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最擅长土和木的艺术。于是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木头搭建干栏式建筑,把地挖个大坑搭建半地穴式建筑,人们在土与木的房屋中使用土做的陶炊器,用着木头燃料吃着植物食品,连祭拜神灵,都是用土制成陶像。与之对比,西方的古希腊文明似乎更偏爱石头,人们将一切思想都注入顽石之中,将之化腐朽为神奇,不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宫殿,还雕刻出了众多逼真的石质雕塑。 但是,其实中国人也是擅于利用石头的民族,委婉含蓄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不会像西方那样大胆地用石头表现自我,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同样创造出了鬼斧神工般的石头雕塑。 从秦汉起,中国的石雕很大一部分被作为彰显皇权的标志,按照一定规格和制度,被摆放在帝王将相的陵墓旁。经历沧海桑田,虽然墓主人的封土堆可能已经消磨,但这些雕刻得或威武或精致或灵巧的石像生还矗立在原地(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在野地或庄稼地里看到仿佛被“扔”在那里的石狮子或者石辟邪,不要奇怪,它们极其可能就是石像生。石像生多保存在田野,远离人们的视线,这也是我们总是忽略它们的原因)。 霍去病墓石虎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最为质朴粗狂,采用了线雕、圆雕、浮雕相结合的方式,依据石材原来的形状,顺着纹理,用最省工的方式雕刻出人物与动物的形态。这些石雕经历两千年的风吹雨打还是雄浑依旧。 西汉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 而且雕刻题材还会与墓主人生平联系。比如上图这件“马踏匈奴”石雕,匈奴人被汉朝铁骑压在身下,所以在雕刻的时候未将匈奴人与马身体分开,而是采用浮雕方式勾勒马腿与匈奴人的四肢,用线雕摹刻人物五官的夸张表情,这样既降低雕刻难度,而且还能表现匈奴人被压制的痛苦感。 与汉代的写实不同,南朝的皇族们更相信神兽可以庇护自己在另外世界的安宁,所以纷纷请出麒麟与辟邪。 这是南梁的宗室萧景墓的石辟邪。南朝辟邪通常辟邪四肢粗壮,带这翅膀,仰头张嘴,看向远方。这仰天长啸的姿势是不是很威武? 萧景墓的石辟邪 而唐朝人不光摆上了神兽,还有大批次的百官、附属国首领、骏马与珍惜动物。 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安眠的乾陵里,矗立在神道两侧的百官石像,远比真人高大,他们戴冠束发,穿着宽袖长袍,手握宝剑,有意思的是,这些排成两排的百官石像并没有文武官员之分。 乾陵石像生 这里还有高浮雕的鸵鸟! 乾陵鸵鸟浮雕 六十一藩臣像工整排列,彰显着大唐外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乾陵六十一藩臣像 乾陵石狮体型极其巨大(请参考照片石狮与藩臣像大小的对比)。狮子虽然静卧,但宽阔的骨架造型与细腻到毛发的雕刻,依旧可以展现狮子的不怒自威。 ![]() 乾陵石狮 与此相比,宋朝皇陵的石刻就显得温柔许多了。 这是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的石狮,不知为何,总是觉得喜感十足。 ![]() 永定陵石狮 与唐代相比,宋代石刻雕刻更精细了,个头也小了许多。 ![]() 永定陵石像生 朱元璋明孝陵的石刻是如今“生活条件”最好的石像生。较之北方的严寒酷暑,位于南京山坡上的明孝陵石刻在江南温润的环境下生活,并且园林管理人员在它们周围种植了树木、铺平了道路,夏日绿树成荫,秋天枫红似火。 明朝石刻本就圆润逼真,在如此温柔的环境下变得更加具有生活化,比如你仿佛看见这匹胖乎乎的马只是因为累了正在树影下乘凉。 ![]() 明孝陵石马 它们两个在干瞪眼吗? ![]() 明孝陵石像生 其实,除了镇守陵墓,中国的石雕还运用在许多领域,比如上期《国宝来了》提到的,可以用来制作巨型佛教造像。 北魏石佛造像 青岛市博物馆藏 或者用来治水? 石犀 成都博物馆藏 ![]() 10月30日 周三 经穴漆人 你知道古代医生怎么练针灸吗? 11月1日 周五 石犀 犀牛也能当定海神针? END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与网络 编辑:大脸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