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细雪,如繁星——写给苏枕书的《岁华一枝》

 星河岁月 2019-11-01

枕书出版了新书:《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书中收录的篇目都与书籍有关,或是书中出现的美丽又有趣的事物,或是书籍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严酷的命运。读过之后,我深深觉得,枕书又努力往前走了很远,在我眼中留下了非常明亮又珍贵的轨迹。

但是无论她走得多远,她的文字还是像宁静的河水、温柔的清风、无声的细雪、灿烂的繁星一样,给留在原地的我力量和安慰,为我带来平静和光明。

无论是教人想起故国旧音、京华风物的《小北京人》,还是惹人怜爱的碧蓝小花鸭跖草,或是由大河剧《笃姬》谈到的荔枝在日本的栽种、培育和让人感动又难忘的大河剧中的读书风景,以及在东亚三国辗转的书籍们波澜起伏的命运,枕书都能用冷静却充满深情的笔触,把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细微的光芒收集起来,串联成一道美丽的银河。

 

她不放任自己的情感如洪水般奔涌,也不会凭空发散、无中生有,而是一步一步、慢慢地、稳稳地、耐心而细致地把散落在时空中的点滴碎片整理好,拭去尘埃,怀着敬意,严密又温和地把它们拼贴在一起,让我的眼睛也能看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的星辰的光辉。

这需要非常多的时间、非常多的精力,还有对书籍、植物、历史、在历史中沉浮的人们倾注的尊重和关怀。

枕书全部拥有,她也不吝付出。

我看待世界的眼光肤浅而焦躁,容易被事物鲜丽的表面给吸引,而拒绝探究或许枯燥却更有意义的内核。在这个一切速度都越来越快的世界上,我常常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却又没有拿出时间去回头看看自己究竟扔掉了什么。在这种时候,读到枕书的文章,我就会突然想起来,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这样面对世界和自己。

怀着温情,怀着敬意,却又冷静而克制,理智又精确地,看待从我们的身体中消失的时间,看待流转于漫长岁月中的人与书籍。有理解,有敬佩,也有喟叹和怜惜。因为她了解并且珍爱这些逐渐消失、不可挽回的人与物,于是她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和它们有关的、她能触碰到的点点滴滴。

这记录不仅是为了不忘却,也是安慰,是期望,是把光芒固定在这一刹那的魔法。光芒转瞬即逝,并不久长,但读着枕书的文章,我却像是与繁星相遇,它们穿过过去的烟尘,在我眼前的夜空中永放光芒。

“芍药得甚么时候开,有卖的么。”

“得三月底四月初,每天胡同里有卖花扦儿的,也就一毛来钱一把。”

“都有甚么颜色的。”

“不过是傻白、杨妃,紫的也有。您买来插在瓶里,真有春色如海的样子。”

枕书总是能发现这样于平淡处见温柔的珍贵片段,带着故国的声与光,像无声的细雪一样覆盖在我的心上。伸出手去,触碰到凉凉的一片,知道已经是过去的幻影,却又忍不住一看再看,把它们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小北京人》之《春季景物》
“新井白石曾说鸭跖草是暗夜中沐浴月光开放的花朵。但此花清晨绽开,过午即收,并不能等到月光,这便是文学的眼光。但更可信的说法,是古人喜欢清晨采摘,揉碎染蓝色,着色之‘着’,日文读‘tsuki’,与‘月’同音。而捣碎花瓣的‘捣’之日文读音,亦与‘月’同。鸭跖草清澈的颜色,沾染朝露,楚楚动人,又有日文名‘露草’。日本传统色谱内,有‘露草蓝’,是温柔清澈的颜色。”

鸭跖草是夏秋时分每天清晨都能在路边看到的野花,我只是喜欢它样子可爱,颜色悦目,却从没像枕书这样去探究它背后的故事、在邻邦的含义。跟着她了解和鸭跖草有关的点点滴滴,就像是和她一起坐在图书馆里,也像是一起漫步在原野之中,不仅能看到我从没注意到的风景,也能让我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有趣又美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我应该更温柔地爱着它。

《梅园草木花谱·夏之卷》所绘鸭跖草
“友纯在清风馆内度过了与世隔绝的童年与少年。春来采摘自家庭前茶芽,与酷嗜茶道的父亲制茶、品茶。去近郊寺庙采撷问荆(日文曰土笔)。五月看贺茂神社的赛马。初夏在鸭川捕鱼、饮酒。暑气蒸腾时,以青梅三升酿造梅酒,廊下适有兰花。七月半,木樨花发。十六日夜,盂兰盆节,五山送火。‘黄昏,诸山如例焚火字。瓜生山顶大字近来未曾如此明晰可感也。以石钵写大字入水,一掬饮之,为夏病咒。于清风楼下,对满月一勺。’友纯与姊妹们模仿父亲,掬饮石钵内倒映着大文字山火的水,以此祛病除厄。秋初十六夜,满十六岁的贵族公卿子弟要赏月。清风馆内,友纯也举行过此礼。高脚木盘上置大馒头一只、胡枝子筷一双。以筷穿过馒头,双手捧起,通过小孔望月——这些风俗,如今皆消逝无闻。”
清风庄

这是我非常喜欢读到的内容。像是隔着纱帘望着远天的明月,清辉满地,无法收拾。这样的内容枕书写起来总是很美,因为她并不会刻意抒情,也不会用多余的笔墨去抒发感怀,只是静静地细数,告诉我这些都是过去很久很久的事情了。

《黑谷访墓》也是相似的感觉。

“走到文殊塔前,回望城中风景,若是夕照正盛,满眼阴影逆光,撼人心魄。紫云山周围遍植松、樟、杉、竹,风起时,枝叶摩挲,汹涌如潮。更有漫山无数卒塔婆叩击墓石,不绝如缕,好似亡魂私语。”

岁月在风声树影中匆匆飞逝,而我们只能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枕书把平静却令人动容的一幕写在书中,让读到这里的我好像也来到紫云山中,却只能无言伫立。枕书的文字,能把这转瞬即逝的一瞬间留在我的心中,让我长久怀念。

我十分喜爱书中收录的那篇《近代中日两国汉籍复制交流史(1928—1937)》。篇幅虽然长,枕书的描写却条理明晰、不疾不徐,让我像是看了一部讲述汉籍复制交流史的纪录片,心中有感动,有悲哀,也有敬佩和惘然。这样的内容,也是枕书以前的文集中不多见的,也是这一部分最能让我感受到她在她的路途上又努力往前走了多远。

从新技术对汉籍复制事业的影响,到近代中日两国公私图书馆的发展与汉籍复制之间的关系,再到天灾(关东大地震)与人祸(中日战争)对汉籍复制事业的刺激与损伤,都让我再一次意识到,人与书的生命是多么脆弱,文化的交流与长久的和平又是多么可贵。

亡佚于震灾中的珍贵典籍,终止于战争前夕的复制事业,让我不得不扼腕叹息,心中怅然若失。这一切都不是我可以左右的,若能回到过去,凭借我一己之力,大约也无法改变历史,我只能祈求今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这应该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吧。

记得我读完枕书上一本散文集《松子落》时,曾在读后感中写道:“《松子落》让我直接感受到了绝望与痛苦。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勉力将它们隐藏在文字之后,而是让文字成为它们,让我直接触摸到它们,感觉到它们的湿冷与沉重。”我还写道:“她面对几倍于我的痛楚,几倍于我的绝望,几倍于我的脏污,努力站立着,向前迈步。对我来说,她就像是深远隧道尽头处的那一线光明,让我看到希望,让我得到勇气,让我坚定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不仅要当一个温和的人,更要在这个地狱一般的世界里当一个正直的人。”

读过这本《岁华一枝》之后,我发现枕书比以前更加沉着和坚强了。痛苦重新回到了文字背面,却不再是被勉力隐藏的,而是她已经有了能够正视痛苦的力量,于是不必再将它隐藏在其他地方。她对所处世界的感知是深刻而敏锐的,却没有因为痛苦而减损自己的冷静和温柔。时光流逝,她成为了一个更加从容、细腻、勇敢的人。这一切也反映在她的文字中,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更加深沉的力量。

成为枕书的读者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能够随着她看遍日月山川、风物人情,是我此生极大的幸福。希望枕书能继续写下去,如细雪,如繁星,安慰我,照亮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