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0-31

对联是中华语言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记载的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那时候的对联还比较简单和直接,多是一些祝祷之语。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对联不断吸收诗、词、曲中的精华,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联句也越来越有趣。成为了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对联有一到十字联,也有多字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而从内容上来看,也是写遍天下事。在众多对联中,有一种专门嘲讽俗事俗人的讽刺联。这种讽刺联多数用语张扬,读来幽默诙谐,深受对联迷们的喜爱。比如民间就曾流传着一副嘲讽古代官员的对联:

(上联)见州县则吐气,见道台则低眉,风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下联)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哈哈哈”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这副对联讽刺的是这位古代官员的两张嘴脸。见到比自己官小的州县就颐指气使,见到比自己官大的道台就低眉顺气,再见到官更大的督抚大人就连话也不会说了,只知道连连称是。下联则是写他平日里的行事作风,从差役写到书吏,面对乡绅的赠贿则是大笑。像这种民间对联虽然语言看上去并不华丽,但却极具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组讽刺对联。清朝时有位浙江籍穷书生,幼时家贫,但却好读书。亲戚们怕他来赊借,个个见到他都躲远远的,到后来就基本上没什么来往了。后来他长大后中了举人,那些消失许久的亲戚们却又都出现了,一个个登门来攀亲,让他苦恼不已。想起从前受到的嫌弃,才子便挥手写下副对联,贴在了门上,围观的众人读完后无不叫绝。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上联和下联分别描写的是自己中举前后亲戚们的态度。没中举前自己穷得身无分文,柴米尽了时找这些亲戚借,没人愿意雪中送碳。在这上联中,用了一、五、六、七共4个数字。其中“赊不得”和“欠不得”6个字,可谓将亲戚们的嫌弃写得淋漓尽致。

穷书生中举后见亲戚都来巴结,便在大门上贴副对联,读完相当解气

而下联也用了一、二、三、四、五共5个数字,与上联对得极为工整,至此这组联就共用了7个数字。这个时候他是名也香姓也香,那些根本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也来攀附他。最后“锦上添花”4个字和上联的“雪中送碳”都总结得十分到位,全联读完相当解气。像这种讽刺对联还有不少,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定能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