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aa6601 2019-11-06

北京的胡同片区,

四合院最早是一个家庭的居住地,

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加盖加建,

今天大多数四合院变成了众多家庭聚居,

俗称“大杂院”。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从2012年开始,

建筑师陈忱和两个意大利好友,

把办公室搬进离天安门不远的胡同里,

并用8年时间,进行了一系列胡同改造设计:

从在四合院里设置艺术装置,

邀请老百姓们来参观;

到把荒弃杂院,

改造成精品酒店、时髦办公室,和住宅。

年轻的建筑师们,

探索四合院如何吸引当代年轻人,

让老建筑重新融入时代潮流中。

撰文 成卿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建筑师陈忱和合伙人丈夫Nicola

北京,从前门大街顺着煤市街往南走,进取灯胡同拐两个弯,便进了茶儿胡同。

虽然这里距离热闹熙攘的前门大街不过百来米路,茶儿胡同、取灯胡同、扬威胡同等连成的胡同区,却是一片依然以民居为主的宁静街道。

2014年,建筑师陈忱把自己设计事务所的办公室搬进了茶儿胡同的3号院。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茶儿胡同和扬威胡同的交界处

院子对面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清真礼拜寺,大多数时候寺门紧闭,偶尔有带着白帽子的穆斯林出入。礼拜寺里高大的屋宇,比周围胡同里的屋顶都高上一节。

南北向的茶儿胡同长不过240米,最窄的地方3米都不到,几乎容不下机动车的通行。意大利人Nicola,是陈忱的合伙人之一,来这里上班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己焊接组装成的自行车。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骑车上班的Nicola

既是四合院的改造者,也是四合院的使用者

办公室入驻进茶儿胡同,起源于2011年开启的“大栅栏更新计划”。2011年始,茶儿胡同所在的大栅栏片区在政府力量的主张下,邀请众多年轻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店家,参与到这个曾经“街道破破烂烂、电线里出外进、严重私搭乱建”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和更新中。

借着这样的契机,陈忱与伙伴们得以租下茶儿胡同3号院,既作为建筑师实际参与到胡同和四合院设计中,更以使用者的身份驻扎进这里工作和生活。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茶儿胡同3号办公室改造前和改造中

在这之前,3号院是一个灰暗脏乱、不起眼的小四合院,但有着南房、北房和中间小院组成的南北向合院格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速工业化的潮流中,一些小型工厂在胡同里建立起来,在院子中央加起顶来,这里也不例外,变成了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坡屋顶的合院。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改造完成的茶儿胡同3号办公室

几十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却为办公空间的改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木屋顶下6米的通高空间里做上夹层,创造出上下两层约200平米的富足空间:

楼下是工作室的图书、待客和设计项目的展示空间;

楼上是七八个小伙伴的工位,头顶上是秩序井然的品字形木构架。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原先紧邻着隔壁院、采光最不好的的北房用来做工作室的建筑模型加工间。挨着茶儿胡同街道的南房,替换成大面积的落地窗房间后是大伙儿的会议室。

拆掉了因为常年屋顶天沟排水不畅造成的腐烂墙体,用局部钢结构进行重建;保留了原来厂房的六个侧高窗,把密封性比较差的木窗扇换成了金属框的双层中空玻璃。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在解决这些繁琐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荒废多年的老厂房也带来了许多惊喜:

“历经了百年的院子,现在拿来改造,每个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起始设计条件。我们改造时,在剥去外墙皮后显露出了两面完整的青砖墙面,斑驳的质感非常漂亮。

这样的历史痕迹,无法在其他环境中找到或者凭空造出来,它们给了我们这个现代的办公室足够的历史归属感。”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会议室里三根并排的柱子,第一根深色木柱子是四合院还是住宅功能时,房子里的竖向的支撑;中间浅木色柱子是当时加建工厂屋顶时候的需求;第三根钢柱子是现在做办公室加上的。

在陈忱的经验中,胡同改造中总会面对类似的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要怎么对待,是试图消除,用新东西完全替代旧的?还是让它们保留下来,在今天呈现一场时光的并置?”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新旧共存、不同的生态才是胡同应有的面貌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许多胡同、四合院所在的历史街区,开始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旧城更新与改造。相较于前门大街彻底变成商业街的大拆大建,南锣鼓巷从自发产生小商铺到后来遭遇过度商业化的破坏,大栅栏片区的更新采用了更为温和及有耐心的方式:

一些原住户腾退出的零星院落儿,甚至是一些院落中的个别房间,被引入一个小酒吧或者一个小书店;

又或者在老住户选择居住下的院落中进行一些绿化和配套设施的修补、增建——整个胡同片区呈现出一种新旧共存的面貌,不同的生态在这里和谐共处。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改造前后的茶儿胡同8号 “微杂院” 图片来源:标准营造

距离陈忱办公室不过十来步脚程的茶儿胡同8号,过去曾是个住着12户人家的典型大杂院,清退之后仍住着三户人家。

2012年,建筑师张轲带领的建筑师团队,在保留了原有大杂院里“违章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重新设计: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微杂院” 图片:王子凌

院子里的几间错落的小厨房,改建成一个锯齿状的不规则空间,用作一个小型的艺术展厅;外墙用旧砖垒出旋转式台阶,可以直通屋顶的小露台,让小朋友们爬上屋顶看院中央的老槐树;

东屋的坡屋顶下安插了一个儿童图书室,西屋加建成了艺术教室的一角。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微杂院” 图片:王子凌

因为不远处就有一所炭儿胡同小学,这个命名为“微杂院”的项目定位为一个儿童活动空间。

一个孩子放学后可能会过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可以爬上屋顶,坐在树荫下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说话。当整个街区举办活动时,这里也提供了便捷的场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大栅栏更新计划” 茶儿胡同12号院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茶儿胡同29号院 “身体记忆”

与8号院隔一个院的12号院,两年里经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利用胡同合院的特点,“见缝插针”地在四合院的旧墙、屋顶、窗口、街道种上花花草草甚至蔬菜瓜果,将一套普通的小院儿变成胡同里的“秘密花园”。

除了设计、配套设施上的干预,茶儿胡同的29号院里还藏着一个个性的小店“身体记忆”,客人在这里可以翻模自己身体的器官,定制首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每天到了傍晚四五点,下班、放学的人流从四处渐渐汇集进胡同里来,自行车铃声、街坊邻居聊天夹杂着小商铺里的吆喝,让安静一日的胡同充满市井风情和生活趣味。

时不时在陈忱工作室前,会出现三五个背着书包刚刚放学的小朋友,隔着临街的落地窗,对着这个年轻事务所里大大小小的模型指指点点。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建筑师Nicola、陈忱和Federico

中国姑娘被老外“逼进”北京胡同

在搬来茶儿胡同之前,陈忱的第一个办公室在距离鼓楼不远的另一个胡同小院。陈忱这个天津长大、在北京和英美三地念过书的姑娘,更像是被自己的两个意大利合伙人逼进了四合院里:

“当时对胡同没啥兴趣,天津这样的北方城市,很早的时候胡同就被拆除了。来到北京念书时候去调研北京的胡同,感受更像是去了一个博物馆,觉得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而陈忱的两个合伙人Federico和Nicola,2011年来到北京后,却有了一个执念——一定要把工作室放在胡同里。“相比于三环外国际化都市的样貌,他们更想体验四合院里这种真正硬核的北京生活。”

作为年轻的设计师事务所,陈忱从自己的办公室改造,从在大小不一、状态各异的合院里打造趣味的艺术装置入手,开始了最接北京“地气”的四合院改造实践。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装置项目《海边的日常》

白塔寺东夹道54号院,四座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围合出一个尺度亲人的庭院,妙应寺白塔是独特的背景。

通过两部轻质的隔断墙及屋面,大家对院子原有规整的格局与动线进行了巧妙的重塑,让来访的人们穿过一个个黑屋子抵达院中央,欣赏一场演奏会。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排子胡同38号里的晚宴步道

2013年北京设计周大栅栏展区的开、闭幕晚宴,选择在排子38号一个三进的荒废院子里进行。

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要求下,陈忱用黑色线绳、吊灯和木栈道在老建筑里打造出一条酷炫的“红地毯”路径,步移景异,让每个来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探索这座四合院,并最终抵达院子最深处去享受别有生趣的晚宴。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第一个办公室的室内和院子

临近鼓楼的胡同办公室,是陈忱的第一个建成作品。在胡同大杂院的环境下,精打细算地引入了卫生间、厨房和室内走廊。

其中还遭遇过隔壁邻居抗议卫生间的位置,与其发生堪称激烈的意见摩擦,最终以在卫生间里增添隔墙、牺牲部分使用面积而解决。不大的院子里有一棵百年的枣树,为团队带来闹市里的一小片自然。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新兰花酒店改造前和改造效果图

结束了举办晚宴后的排子38号院即将成为一个精品酒店,陈忱改变了四合院一贯把交通放在中轴线上的做法,沿着西侧的院墙做出一个可以走到二层的步道,串联起接待、庭院和客房的空间。

这个空中步道,给了每个来访者、居住者一个从高处俯瞰胡同片区屋顶的独特视角。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三个合伙人伙伴

谈及在胡同改造中收获的开心或是遇到的阻碍,陈忱很珍惜这种在设计其他新建筑时没法获取的经历:

“面对胡同、四合院的改造,产生任何听上去深奥或者炫酷的设计概念之前,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许多非常柴米油盐的实际问题,比如说采光、通风、湿气的隔离。”

“当我们成为建筑师,着手改造自己的生活、工作空间再到自己搬进去,才会发现:在这里跟邻里街坊的聊天、或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摩擦,才是每天最真实存在的东西。”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胡同里的煤仓改造项目

设计的力量,让年轻人回到胡同里

018年,陈忱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最大的四合院改造项目:把一个曾经在胡同里为居民供煤的煤仓,改造成一个给年轻人的新办公空间。

与其他胡同所在的历史片区不同,这个区域在多年的老房拆迁、街道拓宽过程中,早已失去了老城里胡同的肌理。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胡同里的煤仓改造前状况

与一街之外林立高楼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煤仓在的这块地保持了胡同里院子的格局:

西侧与六户低矮的住家共享一堵青砖墙,东侧的围墙外是个两层高的小学校,站在院子里看得见西侧天主教教堂标志性的拱顶和十字架。

当陈忱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整个场地被盖得严严实实,800平方米的老厂房里,三栋主要的建筑体现出非常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煤仓结构加建中

北侧是一栋紧临胡同街道的坡顶灰砖房,是传统胡同的残存;

紧靠西侧的是一栋横贯场地南北的开敞煤仓,“像是一处凋敝的大教堂,八米高的屋顶又让人兴奋,这是普通胡同里的房子完全不会达到的高度”,“一些光束从残破的屋顶中泄入,落在黑煤渣堆积的墙面上,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场地东南角还有一栋带地下室的一层红砖平房。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胡同里的煤仓改造过程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胡同里的煤仓改造完成后

除了把红砖房和煤仓之间的钢屋棚拆除,打造出一个有些禅意的“水景庭院”外,陈忱保留下了全部的三栋建筑:

在原来的煤仓里,把不同尺寸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有餐厨、卫生间等一系列日常使用的房间做成一个个“功能盒子”,在8米高的屋顶之下调整它们的尺寸和位置,一些放在首层,一些吊在二层。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盒子”和“盒子”之间通过一条由深色钢板构成的”吊索桥”相连接。

这座“吊索桥”如同一根纽带串联三栋建筑,给了未来的使用者们一个可以上下游走、不再封闭的办公空间:从接待入口的灰砖房沿着廊道进曾经的煤仓,上楼梯到悬挑的夹层。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水景庭院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屋顶露台

到达办公空间最南端,又有两条路:

一条往下走,走到一层的开放区域,可以推门去室外的小院;

一条是往上走的楼梯,一直通往红砖房的屋顶露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原先煤仓的屋顶在三个位置被打开成为采光井的庭院:

不仅把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引入室内,也把周边老槐树的浓荫和旁边教堂的穹顶,用折射、反射进办公空间成为难得的景致。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把年轻人吸引到一个被荒弃的、无趣的胡同老厂房里来办公,陈忱认为这可以通过设计的力量达到,也是今天北京城市胡同改造中要去积极思索的:

“胡同的片区里可以追溯到历史特别多的层次,它是百年居住类型的一个延续,又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工业化的痕迹,现在城市里的工业衰退了之后,新兴的服务业要在四合院中担任一个新的参与角色。”

她认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然胡同片区就会慢慢地被城市所抛弃。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如果只是单一地想着把胡同恢复成明清时期非常统一的居住风貌,反而像是在城市里造一个纯粹用来旅游、展示的景点,这对胡同的活力是极大的破坏。”

注入这些也许会显得嘈杂零乱的商业生态,它不是完全以“新”取代“旧”,也不是一味因保留传统而拒绝去拥抱新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城市生命力的延续。

一对跨国夫妻,8年北京大杂院改造记

当我们对这个已经焕然一新的胡同厂房拜访快结束时,一位曾经在这里工作了数十年的北京大爷敲开了门。

他一边告诉我们这个有60年历史的胡同煤厂曾经的模样,一边兴奋地在这里兜上一圈:“变成了这样,真好!”

部分图片和图纸由临界工作室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