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片稻田,做成农耕教育场地,产品活动双丰收

 庄主帮 2020-08-25

很多农场,没山没水没景观,只是一片庄稼地。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

庄主帮一直提倡“农业+教育+旅游”的模式,就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开发教育和旅游的功能,最近实地探访了一个案例,利用一片稻田做农耕体验教育,总结了一下,供您参考:

京西稻产区,北京某幼儿园前来搞研学,早上几辆大巴车进来,一个个小精灵们从大巴车上开心的跳下来,开心的迎接即将到来的各种稻香满溢的农事活动。

小朋友亲近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体验,与植物近距离接触。稻田里,每个家长和孩子都分得一把镰刀,只见小朋友们拿着镰刀,抓起一大把水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忙活,割稻子跟锯木头似的,来回不断的摩擦着,父母在一旁指导割稻子,也玩的不亦乐乎。有的父母怕孩子用镰刀割伤手,就自己代替孩子割水稻,可是孩子不愿意了,不想父母代劳就想自己动手干,于是抢过来镰刀自己割,孩子看着自己割下来的稻子咧开小嘴开心的笑了。


割完稻子,小朋友们来到打稻子的地方,扬起稻子,往大木斗里简单粗暴地摔打着,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此起彼伏的一把接着一把,直到稻谷全部掉落在木斗里。


打米,古代叫舂米,现代叫脱壳。打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小朋友们需要一起合作才能把这沉甸甸的棒槌压起来。


收割,打谷,打米累了就在旁边的小亭子休息一下,也挺美哉!

体验了从收割到稻米脱壳的过程,我们来跟着讲解员去京西博物馆了解一下京西稻的历史吧!京西博物馆外形像一个巨大的仓库,立面布置了一些申遗项目,农事物件,,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汉民族传统农具,比如木桶、风谷车、木龙、风斗、石碾等,也纷纷重出江湖,让人们重新体验一把老祖宗当年收获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讲解过程中的问答互动,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仓库改造成的博物馆

△讲解员讲解京西稻

△小朋友开拖拉机

△京西稻农耕同乐图

△认识水稻品种

△复古老式打字机

孩子们在扮演调酒师

传统农具

 妈妈给宝宝讲解石碾的用法

最后集合,带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开心的回家喽!

分析

作为农场,利用现有的场地做教育,稻谷本身并没有被浪费,还创造了活动收益,当天接待约300人,按人均100的价格,就是30000元产值。物料成本基本为零,不过需要投入必要的带队老师的成本。

作为幼儿园,带“不接地气”的小朋友们体验一下,知道书上“粒粒皆辛苦”究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尊重食物?为什么要尊重劳动?这或许比天天在幼儿园里更有意义。

作为家长,任何让孩子开心,让孩子成长的行为,他们都是支持的。

小结:土地不仅仅用来种地,它还有教育、休闲等多种功能,每种功能所创造的价值都可能会超过纯种植。

— 最新活动通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