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三)上 | 媒体访谈

 _鲲 2019-11-06

记者:动和静,是太极拳中常常讲到的。太极拳论中常常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中触动动犹静”“动静如一”“虽动犹静”“动即是静,静即是动”……等等。这些动静的论述,有些是好理解的,有些则是让人难以理解。比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就让人费解。

康伟:对于动静的概念,我们现在的认识是:动,就是运动;静,就是静止不动。这是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认为,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存在的两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是,太极拳中讲的动静,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可以说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动静,也就是说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动静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记者:哦,请您详细讲解一下。

康伟:太极拳中讲的动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静概念上的。这里的“动”是指变动,而“静”则是指不变所谓的“动中求静”,就是《周易》中的思想——变易、不易,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当中又有不变的规律。那个不变的规律,叫静

所以,太极拳中的静的概念,不是物理学中的静止不动,而是指在千变万化的拳术动作中要守着那个不变的规律,那个不变的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太极拳千变万化,但是阴阳变化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我们在千变万化的拳术动作中守着一个不变的性质,这叫“动中求静”。如果你把太极拳中的动静概念理解成现代物理学的动静概念,那么,你就不能理解“动中求静”这句话,也就不能正确地练习太极拳了。

记者:原来是这样。现代人都用现代物理学的动静观念来认识太极拳论中的动静,难怪感到很费解,无所适从。

康伟:《道德经》中也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这里所谓的“常”,是指恒常不变;“根”,则是指最根本的性质。最根本的性质没有变,所以叫“归根曰静”。具体到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说,虽然练习太极拳时在不停地运动,但是,在运动中要保持不变的性质。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太极态——阴阳相合,自然而然。在整个太极拳的练习中都要保持这个太极态,也即身上的性质、柔韧度都是不变的,平衡的,自然的,这是非常难的。

所以,太极拳的训练,就是在追求一种东西,训练一种能力,就是这种“动中求静”的状态,就是这种虚静的状态。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只是每天盲目地练拳,那么,你的身体、意识就不会有什么变化,也就不会产生太极拳应该培养出来的能力,也就是没有出功夫。明白了太极拳的理论,有了指导思想,就能明明白白地练拳。

记者:现在我们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练习太极拳要慢,不知道为什么要慢;知道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知道为什么不用力;还有,拳论中说了很多太极拳的现象,比如“四两拨千斤”“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等等,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朦朦胧胧、晕晕东东的状态中练拳,所以,太极拳的功能就出不来,也就不会有太极拳的功效。

康伟:对。现在,很多人练习太极拳都没有出现应有的益寿延年的健身功效,不仅没有出健身的功效,很多人还把膝关节练坏了,以至于出现了“太极膝”这样的名词。练习太极拳损伤膝关节,这是由于你没有按照太极拳的规律去练习,没有明白太极之理。至于太极拳的技击效果,就更不用说了,太极拳搏击中要求的“得机得势,以静制动”,这些基本技术根本就没练习过,怎么可能在实战中做到呢?

所以,要练好太极拳,我认为:

第一、要明白太极拳的哲理是什么,它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要明白太极拳的理和太极拳的论之间的区别。

什么叫理?什么叫论?理,是指导实践的;论,是论述这件事的

太极拳的理,在《易经》《道德经》《中庸》等传统文化中,它的精髓就是阴阳变化之理。所谓阴阳变化,也就是矛盾变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哲学。所以,太极拳也叫哲拳。不学习这些东西,太极拳的理是搞不清楚的。

现在,由于语言环境变化了,我们已经听不懂古人的话了,不仅听不懂,而且还望文生义,理解错误了。所以,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培训,这是太极拳的根。

太极文化,是太极拳产生功效的根本因素,如果这些传统文化你没有搞懂,或者你理解错了,那么,太极拳的功夫是出不来的。

第三、在明白太极拳理的前提下,你还要明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是缓慢、柔和、连绵不断、柔中寓刚……等等,为什么是这个特点?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

(待续)

本文发表于《中华武术》杂志2018年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