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无”是一切的开始,而“有”是万物的开始。无形是一切的开始,是一切的源头。有了无形的,才会有有形的。无就是道,无形就是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者,是从“无”的角度,指“没有摸到的”,是指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身体可以感觉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有。就如计算机有了0和1,才有了最基础的运行模式,才有了现代的电子信息世界!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太阳系的形成,与《周易》将乾坤两卦置为卦首的结构相一致。 《周易》作为百家学说的总源泉,首先就揭示了宇宙天地的形成和本质。 第一卦“乾卦”描述的正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对应于“无”; 第二卦“坤卦”描述的是大地如何配合天道而养育承载万物,与“有”相呼应。 天道乾元“资始”,大地坤元“资生”,所以说天道的“无”生成了大地的“有”,还造就了太阳、月亮、地球和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天地、太阳、月亮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它们生成了世间万有,《道德经》尤为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佛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无”于佛家的描述则更为形象而贴切、深刻而彻底,这就是“如来”,它是遍及宇宙虚空法界的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来如往。好像来了,又好像去了,也即没有来,又没有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就是说,它包括了本身无形的东西和一切有形的东西,一切有形、无形本质都源于无形,万物是一不是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无形这种东西,好象是哪里都没有它,也就是何处都不在,而实际上它就是哪里都有,也就是何处都在。正因为你看不到它在哪里,所以它其实就哪里都在、哪里都有!所以,无即如来,无形就是如来。 《心经》开篇即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全篇所说的心其本性为空。这个空虽然无形,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只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犹如虚空一样不生不灭,也就是空性。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所生,所以都是虚幻的,只是暂时有的。所以幻化所生的法性,本无而今有,所以又说为空——性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是为空性。万物的本质为空,空就是心,物源于心,心与物是一不是二。 所以,有形源于无形,有形的物质源于无形的心,世界上的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和传说,这些都是古代先贤大德的宇宙观、世界观! 三、道家之“道”与佛家之“空”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无和有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长和短相互显示,高和下相互映衬,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随顺……世间万事万物永远都是如此阴阳相存、矛盾相对。 浩瀚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阳、月亮、天地又是如何生成的?这些都是人类一直探讨的话题。至今仍然一无所知! 但是我们能知道,地球是悬在虚空中的,植物能开花结果,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生命轨迹……至于没有生命的物质,即使是一把泥土,都有着其独有的物质结构,更不用说水、石、金属……都各有着各自独特的形式和规律的结构。 这说明,在宇宙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在控制、主宰着宇宙中的一切,这种无形的存在,就应该是一种智慧体、意识体。就是各宗教所描述的上帝、真主、神、佛,虽然我们现在没法了解这种“神”之存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存在。 因为,万事万物这种无形的规律,它非常神奇。甚至胜于神佛之存在,而且无处不在。 《大唐三藏圣教序》开篇有云“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唐太宗说,天地及万物都显而易见,但四时阴阳转换的这种变化规律却是非常的神秘莫测,非常人的智慧所能理解和解释的。 由此可知,老子的“道”和佛陀的“空”一样玄妙,并不是常人所能轻易窥见和领悟的。 用现在科学理论来解释。宇宙正是从无形、虚无开始(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原点”或“奇点”),从无到有。宇宙是意识的宇宙,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为意识之振动,高频率振动显现为无形的意识,低频率的振动显现为有形的物质。所以物质与意识也都归于意识,物质与意识是一不是二。 因此,无形是高级的存在,是万物、生命的源头。而有形的一切,相对于无形,是低级的存在! 四、什么接近于无形?怎样回归到生命的源头? 老子认为宇宙就是原本存在的时空,“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所以有形的物质始终是有限的,而无形的存在却是无限的,有限始终包含在这无限之中。 无形也确确实实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现在科学说这是暗物质、暗能量,它们占到了宇宙中的96%以上,并认为,这种无形的暗物质、暗能量是宇宙的主宰和支配。与老子说的无形之“道”是宇宙的主宰和支配相吻合。 老子也曾把道比作是“渊”,一种外表虽然平静但内部却激流暗涌的东西。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古字为“盅”,义指器具中的虚空。“道冲”意指“道体是虚无的”或“道是实有世界的虚体”之义。老子认识到即使把理想范式看成是行为体的重要组成要素,这个组成要素“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深远而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它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但它在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宇宙中了。 老子还指出,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道,但道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所以便以看得见的水来形容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文字是描述道或者说是间接地描述了道。他认为水接近于道。也就是说,理解了水,就接近于理解了道。而水主要有三个特性,一是善利万物,二是不争,三是处众人所恶之地。 当然,老子只是说水接近道但并不是道。无形的道与有形的水还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说是:道是比水还要更高级的存在。这个水还是有形的,而道本质是无形的,但也可以是有形或者说可存在于有形之中或包含了有形,又或者说有形只不过是无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水之所以接近道,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水无常形,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方面是说液体的水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另一方面也是说水可以变成坚固的形状——冰,也可以变成流动的形状——液体,更可以变成无形的形态——水汽。 而天地万物中,很多东西一旦形成某种形态,就很难改变了,这主要是指一切的有形之物,当然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也是如此,那就是人的本性。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的本性是一种非常固执的东西,一种成形之后很难改变的东西。所以,生命的形态,也是道的一种形态。人是万物之灵,人当然就要比水更聪明,就可以比水更接近于道。 因此,人是可以通过修行而入道成佛的,就是要抛弃有形(物质)而归于无形(心或意识),抛弃个体而回归于整体,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源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