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工作中快速学习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1-03

发一篇在前几年写的文章,作为前一篇文章的补充。

事实上,即使不刻意使用任何方法,在工作中学习的速度一般也比在学校学习的速度要快得多,因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反复实践。注意,这里面包含重要的两点,一点是实践,另一点是坚持和重复。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而坚持和重复能帮助我们记忆知识,进而内化为本能,达到对知识运用自如的高度。然而,尽管在工作中学习具有先天的优势,但要想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则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在我看来,要想在工作中快速地学习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扎实的基础知识,②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③将知识进行对比进而创新的能力,④着眼全局,先整体后局部地把握知识的能力,⑤按实际需要进行学习的习惯,⑥把握细节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

我们从实际公司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这几点能力。如果一个公司想做一些事,那它首先得着眼全局,将自己所要做的事细分,然后根据这些细分的结果设立岗位,然后招收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具备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员。公司要求这些招聘来的专业人员能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劳动成果。在完成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之后,公司会对技术进行总结,然后根据总结来优化工作流程,以求将以后的事情做得既快又完美。在此基础上,公司还会拿新技术与旧技术进行对比,以期待在未来做出创新的产品。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具备上边所提到的6种能力。下边我们就对这6种能力分别进行阐述。

1. 扎实的基本知识

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速度比在学校的学习速度要快得多,但学校中所教授的基础知识却是工作经验所不能替代的。基础知识包括很多,公共的基础包括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而各个专业又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工作中快速深入学习知识的前提。

社会上的工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不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话很难在相关领域走得太远。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大家像在学校时那样死记公式和概念,而是希望大家尽量掌握核心的基础知识。当然,要做到这点也不容易,因此我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希望这些经验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首先分享一下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因为无论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实就是数学在某一方面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从地下所用的“地下水动力学”到天上所用的“外弹道学”这无一不用到数学。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之后自然科学之门就会向我们敞开。然而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呢?我个人所用的方法是“用现实模型去理解和记忆数学公式”。例如导数的现实模型是斜率,而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定律我是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和记忆的:假设只有A和C这两种情况能推得B,那么得到B的概率就是 P:A->B + P:C->B。已知B发生的情况下,则只可能是A和C导致的。这时候A发生的概率就是P:A->B/(P:A->B + P:C->B)。听到这些大家也许会觉得很晕,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数学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有数学公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通过主动去寻找这些原型就能理解和记住相应的数学知识。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的人很多,例如网上就有个叫做花生油工人的人写了一篇《傅里叶分析之掐死教程》,写得很精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暂时还看不懂的话可以收藏。如果觉得这一小节内容太难我也建议先收藏后跳过。

谈完数学再谈一下英语。英语学得好的是***,大家有空可以邀请他来做详细的分享。但我在这里给一些建议。英语学习关键在于用,除非已经取得了突破,否则不用的话很快就会忘掉。若大家在工作中用不到英语的话,而且英语水平暂时还比较弱,那我建议先搞定阅读,达到能读简单的文献和专业软件的帮助手册,然后再考虑后续的学习。我在读硕士期间突破了英语阅读,后来工作了就不再有时间去学英语,但即便如此仍然能轻松地阅读英语文献和专业软件的帮助手册(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大型专业软件都是国外研发的)。这说明能力一旦真正掌握了是不容易丢的,就像人们学会了骑车,即使很多年不骑,一旦要骑的时候依旧是很容易上手的。因此英语学习也得单点突破然后再考虑综合发展。

谈完英语之后再谈一下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我们多少要对其有所了解。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教程,大家可以选择适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学习,但需要注意的依旧是单点突破。例如很多程序员偶尔需要用到一些不是自己平时所使用的编程语言,这个时候很可能是花半小时看一下这门新的编程语言,然后花一个小时用这门编程语言写一个小程序,然后再接下来的半小时内把刚才使用的这门编程语言完全忘掉。这就是单点突破后所获得的效果。不过大家在完成单点突破之后还需要回炉看学校所教授的基础知识。李开复在谈论计算机学习时给的建议是学好基础课程,练好内功。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的考核内容基本都是基础知识。大家如果能走到那一步一定记得要注意多回头看看。

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没能力谈太多,因为我自己的基础知识也学得不是很好,我也一直后悔自己上学时没好好用功。因此如果大家现在还在上学,请一定要珍惜时光。如果大家对基础知识学习感兴趣,那我建议大家读一读李开复写个青年学生的第四封信。

2. 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即把书从厚读到薄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重要性在许多思维导图的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利用这项能力进行学习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就我所知,很多高端人才都是很注重总结的。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步掌握核心的知识,进而锻炼出迅速把握核心信息的能力。记得当初做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导师拿到我厚厚的初稿论文后只看了一眼目录就把论文驳回来了。这就是他在长期总结过程中形成的把握核心信息的能力。事实上概括和总结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在学习完一项知识后一定要先总结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再开始学习新的内容。总结知识看起来很浪费时间,但能极大地提高后续学习的速度,因此大家千万不能忽视总结工作。

在这方面我读过几本书,虽然现在我基本已经把它们忘光了,但这不影响我把它们推荐给大家。这些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超级快速阅读》和《深度学习的艺术》(作者是知乎的采铜)。

虽然我谈到了总结,也向大家推荐了书籍,但总结知识的能力是练出来而不是学出来的,因此建议大家从现在起开始记笔记。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都很好用,有了它们之后就不再害怕笔记丢失了,因此建议大家使用。

3. 将知识进行对比进而创新的能力

总结是将书从厚读到薄,而创新是将读薄的书结合起来然后再从薄读到厚。创新既产生在学科的前沿之中,也产生在学科交接之处。创新是学习知识的内在要求,因为学习知识讲究举一反三,这个反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实际上是在学习中创新,同时又在创新中学习。创新是快速学习的重要手段。

工作中需要创新,因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要更好地创新,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点体现在工作上就是不能完全依靠上级,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否则学习将很难进步。我在工作上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年轻的项目长带着一个年纪比他还大的员工干活。他们所承担的是他们之前没做过的工作,因此两人实际上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干活。由于项目长需要对项目负责,在工作上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因此学习的时间相对也就较少。相反的,手下的那个员工平时工作并不忙,因此读了很多书,相应的工具也用得非常熟练。但是,由于两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项目长从来不逃避问题,而手下的那员工遇到问题总是想着快速解决,甚至想着把问题绕开,因此每每项目遇到绕不开的难题的时候手下那员工就会束手无策,而项目长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但归功于项目长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项目长在平时较注重总结,而且工作中始终保持不逃避问题的态度和持续创新的意识。

4. 着眼全局的能力

只有着眼全局才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了知识体系之后知识才能被灵活运用,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否则就只能沦为谈资,像孔乙己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一样的肤浅。

当前的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民众已经被信息淹没。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郊区区县(例如昌平区)的图书馆都已经没有D级书(指的是专业书)了,更何况全国其它城市的图书馆。我们目前所阅读的书籍一般都属于通俗读物,若不能从中跳出来,我们的层次就始终得不到提升。既然如此,那我们又怎样才能做到着眼全局呢?我的经验是了解别人的工作。首先从了解同事的工作开始,然后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分工,然后再了解其它行业的工作,包括通用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例如管理的工作。通过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我就大概知道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和以后发展的方向了,否则可能会多走很多弯路,甚至一直原地打转。

5. 按实际需要进行学习的习惯

前面说到了要把握全局,但我们志向远大的同时脚步也要踏实。我们尽量不要做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需要按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因为这样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才能快速地掌握知识。当然,我的观点并非与工作无关的知识就不学,而是建议大家先学习工作中需要直接用到的知识,学有余力了再回头去学习或复习前面提到过的基础知识,等基础打好了,层次提升了再谈更高层次的问题。

6. 把握细节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无论在工作、处世还是学习都是适用的。通过着眼全局和从实际出发我们可以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总结和创新我们可以掌握知识,最后要做的就是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只有保持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才可能让自己尽可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最后强调一下,这篇文章中的经验只是我目前的认识,多年之后可能我自己都会否定其中的一些认识,因此大家对这篇文章不必全信,结合自己的需要来提取信息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