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二十四章解说

 江山携手 2019-11-02

企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注家们对这一章的理解分歧颇大,但主要是因为版本不同,文字上有大的区别,很难做出公允的取舍。我先按帛书本的文字做解说,然后在辨析中简要讨论一下两个重要差别。

“企者不立”后世传本大多还有“跨者不行”一句,这使得现今注家;二是帛书本“企者”作“炊者”,这使得“企者不立”的具体含义不好确定。因此,

【解说一】企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我认为,头句“企者不立”是后面四个排比句的“比喻性概括”。所以我在中间用冒号。这个认定指明了、规定了我理解这五句的“大方向”,也即方法,自然更说明我预设了:四个“自不”句的“视角”是一致的。——这大概不成问题:“视、见、伐、矜”四个动词的受体都是“自(己)”;“章、明、功、长”四个形容词都是作为主体、施事的人希求得到的品性,或者说评价;四句都是从“你自己怎样了反而得不到那品性、评价”这个方面立论;这三点是明显的。我还认为,这四句的排序颇有讲究

1“视”和“见”是有区别的:“视”是行为,“见”表示结果,即是“视”后进入的心理状态。所以头句说的“自视是指老盯着自己看,真要说的意思是专讲自己的优势。目的自然是引起别人注意,让自己扬名。但老子认为这样做反而出不了名。这就是“自视者不章”:这个“章”是借作“彰”,“显扬”义。

2、“自见”是与“见别人”相比较而言的,故字面义是“只看到自己的肯定方面、优势”,蕴含希求他人认同、认可这层意思。老子认为这样适得其反,他人必反而会认为你并不聪明,连自知之明都没有。这就是“自见者不明”。——可见这“不明”乃指他人对“自见者”的评价,是申明“自见”给“自见者”造成的不良后果,不是说“自见者”对什么有所不明。

3、第三句“自伐者无功”好懂了:“无功”这个论断说明,“自伐”不是“伐”别的,乃是他自己的成绩、功劳,所以这“伐”字是夸耀义(颜回的志愿就是“愿无伐善,无施劳。”见《论语·》),“无功”是说别人会说他无功,亦即他的功劳反而会得不到承认。这说得很实在,因为“自伐者”一般都会夸大自己的功劳,贬低甚至埋没别人的成绩和贡献,因此别人反而会要求重新评价他的功绩,以致不承认他真有功劳。这乃是“人情之常”。——“自见”所“见”到的也是自己的成绩和贡献,但还只是在心里“想”,尚未说出、张扬出来,“自伐”则是自己出面做宣传了,所以进了一步,故此句安排在第三位。

4、末句“自矜者不长”似乎难懂,但只要想到,“不长”应也是他人对“自矜者”之“自矜”的反应,“长”则是“自矜者”期望达到的目的,而这目的不会是“长寿”之类,就会知道:这个“长”不是“长久”的“长”,而是今天说的“首长”的“长”(本是上级、长辈义),故“不长”是说“不能当领导人”。反过来,就又知“矜”是骄傲、自负的意思。——考虑到这是对君主作告诫,对这理解就更有信心,就会认为把这一句安排在最后讲,是太有道理了。

5、现在,起首句“企者不立”含义自明,不须多讲了:“企”通“跂”,“踮起脚跟”的意思(《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余望之。”)人踮起脚来可能仅是为了远望,如果不是如此,则是想突出自己,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从而推举自己;这不正是“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者的心态和目的吗?踮脚站立必定站不久的,就是说,他实际上站不住,目的一定达不到;“不彰”、“不明”、“无功”、“不长”就是申明这客观结果。——可见用“企(跂)者不立”一句引起下面四句是十分恰切的,用下面四句申说“企(跂)者不立”的喻义是非常准确的。

辩析

1、加上“跨者不行”反而不恰当了,因为“跨”是“越过”义,人跨大步行走的目的仅是赶时间,只能喻示性情急躁,对性急的人,别人不会有太大意见的,更不能据以断定他“不明”、“无功”,虽然“欲速则不达”,跨大步走反而走不快,但这不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意外结果,与“不彰”、“不明”等完全无关了。所以为了对偶而添加“跨者不行”一句,乃是“蛇足”。至于沈先生把“炊者不立”理解为“炊火虽旺不能树立”,则是明显不妥的,因为从中引不出下面四句话的意思,把“炊者”解释为“炊火”,认为炊火一定旺,都缺乏根据,“炊火……不能树立”这样的说法,也令人费解。

辩析

1、此章《今注》从王本,“自视”作“自是”,且“自见”句在前,四个“自”字句的译文是:“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单看每一句与原文字面义相契合,只是内容禁不起推敲,特别是末一句;因此,四句没有了应有的“统一性”。——《译注》也从王本,译文是:“表现自我的不高明,自以为是的丧失名声,大吹大擂的难有功勋,抬高自我的领导不了众人。”四句“立论的角度”也不统一,将“不明”译作“不高明”肯定是误译。

2、四个“自”字句,沈先生翻译为:“自我表扬的人产生不了好影响,自以为高明的人其实没智慧,逞着自己的意愿去讨伐别人没有任何功绩,自以为贤能的人不能当领导。”——把“自伐”理解为讨伐别人,就更明显同前三句不协调了。说明:沈先生根据《老子》其他章中的九个“明”字都是“明白”、“知晓”义,断言“自见者不明”该是说“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其实不明智”,与此相对,“自视者不章”的“视”就不该看作“是”的通假,而是相当于“示”。

3、本章头句,各本都一样,只是王本后面多有“跨者不行”一句,《今注》注曰:“跨:跃,越,阔步而行。”《译注》注曰:“跨,超常迈大步。”关于这问题,高明先生说:“两句相对成偶,显然出自六朝人之手,取用骈体对偶之文体……,诚然,《老子》确有对文,但多属古谚,一般以排列句居多。”——高先生的意思是“跨者不行”句必为衍文。我同意这意见,还补充一条理由:若增加此句,本章头两句的喻义究竟是什么,就不好讲了,后接四个“自”字句就不合适了:“跨”是“越过”义,人跨大步行走的目的仅是赶时间,所以“跨”只能喻示性情急躁,对性急的人,别人不会有太大意见的,更不能据以断定他“不明”、“无功”,虽然“欲速则不达”,跨大步走反而走不快,但这不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意外结果,与“不彰”、“不明”等完全无关。

【解说二】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1、这后一段无疑是对上文所说作评论:“其”是指代上段说的“自视者”们的“四自”表现,“在道也”等于说“从道的观点看来”(“在”是处于义)。所以头句是说:这些表现,用道的观点来评价的话,只能说是……——注意:本章始终是在对君主做教诲,即是把君主设定为听话对象(受众),所以上一段是从“后果不会好”的方面告诫君主“不可”怎样,讲完后就又对“那些做法”作个“定性鉴定”;若只讲上一段,仅仅是教诲如何更好地保全利益,加上这一段,就是要求提高思想境界、人格品位了。

2、“曰”字领出的三句,要注意:“余食”无疑是指“残羹剩饭”,“赘行”与之并言,理当不是指一类行为,据此可知这个“行”必是“形”的借字,“赘行”乃指身上长出的赘疣,如猴子、肿瘤之类的东西。“物或恶之”的“物”是对人的“泛称”,“或”是副词,相当于“必”(《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其中“或”字就是这用法),所以“物或恶之”是说“任何人都一定讨厌的”末句说的“有欲者”直接是指“对自己有所期望的人”,考虑到听众是君主,就知这是暗指“真想成就大业成为圣主明君的人”。

辨析

1、充当此段首句主语的“其”字,卢育三先生在其《老子释义》中注释说:“指上文之‘企者’、‘自见者’……‘自矜者’。”这同我的理解不一样,但我自信我理解对了,因为老子不会将“那些人”比喻为、斥之为“余食赘行”的:“道”的原则和有道之人是“对事不对人”,也即“对事严,对人宽”的啊!——但《译注》正是将头句翻译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他们就像残羹和赘瘤”,只是同时又将末句翻译为“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种事情”。

2、末一句,世传本都作“故有道者不处”。“不处”何义?既然头句的“其”字不是指代“那种人”,而是指谓“那些行为表现”,这“不处”就不会是说“不与他们交往”(“处”有交往义。《诗·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处。”)理当是说“决不会做这种事”。但“处”字并无“做”的意思。因此,我认定这“处”字是借作“触”或“出”。——参阅帛书本,“不处”作“弗为”,就更应相信我这分析有理了,但却不必作这个分析了。我还是讲一下,是想顺便说个意思:若作“有道者”,这一句就简直是废话了(有道者“弗为”或“不处”这种表现,还用说吗?)作“有欲者”,此句则同时含有或重在交代“不要去为”的意思,考虑到这一章也是对君主作教诲,所以我倾向于作“有欲者”。

3、对这一章,严复说过一句总评性的话:“此章反明二十二章之义”,即认为二十二章是讲圣人根据“曲则全”的道理,以“不争”换取“莫能与之争”,这里是要君主懂得“企者不立”的道理,不可用“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这些属于“争”的方法去求得他人的拥戴;那里是正面讲要怎样,这里是从反面讲不可怎样。所以我认为严复这话讲得极对。

4、这一章,王蒙的转述是:“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立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行路赶路。自己总是表现自己,急于兜售己见的,未免糊涂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要让别人承认自己一贯正确的人,反而不可能光耀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多大功劳留下或被承认。骄傲自满的人,得不到(长久的)尊敬与服膺。   面从道的观点来看,上述这些强求与自我中心的多余表演,就像剩饭或者赘疣一样,只会令他人烦厌。所以真正掌握了大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译文

就像踮起脚跟来拔高自己决难站稳一样:专讲自己如何优秀的人不会扬名,自以为是的人会反而被人认为没有自知之明,自我吹嘘的人不会公认为大有功绩,过于自负的人不可能被推举为众人的首领。

上述这种自我吹嘘自我标榜的表现,从道的观点看来,可说是残羹剩饭,或者身上长出的赘疣,必定是谁都厌恶的,所以真想成就大业的君主是不会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