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秋小叶~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来自秋叶写作特训营第 9 期学员——雷兄。 他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从高中到大学都是理科专业,对文字不敏感,觉得写作是风花雪月,不实用。 但随着工作中,运用到写作技能的场合越来越多,他逐渐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他报了许多写作课,却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作。 直到他参加秋叶商学院,了解碎片化写作的概念,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突破小白写作瓶颈,一小时输出 3000 字,把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变成现实,让发展副业的梦想变得可行。 碎片化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种高效人士的思维方式。下面雷兄将把他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作者:雷兄
来源:秋叶大叔(ID:qiuyedashu) 所谓碎片化写作,就是快速确定文章标题和大纲,有目标地利用碎片时间搜集素材,最后在一块有限时间里高效完成写作任务的方法。不难看出,前两部分并不需要整块的时间,只有最后的完成文章部分才需要。这就给碎片化写作提供了可能性。这 3 个成文步骤,正好对应了碎片化写作的 3 个关键习惯:当我们准备开始写文章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定文章主题和大纲的问题。比如你最近看了热映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来了感觉,想写一篇影评。那么就可以趁着回家路上、洗漱的时间、散步的时间、甚至上班时起身去洗手间的间隙来捕捉灵感,想想可以从什么方向展开这篇文章。一旦有了灵感,有了主题,赶紧转化为标题记下来,否则灵感会像水流一样从你的指缝间消失掉。而且要再配上一幅图来强化标题在头脑中的印象。也就是用仪式感强行给大脑植入一个写作的潜意识。就像是用钥匙在你的头脑中打开了一扇门,让大脑知道「要进入写作状态了」。这里需要注意,起标题和配图,切勿追求完美,效率优先。过于追求完美,也是利用碎片时间的障碍。记录灵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可以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石墨、幕布这样的 APP。其实,我们发微博,发朋友圈,也是一种记录灵感的方式,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有意识地把它作为写作素材。写作中,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凭着感觉整理,容易层次不清,条例不明。才华横溢的写作者可能会告诉你,这叫「打腹稿」,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腹稿是绝对不可靠的,我们必须养成习惯,有了一个灵感就快速把它变成文章的结构。我最喜欢使用的结构是 2W1H,它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当我有一个新的灵感,就会用这个结构把它记录下来。相当于找到一个可靠的容器,把灵感装起来,不让它轻易跑掉。还是以上面影评为例来说明如何整理。如果你选用 2W1H 的框架来组织文章,那么文章结构就分成三部分:这只是文章的一级大纲,怎样延伸到二级甚至更深的层级呢?很简单,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哪些方面来表明《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片子确实被大众所喜爱呢?对,同期上映其他电影表现怎么样,这样就能弄清楚是否是因为观影旺季所致,还是电影本身确实不错。 只横向比不科学,也要纵向比,看历史上同类型影片的表现怎么样? 除了我自己,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这部片子不错?那就要找影评平台,比如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说。 同理,Why 和 How 下面也可以继续延伸。直到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覆盖了你想表达的所有方面即可。这样一张网就形成了,这张网完全可以借助碎片时间来完成,相比漫无目的,长篇大论地去记录灵感,这样的方式更高效。往往到了最后一步,很多人还是觉得难以成文,就觉得自己不适合碎片化写作。这是忽略了一个现实,碎片化写作并不能代替写作者在日常应下的点滴功夫。就像让身体练出肌肉一样,我们也要不断练习用碎片时间搜集灵感,积累各种写作框架。比如写故事,可以按时间顺序、倒叙或插叙;可以按空间位置;可以按人物角色视线;可以设置悬念再展开。如果平时没有刻意记忆这些写作结构,突然要组织的时候,反而组织不起来。有了上述三个关键习惯,可以说意识上和方向上的准备已经充分到位,然而在现实中,我遇到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搞不清楚哪些才是自己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我曾经问过很多人,有没有计算过自己家庭过的开支有多少,他们的回答是:不敢算,花得太多了!这个回答让我匪夷所思,难道不去计算,就会花得少一点吗?直到有一段时间,我因为某些原因花钱严重超支,才意识到这段花钱很爽的日子里,我也不想去计算自己花了多少钱。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通常不愿意计算开支的人,都是花钱无计划的人,一方面,现在还有得花,更重要的一方面,他根本不愿意去改变。一旦记录下来,面对残酷的数字而又不做改变,自己心里会很难受。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与金钱的道理殊途同归,管理不好碎片时间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不够痛苦,也不想改变。所以,在实践碎片化写作的路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时间,找准你的碎片化时间写作单位,让自己直面痛苦,努力改变。这里分两步走:第一步,把碎片时间按照长短进行分类;第二步,给时间分配明确的任务。先上一副干货图。这是我按照碎片化写作方法对自己工作日规律的碎片时间进行的统计。以前,在时间利用这块,我自我感觉挺良好,觉得没有大问题。我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不怎么出去和朋友浪,你说这时间还能浪费到哪里去。但上表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平均每天被浪费的碎片时间竟高达 1 个半小时以上。要做碎片化写作,就要统计自己的碎片时间究竟有多少。这样你对自己拥有多少碎片时间资源就能有个直观的概念接下来,将这些时间按照长度分类。可以分成 2 分钟、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20 分钟,不同的时间长度将被用来承载不同的写作任务。这很像做宴席,土豆、白菜、胡萝卜都洗好切好、肉类都清洗干净切成块、鱼去掉鳞片清洗内脏,一道道原材料都准备好,就等着按照菜单,把他们用来做成不同的菜肴。大部分人,其实多多少少有利用碎片时间的习惯。比如地铁上看个新闻,公交上刷个抖音。但是这样使用碎片时间是很低效的。因为这些时间在使用上没有共同的目标,是散乱的,无法形成合力。写作营的老师反复提醒学员们:提前一天把标题和框架确定下来,按照框架,为次日分配好碎片时间的用途。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只有当每一个 3 分钟、5 分钟、10 分钟该做什么都很清楚,它们才会被有效的利用起来。比如,等地铁的 3 分钟找一句金句,乘坐地铁的 5 分钟找一个故事,去洗手间的 7 分钟下载一张美图并且 P 好,回家路上的 10 分钟把整个文章排好版。 所有的碎片时间都力向一处使,为接下来的高效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碎片时间,确定了这些时间我能做的事情,意识上,方向上,准备得无比充分,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写作呢?事实上,我又经历了失败,因为我没法集中注意力,玩起了手机。秋叶大叔告诉我们,为了让碎片化写作正真的发挥效力,还有一招必须要学,就是心流模式。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这样定义心流,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一个人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我们只有在心流模式中,才能高效运用碎片时间,完成写作的全过程。做到这点有 5 点心法:有时候我们从一开始,大脑的潜意识里对写作就是抗拒的,这样根本无法进入心流的高效模式,典型表现就是拖延症。所以心态需要转变成「这件事非我莫属」。这样你会发现,就算不去刻意利用碎片时间,自己内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会催逼自己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任务太简单,缺乏挑战性,完成了也没有成就感,任务太难,让人畏惧,容易放弃。这两个极端都应该避免,走折中的路线,按照个人的具体情况,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如果按照目标完成了任务,即使是一个小任务,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奖励贵重与否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时间管理实践专家邹鑫在他的书中曾提到这样一句话:再微不足道的成就,都值得大肆庆祝。奖励会让大脑形成正向的循环反馈。大脑为了得到奖励的满足,下次会让你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很多足球教练都有自己的迷信,比如要穿特殊颜色的衣服去指挥。学生时代,每逢重大的考试,我都一定会带上几支特定的笔。虽然这是迷信,不能让我逢考必胜,但我需要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镇定和专注。现在明白了,刻意的建立某种信号与心流状态的关联,就好像肌肉记忆一样。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如果这种信号足够简单,比如坐下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正视前方 10 秒钟,那么只需要一点点时间成本,就能让自己进入高效写作状态。对新手来说,刚开始信号可以复杂一点,后面再逐步过渡到简单。这个很容易理解,找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我们注意力专注,不被周围的嘈杂打扰。咖啡店、自习室、图书馆都是不错的选择。熟练掌握以上 5 点内容,在写作最后的整合阶段,应用心流模式,能帮助你快速进入高效、专注的写作状态,更容易的产出一篇好文。这是对整个碎片化写作过程的完美收官。回顾了这么多,我知道,相比高手的「1 小时写出好日更」,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依然非常的感恩和知足,因为仅仅两周的时间,已经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成果。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假以时日,我在用碎片时间快速写出好文的这条路上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掌控我的人生,我要从最小的一分钟开始,每一小点进步,都会成为我成长的阶梯,迈向未来的自己。作者:雷兄(秋叶写作特训营第 9 期学员,助教:林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