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具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跳鬼戏。主要流传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汉族地区。此戏源于殷周时期盛极一时的驱鬼傩祭。后因汉族地域辽阔,各地分别称为“梓潼戏”、“阳戏”、“内戏”、“香潼戏”、“道公戏”。演出时由端公(或称“师公”、“傩公”、“傩师”)穿上古朴服装,戴上种种型制独特、狰狞怪诞的面具;佐以粗犷简易的动作和声腔,演出驱鬼逐疫、祈吉求福的戏目。端公戏常在冬春演出,其他时间可应主人邀请,常在庆寿、压土,婚丧、祭祀等场合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该戏已出现程式化、角色化的倾向。端公为取悦神灵和吸引观众,采用特定的声腔、乐器、服装、面具,增强演出的效果。演出都以“请神”、“降神”、“娱神”、“驱鬼”、“送神”等程序为内容,加上“开坛”、“发牒”、“领生”、“镇台”、“砍路”、“造茅”、“建楼”、“解冤”、“祭刀”、“扫邪”等科仪,而使演出格外引人注目。端公所戴的面具,皆象征鬼神降临。又模仿道师踏罡步斗,依次跳着“上式”、“下式”、“门式”、“正式”等舞步,舞步变换中还有“亮相”,丢架以扬神威。演出的戏目有《跳加官》、《跳财神》、《方相砍路》、《方相造反》、《马武闹宫》、《大战洪山》、《公明下山》、《三山采药》、《降孽龙》、《闹五更》、《十二神舞》、《雷公》、《三星齐会》、《芦花训子》等七八十种。声腔分“哭腔”、“神腔”、“翻腔”、“家乡调”、“辞别调”、“出兵调”等。乐器有锣、鼓、铙、钹、唢呐、笛子、檀板、目琴等。端公戏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近代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
|
来自: 闲云野鹤b8ooo1 > 《巫音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