之所以行为规范,合于标准、正派,就能得到大人的赞扬和嘉奖,那是因为大人自身就是按照天地之道行事的正人,大人自身就是人类的典范和楷模。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所以《文言传》对“大人”做了如下的界定: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也就是说,所谓“大人”,也就是天地鬼神都会听命于他的人。由此可见他的伟大。 天地鬼神之所以听命于他,那是因为他能顺应天地鬼神,能按照自然界的法则行事,是宇宙之中智慧的代表。 人类伟大,人类尊贵,这种从道家那里继承而来并发扬光大的人格自尊的观念,不但在易学系统中保持了下来,而且又通过易学传给了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者,从而牢固地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合德1、犹同德。《文子·精诚》:“故大人与天地合德……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汉 王充 《论衡·谴告》:“天人同道,大人与天合德。”唐 黄滔 《御试良弓献问赋》:“乾坤与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贯。”2.符合道德,合乎道德。3.、汉代美女。赵飞燕之妹。相传其肤滑体香,性醇粹,善音辞。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后为成帝所幸,谓为温柔乡。见《赵飞燕外传》。明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飞燕掌上可舞,合德肤滑不濡,文君眉若远山,丽华名动人主。”清朱锡 《幽梦续影》:“水仙……以西子为色,以合德为香,以飞燕为态,以宓妃为名,花中无第二品矣。” |
|
来自: 家里nxnhr7uvdv > 《周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