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惑”害人生,重在自治——感悟三毛《惑》乱人生

 33桥 2019-11-05

    悲伤者眼里的全是伤痕。

    我试着把三毛作品《惑》开头修改一番,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地荡来荡去。天黑了,路灯开始发光,浓得化不开的黄光。雾,它们沉沉的落下来,灯光在雾里朦胧……这是原稿。

    窗外,电线杆一路列队在田野道路两侧,像极了列兵在执勤,迎接着某个重要客人的到来,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屈地飘荡在电线杆上,在向命运抗争,期待有人能解开他命运的枷锁。迷离的雾罩着整个村庄,像铺了一层面纱,要给远方的客人一种神秘感。天黑了,路灯在雾天化不开光,远远望去,一圈红晕点缀着夜晚,为朦胧而浪漫的夜景增添了光彩。

    经过这样的修改,创造了不一样的情境和诗情画意。

    人生的困惑是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类意识的宿命,有欲望和思维就会产出困惑,出家人无欲无求也就没有了困惑。同样一个场景,悲伤者看到无尽的伤痕,在乐观者看来,这是另外一种情境,充满诗情画意,类似上面两段文字。

    三毛曾经说过,她只是将她的生活记录下来,这是她的兴趣。而她的文字记录应当可以看作是她心灵经历的写作,在字里行间之间也难免参杂进去自己的影子。她就是《惑》中的主角,极力摆脱珍妮却又无法逃避,何尝又不知道自己深陷情感的漩涡,只是灵与肉无时无刻被纠缠着。周遭人对“我”的歧视,这是致命的,这让“我”陷入了疯狂境地。

    生活的艰难,我们都懂,人生的困惑,我们也知道。当迷失方向时,要记得纠正自己,因为自己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要把情感的线路捋一捋,把情绪低落那根线拉回中界限上,不能让它一直低落下去,这要靠自己。

    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让人无不为之惋惜。这是怎么的一种心境,只能说已经“病入膏肓”了。大家听过一句话吗,“旁观者眼里的悲剧未必是受难者心中的悲剧”,在他们自以为是的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时,他们认为就是“胜利者”。他们已经无法把失落的情绪拉回到中界限了,失去了这种能力。

    外界可以拯救吗,可以吗?

    困惑者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他定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而不是异类,是的,异类!所有的精神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病。《惑》中的“我”反感别人冠于她“病”的结论,即便她自己也知道有别于常人,但不要说出口来,这让敏感的心无所适从,变得歇斯底里。

    用一句话共勉:“人生的困惑一定是具体的困惑,有限的人生里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惑才是生命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