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早期骆驼俑 李国强 摄 三彩之于洛阳,是珍藏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马、人俑、骆驼;是现代手工艺人传承古老技艺,创造出的一件件艺术精品;更是一张名片、一份荣光。 它有着艳丽的色彩,传奇的生命,它还承载着历史的余温……它们踏着历史的尘土,走进今人的视野,征服了世界,定格了洛阳。 它从哪里来?是谁发明了它?是谁发现了它?又是谁为它起下这个名字……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它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里头原始瓷 李燕锋 摄 3月初,美国将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新闻,引发众多国人关注。在新闻配发的返还文物图片中,一组黄绿色的三彩陶瓷器引人注意。 细细端详这组器物,让人想起了洛阳博物馆与它颜色相近、形制相似的另一组,它们会否同出一处,它们可曾有过交集? 答案尚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或大收藏家的眼中,三彩都是热捧的藏品。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在这些地方,三彩代表着中国,展现着东方艺术的魅力,也指向洛阳。 洛阳三彩,是洛阳历史上最艳丽的一张名片。可对它的前世今生,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作为汉唐时期的“网红”,它是如何出现的?三彩这个名字不过百年,之前,人们又是如何称呼它的?众所周知,三彩即多彩,那一道道绚丽的釉色对多姿多彩的中国陶瓷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从源头说起。 汉唐时期的“网红”,源头或在二里头 三彩,是汉唐时期最负盛名的“网红”。它雍容华贵、惟妙惟肖;它形态万千、多姿多彩;它在皇家贵胄中风靡,它令普通百姓追捧……它的风采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彰显华夏盛世的一抹最亮色彩。 今天的人们,说起三彩,总会习惯性地在它前面冠一个“唐”字——称它为“唐三彩”,但我们是否想过,盛行于唐代的三彩,是从哪种工艺发展而来的呢?换言之,三彩的源头在哪里? 三彩的源头,在二里头遗址! 今天,如果您到洛阳博物馆参观,基本陈展厅内的“河洛文明展”是必看的一项。展厅一块介绍夏朝陶瓷烧造史的展板上清晰地写着: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瓷,这一发现,将中国瓷器的成功烧制时间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关于这一问题,洛阳博物馆的专家和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许宏先生都证实,这一说法是准确无误的。在许宏先生的专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最早的中国》最后一章节中提出:“中国以‘瓷的国度’而著称,英文的‘瓷器’即因产于中国而称为china。在‘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原始瓷器,确实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 这本书同时提到,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少量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残片,它们基本上仅见于作为酒器的长流平底盉(hé,也称“象鼻盉”)。该类器物中子活化分析显示胎土成分与白陶相近,是研究由陶向瓷转化过程的重要标本。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原始瓷,河南洛阳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陶瓷之源。 说到这里,您也许会有疑问,传统观点不都说最早的原始瓷出现在商代吗?对此,许宏先生给出的答案有二:一是目前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均成书较早,二里头原始瓷的发现比成书时间要晚。二是二里头出现了太多太多的中国之最,因此尚未有专家对最早原始瓷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和梳理。 自最早的原始瓷在二里头出现,河洛大地便在中国陶瓷史的发展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始瓷出现的同时,我们的祖先还使用瓷土烧制出白陶器、红陶器、灰陶器等; 商代,洛阳的陶瓷烧制技艺已使用了轮制、模制和手制等,陶瓷史上的重要技艺在这里形成; 西周,仅洛阳北窑西周墓地一处出土的原始瓷比中国各地出土的商周原始瓷总数还多,其中最大的原始瓷举世无双; 春秋战国,洛阳的彩绘陶器精美无比,为多彩的陶瓷——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审美和工艺基础; 东汉,单色釉陶瓷开始出现,这正是三彩的前身; 直至盛唐时期,世界上最艳丽的陶瓷三彩震惊了世界,三彩蓝釉、三彩透明白釉、三彩绿釉、三彩黑釉、三彩黄釉、三彩赤釉、三彩褐釉交融呈现,三彩绞胎工艺、三彩化妆土工艺、三彩彩绘工艺,以及三彩瓷土的使用,交相辉映…… 不过百年的名字,或有意想不到的来历 说起三彩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它出自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等人。在此之前,人们又是怎么称呼这些器物的呢?遗憾的是,史书并未记载。 对此,有专家开玩笑说,三彩也好、陶瓷也好,都是今天的学者根据实际研究总结出的概念。在遥远的汉唐,三彩也许有名字,或许根本就没有名字。 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编写的《古玩指南》,1942年由北京中国书局出版,不仅讲述了陶器和瓷器的源流,也是现在能查到的、较早有“三彩”记载的一本书。 该书第三章“瓷器”专门介绍了“瓷器源流”,即汉代的时候出现了大量上有釉色、烧成以后跟陶的质感不一样的器物,不曰“陶”,而曰“瓷”。结合前面提到的汉代单色釉,不难推测,这里所说的瓷,和汉代出现的单色釉建立了对应关系。 了解的另一本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正是在这本书里,“瓷”字第一次出现。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代,瓷字出现在汉代。由此不难推断,汉代已经出现了瓷,才有了“瓷”字。那么,汉代的瓷到底是什么?按照《古玩指南》所说,瓷指的是有釉之“陶”器。再按照《中国陶瓷史》记载,汉代唯一能称得上瓷的,恰恰正是单色釉器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可以大胆地将三彩和中国最早、真正意义的瓷器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疑问,传统观点不都认为三彩是陶器吗?怎么现在又说是瓷器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将《古玩指南》对陶瓷的界定和现代教科书对陶瓷的定义作个对比。 教科书及大部分陶瓷类书籍显示:陶和瓷以温度来界定和区别。 但仔细想想,温度的出现,距今不过200多年,而中国的瓷器却出现在数千年前。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创烧出瓷器的时候,“温度”一词还没有诞生。而吸水率这个概念,传入中国就更晚一点。 很显然,和中国的理论相比,西方的“陶”与“瓷”的区分理论是有自身局限性的。 单色釉到多色釉,三彩为多彩的陶瓷史奠定基础 从汉到唐,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听起来只是年代的变化,釉色的增加,过程虽简单,意义却很重大。 因为正是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让整个中国陶瓷史受到了影响。 这里穿插一个例子,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三彩在洛阳的兴盛。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华山北路附近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唐三彩200多件,其中包括腰鼓乐舞俑、成组的动物俑、瓷盘、鸡舍等。墓志显示,墓葬的主人是唐代左骁卫大将军王雄诞的夫人魏氏,这也是洛阳历年来出土唐三彩数量最多的一个墓葬。资料显示,魏氏去世的时间为公元687年,当时的皇帝正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旦。这一时期,也正是唐代三彩最兴盛的时期。按照目前的考古资料,唐三彩最鼎盛的时间不过百余年,即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公元650至756年)。 虽然鼎盛时期短暂,但三彩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比如,后来的辽三彩、宋三彩,以及元、明时期的琉璃、珐花和明清时期的素三彩,五彩等,都是由唐三彩发展而来的。 再比如,唐三彩曾出现过蓝色,而产生这种蓝釉的钴料,和1975年、1983年扬州发现的唐青花瓷枕残片中采用的钴料十分相近。由此,也有专家推测,三彩中蓝釉的出现,不仅证明唐三彩非三种颜色,更重要的是,青花之蓝釉极有可能源自三彩之蓝釉。或者说,如果我们去探寻青花瓷的源头,看到的,极有可能就是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