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吐不快一一试论书法作品的所谓'硬伤'

 攸州刀郎 2019-11-05

聂凤翔/文

这些年来,书法评比一直用'硬伤'一词,听起来怪吓人的。因为如发现作品中有错、别、漏、繁简混用等所谓'硬伤',一票否决,一律拿下,不管是谁,水平多高,造诣多深,铁面无私,那怕王羲之的作品也可能会因'硬伤'被拿下,这似乎成了这些年来评委们的共识。导至书法作者创作完成一幅较为满意的作品后,回头审视总是提心吊胆的,唯恐有被评委视为'硬伤'的情况。说来也怪,书坛对此竞多年哑雀无声,包括那些被'硬伤''怨死'的作者,也没听到有任何怨屈声。一度怀疑这帮练书法的'书呆子'会不会都练成'绵羊'了。

不吐不快一一试论书法作品的所谓

早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却被一片沉寂吓住,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考虑问题偏激。思来想去,冒着被攻击风险,还是要为因'硬伤'被淘汰出局的优秀作者鸣鸣不平。

不吐不快一一试论书法作品的所谓

什么是'硬伤','硬伤'与'软伤'相对,'硬伤'就是明显的错误,很难甚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书法作品到底多硬的伤才算'硬伤'?按照'硬伤'的定义,书法作品错、别、漏字、繁简混用应该不难改变,不应该把这些划到所谓'硬伤'范畴。至于书法作品的'硬伤'是什么,在此不论。只是觉得不应把书法创作的'小节'无限放大。照此推论,难道司马迁的《史记》,能因为有错别字,否定它'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定位吗?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能因为有涂改丧失它的天下第一、第二行书资格吗?同抄一首唐诗,难道能因为看有没错别字来判定书法作者文化底韵的薄厚吗?如果是这样,就有点小儿科了。这种抓芝蔴、丢西瓜的评比导向,势必会影响书法作者的创作激情。强调书法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没错,但把所谓的'硬伤'放大到'一票否决',我认为不太合适。就是一向严谨的书法作者,偶尔的疏漏也在所难免,但这个错比起'江湖体'、'老干部体'、'丑书'只能算是不足挂齿的小错,所以建议在以后的书法评比中,少一些抓小放大的现象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