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9中医小药方六十九(一百首) 1.桂枝汤治伤风感冒,普通人感冒加葛根,身体壮实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喘加杏仁,平素形寒肢冷体弱多病加附子。一般感冒发热,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口苦加柴胡黄芩,口干甚加生石膏。 2.五苓散证突然的水泻不止,口渴不止,水入即吐。当归芍药散证抓住有贫血和浮肿倾向,面色无华。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即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左金丸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具备两个症状即可使用。 3.【淫羊藿解】本品别名:仙灵牌味辛甘,性温。是常用的补肾阳药,兼有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本品峻补肾阳,兴奋性机能而治疗阳痿。常配合熟地黄,仙茅,肉苁蓉,枸杞子,巴戟天,潼蒺藜,山萸肉,锁阳,阳起石,羊睾丸等同用,作丸剂服。也可用本品浸酒(浓度为10%)饮用。淫羊藿性味辛温祛风寒,补肝肾而壮筋骨。因风寒湿所致的四肢肌肤痠痛,麻木不仁,或关节疼痛,腿软无力,可配合威灵仙,苍耳子,肉桂,附子,川芎,独活,续断等同用,水煎服,或为细末,温酒送服一钱,一日两次。临床以本品配合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牛膝,续断,杜仲等,用于治疗脊髓痨,脊髓炎等所致的下肢截瘫,或两腿无力,二便失控等症,有一定效果。供参考。【杏林迷悟】体会:枸杞子补肾益精,偏用于肾精虚者。淫羊藿补肾助阳,偏用于肾阳虚者。仙茅补肾阳并能助脾胃运化,增进食欲。淫羊藿补肾阳并能祛凤湿,强筋骨,治四肢风冷不仁,用量一般一至三钱。特别需要时,也可用到四,五钱。性欲亢奋者忌用。本品温燥,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羊油炙者壮阳力优,蜜炙者用于肾虚咳喘。 4.牛皮癣一次净特效方 中国医药专利申请号:91107916.5本发明药物是一种治疗牛皮癣的外用药,治愈率达到98%以上,有效率达到100%,而且只需涂抹一次即可痊愈,不复发,治疗过程中无任何副作用。 配方: 白芷20~50克,肉桂10~50克,斑蟊5~50克,醋酸溶液适量。制作方法:将白芷,肉桂、斑蟊共研磨成粉未或用粉碎机粉碎成粉,加入醋酸含量为1:5~3.0%的食用醋或1.5~3.0%的医用醋酸溶液制至糊状,即为牛皮癣一次净成品。使用方法:牛皮癣一次净是一种外用药,局部分块涂抹,每次3~5块癣为宜, 涂抹后局部出现泡疹及疼痛,等泡疹消退(一般3~6天)后,即愈! 于春廷赘言:此牛皮癣一次净特效方对西医的局限型神经性皮炎效果好! 5.10岁孩子,发热(发热但身觉冷),面红,脉数。音哑,不食,耳中响。辩证该在何经?少阳经,发热又寒,不欲食,耳中鸣,一剂小柴胡加石膏,热退,身安 6.偶感风寒(估计是病毒性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几几,周身肌肉骨节酸痛、恶心,脉浮弦。腹泻、水样便。葛根加半夏汤:葛根50麻黄15桂枝24生白芍24炙甘草15半夏20,生姜1两,大枣7枚。一剂,未尽剂而愈。无任何咳嗽,咽痛,鼻塞后遗症。经方治疗外感不但见效迅速,且不遗留任何后遗症,比起打针输液强百倍。有的病人输液治疗后发热虽退,但是遗留咳嗽、鼻塞、咽痛等后遗症要很久才能好,这就是中西医的差距。 7.王女27吃凉的就胃痛,伴有腹痛腹泻出冷汗,吃热的食物就牙疼。经前乳胀,经期前后不定。经期腹痛甚,血块多经量大色深,服用姜糖水腹痛可以减轻。失眠鼻咽干燥白带多色黄异味纳可不渴大便可尿黄舌红苔白右边滑数左边弦细 吃凉的就胃痛,伴有腹痛腹泻出冷汗----寒热错杂。经前乳胀,经期前后不定---太少论治太阳。少阳半夏泻心汤。大柴胡合桃仁承气汤三方 8.谈谈鼻塞,各类鼻炎,“四方加术汤”即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小)柴胡汤和桂枝茯苓丸四个方加白术,寒加细辛,热加连翘!具体要辩证了! 鼻炎经验方:葛根60麻黄10桂枝25白芍25生姜50大枣12枚炙甘草20石膏50知母20细辛10鼻塞,寒加细辛,热加连翘!具体要辩证了!可以同时加 上热重,黄连细辛连翘一起加 细辛后10分下可以增强一些通窍的能力,加强发汗能力不用后下 我另外发现一点,小孩子到10几岁的时候,一打飞机就特别容易得鼻炎,虽然一治就好,但是只要一打飞机就马上复发。基本上没有治愈的可能。 我治过10来个这样的病人,都是这样的。只要放假,他家里人管的好的话,基本没有问题,一上学就完蛋了,配上桂枝龙骨牡蛎汤?! 肾精不断流失,就非常容易得表证。合上麻附细 我的常用配方是葛根汤+麻附细+苓桂术甘汤+苍耳,苍术,辛夷花,根据情况,一些会用上大枣葶苈泻肺汤效果都很好,一般3副药就能控制的很好 脾胃虚的加干姜,成年人比较容易治好,孩子也容易 就是半大的青少年不好治,主要是打飞机造成的,后来都是把病人叫到小房间偷偷和他说,但是问题是和女人爱淘宝一样,根本就戒不掉 后来这类病人我基本就不接了,治不好还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没有意思 他们普遍不爱户外运动,沉溺于AV,网络游戏,废人 9.一剂根治疝气不开刀奇效方内服方:桔核、木香、荔枝、柴胡、八月瓜壳、厚朴各10克、川楝子、白芷、桃仁、青皮、小茴香各7克、大茴香、海藻、昆布各3克、水煎服!外用方:青盐、雄黄、白矾、花椒、樟脑粉各10克、蓖麻子50粒、共研末分成5份、每次将1份粉未用开水调成糊状敷在左手手心,一天换一次。内服、外敷药同时用。轻者1次、重者2次可愈,不用开刀做手术。注意:可以试试但要慎重 10.金匮肾气丸 炮附子辛甘咸苦,性大热,阳中之阳也,为阳药之纲维,阴寒证之主帅,有斩关夺将之能,退阴复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秉乾健之德,具神龙之变化,上至碧落,下潜黄泉,六合八极无所不至,浮中有沉,行中有守。走中宫而暖脾胃,入少阴补垂绝之火种,追复散失之元阳,召摄相火蛰藏于渊海,温癸水以启动肾气,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续将断之阳根,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将涸之真阴,手足厥冷脉沉细欲绝者尤须急用,补益肾阳之药无以易此也。干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性沉,阴中有阳,为阴药之纲维,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最厚,味色平和纯正具土德之全,秉坤静之质入黄庭而益脾胃,滋五脏之阴而多血之脏为要。夫人之有生者气与血尔,气主阳动而煦之,血属阴静而濡之,八味肾气丸取干地黄补肾中精血,以炮附子生坎中阳气。诸经阳气衰者非附子无力,诸脏阴血虚者非地黄不可。二者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形气相生,体用互成,相得益彰,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仲圣深晓《易》、《道》之理,尝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炮附子配干地黄一刚一柔,合之则为先天一太极,所谓道立于一也,离之则为后天两仪,所谓水火也,乾之一爻落入“坤”腹则成“坎”,赵养葵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水火之道焉。”(《医贯》)炮附子以少阳之数仅为干地黄八分之一即可成功,所谓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也。理虚扶羸宜王道之剂,必和必缓,只须微微生火,所谓少火生气壮也,非同四逆辈干姜、生附子并用驱阴回阳于顷刻,阴性缓,故干地黄以老阴之数八倍于附子,非多用难以奏效,监制附子以防壮火食气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阴精阳气贵乎平秘,欲生肾气,必资肾精,所谓精化为气也。无阴则阳无以化,若只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则如釜中无水,而釜底仅有干薪烈火终成壮火食气也;若只君地黄而不君附子则如釜底无火,焉能成水火既济之象。此医中之大道,通天地之造化,所以炮附子、干地黄同任君药之理也。 桂枝辛甘温舒畅达,善解肝气之郁;山茱萸酸温敛守,固涩精液而止疏泄,二者相须相济性与肝合。桂枝舒肝气利肝用而肝脾并调;山茱萸补肝阴利肝体而肝肾共养,桂枝臣附子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山茱萸伍地黄助壬癸蛰藏之令以收摄阴精而秘阳根。乙癸同源,肾肝相生,滋培生气,畅遂荣华,故为臣药。 山药甘平,外黄中白,土金之象,质液淳厚,滋脾胃之阴敛肺肾之精,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行收敛,能息风燥,专止疏泄,辅之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茯苓冲和淡荡,入己土而助转输,健脾和胃,开壬水而行决渎之职,利水燥土,泻饮消痰,二者一守一行,一敛一开,一弛一张故任佐药。欲求先天肾气,必资后天水谷,欲资后天水谷,必藉脾胃。脾胃者,升降阴阳之枢机,交济水火之媒妁,姹女婴儿之配合权在于此,道家谓之黄婆,义至精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机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居坎离之中,戊己之界,为生身之祖气,胎化之元神,阴阳之门户,天地之根也。故八味肾气丸虽意在温补先天肾命,且亦重后天脾胃化源,调整气化乃仲圣制方治病之一贯心法,允为医学之肯綮,吾辈可不深思熟虑哉。 牡丹花当谷雨节,故又名谷雨花,秉少阳初生之气,辛凉疏利,从厥阴而透达少阳,达木郁而清君相之火,泻郁热而滋风燥,化凝瘀而破宿症;泽泻咸寒渗利,利水通淋,迅速下达,疏决水窦,廓清陈菀,引经报使同为使药。 苓泽同功,导上源湿浊而归壬水;丹桂齐芳,上引君相之火由甲木而入癸水。药具个性之专长,方有群合之妙用,君明臣良,佐使有序,温阳而不失之烈,滋阴而不失之凝,利水而不失之燥,意在水中取火,阴中化阳,阴阳水火各得其平,乃资生之至宝,固本之神丹,洵为开天以来温补肾气第一方。 11.三惜堂提示:注意日常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肝暴怒伤:肝属木 ,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我们的身体想恢复健康,你不要把身体拆开来一个一个去治。要真的治,就把身体连成一个系统,好好保养。三惜堂艾椰灸是身体整个系统的调治的好办法!三惜堂艾椰灸:高效释放纯阳性能,促进阳气摄入,推动血液运行,透穴通经,生阳驱寒,暖宫排毒,杀菌消炎,提升恢复免疫力(自愈力),去湿邪,平衡阴阳。操作简便,施灸方式灵活。 12.面神经瘫痪 宋,男,45岁。左侧半身连及颜面麻痹不仁,病延二载,半身汗出,两侧温度各异,自云某地工作,受潮遂发此病。苔白腻,脉弦细,面色青暗。西医检查无所发现,根据‘’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理论,遂以理血祛风之四物牵正散〔处方(自制):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15g,赤芍12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鸡血藤30g,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附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敷烫麻痹之处〕。投之十剂,全身汗出,两侧温度如常。 13.类中风 祁某,女,74岁。 年愈耄耋,暴中年余,左手足不用,舌强语涩。书云‘’气去煦之,血去濡之‘’,拟益气养血,助阳化湿而通络道则湿痰自除。 移山参6g(另煎),当归6g,淮牛膝9g,黄芪15g,白芍9g,桑枝9g,生于术6g,杜仲9g,熟附片3g,桂枝9g,川芎6g,红枣4枚 指迷茯苓丸12g(先吞) 14.当归天麻15g,钩藤10g,石菖蒲20g,胆南星10g,陈皮10g,黄芩10g,生黄芪40g,地龙10g,桑枝15g,鸡血藤30g,丹参20g,葛根30g,川牛膝30g,豨莶草15g,当归15g 15.“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方解:本方中党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党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此方最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量: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服法:可研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通口服;可水煎服。 16.生男定胎验方当归10克,熟地15克,黄苓15克,陈皮15克,白术15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枸杞15克,菟丝子15克,紫石英20克加醋炒用法:每日一剂,早晚各煎一次,共三付说明:妇人月经干净后即连服三付,本月怀孕定生男孩 17.经方治疗夜咳效如神女性,60.家在北方,此时天气已冷,下午时分给小孩洗衣服,当时没有感觉。到晚上就咳嗽,喉咙发痒,想呕,但是没有痰,咽喉也不疼。于是就吃了小柴胡颗粒与桑菊片若干,但是第二天症状依旧。辩证:寒邪袭肺,肺失宣降。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25甘草20干姜20细辛15五味子20法半夏20一剂喝完诸症大减,2剂之后,咳嗽痊愈。体会:伤寒论37条“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引气下行,姜辛味散寒泄满止咳,半夏降逆止呕。所以一剂知,再剂愈。(其中细辛可以酌情减到5克) 18.肩周炎秘方,全党参100克、全当归100克、甘草50克、桃仁20克、鹿茸10克、海马10克、蜈蚣5条、白花蛇一条、枸杞500克、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田三七50克、红参20克、天麻20克、乌梅20克,上药用50度以上好白酒8斤浸泡一个月后服用。每次半两至一两。每天2次。 19.三疗程,90天达到双乳非常丰满挺拔,乌鸡骨一只,柏子仁150克,制首乌300克麦芽300克,山药500克黑豆子300克红花生米300克枸杞150克王不留行50克丝爪络60克,穿山甲20克,黄芪350克,当归150克,桔梗60克,砂仁100克,通草60克,白果60克,莲米250克,芡实250克共研面为丸,一次10-15克,一日三次 20.由于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新一次,故古代养生家讲:“睡觉为养生之首,一夜不睡,百日补不回来”。另外,经常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会患抑郁症。《皇帝内经》云:“气以壮胆。”“十一脏腑取决于胆”人体五脏六腑之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如果胆气能够生发起来,身体就不会受到影响。23点至凌晨一点是子时,胆京最旺。人在睡眠中蓄养胆气,不睡觉就会消耗胆气,严重者出现“抑郁症”做事也会缺乏胆量。 子时不睡,除造成胆汁新陈代谢不利外,还可造成贫血、供血不足。胆虚上不明目,血虚下不养筋,形成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之症。肝胆在无形中为青色,子时不睡面色易返青、丑时未睡面色则易铁青。肺在无形中为白色,寅时末睡面色就易青灰。 21.男63岁喘咳嗽20年寒冷季节发生频繁。胸闷气短。动则加重不能平卧痰多有泡沫舌体胖边红苔白脉短处方熟地茯苓山药各15克丹皮泽泻枸杞子附子葶苈子各9克胆南星6克肉桂3克五剂病情减半 22.脉学金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案: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23.【胸水医案】男,32岁,初诊:胸胁胀痛50天。患者于50天前因外伤脾破裂,在某医院行脾切除术,术后渐感左胸胁胀痛,未引起重视,伤愈合后即出院调理。后因疼痛逐渐加剧,于近日在市某医院B超检查示:①左侧胸腔积液。②脾区包裹性积液。即行胸腔抽液,抽出黄色浑浊液体300ml,细菌培养(一),后又再次抽出液体300ml,胸痛仍不减而求治于中医。刻下胸胁胀痛尤甚,不能左侧卧位,并咳嗽,乏力自汗,腹胀,纳差,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虚弦。X线胸片示:左胸腔积液。此为术后气血两伤,脾运时常,痰水热结聚胸胁所致。拟逐水破结,益气健脾之法。方用大陷胸丸加味。处方:大黄5g(后下),芒硝(冲服)3g,葶苈子6g,白术,杏仁各10g,生黄芪,当归各15g,云茯苓30g,甘遂末(冲服)0.5g,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胸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大便通畅,惟咳嗽,舌红,苔白,脉虚弦。以原方加川贝母10g,炙款冬花15g,7剂,日1剂,水煎服。三诊:胸胁胀痛消失,咳嗽已止,未见脾区包裹性积液。遂以益气健脾之品善后,至今正常。【杏林迷悟】体会:患者身体素壮,阳热偏盛,骤然阳气大伤,脾运失常,肺失宣通,痰水内生,使痰水与内陷之阳热互结,而成结胸症。拟大陷胸丸泻热破结,逐上之水结,加黄芪,当归培补气血,白术,云茯苓运脾化湿,标本兼治,逐水不伤正,补虚不碍邪,获效速捷 24.附子小量可以温补脾肾,中量能祛寒止痛,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剂量可生血,中量能活血,大剂量则破血。大黄小剂量健胃,中量清湿热,大量泻下。黄芪小剂量无利尿效应,中能显著利尿,大量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剂量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益气活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大法。 25.秃鸡散春药方:肉苁蓉、五味子、菟丝子、蛇床子为丸服。玉防秘诀强精酒: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肉苁蓉、枳实。 26.消化系统息肉(济生乌梅丸) 乌梅1500克(酒醋泡去核)僵蚕500克穿山甲50克蜜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 制法:乌梅1500克(乌梅以肥大肉多者为上,酒醋浸泡一宿,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00克(米拌炒微黄为度)、穿山甲50克(用碱水或皂水洗净,晒干,再用滑石粉入锅内同炒至甲片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粉用)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丸药制成后,装入瓷坛,或玻璃瓶内,放于干燥通风处,以防受潮霉烂变质。霉变者切不可服用。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煎炒辛辣,成人忌烟酒。 【验证病案】:患者,高XX,女,75岁。省体育学院退体老师,2006年7月20日就诊。因我将其丈夫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治好,其夫曾在省某大医院皮肤科治疗多时不愈,痛苦不堪,经人介绍找到我用全虫蜈蚣散二月治愈,故对我崇信有加。 这次找到我问:能否治疗胃息肉并拿出胃镜报告单叫我看。我说可以,就是吃药时间长和做药麻烦。她说那不怕只要能治好,并担心息肉转化为胃癌,我说不会的不用担心,随即开出上方并委托药店加工。半年过去了,其间未见她来过,只是服药中途打电话说吃药后,胃酸过多有烧心感,我说不要紧,是正常的,吃些西咪替丁即可。再未见回音,这次半年后突然找到我并带来一老妇,说吃完你的药胃息肉全好了,在西安检查说没问题,但我不相信又专程到上海作了检查确诊无误,这才放心了。特来报告并感谢。随后将带来的老妇介绍给我,说是过去自己的老同事现在广州,专程来西安找我治疗胃息肉,云云。用此方我曾多次治愈过肠息肉,胃息肉,咽部滤泡增生之咽炎,可以有把握地说疗效可靠。同时在临床上也用此方治疗过子宫息肉,胆囊息肉疗效参半,不如消化道息肉可靠。请后学者注意。 按:此方为重庆中医研究所龚志贤老中医的经验方。乌梅丸出自宋·严用和为治疗肠风便血而设,由僵蚕、乌梅组成,龚志贤加酒醋、人指甲、象牙屑用治各种息肉,疗效可靠。因人指甲、象牙屑不易得到,故用穿山甲替代,效果不减。 27.温肝法治疗痤疮临床体会&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前言: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多发生在面部及胸背部,发病率高,并可引起面部等皮肤出现瘢痕及色素沉着,有损美观。传统中医治疗多从脾胃湿热,肺经血热,血分热毒等论治,用药多清凉为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清热解毒凉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痤疮生长,长期反复使用清凉一族,导致患者中焦虚寒,肝胆郁滞,气血瘀滞,从而面部痤疮暗淡无华,此起彼伏,出现瘢痕,色素沉着。笔者师从火神派传人吴荣祖主任学习多年,吴老强调扶阳:“肾中真阳如釜底之薪,命门火温煦,脾阳方能健运,脾肾阳和,则肝暖而疏达。”采用温肝法治疗座疮,效如桴鼓。 典型病例: 病例一:徐某某,女,48岁,世博花园酒店员工 患者面部座疮6年余,曾在某医处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一年余,症状缓解不明显。 刻诊:面部痤疮色暗、黑头、前额、唇周、两颊部黑斑,面色青灰,烦躁,胸闷太息,经前乳胀刺痛,月经色黑,血块多,大便干结,口干苦,不思饮,平素怕冷、乏力,腰腹疼痛。舌质紫暗如猪肝色,苔白腻、脉双关弦。辨证:水寒土湿木郁。给予“吴萸四逆汤”(川附片100g开水先煎4—6小时,干姜20g炙甘草10g吴萸10g炒花椒9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 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3剂。炒小茴10g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3剂。 二诊:痤疮明显减少,面部黑斑变浅,胸闷口苦减轻,舌质紫暗明显改善,苔薄白,脉弦缓。患者信心大增。守“吴萸四逆汤加减”30剂(后期吴萸量增至20g先煎5分钟去汁)座疮完全消失,面部转红润有光泽,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好转,月经前诸症消失,经色淡红,无血块。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面色青灰、黑斑、粉刺、乳胀刺痛、舌紫暗、脉弦,显然当责之肝失温升疏达,平时怕冷、口干苦、不思饮,苔白腻,乃肾阳虚,肝失温升,脾失健运,水津不能上布,湿郁不化引起。 方中“四逆汤”扶肾中真阳,吴萸、炒花椒、佛手、川芎、炒小茴,温肝达木,肝温则血暖,气血流畅。 病例二:计某某,女,35岁 面部痤疮两年,面青,双颊黑斑,疲乏嗜睡,手足冷、麻木,经期头痛,腰腹痛,月经血块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宫寒气滞血瘀,给予“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川附片100g开水先煎4-6小时吴萸20g(先煎5分钟去汁)当归15g桂枝15g炒杭芍15g干姜20g大枣15g 炙甘草10g细辛6g通草6g怀牛膝20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炒艾叶10g)3剂。 二诊:痤疮明显减少,面部黑斑变浅,手足仍然麻、冷,正值月经期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鸡血藤膏20g 益母草20g三剂,头痛消失,手足转暖。守“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加减”前后共15剂,痤疮消失,面色红润,经期头痛、腰腹痛消失,手足转暖不麻。 按:“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乃吴老临床常用方,由《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吴萸、附片组成,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有寒。《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患者经期头痛、腰腹痛,手足冷、麻,月经血块多,乃血虚有寒之征,嗜睡、脉沉细无力,病属少阴,加附片扶肾中之阳,吴萸、当归、小茴、佛手、川芎、艾叶,暖肝达木。 病例三:何某某,护士,本院职工 面部痤疮3年,瘢痕、色素沉着、痤疮色红、口臭、口干不思饮、烦躁、大便干燥,3-4日1行,长期口服清凉药,排毒养颜胶囊,痤疮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痛苦不已,舌暗红少津,苔簿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相火不藏,给予“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肉桂15g细辛6焦柏9g砂仁10g 骨碎补15g炒白术15g制龟板15g怀牛膝20g肉苁蓉20g杏仁10g厚朴15g佛手15g川芎10g 炒小茴10g)5剂诸症明显缓解。守方20剂,痤疮消失,色素明显变淡,瘢痕变平整。 按:痤疮、色红、口臭、大便干燥难解,易误认为脾胃有蕴热,仔细分析,患者口干不思饮,倦怠、脉沉细无力乃少阴病之征。《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阳虚真气外溢,则口臭。《医理真传》:“按口臭一证,有胃火旺极而致者,有阴盛而真精之气发泄者。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必烦躁,恶热,饮冷不休”。而此患者口干不思饮,乃少阴阳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引起。 体会:痤疮在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氟,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病机关键为“郁”。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过食生冷,凉茶,普及空调,滥用寒凉药、抗生素、激素,随意损伤脾胃阳气,导致“ 伤寒者仍多,阳虚者居多”(张存焍·《中医火神派探讨》)郑钦安《医理真传》:“阳虚者,十居八九”。可见,痤疮的治疗,不能拘于“热、毒、湿”。长期使用清凉药者,痤疮此起彼伏,日久暗疮、瘢痕,面部色素沉着,影响美观。清.叶天士:“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吴主任临证时强调“肝主春,宜温升,肝温血暖,气机温升调达。肝阳有赖于肾阳熏蒸”。治疗痤疮可以从肝脾肾三脏气机生化论治。前人论肝,多从肝主疏泄气机,以气为用,性善条达,而忽略了肝阳的生理机能。温肝法是温肝助肝以利升发,从而使机体呈现“春生”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用药以“吴萸、炒小茴、炒花椒、佛手、川芎”辛温入肝经,温补肝阳;附子扶肾中真阳,以助肝阳,肝阳复则疏泄有利,气机和调,血脉畅通,面色红润光泽,色素沉着、瘢痕消失,座疮得到根治。若患者表现上有口干、口苦、口臭,稍食香甜就火气上炎,并伴有四肢清冷,尺脉无力,寸脉浮躁相火上浮之标象。且曾服清火撤热之品而不效者,可在温肝法中佐辅封髓丹一方,则疗效也很明显。 延伸阅读: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近来治好了不少痤疮,单去年一年估计就有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一般治疗一个星期就能见效,治疗一个月左右就能治好。痤疮虽是一个小病,但因为是一个形象工程,所以病人都很迫切地想治好。然而据说不好治?治好了一停药还容易再犯?要想治好痤疮,先要知道痤疮是怎么形成的。 28.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 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或不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患者会认为你给治坏了而心生埋怨并放弃治疗。 五、治疗的预后 用上法治好以后,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一般不会再犯。 六、痤疮治疗中常见的错误治法 痤疮治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过用苦寒药物。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就是上火,所以治疗就大量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更被寒凉所郁。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一停药就马上复发。是因为服了苦寒药,只是把症状抑制住了,病并没有治好。 七.治疗痤疮的体会 有不少人吃中药治痤疮,吃药时见效,药一停又犯。这是因为治不得法--过用寒凉药物,象一些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所以只能治表不能治本。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 一种红肿、有脓头,用解表兼清热解毒法,治疗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第二种色暗不红,用扶正解表法,治疗考虑麻附辛加味。 第三种寒热错杂,介于前两种之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治疗痤疮总的原则是发出来,而不是压下去,所以第一周治疗症状不一定减轻,甚至发出更多来。从第二周开始,就渐渐好了。痤疮的病机是邪郁肌表,只要抓住病机,对证下药,治好了一般不会反复。治疗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 29.全身淋巴结肿大秘方 【辨证】素体虚弱,肝气郁结,痰湿挟火凝滞。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散结,解毒软坚。 【方名】加味化结饮。 【组成】党参12克,焦白术9克,全当归9克,炒白芍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蛇舌草30克,蛇六谷30克(先煎),蛇莓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黄药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0.【子宫肌瘤(癥瘕)医案】治疗方法:《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们,子们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基于上述理论,余认为:本病的发生根本病因由于正气不足,导致邪气入侵而发病。故治宜培补气血,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软坚散结。方用自制妇瘤消蜜丸。组成:黄芪30g,制穿山甲,制鳖甲,龙骨,牡蛎各20g,木香,白术,郁金各15g,田三七,当归,赤芍,土鳖虫各20g,西洋参,血竭各10g,麝香0.5g,将上药焙干,研为细末,过筛混均。每100g药粉加炼蜜110g,制成药丸,每丸9g。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以温开水送服,2个月为1疗程。该药孕妇忌服,经期经量过多,可停2~3天再服,并逐月登记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每2个月后行B超复查。50岁,干部,初诊:因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伴右少腹痛到市某医院妇科检查怀疑“子宫肌瘤”,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右前壁突起,可见4.5cm×3.2cm弱回声团。最后确诊:子宫肌瘤。几年来,因不愿手术,到各地经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佳。经朋友介绍开我处诊治。刻诊:面色黧黑,自觉右少腹痛,胸胁不适,纳差,月经衍后,舌紫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B超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大者7cm×5.6cm,小者1.5cm×1.8cm。中医诊断癥瘕(气滞血瘀型),故给予妇瘤消蜜丸治疗。服药2个月后,B超复查:子宫正常。月经亦恢复正常,面色红润,体重增加7KG。随访至今,未在复发。【杏林迷悟】体会:本方是在家传秘方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反复研究,筛选制成妇瘤消蜜丸,因本人不敢私藏,现公布于同道,希望能帮到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瘕范畴。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由经期,或由产后,或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忿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尽,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成癥矣。”子宫肌瘤的发生,多因素体正气不足,加之产后胞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滞留血脉,复遇长期不良情绪刺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使瘀血内停,积而成癥瘕。其病关键在于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抗病能力下降,病邪发展。所以在确定该病的治则时,始终以扶正为主。并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理气血之法,方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方中选用西洋参,黄芪,白术为主药,健脾益气培补气血,增强机体抗病祛邪能力,穿山甲,麝香,土鳖虫,赤芍,田三七,当归,血竭以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取郁金,木香,龙骨,牡蛎,鳖甲行气导滞,软坚散结。纵观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以利正气恢复,从而达到消除子宫肌瘤之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伴随瘤体的缩小或消失,其临床症状也随之缓解,另外多数伴有其他部位肿块者,如卵巢囊肿,宫颈息肉,乳腺纤维瘤,乳腺小叶增生等,在随着子宫肌瘤的缩小或消散的同时,其肿块也随之缩小和消失,据此临床分析,这可能与本药是否有调节内分泌功能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31.【补骨脂解】本品别名:破故纸,味辛苦,性大温。主要功用是补肾阳,固下元,暖脾胃,止泄泻。凡因肾阳虚而致的阳痿,性机能减退,腰膝冷痛,阴囊湿冷,下腹部虚冷等症,可用本品配胡桃肉,杜仲,阳起石,川续断,附子,熟地黄等同用。肾主下元,肾阳虚可导致下元不固而出现遗尿,尿频,尿失禁等症,可用本品配桑螵蛸,菟丝子,乌药,益智仁等同用。也可用本品炒脆为末,睡前服。临床常用本品配桑螵蛸,复盆子,乌药,益智仁,熟地,山萸肉,炒鸡内金,茯苓,煅龙骨,煅牡蛎,桑寄生等,治疗青少年或成年人顽固性遗尿,取得满意的效果。脾胃虚寒而致消化不良,慢性腹泄等症,可用本品配肉豆蔻,大枣,生姜(名二神丸),茯苓,白术等同用。本品既能温肾又能暖脾,故对脾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又名鸡鸣泄,即每日清晨拂晓时泻肚)最为适用。常配合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名四神丸)等同用。临床常在四神丸的基础上随证加入炒山药,诃子,茯苓,白术,附子,炮姜等药,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病的泄泻,有一定效果,供参考。【杏林迷悟】体会:肉豆蔻与补骨脂均能止泄。但肉豆蔻偏于助脾阳,燥脾湿而涩肠止泄。补骨脂偏于补肾暖脾而固阳止泄。用量一般一至三钱。本品温燥,易伤阴液,阴虚火旺便秘者及孕妇慎用。急性泌尿系感染而致的尿频,不宜用。 32.面瘫 用马钱子粉3克,白附子粉3克湿贴。可配中药麻葛牵正散。一周治愈---------全虫10g,虫退20g,蜈蚣2条(去头脚),姜虫30g,黄芪50g,钩藤30g,川芎20g,鸡血藤30g,白芍30g,当归20g,附子18g,干姜12g,甘草6g治疗面瘫。 麻葛牵正散是散剂,对重症可以煎服。散剂剂量麻黄12克,葛根12.0白附子6.0全蝎6.0僵蚕6.0蝉蜕6.0黄芪9.0防风9.0荆芥9.0当归9.0川穹6.0桂枝6.0赤芍6.0白芷6.0成粉。每次5.0,一日三次。马钱子和白附子用制的,贴患侧地仓穴。24小时换一次。 全虫、丹参、复合维生素B,剂量老师把握,治疗面瘫。面瘫一周内找到你可以接诊,治癒率90%,半月内找到你,缓解症状。 33.中药外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腱鞘炎,滑膜炎 川乌、羌活各3克、威灵仙3克、红花、姜黄、白芍、苏木各3克。研细末,消炎痛6片湿贴痛点。一般3~10次即可治愈。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工作或过多的去做屈伸动作。尽量休息。治愈率特高。 34.乳腺增生 乳香、没药、黄柏、大黄各3克、冰片少许月经血块50克,共研细末湿贴。 35.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36.甲状腺癌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属于瘿瘤,上石疽范畴。《外科正宗》:"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调,血行不畅,气滞血瘀。饮食不节,损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凝聚。脾胃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吸收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正气虚衰,邪瘀阻滞。 (1)痰湿阻滞: 肢体倦怠,胸闷痰多,食少腹胀,头晕欲吐,颈部肿块坚硬,不随吞咽上下,舌暗淡苔白腻,脉濡滑。 猫爪草30g,海藻25g,昆布25g,黄药子15g,海蛎壳30g,海浮石20g,浙贝15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肿节风2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肝气不舒: 胸闷不舒,情志抑郁,颈部肿块坚硬不移,情志不遂则加重,口干便秘,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猫爪草30g,海藻25g,浙贝15g,郁金15g,昆布25g,夏枯草30g,青陈皮各15g,柴胡15g,白英25g,蚤休15g,石见穿2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气血不足: 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固定不移,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食少纳呆,形体消瘦,大便稀溏,舌暗淡苔白,脉细涩。 党参30g,白术15g,云苓1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20g,炙甘草10g,山楂20g,鸡血藤30g,猫爪草30g,白英30g,肿节风25g,石见穿2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附注]外用瘿瘤膏: 药物组成: 全蝎3g,蜈蚣3条,蟾酥3g,黄升丹2g,儿茶3g,守宫3g,冰片5g,马钱子3g。 使用方法: 上药共为细粉和匀,与凡士林25g调匀,涂于脱脂纱布上,贴于肿块处,每天换药一次。 37.治淋巴癌秘方 中医治淋巴癌治淋巴癌秘方基本常识: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即发生于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发病率来看,多见于外型淋巴瘤。浅表淋巴结无痛感,大小不等,发病时全身发热、盗汗、贫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浑身无力,淋巴瘤肿大时有疼痛感,并可有多处转移。 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放疗时易伤害健康淋巴组织细胞,使白细胞下降,降低人体内免疫功能,使淋巴癌细胞更容易增加繁殖,化疗毒性大,治疗效果不佳。 中草药热敷治疗淋巴瘤,它是无创伤,无痛苦,全身中草药热敷疗法,治疗效果好。治疗时热敷药物直接作用于全身淋巴瘤病灶部位上,迅速发挥药效,达到不手术,消灭淋巴瘤的目的;对于转移的淋巴瘤转移到那里消灭到那里,没有新的淋巴瘤发生和转移,达到完全彻底治愈淋巴肿瘤的目的。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安全可靠,无毒,使用方便,费用底,不开刀,不放疗,不化疗,不住院,不影响日常工作,晚上在家睡觉时就可以治疗,当天就见效。 主要治法: 中草药热疗=体外热疗+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中药茶饮 1.热疗装备的配置: 1)前期治疗一般应选用远红外热疗服,以加大体表受热面积,更快、更均匀的提升全身体温和病灶温度,加速疗效; 2)部分轻度患者或重症患者经前期治疗,病情明显改善并得到良好控制后,或在康复维护期的患者,可选用远红外背心; 3)配置中草药背心和外敷中药袋 2.外敷中药方剂: 炮姜100克、肉桂100克、麻黄50克、木别子50克、皂角50克、蒲公英100克、冰片50克、菖蒲100克、大黄100克、栀子100克、枳实100克、川芎100克、桂枝100克、细辛50克、樟脑50克、夏枯草500克、南星50克、甘草100克等; 上药研末,分次使用,每次剂量因人而异。 本方剂为基础方剂,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并配合口服方剂和茶饮,辨证加减,或添加保密成分,才能立见奇效。 3.口服中药方剂: 炮姜50克、肉桂50克、蒲公英100克、菖蒲50克、栀子50克、五倍子50克、黄连50克、半支莲100克、百花蛇舌草100克、枳实100克、大黄50克、夏枯草100克.甘草100克; 上药制成散剂或丸剂,一日3次,中药茶饮送服,服用剂量因人而异。 本方剂为基础方剂,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并与外敷方剂和茶饮配合,辨证加减,或添加保密成分,方能疗效显著。 4.中药茶饮方剂: 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蒲公英50克、夏枯草5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等; 上药粗粉,煎水代茶,全天饮用,服用剂量因人而异。 本方剂为基础方剂,与外敷方剂和口服方剂配合使用,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或添加保密成分。 5.中草药热刺激疗法: 本方法是为加速止痛、消炎、散结等效果而设置的一种独到治疗方法。它是将特制的中草药散剂放在布袋内,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后,放置在体表病灶部位或有关的穴位上进行短时间热敷。在淋巴瘤的治疗取穴上应侧重尺泽穴、风池穴、内关穴、外关穴、大椎穴、曲池穴、肺俞穴、支沟穴、天柱穴、天窗穴、人迎穴、天容穴、渊腋穴、云门穴、扶突穴、天溪穴、华盖穴、玉堂穴、中庭穴、上脘穴、下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肾俞穴、大肠穴、膀胱穴、长强穴、足三里等穴位 特别说明: 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所用方剂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史、症候等差异,亦可能选择本院的中草药发明专利方剂,或经本院多年临床效验的其它方剂。 使用说明: 提前2小时按规定剂量把外敷粉剂制成中草药背心,或装入配备的中药袋内,然后用高度白酒把药袋喷潮;治疗前,把喷潮的药袋温热后,固定在中草药背心规定的位置,之后将固定有药袋的中草药背心穿在身上,紧贴体表系牢;这时,把远红外线热疗背心穿在中草药背心外面,系紧后患者可以躺在床上,盖好被子,防止热气散失;打开电源,并把温控开关置于最高位,热疗开始。 几分钟后,体表温热感逐渐明显,当热感接近自己的最大热耐受时,可逐渐调节温控开关,让热感保持在自己最大热耐受程度,以保证最佳温热疗效。 本院配套的热疗电源其手动温控调节有7或8档;配套使用的热疗服自动温度控制仪,可实现手动和自动控温两种模式。使用自动控温模式时,可根据患者 热耐受程度随意设置控温范围。如:控温范围设置在48.6℃-0.5℃时,当温度高于48.6℃时,系统自动切断加热电源,温度开始下降;当温度低于48.1℃时,系统自动接通加热电源,温度开始上升,循环往复,让温度自动保持在48.1~48.6范围内。 热疗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一般以患者最大热耐受温度为参考,热耐受温度较高者,可每天3次,每次2小时,热耐受较低者需延长每次热疗时间至4小时以上。 特点说明: 1.攻补结合、愈后稳定 热疗开始后几分钟,热疗服(或热疗背心)产生的5—15微米波长的热辐射,迅速加热药物并产生热气体;在远红外的热穿透性能和酒力共同作用下,药物热气体被人体吸收并与人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促使药物有效成分快速侵入体内:由浅层到深层;外透皮毛,内温脏腑,上通百会,下达通泉。短时间内,温热体内血液,使身体上下内外得到药物热气血的温补,并可提高药效几十倍。在热效应和药物协同作用下,气血新陈代谢能力迅速提高,使气血在病变部位畅通,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使血细胞,白细胞活力增强。病变部位热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使各种炎症、疼痛、肿瘤,癌症迅速溶解、消失。 人体皮下和体内沉睡着一种奇特的细胞,在受到药物热气血温补后,就会和正常细胞一起活跃起来,进入血液中,发展成网壮群体,吞噬、溶解、围歼癌细胞,在短时间内,杀灭癌灶内及扩散和转移到人体深处的癌细胞,溶解癌体,而不损伤正常细胞,快速提高机体免疫、恢复机体自愈功能,治愈淋巴瘤,愈后稳定、永不复发。 2.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不打针、不输液、不开刀、不麻醉、不用化学药物,真正的无创伤、无痛苦,本疗法只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无副作用,高效、安全; 放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也带来同样伤害,特别对骨髓细胞,消化道粘膜细胞,生殖细胞等损伤严重,并且对肝,肾,肺,心,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使患者脱发,厌食,恶心,呕吐,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后果严重。本方法完全避免了手术及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二次损伤。 3.见效快、治愈率高 热疗30分钟,多数患者的疼痛可以完全缓解甚至消除,所以癌症患者无需忍受疼痛。热疗2~3周,可见肿瘤缩小,癌细胞被抑制或基本消失,不再转移、扩散;热疗3~6个月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治愈率可达80%以上,愈后不会复发。 4.操作便捷、省钱省事 中草药热敷疗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懂好学,多数患者经在本院留住治疗数周,在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后,即可带上药和热疗服回家自行治疗。在家里,多数上班族患者还可考虑利用早、晚时间进行治疗,不耽误或少耽误正常工作。可见,本疗法不单是操作便捷、省事省钱,甚至可以治疗、工作两不误。 38.咽干咳嗽验方 1.生地黄、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牛膝、瓜蒌各12克,甘草6克,乌梅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2.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枇杷叶、牛蒡子各12克,黄芩、沙参各20克,百部、桔梗各19克,甘草5克。水煎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3.荆芥、陈皮、天冬、款冬花、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甘草、细辛各6克,生姜3片。将上药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6克。蜂蜜冲服。 4.黄精30克,当归15克,五味子10克,紫菀20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全蝎5克。上述药物用水煮10分钟,连煮2~3次后,倒入保温瓶,当茶饮,日一服。 39.治疗长期咳嗽偏方 处方:炙麻黄10克,瓜蒌皮15克,百合20克,白及10克,百部15克,麦冬15克,天冬20克,桔梗10克,炙紫苑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10剂为1疗程,需用1~3个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长期干咳少痰的久咳不已症。干咳少痰的久咳为临症常见病症,较难治疗。如痰多者可加入贝母粉15克;伴咽喉痛者加牛蒡子10克,黄芩15克。 40.声音变化是疾病的信号 由于脏腑、形质、禀赋、性别等差异,人的声音也有大小、高低、清浊等区别。通常正常的声音,具有发声自然、音调和谐、言语清楚、言与意符、应答自如等特点,这是人气血充盛、发音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因情绪波动而引起声音的波动,比如喜时发声欢悦而散、怒时发声忿历而急、悲哀时发声悲惨而断续、快乐时发声舒畅而缓、敬则发声正直而严肃、爱则发声温柔而和蔼、惊则发声慌张而紊乱,也都属于正常的范围。 如果平时声音都属正常,但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以下变化时,则提示你要多关心自己的健康了。 1、音调音高突然变化,可判断病变的寒热虚实。发声高亢,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表示人体正气充足,或阳热亢盛,机能活动亢奋,如心肝火旺等;发声低怯,细弱无力,多属虚证、寒证,表示人体正气虚衰,或阴寒凝滞,机能活动衰减,可见于脾肾亏虚。 2、语音重浊,说话时声调沉闷而不清朗,如在室中言。多因外感风、寒、湿邪或内有痰湿困阻所致,提示肺部发生疾病。 3、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如果是突然发作,多属于实证,常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之邪,客喉袭肺,肺气失宣所致。此谓“金实不鸣”。而久病音哑或失音,渐渐加重,多属虚证,常因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津枯液涸,喉失濡润所致。此谓“金破不鸣”。 4、语无伦次,说话颠三倒四,伴神志不清、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所致。常见于热病。 5、口吃或说话不利落,但是神志清楚、思维正常,多因风痰阻络所致,常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最后专家强调:“事实上,就像人体是一个整体一样,望气色、闻声味、问情况、切脉搏四诊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听声音更需要配合其他三诊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听咳嗽声辨病 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众所周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讲究"望闻问切",那么对于"闻"这种方法,大家知道多少呢?闻同望、问、切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今天中医告诉大家如何通过闻声辨病。 咳嗽一般分为有痰和无痰,中医上将咳嗽有痰无声称为嗽,咳嗽有声无痰称为咳,咳嗽是由于呼吸异常,强烈地呼气冲击喉部而发出声响的一种症状。肺脏病变或其他脏腑疾病累及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上击喉部,均可出现咳嗽。有声无痰称为咳,由于肺气受损而不清造成的;有痰无声称之嗽,由于脾湿所致;有痰有声者,称为咳嗽,是由肺气、脾湿困所致。 新病咳嗽多属外感病;久病咳嗽多属内伤。咳声高亢有力者患实证;咳嗽无力而低微者一般患虚证。 (1)咳声有力而重浊,并且痰为黄色粘稠,多为外感风热;如果痰白清稀,流清涕者,则为外感风寒。 (2)咳声无力,并且痰稠色黄,难以咳出,咽喉干痛,属于肺热病症。 (3)干咳无痰或痰少且粘稠者,多属燥咳或火热咳嗽。 (4)咳嗽紧闷阻滞,而且痰白量多,容易咳出者,多属湿痰或痰饮病症。 (5)咳嗽低微无力,出现气短、自汗,痰清稀者,属于肺气虚病症;如果咳而无力,夜间咳更严重,出现气促、腰酸等,常常为肺肾两虚之病症。 (6)如果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一二十次之多,终止时喉间有一声长鸣,似鸟叫,病症称为百日咳。 (7)咳声嘶哑,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表现为潮热、咽干,则为肺阴虚。 (8)若咳声如狗叫,且喉间有白膜,不易剥去,称为白喉,此病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以上就是健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判定咳嗽病症的方法。如果大家学会了中医的闻,就会自己辨病了,然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学会闻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医生了。 41.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方义] 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 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杏仁二五至七分炙草五至七分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 (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42.慢性咽炎症治经验谈 王国法 导读内经谓“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称食喉”,因此咽喉为人体最重要的关隘,人体十二经脉多数循此旁过,故中医辨证论治亦繁复错杂。本文分享王国华老师临证治疗慢性咽炎经验,简单明了,实用方便,值得收藏。 主症:咽部有异物感,梗阻感、咽部时干、时痒、时咳、或有灼热、微痛、或有嘶哑、诸症、及反复发作、谨此。 笔者的经验共分四种类型、其辨证要点如下: 1、热毒炽盛型: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苔黄。 2、阴虚火旺型:手足心热、少眠心烦、舌红少苔。 3、肝气郁结型:心情郁闷、受情绪影响。 4、湿痰上结型:咽部起痰、恶心时呕。 关于“慢性咽炎”实为老生常谈,许多西医医生曾下定语:“根本就治不好”、中医则认为“非也”。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喜欢简单明了,习惯用一方统治、分型加减之法、方便实用。 基本方:【双蝴蝶咽炎汤】 金蝴蝶10、木蝴蝶10、桔梗10、射干10、山豆根10、花粉10、麦冬10、青果6、甘草6 加减方法: 1、热毒炽盛加:二花15、连翘10、蚤休10 2、阴虚火旺加:知母30、黄柏30、生地30、玄参15 3、肝气郁结加:柴胡6、厚朴10、陈皮10 4、湿痰上结加:半夏10南星10生姜 服用方法: 1、水煎服,日2至3次。 2、粗粉一下,泡茶频服。 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慢性咽炎,因人因症灵活加减屡屡收效百不失一。 典型验案: 特邀郑州豫剧演员:陈××,男,42岁,来到驻马店市豫剧团担任【咱老百姓的好警察】豫剧排练导演并担任主角李文功。在排演过程中突然咽炎复发:口苦咽干、声音嘶哑、干咳无痰。本人自述:“慢性咽炎已经多年,以前每次犯病都是求郑州的喉科名医给予治疗,这一次排演是准备进京向党中央汇报演出献礼的,非常重要。所以刚刚感觉咽部不舒时,就回郑州取了七剂中药,药吃完了才五天又不行了。只因这次排演任务重、时间紧、心里急、我不能再回郑州了:请你费心给我治疗。” 笔者当时想着省城的专家还没治好,笔者心中没谱,可是时间紧迫、人家又信任、只有从命了。 诊得:脉数弦、舌红苔稍黄、便秘眠差。咽部充血有小米粒型的颗粒分布、咽干稍疼、声音嘶哑。 辨证:阴虚火旺兼热毒气郁综合型。 基本方药加:二花15、知母30、黄柏30、生地30、玄参15、柴胡10,三剂 并嘱咐:先捡三剂你试试看效果如何。每剂水煎两遍,当茶频服、不必按一天一剂的常规服法,你日夜连服、喝完就来。 第三天陈××来到就伸出大拇指,连声说:“可以、可以,你这药虽然没有郑州的有冲劲,可是比郑州的药底劲足,请你按原方再给我捡五剂。” 43.少阳“三禁”记心中,难证绝处可缝生!——解读胡老治肺炎之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案 医案/胡希恕 案例: 吴某,男,22岁。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两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X线检查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服后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 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解读: 这是一则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不但疑似方证的辨别很见功夫,而且小柴胡汤方证的加味化裁同样别具深意。 该患者初起见发热恶寒,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证属表里合病,以表证为主,前医初以银、翘诸味,汗出而热不退,未予重新审证处方,而继续予辛凉解表,汗泄津伤,表邪继而得以强势入里,热势高涨,诸症加重,再予麻杏甘石汤加栀子豉汤,症不见减,反增心悸、肢凉。 综合分析,解表不得法,津伤再三,正气愈虚而邪气深入,里热诸症自不待言,而胸闷、咽痛、口苦、咽干、目眩及往来寒热又显系半表半里见症,两阳合病,而徒予清里,是以重伤阳气而病踞不去。《伤寒论》少阳病篇治则有“三禁”明示,因此对于少阳阳明合病,必须于和解少阳同时再予清解。据证予小柴胡加石膏汤。 44.“小儿夜游症” 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 龙某,男,14岁,1970年就诊。患夜游症,家长诉曰:患儿每于睡梦中突然惊起,起门而出,跌仆于田野荒丘,依然沉睡。一次竟去两里之外,跌仆受伤。如此迁延半载,每晚必须有人陪睡。遍求医治,获效甚微。余询患儿有何不适?答曰:自觉心中烦,耳中鸣,不知自己夜卧出走,唯觉梦多易惊而已。舌红苔黄,脉弦数。 这小儿夜游啊,不是常见病,但也不少。我在长沙就治了3个,这个在农村治的,也是我治疗小儿夜游症里面最严重的一个。这个小孩,14岁。他第一次夜游,是半夜时候起来扫地。他的爸妈听到这个屋里的扫把响,他爸起来一声喊,他就倒在地上了。他爸一看是他,把他喊醒起来问他知不知道,他说“不知道”。大人就惊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次夜游,把罐子里的饭拿出来,倒给狗吃了。第二天爸妈起来,发现没有饭,还剩的一点点,是放到狗窝里,拿出来一看,狗躺在那儿不动,饭钵里还没有吃完。谁搞得事呢?就问他:“你昨天是不是起来的。”“不知道。”“那家里还有谁搞?”“没有啊。”那这是就怪啦,难道狗子能把饭钵里的饭端下来?不可能啊。这是第二次。第三次就是跑出去了。跑出去去了很远,掉在那个水田里,倒在那个水田里。那个水田水很少,烯泥巴田。冬天里,就在那个田边上,倒头就睡觉。早晨起来没人了,生产队起来帮他找,结果在田里把那个小娃子找来了。这样才知道出大事了。天天要守他,天天要爸爸陪着睡,爸爸一睡着,他跑了。回来一问不知道,这样才找医生。找到我,我说,有这个病,叫夜游症,又叫梦游症,就是晚上出来游 夜游症是怎么引起的?先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我们《内经》里面,《素问·痹论》讲了一句话:“肝痹者,夜卧则惊。”病在肝,肝痹就是痹邪伤肝,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发惊。这里只讲发惊,没讲夜游啊。晚上发惊,和晚上睡觉起来游走,它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是不是?它们的病机应该相同的。那我们就要想一想,肝痹为什么“夜卧则惊”?它白天怎么不发惊呢?这应该有个道理嘛。《内经》说了这个道理,《素问·五藏生成篇》里面讲:“人卧,血归于肝”。人在睡觉的时候,大量的血液,都要潜藏到肝脏。王冰做了一个解释,说人在睡卧时,血液潜藏到肝脏,人在运动的时候,血液运行于诸经。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肝脏的藏血,在昼夜,即在人静和人动的时候,有一点点区别。人在睡觉的时候,肝脏的血液储藏量肯定要大一些,人在运动的时候,肝脏的血液的储藏量肯定就小一些,这是内经的一贯的理论。那肝脏既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调节血量的功能,晚上睡觉的时候储血量多一点,白天运动的时候储血量就少一点,这个里面就有一个奥妙,奥妙是什么呢?就是《灵枢·本神篇》讲的:“肝藏血,血舍魂。”五脏是藏精的,藏精是前提,藏的精气充足以后,就能藏神,就能反映神智活动。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这个神、魂、魄、意、志只是古人用的一个名词而已,就是说五脏都主神智活动。那肝的神智活动是什么呢?就是魂。肝能藏血就能守魂,肝不能藏血就神魂失守。痹邪伤肝,以致肝不能藏血,于是夜卧则肝血失守,肝所主之神魂就不能守舍,神魂失守轻则发惊,重则可能导致夜游。就是这个道理。夜游症往往是肝不能藏魂所引起的,为什么肝不能藏魂呢?肝血失守,为什么肝血失守呢?邪气伤肝啊。所以一定要学《内经》,学了《内经》和不学《内经》完全是两码事,学了《内经》思路就要清晰得多,视野要开阔得多,对于诊疗疑难病症很有好处,你的思维就和别人不一样。 这个病人现在很清楚了,就是因为邪气伤肝,肝不藏血,血不舍魂引起的。那我们再看看是什么邪气伤肝啊。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这是热邪伤肝啊。我一直强调要看舌看脉,为什么要看?就是为了辨清病人的寒热虚实。这个病人是热伤肝,用的方是朱砂安神丸,并且合了磁珠丸。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朱砂我已经不用了。为什么?我对那些制药的一点都不放心。朱砂必须水飞,必须得把汞要去掉,否则会让人中毒。过去朱砂制作非常严格,而现在的人办事很马虎,所以现在朱砂我不敢用。但是这个病人还是给他用了朱砂。病人大概服了一个来月就好了,再没有发病了。过了两个月,病人再来问我:还吃不吃药,我说:还吃一点,开了个补肝汤。为什么用补肝汤呢?这就是完完全全针对肝藏血来治疗的。补肝汤不就是养肝血吗?养肝血不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肝藏魂吗?这不就可以根治吗?所以这个病人就是用两个方。 45.也谈肾气丸 肾气丸是以补肾阳为主而内寓阴阳并补的方剂。有人畏附子、肉桂的辛热而踌躇再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方中附子、肉桂量仅为地黄的1/8,符合《内经》“少火生气”的精神.只要辨证无误,疗效可靠。 腹证的诊察极为重要。仲景在使用肾气丸时,提出了“少腹不仁”、‘‘小腹拘急”两种腹证。在临床诊察时,可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少腹部失却感觉而麻痹;其二是,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其三是,沿着腹壁皮下正中线,可触及铅笔芯样的东西--只见于脐下的正中芯,是运用八味丸的指征。肾阳不足的诸多疾病如出现这些典型腹证,依证首选肾气丸。 46.脊髓性膀胱尿潴留 患者,男,32岁,司机,初诊于2000年12月30日。因颈椎病就医,在医治过程中出现膀胱尿潴留,住院治疗17天,开始时使用间歇性导尿,后出现尿道严重感染,只得长期插导尿管来导尿。医院决定转上海治疗,患者求诊于中医。刻诊:愁苦面容,神疲色萎,全身骨节疼痛,肢麻畏寒,纳便尚可,眠时多梦.脉沉细,舌胖大淡红,苔厚白而润。腹诊:少腹两旁腹肌拘紧,脐下正中线可摸及铅笔芯粗样索状物。证属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针关元、中极,投肾气丸料2剂,煎服。令患者先行拔掉导尿管,并在欲排尿时,以灯芯在鼻孔中触弄,以引发打喷嚏,增加腹压,以利排尿。患者考虑再三,毅然拔掉导尿管。服药后5小时,患者就有了排尿感。就依法打喷嚏,即能自行排尿,随后排尿趋向正常。二诊时,嘱其每日吞服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0g,连服2周。其病痊愈。随访10年,无复发。 47.慢性荨麻疹伴习惯性感冒: 钱某,女,40岁,初诊于1995年7月8日。习惯性感冒与患慢性荨麻疹5a,易数罔效,去年冬天加重,至今反复发作,寝食不安。刻诊:消瘦体形,面色苍白,恶风多汗,神疲肢软,畏怕空调、电风扇与冷水,口淡多涎,腰膝冷痛,纳、便、眠均可。月经经常衍期,量少而紫黑,1d即净。脉沉紧,舌胖大淡红,苔薄白。腹诊:少腹拘紧,可按及铅笔样粗的索状物。此为肾阳、卫阳不足。予以温补肾阳、卫阳为治。投桂枝汤合肾气丸,续服半月,诸症稍减,患者欣喜不可名状。为了巩固疗效,予以肾气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10g,坚持治疗3月,而渐渐告愈,随访6年未见复发。 按:荨麻疹,中医称谓风疹,认为卫阳不足、血虚生风是主要原因,养血祛风、调和营卫为常规治疗。但此例肾阳虚证突出,根据《灵枢》:“卫出于下焦”(《营卫生成篇》),《素问》:“肾阳之主外”(《五癃津液篇》)之经旨,认定与肾阳虚有密切关系,故投肾气丸合涯和营卫之桂枝汤而取效,最后以单独吞服肾气丸而收全功。临床所见,8岁以下小儿与年满花甲的老人及停经后的老年妇女如患慢性荨麻疹,都应以肾气丸为首选之方。因为他们前者为肾气未充,后者为肾阳衰微,致卫气生发不足有关。当然临床以辨证为准绳,有是证投是方,以示个体的差异性。 慢性结肠炎 胡某,男,73岁,初诊于2000年10月12日。慢性泄泻延今3载,肠鸣便溏,日六七次,黎明时,常有水泻,神疲肢冷,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脉沉细,舌暗淡白,苔白厚。腹诊:脐下按之松软,少腹部腹直肌拘挛按之疼痛。展阅病历,前医曾屡投。四神丸、附子理中汤、胃苓汤诸方而少效,而证属肾阳虚无疑,以肾气丸主治的“少腹拘急”为日标。先予以肾气丸料汤剂。7剂后,肠鸣及大便次数均减。方已对证,续以肾气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10g。连服15d,精神大振,大便成形,每天2~3次。再予以原方1月,徐徐图之,以臻完功。药后渐渐痊愈,随访1a,大体还可,偶有复发,稍服肾气丸即愈。 按:从方剂使用的范围来讲,有两类不同的方。一类是“普治方”,一类是“专病专方”。阳虚泄泻首选四神丸、附子理中汤是使用“专病专力”。然而医道精微难以胜算,辨证无误选方不当,也会治疗无效,所以临床不要被“专病专方”所束缚。此例即以肾气丸这一“普治方”而取效,使笔者更体会到治疗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病,应多考虑使用“普治方”。 48.尿频尿急四肢冷,黄煌教授智用四逆散 四逆散不是四逆汤,药物组成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逆散专治四肢冷,四肢冰冷不一定是阳虚,现在很多人都有手冷,情绪紧张的时候就更加严重,你不要以为是阳虚,这是阳气郁结,是心理压力在躯体上的反应。老年人手都温暖,因为他们激动不起来,没有激情了。四逆散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让躯体得到放松,所以说这是个释放心理压力的方。 我用的最多的是四逆散加上半夏厚朴汤,用来治疗“肠道应激综合征”,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有些同学考试的途中会上厕所,他并不是想作弊,而是心理压力太大了,还有的人要出门了就会肚子痛,要上厕所,上过之后就好了,这些都是因为紧张引起的。这种情况用葛根芩连汤、四神丸都没有效果,就是用四逆散加半夏厚朴汤,非常简单的方,我称之为“八味解郁汤”,因为四逆散四味药再加上半夏,茯苓,厚朴,苏梗一共八味药,所以叫“八味解郁汤”。 还有一些神经症患者,经常这里、那里不舒服,喉咙里总觉得堵着一个东西,很难受,肚子又胀又痛,做检查又没有什么病变,就可以用四逆散来治疗。 还能治疗小便不出来的症状,这些患者上小便的时候震震惊惊的,还要把人全赶走,把自来水笼头打开,听到了流水声小便才会出来,就可以用四逆散治疗。这个方法我是受范仲林的启发,范仲林是四川著名经方家,他有一本书叫《范仲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里面有一医案,是一个小学教师,他小便次数非常多,一天要二三十次,致使他成天不能睡觉,小便疼痛。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想到八正散,或者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但是范老先生用的是四逆散加桔梗,仔细想来很有道理。四逆散是治疗里急后重的,这个里急后重既可表现为后阴,也可以表现为前阴。前阴的里急后重就是小便次数多,却排不顺畅。 后来我就用四逆散治疗那些尿频、尿急而又紧迫不出的患者,很有效。有的时候伴有尿路感染的情况,就加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淋证第一方,当小便疼痛有出血的时候,猪苓汤最有效,不用加减,每味药各15克,煎出来的味道就像咖啡、牛奶没放糖,阿胶化在里面很好喝。如果是尿路感染、膀胱炎、尿路结石,用四逆散合上猪苓汤也可以用。 如果是老太太的尿失禁,小便又有刺激症状,就用四逆散合上甘姜苓术汤,也就是刚才讲过的“肾着汤”,如果再不行的话,我喜欢加点麻黄,四逆散,甘姜苓术汤再加麻黄治疗老妇的尿失禁也很有效。 四逆散还能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我曾经用四逆散加上桂枝茯苓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那些痉挛性的疼痛,用四逆散来解痉、放松可以很好的缓解疼痛。 学好四逆散,当名中医也不难。因为有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所以现在四逆散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在临床上用得最得手的方子就是四逆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和省中医院的疾病研究方向是不同的。他们的医生都是专科研究,像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等,我们学校的老师呢,研究的是大内科,大内科的病人大部分是神经官能症。病人治得多了,久而久之,就发现四逆散合半夏最有效,发现四逆散就是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良方。 49.伤寒自衄不解!——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胡老讲解: 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因为)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它非要破鼻子不可。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这个就补充那条的不足了。那条这不是在这呢,“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这不是个绝对的,我方才讲也这么讲的,“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种表实证,有人需自衄而愈的。(但)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发汗,它这个充血是越来越盛,里头就阳气重了,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它就要自衄,这由于不发汗所致呀。那么这个时候啊,病虽然衄而不自愈,你还要用麻黄汤治疗。这两节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没有一个它是一个,它不是固定的,这个病它是瞬息万变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办呢?该治还得治。这个就是补充那条。 胡老自注: 脉浮紧为表实,法宜麻黄汤发其汗,若延不发汗,因致鼻衄者,麻黄汤来主之。 胡老按语: 表实宜发汗的麻黄汤证,若延不与麻黄汤以发汗而致衄者,病有因衄而解者,但亦有虽衄而不解者,则仍须麻黄汤以发汗,不可不知。 学生总结与体会: 伤寒,当汗而未予汗法施治,人体欲借自身良能作衄以求解除病候反应状态。若得解则自愈,如47条所述,“伤寒,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若未解,伤寒证仍在,仍予麻黄汤主之。同理,病在半表半里或里,人体借自身良能求得自愈机转而又未得时,俱应再处相应方药等适证治之。 50.经方新用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临床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不痛,肠鸣呕吐下利,纳呆微渴,苔腻微黄。某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集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于一体。 临床运用有几类:一是脾胃不和;二是脾胃虚弱;三是寒热错杂;四是阴阳不和;五是虚实共见。此五者或仅见一证,或兼见几证,均可考虑加减化裁使用。 验案一:失眠 赵某某,女,23岁,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2009年1月12日初诊:眠差多梦10余年。诉自幼眠差多梦,晨起对梦境记忆清晰,劳累则多梦明显,饭后呃逆阵作,无反酸,时腹胀腹泻。纳食不佳,口淡无味。怕热,多汗。月经延迟,时有血块,量少。时心烦易怒,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高160CM,体重67.5KG.。面色红赤,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诊断:失眠(阴阳失和 处方:清半夏30黄连9黄芩15红参(单煎兑入)6炒枣仁60诃子15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减,黄连易为15g,黄芩易为30g,盖患者心烦易怒仍作,为肝血不足,炒枣仁加倍至120g。红参至9g。继服28剂后复诊,诸症缓解,体健神佳。 该患者具有半夏泻心汤的主症,即腹胀(痞满)、腹泻(下利)、或呕吐;又具有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这是从症、证选该方的理由。 验案二:瘦型糖尿病 陈某某,男,59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99年因“口渴多饮、消瘦”入院,查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饮食自控加运动疗法,同时不规律服用“优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求诊。刻下症见:口干多饮,消瘦,近1月体重减轻8斤,纳食可,无多食易饥,胃脘痞满,时有肌肉掣动,睡眠安,二便正常。舌脉:舌淡红,苔薄黄,脉偏数。患者1999年发病前体型偏胖,70kg左右,今日测量4125px/51kg,BMI:18.73kg/cm2。查(馒头餐,静脉血)FBG:10.29mmol·L-1,2Hpg:20.05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8.9%.血压:130/70mmHg。血脂正常,尿肾功正常,眼底查无异常。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瘅(湿热伤脾)。 处方:清半夏15黄连30黄芩30党参30炙甘草15(g),生姜5大片。 患者服上方56剂后,查HbA1c:6.6%体重2月增加7斤。 按:(1)患者虽以“口渴、消瘦”为主诉,但发病前最初表现为肥胖,而非消瘦,究其病因,由于过食肥甘,饮食自倍,则脾胃乃伤,肥甘厚味郁久化热,销铄肌肉,从而导致继发性消瘦。多食善饥、肌肤消瘦为消瘅的临床共有特征,近似于现代临床的瘦型糖尿病。消瘅病的病因病机是脏腑柔弱,气机刚强,内热消烁。医者见瘦型糖尿病患者多以气阴两虚辩证,治之以益气养阴之品,然吾认为患者虽以五脏柔弱为表现,善调理中焦气机是关键,大气得转,脾胃得复,升降相因,元真得以通畅;同时也可以配以益气养阴之法。 (2)该方以辛开苦降为法,黄芩、黄连两味苦寒药与半夏、生姜两味辛温药的配伍是辛苦相配,寒温并用。又合人参、甘草益气养阴以补虚,虚实兼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指出了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治疗疾病。张仲景宗《内经》之说,开创了辛开苦降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以辛温之半夏、干姜与苦寒的黄连、黄芩为主组成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以及陷胸汤,是辛开苦降法的典范。 经方新用的原则 以证候为处方的基本方向,当辨别寒热虚实,脏腑经络之不同;又得参考患者的主要症状,以缓解患者的主症为处方的目标、靶向;最后参考疾病的特点、发病阶段、转归的区别而考虑方药的配伍及加减;最后根据其病情病势,以及药物的性味寒温之程度,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确定药物的剂量。 51.感冒之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证 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两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 关于少阴病为表阴证,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有专文论述(少阴病<表阴证>及其方证),不再赘言,只是重复强调一下冯老师指出的少阴病三个突出的特征,即无热恶寒、脉微细与精神不振。 这里有几个症状比较有意思,一是“自觉无精神”,有的患者不会直接去说,我们要观察其“强打精神”的状态,要么淡然、木然,要么昏昏欲睡,问一句说一句,有时还要反复催问等等。 第二个是“两手逆冷”,不但自觉冷,你用手背触之也是不温的,有些真是冰凉冰凉的,就像刚冲完凉水回来,一般手凉的话脚也往往是凉的。 第三个是“无汗恶寒”,患者经常会说,奇了怪了,这几年动不动就感冒,也不发烧,就是怕冷,也急着不好。这种“恶寒”常比太阳病“恶寒”更重,有人形容其为“皮寒骨冷”,甚至还有人打寒战。当然这种情况下有无汗的,也有汗出多乃至“漏汗”的。 第四个是“咽红滤泡增多”,现在好多人一看脸红、舌红、嗓子红,就说是热,就给用大把的清热药,金银花、板蓝根、连翘之类就上了,结果呢,愈寒愈重,也有些是暂时得以缓解,不久即复发,情势更厉害。为什么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我曾见一位师兄给一通身红斑的皮肤病患者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时大为惊奇,但患者就是不上火,而且红斑明显减退。这也提示局部(辨证)服从整体(辨证)。 同是感冒,为什么证有不同呢?体质是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体质强者即不易感,即便感冒了,也会现阳证;而体质弱的人,便很容易得感冒,出现阴证的几率大。《内经》里也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自仲景出麻黄附子甘草汤诸方证后,后世亦有论述,如气虚外感之(人参)败毒散,阳虚外感之再造散之类,日本汉方对体质亦有分析,当代黄煌教授更是从药证等层面发挥体质学说。 应该说近代以来大家对阴证外感还是非常重视的,民国时期何廉臣在《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即明确记载了阴证感冒的案例,如王经邦医生提供的“少阴伤寒案”:蒋尚宾妻,年六十二岁,严冬之时,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六脉沉细而紧。此《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予屡治如前之脉证,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节录)其他还有附子理中汤、桂枝附子汤案例等。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 病在表,可予发汗解之,而少阴病为表阴证,不可纯用发汗,必须佐以温阳强壮之剂,才能有力祛邪外出而不伤正气。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在强壮解表的同时,仍须强调解表的微发汗法。 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9g制附子9g炙甘草6g川芎9g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由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甘草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治水气病表实无汗者,方中用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甘草麻黄汤加附子即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入阴证者。方中麻黄只取原量之半,是因为少阴病宜微发汗之故。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味组成相同的还有一方,即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4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方中较麻黄附子甘草汤中麻黄多一两,概由本方是用以发散水气,而彼则在为表阴证微发汗。 可见方证对应是要深化到量证层面的。 川芎,祛风治头痛是其专长,《本经》载“主中风入脑头痛”,亦温性解表药。 结论 上药服一剂,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对于祛邪之剂,或汗或下,必须中病即止,但又得保证药力须足,所以一般采取足量煎、适量服的办法,在《伤寒论》中是多有说明的。 52.砂淋、石淋病,为“尿中之砂”。《医宗必读》谓“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也。此虽取类比象之说,但从临床观察,认为其内有湿热留滞,固不可移,所以多数患者有小便短赤、尿道炽热症状。若湿热灼伤脉络,则尿血;蒸于肾之外府,则腰痛。因而可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砂淋、石淋病,亦即现代医学中之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可望排出,而获得痊愈。 案1施某,男性,53岁,印尼华侨。 1962年4月16日初诊: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某医院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厘米×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125px,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 处方: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水煎服。 5月2日二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因改服下方: 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韦12克,冬葵子9克,海金沙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 上方服近20剂,结石排出,诸症消失而痊愈。 案2阿某,男性,40岁,印尼人。 1962年4月初诊:腰痛,尿常规检查经常有多数红白细胞,经泌尿系统静脉造影及腹部平片等多次检查证实,右侧输尿管第二、三狭窄部之间有结石一块。据此处方: 金钱草60克,木通9克,车前子12克,瞿麦9克,滑石15克,冬葵子9克,茯苓12克,海金沙9克,甘草梢9克,石韦9克。水煎服。 上方服10余剂,结石排出,诸症霍然,X线摄片检查,结石阴影消失。自此后,未再有不适感。 案3余某,男性,50岁,干部, 1962年6月初诊:曾因腰痛入住某医院,该院摄片检查,左侧输尿管有约0.3厘米×0.4厘米之结石阴影数个。 处方:石韦9克,木通6克,车前子12克,瞿麦9克,滑石12克,茯苓12克,甘草梢9克,冬葵子9克,金钱草30克,泽泻12克。水煎服。 服药至28剂,小便时排出结石5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粳米。后检查,结石阴影消失,诸症亦未再现。 【按】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下焦湿热者,常用石韦散、八正散、猪苓汤等方剂,虽均主清利,但其用法各不相同。如湿热蕴蓄膀胱不甚,出现小便短赤、尿道灼热者,以石韦散为宜;若湿热较甚,不仅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亦秘者,当用八正散兼泻二阴;若湿热踞于下焦,灼伤阴络,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损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猪苓、茯苓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因此,案2、案3湿热不盛,均以石韦散加减取效。而案1始用猪苓汤,迨血止阴复后,再用石韦散加减收功。方剂必须辨证选用,恰如其分,方能奏效。 53.肠炎、腹泻、感觉异常,黄煌教授有良方 半夏厚朴汤专治感觉异常。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咽中如有炙脔”,就好像喉咙里有一块烤肉,但是你要注意,这是好像有,其实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感觉异常。现在我们把它放大,凡是所有的感觉异常都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感觉脖子是硬的,动不了,或者是腰痛,查查各方面都正常,而且肤色滋润,精神饱满,就是坐在你面前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服了半夏厚朴汤后,这些症状往往能够迎刃而解。它可以和很多方子合用,例如合上四逆散,我叫“八味解郁汤”;用半夏厚朴汤加栀子、枳壳,这就是和栀子厚朴汤合用;在栀子厚朴汤基础上加上连翘,黄芩,也是八味药,用来除烦,我称之为“八味除烦汤”。这条方子在前面已有论及,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这样描述葛根芩连汤的症状,“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在伤寒论中这是个治疗邪热下利的方子,我们把它扩大范围,现在的肠炎、痢疾、糖尿病、腹泻都能够使用,因为黄连、葛根本身都有降糖作用,加大黄、牛膝、肉桂,这个方子也可以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牙周炎、脓肿也有效。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壮实得很,但是颈椎不大好,经常头晕、头痛,用葛根芩连汤加大黄,其实就是合三黄泻心汤,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54.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方义]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 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生姜八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石膏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 (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2)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4)白虎汤:此清阳明经热之方。 55.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方义] 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 奔豚病,气从少腹仁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肉桂钱半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禁忌证] 兼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奔豚汤: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 56.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方义] 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 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57.胃脘痛之当归建中汤加五灵脂方证案 高某,女,33岁,2014年5月27日初诊: 刻下症:心下痛,按之剧,无胀满嗳气,股内痛,心悸,出汗不多,头微汗出,微手抖(既往亚甲炎),烦躁,痛经史,本次行经未痛,口干,大便日一行,眠时可时差。苔白根腻脉细。 解读: 辨六经:患者心下痛,当属里虚寒;大腿内侧痛、汗出、心悸、手抖,为外邪里饮上冲所致,即辨太阳太阴;综合患者状况,阴证为主,故口干非里热(因无汗出多、恶热等阳明外证),而为津液枯燥;烦躁亦为虚热;故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身痛、汗出、为太阳表虚之桂枝汤证;胃痛,故加芍药、饴糖,缓急止痛,虽芍药凉,但饴糖温而量大,总属治在太阴;又心悸、手抖为饮邪上冲,此亦符合桂枝降逆作用。素有痛经,失眠,当为血虚血瘀,故加当归、五灵脂养血、化瘀止痛。故为当归建中汤加五灵脂方证。 小建中汤见于《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血少心气虚则悸,外邪不解则烦。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能主治此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此对症。当归建中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治疗小建中汤而血虚者。案例: 处方:当归10,桂枝10,白芍18,炙甘草6,炒五灵脂10,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一勺,七剂 2014年6月10日,二诊: 心悸已,胃脘痛减,月经后有少量阴道出血,足冷明显,大便日二行,不定期痒疹,体重增,口中和,但喜饮,眠差,苔白脉细。 处方:吴茱萸10党参10清半夏15麦冬15桂枝10丹皮10茯苓12当归10川穹6阿胶10白芍10炙甘草6生姜3片大枣4枚 解读: 辨六经:虽口中和,但喜饮,为上热;胃痛轻,足冷明显,为下寒重;故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而上热轻、下寒重。 辨方证:上热下寒之厥阴病,结合月经后少量出血,眠差,为血虚水盛夹瘀,因上热轻下寒重,故选用为温经汤加茯苓。柴桂姜合归芍散因柴胡、花粉、生龙牡等清上热之药多,故当上热明显,此处不宜。 温经汤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温胃驱下寒,又用麦门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芍药、阿胶、丹皮、麦冬凉血清上热,行瘀和血。又以桂枝、生姜引邪外出,故为清上温下,为治半表半里阴证者。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利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58.蒲辅周治痛经验方 痛经是困扰中青年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轻者尚能忍受,重则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必须卧床休息,甚至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蒲辅周老中医为中医界泰斗,治疗痛经常用以下验方,简单有效,都有红糖在里面,味道应该也不错,可辨证选用。 茺蔚老姜汤 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1两,煨老生姜1两,红糖2两。 煎取3碗,分3次热服。治疗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往往亦愈。 当归艾叶汤 当归1两,生艾叶5钱,红糖2两。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此方为蒲辅周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艾附丸 艾叶、四制香附,等分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服三钱,开水送下。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此方简验便廉,是蒲辅周在农村常用之的效方。 纵观上方,均以散寒活血为主,可见本病多因寒凝血瘀所致,因此女性在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寒,预防本病发生,经期更是如此。 59.温肝法治疗痤疮临床体会&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前言: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多发生在面部及胸背部,发病率高,并可引起面部等皮肤出现瘢痕及色素沉着,有损美观。传统中医治疗多从脾胃湿热,肺经血热,血分热毒等论治,用药多清凉为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清热解毒凉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痤疮生长,长期反复使用清凉一族,导致患者中焦虚寒,肝胆郁滞,气血瘀滞,从而面部痤疮暗淡无华,此起彼伏,出现瘢痕,色素沉着。笔者师从火神派传人吴荣祖主任学习多年,吴老强调扶阳:“肾中真阳如釜底之薪,命门火温煦,脾阳方能健运,脾肾阳和,则肝暖而疏达。”采用温肝法治疗座疮,效如桴鼓。 典型病例: 病例一:徐某某,女,48岁,世博花园酒店员工 患者面部座疮6年余,曾在某医处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一年余,症状缓解不明显。 刻诊:面部痤疮色暗、黑头、前额、唇周、两颊部黑斑,面色青灰,烦躁,胸闷太息,经前乳胀刺痛,月经色黑,血块多,大便干结,口干苦,不思饮,平素怕冷、乏力,腰腹疼痛。舌质紫暗如猪肝色,苔白腻、脉双关弦。辨证:水寒土湿木郁。给予“吴萸四逆汤”(川附片100g开水先煎4—6小时,干姜20g炙甘草10g吴萸10g炒花椒9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 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3剂。炒小茴10g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3剂。 二诊:痤疮明显减少,面部黑斑变浅,胸闷口苦减轻,舌质紫暗明显改善,苔薄白,脉弦缓。患者信心大增。守“吴萸四逆汤加减”30剂(后期吴萸量增至20g先煎5分钟去汁)座疮完全消失,面部转红润有光泽,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好转,月经前诸症消失,经色淡红,无血块。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面色青灰、黑斑、粉刺、乳胀刺痛、舌紫暗、脉弦,显然当责之肝失温升疏达,平时怕冷、口干苦、不思饮,苔白腻,乃肾阳虚,肝失温升,脾失健运,水津不能上布,湿郁不化引起。 方中“四逆汤”扶肾中真阳,吴萸、炒花椒、佛手、川芎、炒小茴,温肝达木,肝温则血暖,气血流畅。 病例二:计某某,女,35岁 面部痤疮两年,面青,双颊黑斑,疲乏嗜睡,手足冷、麻木,经期头痛,腰腹痛,月经血块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宫寒气滞血瘀,给予“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川附片100g开水先煎4-6小时吴萸20g(先煎5分钟去汁)当归15g桂枝15g炒杭芍15g干姜20g大枣15g 炙甘草10g细辛6g通草6g怀牛膝20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炒艾叶10g)3剂。 二诊:痤疮明显减少,面部黑斑变浅,手足仍然麻、冷,正值月经期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鸡血藤膏20g 益母草20g三剂,头痛消失,手足转暖。守“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加减”前后共15剂,痤疮消失,面色红润,经期头痛、腰腹痛消失,手足转暖不麻。 按:“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片”乃吴老临床常用方,由《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吴萸、附片组成,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有寒。《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患者经期头痛、腰腹痛,手足冷、麻,月经血块多,乃血虚有寒之征,嗜睡、脉沉细无力,病属少阴,加附片扶肾中之阳,吴萸、当归、小茴、佛手、川芎、艾叶,暖肝达木。 病例三:何某某,护士,本院职工 面部痤疮3年,瘢痕、色素沉着、痤疮色红、口臭、口干不思饮、烦躁、大便干燥,3-4日1行,长期口服清凉药,排毒养颜胶囊,痤疮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痛苦不已,舌暗红少津,苔簿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相火不藏,给予“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肉桂15g细辛6焦柏9g砂仁10g 骨碎补15g炒白术15g制龟板15g怀牛膝20g肉苁蓉20g杏仁10g厚朴15g佛手15g川芎10g 炒小茴10g)5剂诸症明显缓解。守方20剂,痤疮消失,色素明显变淡,瘢痕变平整。 按:痤疮、色红、口臭、大便干燥难解,易误认为脾胃有蕴热,仔细分析,患者口干不思饮,倦怠、脉沉细无力乃少阴病之征。《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阳虚真气外溢,则口臭。《医理真传》:“按口臭一证,有胃火旺极而致者,有阴盛而真精之气发泄者。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必烦躁,恶热,饮冷不休”。而此患者口干不思饮,乃少阴阳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引起。 体会:痤疮在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氟,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病机关键为“郁”。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过食生冷,凉茶,普及空调,滥用寒凉药、抗生素、激素,随意损伤脾胃阳气,导致“ 伤寒者仍多,阳虚者居多”(张存焍·《中医火神派探讨》)郑钦安《医理真传》:“阳虚者,十居八九”。可见,痤疮的治疗,不能拘于“热、毒、湿”。长期使用清凉药者,痤疮此起彼伏,日久暗疮、瘢痕,面部色素沉着,影响美观。清.叶天士:“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吴主任临证时强调“肝主春,宜温升,肝温血暖,气机温升调达。肝阳有赖于肾阳熏蒸”。治疗痤疮可以从肝脾肾三脏气机生化论治。前人论肝,多从肝主疏泄气机,以气为用,性善条达,而忽略了肝阳的生理机能。温肝法是温肝助肝以利升发,从而使机体呈现“春生”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用药以“吴萸、炒小茴、炒花椒、佛手、川芎”辛温入肝经,温补肝阳;附子扶肾中真阳,以助肝阳,肝阳复则疏泄有利,气机和调,血脉畅通,面色红润光泽,色素沉着、瘢痕消失,座疮得到根治。若患者表现上有口干、口苦、口臭,稍食香甜就火气上炎,并伴有四肢清冷,尺脉无力,寸脉浮躁相火上浮之标象。且曾服清火撤热之品而不效者,可在温肝法中佐辅封髓丹一方,则疗效也很明显。 延伸阅读: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近来治好了不少痤疮,单去年一年估计就有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一般治疗一个星期就能见效,治疗一个月左右就能治好。痤疮虽是一个小病,但因为是一个形象工程,所以病人都很迫切地想治好。然而据说不好治?治好了一停药还容易再犯?要想治好痤疮,先要知道痤疮是怎么形成的。 一 60.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 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或不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患者会认为你给治坏了而心生埋怨并放弃治疗。 五、治疗的预后 用上法治好以后,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一般不会再犯。 六、痤疮治疗中常见的错误治法 痤疮治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过用苦寒药物。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就是上火,所以治疗就大量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更被寒凉所郁。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一停药就马上复发。是因为服了苦寒药,只是把症状抑制住了,病并没有治好。 七.治疗痤疮的体会 有不少人吃中药治痤疮,吃药时见效,药一停又犯。这是因为治不得法--过用寒凉药物,象一些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所以只能治表不能治本。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 一种红肿、有脓头,用解表兼清热解毒法,治疗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第二种色暗不红,用扶正解表法,治疗考虑麻附辛加味。 第三种寒热错杂,介于前两种之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治疗痤疮总的原则是发出来,而不是压下去,所以第一周治疗症状不一定减轻,甚至发出更多来。从第二周开始,就渐渐好了。痤疮的病机是邪郁肌表,只要抓住病机,对证下药,治好了一般不会反复。治疗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 61.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娄绍昆 文革武斗时,我三岁的外甥持续发热半个月不退,白血球升高至18000,中性球80%。我妹夫的叔叔是当地有名的儿科大夫,给孩子注射青霉素等抗菌素,半个月持续热度不退,我妹夫出差在外地,妹妹弄得没了主意。我偶过其家,妹妹求我处方。我得知外甥患麻疹刚愈又受风寒,当时患儿脸色苍白,精神萎糜,体温38.3c,我认为这正是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反发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妹夫的叔叔认为白血球高必须继续使用青霉素,妹夫的父亲略知医道,他认为发热就是热症,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的热性药极其危险。我却坚信此方必定有效。力排群议,投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第二天即见精神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但白血球未降。用小建中汤加减调理一周,白血球恢复正常,酸性球出现而痊愈。 他妹夫从外地闻知信息赶回家后,半天不敢进门,站在家门口好久,才大着胆子进门。得知儿子已经痊愈,心中的一块千斤石头才放了下来。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又叫做表阴证。这样的病症很多,我临床上反复使用于体弱者外感发热,其效果是任何东西无可替代的。在我们南方,很多医师认为地处湿热地带,害怕使用热性药物,这是把外部因素的作用人为地泛化了。日本的汉方家认为,凡小孩、老人等体弱的人外感发热,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首选方。可见现代中医临床,借鉴日本汉方的研究成果极为重要。 62.伤寒自衄不解!——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 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胡老讲解: 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这个,它说这个原起是伤寒啊,就是表实证啊,就是无汗(的)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这个头痛有热呀,大概就是里实的问题了。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它这六七天不大便啊,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这个“与承气汤”,它也不是说“主之”。这个书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与承气汤”——这个承气汤也(有)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吧——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它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它是这个意思。 假若真是里有热,那个小便呀它要红赤的,这个是很要紧的,这是辨证的法子了。(但是)这个头痛有热,不但阳明病有,太阳病也有。如果(是)阳明病,它里热,里热了小便红赤。“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这个虽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这个不大便,这还是表证,它要是阳明病,小便绝对变色。“当须发汗”,那么这个你还是要发汗的。这就是这个病有疑似之间,我们找这个特别的鉴别的一种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们在临床上要问,不问不行。当然他也是举这么一个.......(音频缺失)。这个表热里热,最容易辨的莫过于小便,你问问小便怎么样,小便一点颜色也不变的,里头没有热,你别给人吃承气汤了,这还仍在表,当须发汗。这个发汗,可能它是麻黄汤。他说的是发汗,而且开始他用的是伤寒,没有汗。 “若头痛者,必衄”,它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它在六七天,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症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他说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就是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 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是吗?)也不是的。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是)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嘛。 胡老自注: 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热自里以上迫,而头痛有热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长者,可知病不在里,而仍在表,当须麻黄汤发其汗。头痛不已者为表未罢,热邪已深,势必逼血妄行而衄,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胡老按语: 头痛发热为表里共有证,小便清或赤为宜汗宜下的鉴别法。又病有未发汗因衄而自愈者;亦有不发汗而致衄仍须麻黄汤发汗而始愈者;麻黄汤发汗后,因阳气重,瞑眩而衄以解者;此又出麻黄汤发汗后,头痛不已而衄者,更须桂枝汤汗以解之。此不外邪有轻重,不可执一概其全也。 学生总结与体会: 读胡老注前: 本条提示“头痛”一症有表里之辨,本条仅就阳证而言,并以小便清浊为鉴别要点。 第一段,“头痛有热”之“热”除作为“热症”可能有“潮热”等特点外,还当作“热证”来看,如篇中提示烦、汗、口燥、咽干等提示里热结实表现者。胡老用承气汤、三黄泻心汤、大柴胡合桂苓丸或桃核承气汤等治疗里热头痛有大量效案,足资法鉴 第二段,“其小便清者”在这里只是病不在里的鉴别要点之一,论中施用承气汤时有众多指征,后人概括为“下不厌迟”,临证当综合权衡; 第三段,结合55条,在表也有用麻黄汤的可能,之所以用桂枝汤,当然是有桂枝汤证的原因,但是否也是有“不大便六七日”津液已显不足,不宜峻汗再耗津液的考虑呢 读胡老注后: 1.本条提示“头痛、有热”有表里之辨; 2.第三段承第二段“当须发汗”而来,伤寒经治未解,可能仍会予麻黄汤,但汗后表不解,仍头痛,又增“衄血”一症,乃因六七日间在表之“阳气重”,“气往上冲”的也厉害,宜桂枝汤。 63.小儿遗尿证治 小儿肾常不足,小儿遗尿多为肾经虚寒所致,治疗此病常以缩泉丸、封髓丹、五子衍宗等加减成方,效果甚佳。 【基本方】: 桑螵蛸7g益智仁7g五味子2g覆盆子7g 砂仁4g台乌药7g升麻1g柴胡1g 方中桑螵蛸、覆盆子补肾固精缩尿,五味子收敛益肾,益智仁、乌药取缩泉丸之意以温肾止遗;封髓丹中以砂仁温命门;佐以少量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诸药同用,温固下焦,升提中气,故夜尿得止。 64.婴儿黄疽 本病属中医的“胎疸”范畴,病因多属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疲遏,周身俱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而发黄。 65..斐氏方治疗婴儿黄疸 [方剂一] 阳黄方组成属湿热蕴结肝胆,失其通降,外溢发黄。治以清化湿热、疏利肝胆。处方:生麦芽、金钱草各9克,茵陈15克,穿肠草6克,通草、生黄柏各3克。夜寐不安加莲子芯、钩藤;呃逆加竹茹、丁香;腹胀加大腹皮;黄疸重者加青黛、血竭、广水牛角。 [方剂二] 阴黄方组成属素体脾虚,湿邪内困,肝胆疏泄失常,外溢发黄。治以健脾化湿、调畅气机、疏肝利胆。处方:茯苓、生麦?芽、金钱草各9克,白术、穿肠草各6克,茵陈12克,通草、黄柏各3克。腹泻加肉豆蔻、赤石脂;腹胀加橘核、大腹皮;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硬加柴胡、丹参、海藻、昆布。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l剂,分三次服。 [疗效] 上两方是北京儿童医院斐学义老中医的经验方。笔者用治疗婴儿黄疸150 例,治愈100例、好转41例。治后总胆红素恢复正常者134例、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者109例。 [验证] 皮x,女,3月龄,1985年l月12日初诊。患儿出生后2个月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尿黄染尿布,大便干燥、色泽浅黄。检查:皮肤、巩膜黄染,色泽鲜明;烦躁不安,舌微红、苔薄”白,指纹紫。血检:总胆红素7.4 4毫克%、直接胆红素4.66毫克%、谷丙转氨酶4O单位、麝浊2单位、γ-谷氨酞转肤酶50单位、HBsAg 阴性。辨证为湿热蕴结肝胆,外溢发黄。治以清化湿热,利胆退黄。处方:生麦芽、金钱草各9克,茵陈15克,穿肠草6克,通草、黄柏各3 克。上方加减治疗5周后,皮肤、巩膜黄染消退,大便转黄,尿色转清,查总胆红素0.5毫克、直接胆红素0.3毫克、谷丙转氨酶<100 单位、麝浊2单位,病告痊愈。 66.【乳房囊性增生医案】治疗方法:以疏肝解郁,行气消瘀为主,结合辨证加减。方药组成:柴胡,栝蒌皮,归尾,香附,白术,王不留行各10g,穿山甲珠,甘草各6g,郁金,赤芍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7剂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辨证加减:肝火旺盛而见心烦易怒者加夏枯草6g,胆草10g,阴虚火旺而见口渴,腰痠,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2g,麦冬10g,气血虚弱而见神疲乏力,面白心悸者加党参10g,黄芪,鸡血藤各30g,熟首乌20g。38岁,已育,初诊:自我发现乳房肿块3个月伴明显胀痛。触诊时发现左乳外上象限,右乳外上象限各可扪到肿块约3.5cm×2.5cm和3cm×2.5cm,边界不清,活动好,无粘连,质偏韧,双侧下未触到淋巴结,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症,用上方调理加减1个月乳房肿块及胀痛好转,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杏林迷悟】体会: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郁痰结,积聚乳络所致。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胸胁为肝经所过,故本病临床多从肝胃论治。肝主藏血,主疏泄,肝失条达,肝气郁结,经络受阻,则气滞,痰凝,血瘀,形成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乳房逍遥汤由《局方》逍遥散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行气,调经止痛,归尾,赤芍活血祛瘀通经,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经消肿,栝蒌壳宽胸散结化痰,白术补脾益气,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痛经化瘀之功,故收到良好的疗效。 67.【益智仁解】本品味辛,性温。主要功用为温脾肾,燥脾湿,摄涎唾,缩小便。脾胃虚寒,腹中冷痛,呕吐腹泻,涎多泛酸等症,可用本品补脾阳燥脾湿。常配白术,黄芪,砂仁,木香,茯苓等同用。益智仁有摄涎唾的作用。临床曾治疗一位26岁男性病人,主要症状是严重流口水,每夜都把枕头浸湿半边,每日需洗晒枕头,二,三年来很痛苦。用益智仁配合苍术,茯苓,诃子,半夏,陈皮等随症加减,服用五,六剂,即止住涎水,供参考。益智仁配乌药为末,用山药糊为丸,名缩泉丸,常用于治疗遗尿,小便频数,夜间尿多等症,每次可服二钱,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如加入桑螵蛸,五味子,山萸肉,补骨脂等同用,则效果更好。配补骨脂,肉豆蔻等。可用于脾肾虚泻。配高良姜,丁香治胃寒呕吐(水多涎多者)。【杏林迷悟】体会:复盆子补肾缩小便的作用大于益智仁,益智仁燥脾摄涎唾的作用大于复盆子。复盆子涩性大,益智仁燥性大。用量一般一至三钱。一切燥热证及尿色黄赤而且尿道疼痛的尿频数均不应使用。【使用注意】1,阴虚火旺或因热而遗精,尿频者忌用。2,一般应与补肾健脾药同用,以免耗气之弊。 68.糖尿病重症 侯某某男60岁高级教师。刻诊;面黑憔悴,神情默默,身高1.75m左右,消瘦,舌淡红苔薄,脉沉弱无力。口述:糖尿病一年多,当前血糖,空腹15.5摩尔/升,原来体重150斤,现在不到100斤,人乏困无力,无精神,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能食每顿吃不饱,大便时有失禁。情绪悲观失望之极,在妻子劝说下,寻求中医治疗。此病是典型的中医消渴症,属于中消证。气阴两虚,火郁中焦。 处方:生黄芪150g苍术30g怀山药30g元参15g仙鹤草50g仙灵脾30g黄连30g石菖蒲15g远志12g葛根60g翻白草30g生甘草30g鬼见羽30g陈皮10g熟地30g十付水煎服日三次。 十天后二诊:人已无强烈饥饿感,有点劲,大便已无失禁现象,脉已转为浮濡,舌淡苔白,人明显有精神,情绪振奋。要求继续治疗。上方黄连减为20g,续服20剂,诸症消失,人体重上120斤左右。血糖降到8.0摩尔/升。上方继续,每两天一副,要求再服三个月,检查化验。 按:此案,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症的临床上已不多见了,多数此病人无三消症。该案治疗起来无什么新意,无非按中医辩证,施方用药,只要对症,见效是很快的。上方生黄芪,仙鹤草,仙灵脾,生甘草补气;怀山药,元参,葛根,熟地滋阴;苍术健脾;黄连清热降低胃功能亢进;石菖蒲,远志开窍醒志;翻白草,鬼见羽活血降糖;陈皮行气防止大量黄芪补中壅塞。故病机相投,速见疗效。治疗糖尿病一定要按中医的辩证处理,切忌按西医思路堆积一大堆具有降糖的中药治疗。这是我的认识。 69.临床和考试常见的N联征 (1)膀胱刺激征:①尿频②尿急③尿痛。 (2)腹膜刺激征:①压痛②反跳痛③腹肌紧张。 (3)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②kerning征③Brudzinski征。 (4)溶血三联征:①贫血②黄疸③脾大。 (5)夏柯三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 (6)胆道出血三联征:①绞痛②黄疸③出血。 (7)阿司匹林三联征:①哮喘②鼻窦炎③阿司匹林类过敏。 (8)血脂异常三联征:①血清TG②VLDL浓度升高。 (9)主动脉狭窄:①呼吸困难②晕厥③胸痛。 (10)肺栓塞三联征:①胸痛②咯血③呼吸困难。 (11)贝克三联征:①心音遥远②心搏动减弱。 (12)肝肺综合征三联征:①基础肝脏病②肺血管扩张③动脉血氧和功能障碍。 (13)痢疾后综合症三联征:①结膜炎②尿道炎③关节炎。 (1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典型三联征:①潮红②出汗③头晕。 (15)腹主动脉瘤破裂三联征:①剧烈腹痛或腰背部疼痛②低血压或休克③腹部搏动性肿大。 (16)白塞病三联征:①复发性口腔溃疡②阴部溃疡③眼色素膜炎。 (17)①急性闭角青光眼发作后三联征:①角膜后色素KP②虹膜阶段萎缩③青光眼斑。 (18)肾癌的三联征:①血尿②疼痛③肿块。 (19)21-三体综合征:①特殊面容②智能低下③体格发育迟缓④伴发畸形。 (20)法洛四联征:①肺动脉狭窄②心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房肥大。 (21)雷诺五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④休克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22)慢性胰腺炎的四联征:①腹痛②体重下降③糖尿病④脂肪泻。 (23)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①肺出血②急性肾小球肾炎③血清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阳性(24)Wiskott-Aldrich综合征:①湿疹②血小板减少③反复感染。 (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①高血压②蛋白尿③水肿。 (26)围绝经期综合征:①月经紊乱②雌激素下降相关症状③消化系统的变化。 (27)肠易激综合征:①腹痛②腹胀③大便习惯改变④大便形状异常。 (28)库欣综合征:①向心性肥胖②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③负氮平衡引起的临床表现④高血压和低血钾⑤生长发育障碍⑥性腺功能紊乱⑦精神症状⑧易有感染⑨高尿钙⑩眼部表现。 (29)吗啡中毒典型表现:①昏迷②瞳孔缩小或针尖样瞳孔③呼吸抑制。 (30)颅内高压:①头痛②呕吐③视神经乳头水肿。 70.祖传(银屑病)永不复发秘方 浮萍150g云苓皮125g防风15g炒黑豆500g红糖适量. 共为散,一次两匙,早晚分服.并不囿于辨证分型,周内即愈,且无复发 71.荸荠的功效与作用 荸荠(bíqí) 可以化包块(现在叫肿瘤),这是陈医师外曾祖父多年行医传下来的秘方。外曾祖父在民国时是地方名医。那时由于战乱,很多求医的人家境贫穷,所以外曾祖父特别注意研究用价格低廉的草药甚至食物来治病的方法,每收奇效。他用荸荠治了很多长包块的人。因为那时候中医不知道癌症这个名词,所以现在无法考证其中有没有癌症患者。后来我妈妈用这个方法治愈了一个肺癌患者,确认了荸荠对于恶性肿瘤同样有效。七十年代初期,妈妈的一位同事被某军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并作了手术切除。当时这个人整个面部都脱形了,谁看了都认为此人快不行了。大夫也明确地说,他活不过半年。医院认为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劝他回家了。回家后,这位同事不死心,就用我妈妈给他开的药方,每天大量地吃荸荠,辅以中药汤剂调理,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二十多年以后,我母亲偶然遇到他的儿子,问及其父健康状况。他儿子笑着答道,我父亲身体很好,而且越活越年轻了,现在家里的活还抢着干呢。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位同事是一个生性非常乐观的人,坚信自己能够治愈,没有放弃治疗,所以才能创造这个奇迹。 荸荠的功效与作用 1、降压作用。 荸荠汁加鲜藕汁、梨汁、鲜芦根汁、麦冬汁一起,称为“五汁饮”,用于生津消热、降低血压。 2、治食道癌。 荸荠10只,带皮蒸煮,每日服食。 3、治咽喉肿。 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5克。 4、预防流感。 鲜荸荠250克,甘蔗1根,切段,入锅煎煮,熟而食之,有清热消炎,生津止渴之效,适于发热后期之心烦口渴和低烧不退,还可预防流感。 5、通肠利便。 荸荠500克,煮熟捣烂,加盐、姜、豆粉,挤成丸子,油炸后捞起。生粉勾芡成卤,浇在丸上,味鲜滑口,可消食开胃,利肠通便。 6、治痔疮。 痔疮患者常食荸荠也大有益处。 7、促进生长发育。 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 8、消热解毒。 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最宜用于发烧病人。它具有凉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等功效。 荸荠为什么可以消除肿瘤呢? 荸荠消积的作用非常强。 中医所说的“积”,指的是堆积在人体内的成形的代谢废物。这种废物如果堵塞络脉,皮肤表面就会长出多余的东西,比如疣子。如果堵塞经脉,就会在皮下产生结节,比如乳腺增生。如果瘀积在内脏,轻者就会形成各种息肉、囊肿,重者就变成肿瘤了。现代药理分析也证实:荸荠中含有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这种物质对于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肿有防治作用。荸荠主要入肺经。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又主皮毛,所以它对于肺癌、肠道息肉和皮肤赘疣特别有效。尤其是肺癌,因为荸荠有补肺凉肝的作用,能减少对肝火对肺的伤害。荸荠性寒凉,是凉血的,适用于血热、阴虚阳亢型的肿瘤病。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那就不能用了。用荸荠治疗肿瘤,带皮生吃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由于需要大量地吃才有效,所以要各种吃法配合,以免吃伤肠胃。每天最少要吃五斤以上,吃得越多效果越好。可以把每天吃的荸荠分成三份,一份充分洗净后带皮生吃,一份削皮煮熟后烧菜吃,一份削皮榨汁代茶饮。要注意,荸荠治肿瘤,主要是“泄”的作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攻邪”,即排毒祛邪。如此强力地攻邪,邪气伤的同时正气必然也会伤,所以要同时用一些“补”的药物来养护肠胃,扶助正气。具体用什么药,一定要找医生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判断。人体的正气是治病的根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孕早期的时候不要吃生荸荠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孕妇吃荸荠可能流产。人们对此半信半疑。我可以用家里行医的经验告诉你,这是千真万确的。荸荠不仅可能导致意外流产,还可以用来打胎,而且效果确切。吃荸荠打胎是我家的祖传偏方。此法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无痛流产,并且价格极其低廉。这个偏方的具体实施办法是:首先必须是怀孕早期才可以,孕期3个月以内。其次必须带皮生吃,一次吃两斤,一般吃一次就可以打下来。注意荸荠的皮一定要洗干净,以免感染寄生虫。我家可能是由于祖辈行医的关系,比较注重养生,四代人中没有一个得大病的,别说癌症了,连高血压糖尿病都没有。这也造成一个遗憾,家里传下的一些药方我们自己往往用不上。倒是这个打胎的方法,家里有一位女性长辈亲身试验过,十分灵验。我曾经问过她当时的情况,她告诉我,整个过程很轻松,没有痛苦,就跟来了一次量稍大的月经感觉差不多。这位长辈一生做过两次人工流产,第一次是用我家的这个土方,很容易就搞定了,过后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给她造成人工流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觉。她第二次意外怀孕,很不巧,不是出荸荠的季节,只能到医院去做人工流产,手术过程相当地痛苦,术后身体虚弱,许久才恢复。她深感后悔。看了这个病例,大家可以了解到荸荠的威力了。因此,各位准妈妈千万要注意,在孕早期的时候最好不要吃荸荠,以免发生意外流产。 72.荸荠的做法 【银耳荸荠雪梨羹】主料:荸荠、雪梨、干银耳。辅料:冰糖。备好所用食材。将银耳放入锅中,倒入冷水浸泡1小时。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块。荸荠去皮切成块。将泡好的银耳洗净撕成小朵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再加入冰糖。大火煮开后,调成小火,炖煮40分钟。加入雪梨和荸荠。再煮至20分钟即可。 【荸荠炒腰花】主料:荸荠、猪妖、木耳。辅料:油、盐、青椒、葱姜、生抽、糖、胡椒粉、料酒、淀粉、鸡精、香油。准备好所有的食材。猪腰洗净去掉腰臊。然后切成腰花加入,糖,料酒,胡椒粉,生抽,淀粉腌拌均匀。荸荠去皮切片用开水焯烫一下备用。把腰花腌制15分钟后冲洗干净。然后再次加入所有调味料再次腌拌一下。炒锅倒油爆香葱姜,倒入要花炒至变色盛出备用。底油倒入荸荠和木耳翻炒。加入生抽,糖。加少许盐和清水翻炒均匀。再把青椒倒入。倒入炒过的腰花翻炒均匀。加鸡精,淋入香油。翻炒均匀关火。 【荸荠莲藕大骨汤】主料:荸荠、莲藕、猪尾骨、红枣。辅料:葱、盐、料酒、鸡精、胡椒粉、姜。准备好所有的食材。猪骨剁块,用清水冲洗去血水。莲藕去皮和荸荠大枣一起用清水浸泡。猪骨开水焯烫洗净备用。加入清水和葱姜,大枣,猪骨。加入料酒。加盖煮上15分钟。加入莲藕和荸荠。再次煮开关火。把内胆锅放入外锅中加盖焖之40分钟。然后加入盐。加入鸡精。加入胡椒粉。再次煮开即好。 73.【鸡眼的外用药物治疗】鸡眼是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有其名。祖国医学亦称为“鸡眼”又称为“肉刺”。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肉刺记载:“此症生于脚趾,形于鸡眼,根陷肉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缠脚,或着著窄鞋远行皆可生之”。又如《诸病源侯论》肉刺侯记载:“脚趾之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治疗方法:方药:五倍子50g,樟脑30g,肉桂,血竭花,丁香各10g,轻粉5g,咸鱼眼100个等组成。上药炮制后,加工为细末,装瓶内密封备用,或用两倍量之凡士林调成软膏,装瓶内备用。用法:先用温水泡洗患处,待鸡眼外皮变软后,用刀片削去鸡眼的角质层,敷上药粉或药膏,以填平鸡眼为度,再用胶布贴敷上面,七天换一次。经本法治疗,治愈率达100%。 74.壮胆第一方,黄煌教授妙用温胆汤 温胆汤是壮胆第一方,只要是病人由于过度惊吓的,就用温胆汤。现在有一种病叫“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911”事故后,很多美国人得了“PTSD”,他们总是恐慌,睡不着觉,不断重现当时双峰大厦倒下来的场景。然后工作无法进行,记忆力下降,成天哭泣,晚上做恶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压增高,心律加快……这就是一个创伤的应急障碍,温胆汤很有用。 汶川大地震以后,我在我的经方沙龙网站上登录抗震救灾的经方,其中就有温胆汤。温胆汤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是里面却有张仲景方的影子——小半夏加茯苓汤。这张方能够治疗地震以后的创伤应急障碍。广东省中医心理睡眠科的李艳主任就用温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成功的治疗了很多汶川地震过来的灾民。对于创伤应急障碍这类疾病,很多人不会治,他们都以为是心血亏虚,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归脾汤都没有效果。其实就是吓破了胆,直接用温胆汤就有效。甚至有些人心梗以后装了支架,虽然灌注已经非常好了,心电图也没有异常,但是病人依然感觉到心慌、心悸,睡不好觉。心血管专家没有办法,就来找我。我说“这个病人心脏的伤口已经愈合,但是心灵的创口还没愈合。”当患者得知得了心梗后,就已经吓出毛病来了,所以要用温胆汤,吃了以后睡眠能改善,头晕也没有了,很快症状就缓解了。所以说温胆汤是好方,不是经方胜似经方。 有很多人胆子小,甚至一个人不敢乘电梯,电梯上升她也害怕,不敢独处在黑暗的房间里面,还会出现幻听、幻嗅,这种就是温胆汤体质。当然有幻觉的时候要排除脑内肿瘤或是精神分裂症。不过温胆汤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 很多精神分裂症的病机是痰迷心窍,说到痰迷心窍,江苏有个医生开了一个精神病院,他除了用一些化痰方以外,还特别强调用吐法治疗精神病,这点与“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的学术观点相同。他用吐法配合化痰药来治疗精神病效果非常好。我也深有体会,治疗精神病的时候,经常用温胆汤再加上一些催吐的药,叫病人把胃吐出来最好,吐完之后就会神清气爽。如果吐不出来,流点眼泪、鼻涕,吐些口水也行,这都是化痰涎的方法。 一些焦虑性的神经症或者是异想症的患者,总是静不下心,焦虑、恶心、头晕,用温胆汤加上栀子厚朴汤有效。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奶奶,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睡不好觉,头晕,胸闷,我经常用温胆汤加上酸枣仁汤,病人吃了非常舒服,不管是高血压病也好,还是冠心病也好,吃了以后症状能够缓解。最有意思的是温胆汤还能治疗“白大褂综合症”。“白大褂综合症”是什么?很多人被怀疑是高血压,回到家里血压正常,但是一到医生那里血压就高,这个就是典型的“白大褂综合症”。这种情况下用温胆汤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如果舌苔黄腻,口苦,烦躁,就加些黄连,黄连温胆汤效果更不错。 75.造福女性温经汤,黄煌巧治妇科病 中医很多的方药都是为女性准备的,虽然我是看内科,但是妇科的病证也要研究。温经汤就是专治女性的毛病,它可以治疗妇女更年期的各种病症。很多女性原来是艳如桃李,到了更年期马上就干瘪、消瘦了,睡眠也不好了,原来肠胃很好的,现在也经常胃痛,大便也不正常了。手也很毛糙,有很多毛刺。人也很烦躁,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这种就是温经汤体质,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的李艳,温经汤用得精的不得了,量也大,吴茱萸用到十几克。吴茱萸很苦啊!我一般只用六克,她是用大量的红枣、生姜来调味,已经治好无数个病人。我用温经汤治过很多更年期久泻的病人,这些病人用理中汤没有效,用归脾汤也没有效,最后温经汤很快就止住了。 温经汤更重要的是能让女性手滋润,当雌激素下降以后,手掌皮肤就开裂,有些主妇就抱怨是经常洗碗、用了洗洁精造成的。其实罪魁祸首是体内荷尔蒙水平降低了,用了温经汤,会使这些人嘴唇红润,而且还能增肥,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能够减肥,一减肥马上就变成老太婆,温经汤就是我们东方的雌激素,是个千古美容良方,它能够还女性魅力。我们江南一带非常盛行膏脂药,我就把温经汤按照二十剂汤剂的量熬成膏,加桃仁,芝麻,桂圆,冰糖或者麦芽糖,甚至放点鹿角胶,叫患者每天早晚各一勺,开水冲服,既可口又美颜,深受女性的欢迎,你们可以自己做,并不复杂。 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很重要,她们是提供人力资源的源泉啊!那时战事频繁,女同胞就要多生,前提是要怀的上,还要保的住。实际上是三个方子解决三个问题,吃了温经汤以后,秀发容颜,唇荣齿润,体态丰满,很容易就能够怀孕;怀了孕以后要养胎啊,用当归芍药散;但是战事纷乱,百姓经常逃荒,女性跌扑摔倒了,胎死腹中,怎么办?这就要用到刚才提到的桂枝茯苓丸了。所以研究方药的前提是研究作者生存的时代,这些是非常有趣的。 76.谈“泻心汤” 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都收到满意效果,对此有所体会,今略举例于下。 1、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症状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腹痛,腹中肠鸣,伴有头痛,寒战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量少,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例:李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T38℃,舌苔薄黄腻,脉数。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 2、治胃热所致的吐、衄血:吐血,其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衄血,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其症状虽异,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 例:徐某,男,40岁。因疲劳过度,加之天气炎热,胃火炽盛,以致吐血不止,邀余赴诊,症见面赤,心中烦热,唇燥,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大,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5克(后下),黄连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1剂煎服。药后当日吐血停止,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以资巩固。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唐宗海之《血证论》列为止血首方,其理在“釜底抽薪”之意。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衄血每每获效,古方之验,实为名不虚传也。 77.黄煌教授治过敏性鼻炎体会 1.过敏性鼻炎概述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所产生的鼻粘膜过敏反应,典型的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它的过敏原种类相当多,主要有尘螨、霉菌、跳蚤、花粉等。其中以花粉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最多,已被认为是一种大众性疾病,一般人认为它与空气污染或饮食生活的改变以及自律神经失调有关,但具体原因仍然不清。 在清楚过敏原的情况下,西医对于此病多采用“脱敏疗法”,即以逐渐注射过敏原使身体习惯的方法,此法多治疗时间长而疗效一般,还可采用抗组胺和抗过敏药来缓解症状,此多对症处理而较少能根治者。 2.日本汉方治疗概况 过敏性鼻炎多与水分代谢异常有关。在日本,小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黄附子细辛汤、麻杏石甘汤等麻黄剂是治疗本病的常用处方,疗效甚切。近日日本耳鼻喉科专家通过对比双盲试验发现小青龙汤对于过敏性鼻炎有效,并认为可将小青龙汤看作是过敏性鼻炎的合理病名治疗方,并发现麻黄剂对过敏性鼻炎短期疗效好,长期治疗要注意麻黄的副作用。 3.黄师临证经验 (1)黄师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强调患者的体质状态。临证常用的处方有小青龙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杏石甘汤、八味除烦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辛夷、桔梗、川芎等。 (2)体质辨证是长期安全使用中药的重要保证,本病在麻黄剂的使用中尤显。因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药理成分,在具有良好抗炎、止痛等功效的同时,还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等,故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慢性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3)小青龙汤所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多黄肿,鼻塞、打喷嚏而局部分泌物(鼻涕、唾液等)清稀; 【自己体会病例】 某男。35岁。2003年9月26日诊。7年前秋季因淋雨后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经抗感冒治疗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年9~10月发作,稍感风寒即加重,夏季症状减轻,曾用过大量的抗生素和鼻炎康、鼻炎丸等中成药始终不得痊愈。20天前不明原因,鼻内奇痒,喷嚏不断,清水样鼻涕如注,眼及咽部作痒,鼻塞不知味,晨起更甚。服息斯敏及某医院协定处方苍耳子汤无效来诊。 身无寒热感,舌质淡红、苔白,脉缓。予以小青龙汤基本方加荆芥、防风各10g,4剂,日1剂水煎饭后服,药后诸症大减,再4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以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7剂善其后,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4)葛根汤加川芎、辛夷多体格壮实,皮肤粗糙,平时出汗不多,肩颈部容易酸痛,头痛或头重伴有鼻塞、流鼻水清稀,咽喉不红; (5)适用于麻杏石甘汤的患者体格较壮实而皮肤比较粗糙,容易出汗、咳喘,局部分泌物色黄粘稠,咽唇舌红,咽喉容易疼痛,多配伍山栀、黄芩、连翘、半夏等; (6)八味除烦汤患者多心情不安、烦燥易怒,鼻腔粘膜容易充血,常鼻子出血或鼻涕粘稠有血丝,可伴有咽喉不适,胸闷腹胀等; (7)使用于玉屏风散的患者多汗而浮肿,容易感冒,稍受风冷则鼻塞流清涕等; 【体会】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8g,白术12g,防风6g,苍耳子6g,蝉衣10g,白蒺藜10g,肥玉竹10g,苡仁12g,百合12g,6剂为1个疗程,共计3~4个疗程。 (8)过敏性鼻炎因对于花粉、尘螨以及风冷等过敏,此可看作柴胡证“往来寒热”的范畴,故可使用小柴胡汤治疗,可加入生石膏、辛夷、桔梗、川芎等。 4.小儿过敏性鼻炎是儿科的常见病。 根据体质辨证,患儿形体壮实、脸色偏暗可考虑使用麻黄剂,鼻中堵塞感、夜间打鼾、呼吸时鼻中声音清晰可见,这些是过敏性鼻炎鼻塞的表现;小儿汗出较多,鼻中有黄浓鼻涕,感冒时首要症状咽喉疼痛,舌黯红苔腻等为热证,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清热药治疗。 病例 吴某,男,8岁。 患者于2007年6月5日初诊。 小儿形体壮实,脸色偏暗。容易感冒发烧,感冒时首要症状咽喉疼痛。有痢疾、腮腺炎等病史。现为过敏性鼻炎所困,常常鼻中有黄浓鼻涕,鼻中堵塞感。夜间打鼾,呼吸时鼻中声音清晰。小儿汗出较多,舌黯红苔腻。 处方: 生麻黄5克,生甘草5克,生石膏15克(先煎),黄芩6克,山栀6克,连翘15克,制半夏6克,川朴6克,干姜3克,红枣20克。 药后六天家人代诊曰患儿鼻中堵塞感已经明显好转,黄浓鼻涕减少。其间感冒也很快痊愈。 5.其他方法的个人体会 (1)补中益气汤加减 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病史,鼻炎呈季节性或常年反复发作,鼻塞鼻痒,鼻流清涕,喷嚏不断。伴有面痿神疲,食欲减退,腹胀便溏,气短乏力,局部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呈潮红水肿,舌质淡,舌体胖,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濡弱。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炒白术15g,陈皮10g,柴胡10g,当归10g,党参20g,桂枝6g,白芍10g,辛夷6g,细辛3g,地龙10g。鼻塞重者加苍耳子10g,喷嚏多者加蝉蜕、防风各10g,鼻流清涕者加五味子10g,大便溏者加诃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用药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忌食辛辣食物及烟酒 (2)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 变应性鼻炎中医又名鼻鼽,本病常突发骤停,反复为患,一年四季,男女老幼皆可患病,属变态反应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温胆汤能调节免疫,抗变态反应,法半夏有提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能增强宿主免疫,生姜对小鼠应激所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有促进恢复作用。甘草甜素也能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经小鼠腹腔注射,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枳实甘草尚能抗变态反应。豚鼠实验揭示枳实的水提取液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动物被动皮肤过敏及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的抑制,枳实都显示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陈皮能拮抗组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中医理论认为,过敏性鼻炎病位在鼻,病变主脏在肺,涉及脾肾,病理性质为邪实正虚,邪实为痰浊水湿停聚于鼻,正虚为肺、脾、肾气虚。温阳汤减竹茹,化痰消水肿、祛邪实,另加用调补肺、脾、肾之品,温胆汤加减共奏化痰通窍、补气止鼽之功,临床实践证明,用温胆汤加减辩证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 鼻鼽,临床主要表现为: 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舌淡、苔薄白、脉细。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或灰白色、水肿、鼻甲肿大,鼻腔有多量的水样分泌物溢出 78.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温胆汤加减,基本方为: 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生姜10g,炙甘草6g。兼有肺气虚弱之症者,加党参10g,黄芪15g;兼肺脾气虚之症者,加党参10g,白术10g;兼肺肾两虚之症者,加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菟丝子10g,杜仲10g,附子10g,枣皮10g。 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日服2次,每次口服100ml。对照组给予中联鼻炎片治疗,每日3次,每次2片。两组均7日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影响本病药物评价的其他药物。 典型病例: 患者,男,24岁,反复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3年,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稍遇冷风则发作。曾自服藿胆丸、中联鼻炎片无明显好转,遂来我科就诊。检查:鼻粘膜灰白色、下鼻甲肿大、鼻腔内有多量水样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为肺虚痰阻型变应性鼻炎,治以化痰通窍,补肺益气。处方:党参10g,黄芪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生姜10g,炙甘草6g。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日服2次,每次口服100ml。服药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体征总分降低50%以上。 (3)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中医学称为“鼻鼽”、“鼻渊”、“鼻窒”。引起本病多由感受外邪,侵袭鼻道,肺卫不固,抗邪力弱,风寒之邪留恋于鼻。又因外感表证未解,邪毒郁久化热,邪热犯肺,肺气失和,气道受损而致,故见鼻塞、鼻痒、流涕等症状。所以治以清热解毒、通鼻窍为主。 方中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调和之耳。盖风邪初次侵犯,病在表,一旦入里,则变为热,故治表,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必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此外,辛夷,苍耳子,防风、鹅不食草解毒祛风,宣通鼻窍。同时,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增强原方功效,使诸证得解,疾病得平。 在诸药配伍中,黄芩、黄连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杀菌作用;鹅不食草对感冒病毒和鼻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与辛夷相伍,活血化瘀,扩张鼻腔粘膜毛细血管,增进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恢复。 (4)增液丸治疗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病因复杂,目前尚不大明确,可能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粉尘刺激、鼻腔或继发于某些疾病之后等因素有关,而引起鼻腔末梢动脉内膜炎及动脉周围炎,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足,导致鼻腔粘膜及鼻甲骨的萎缩。 中医之所以称其为鼻藁,藁者即枯干也,失荣也。肺开窍于鼻,肾主水,鼻藁是由于肺肾阴虚,津液枯竭,不能上荣于鼻窍所致。治以滋阴增液,生津润燥。方用《温病条辨》中之增液汤。 原方本用于热病后津干便秘症,作大剂汤药顿服,奏增水行舟之效。今改汤为丸,来治疗津液枯竭的鼻藁病,异病同治,方中生地甘凉滋阴壮水,麦冬甘寒生津润燥,玄参咸寒养阴清热,三者均为质润多燥之品。更佐以甘平的蜂蜜,柔润滋腻,缓中补虚,益增其生津润燥之力。且为丸长服,缓缓图之,充分发挥其滋枯泽萎之功能,而舍弃其大剂为汤的趋下通便作用,扬长避短。若能坚持服用,自然水到渠成,收效在于不知不觉之中 治疗方法: 增液丸:生地、玄参、麦冬各等分,晒干研末并炼密为丸,每丸重10g,一日三次,每次一丸,开水送服,2个月为一疗程。 (5)方剂过敏煎 为前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方,方中乌梅、五味子补敛肺气、固涩,苍术、赤小豆健脾燥湿利水,当归补益气血,苍耳子通鼻窍,为鼻腔之要药。全方具有补肺、健脾、利湿作用,对于由肺脾肾虚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我们自制鼻炎康胶囊,主要成份为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具有开窍、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对本病的复发有预防作用。 过敏者,水煎服1日1剂,10~15剂,药物组成:乌梅15g,五味子10g,银柴胡10g,苍耳子10g,苍术10g,赤小豆20g,防风15g,当归10g,甘草10g,干地龙10g。 (6)加味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另用葶苈子15克,蝉蜕9克研末,分三次吞服,汤药送下,一日服完。 功用:调和营卫,宣肺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7)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方。其中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益营,姜枣调和营卫,五药相协,温、补、通、调并用,共成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效。原书指征主治血痹,为邪气凝于血分也,所谓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故本方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旨在振奋阳气,温运血脉,调畅营卫。所以,凡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本方。 举例如下: 每于清晨起床即发鼻痒,继而喷嚏频作,鼻塞不通,或流清涕,片刻后缓解,发作时头微汗或头痛。平素易感冒,经专科检查诊为过敏性鼻炎。刻下面色萎黄,恶寒头痛,时有呕恶,腹胀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卫阳不固,外受风寒,肺窍不利,治宜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宣通肺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20g,桂枝6、白芍10、生姜3片、白术10、防风10、苍耳子各10g,辛夷花9g(包煎),杏仁15g,大枣5枚,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五剂后诸症减轻,以上方随证稍有出入,服药1个月。 79.咳嗽效方杏苏散在临床的加减应用 甲午年客气终之气为2014-11-22到2015-01-20,阳明燥金主之,《黄帝内经》言“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故多发咳嗽,杏苏散是常用咳嗽效方,仔细阅读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杏苏散出自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补秋燥胜气论”第2条,组成为: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陈皮、杏仁。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吴瑭称此方为“苦温甘辛法”,其原条文谓:“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方证特点及其在杂病中应用的机理 杏苏散以苏叶、杏仁宣透凉燥之郁,桔梗、枳壳宣畅气机,前胡下气助肺肃降,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化痰除湿,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的特点是用杏、苏辛润开宣肺气,合枳、桔调畅气机,合前胡降气下痰。全方善于疏调肺气,治疗肺郁不宣的咳嗽。 吴瑭主为:“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又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一类之辛凉方,是一首界于小青龙与桑菊饮之间的辛温而柔和的治咳方。 杏苏散的证:吴瑭原治证:凉燥,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 从临床实际考察,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凉燥咳嗽,或者伤风咳嗽。 辩方证要点:咳嗽,舌淡红,苔白。 杂病内伤咳嗽见本方证,或外感风邪,过用寒凉,风邪郁伏,发为久咳者,可用本方治疗。 用治杂病举例与体会 先师赵绍琴先生善用变通杏苏散法治疗风邪伏肺,肺胃郁热之咳嗽,其基本方用:苏叶6苏子10杏仁10前胡6紫菀6陈皮10芦根10~30。痰热内郁甚者,加浙贝母10;痰黏稠难出者,或黛蛤散10(包煎);兼积滞者,炒莱菔子10焦麦芽10或焦三仙各10;小便黄者,加白茅根10~30,与芦根并用。 赵老用此方治疗咳嗽颇为传神,此介绍其治验一则如下:来某某,男,51岁。患者为某集团公司总裁,曾因感冒发热被诊断为“支气管感染”,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痊愈出院。但出院后仍然咳嗽,持续3月不愈。适逢来北京,经人介绍,请赵老诊治。诊时咳嗽不断,有少量痰,咽喉不利,别无不适,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边尖偏红,苔白薄腻。诊断为风邪伏肺,内有郁热,兼湿之证,用加减杏苏散法,处方:苏叶、苏子各10杏仁10前胡6陈皮10芦根30枇杷叶10。3剂。此方服1剂咳嗽顿时减轻,3剂咳嗽止。患者感慨万分,不能理解如此轻剂,为何能治愈自己持续数月的咳嗽。 80.赵绍琴先生的学业生杨连柱医生曾介绍赵老为其岳母治疗肺炎发热一案,颇能开发人之心思,此介绍如下:刘某,女,78岁,1985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高热40余天。自10月初因感冒发热,咳嗽,有黄色黏痰,胸痛,校医室诊断为“老年性肺炎”,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中药等治疗月余,咳嗽减轻,痰亦减少,但仍持续高热不退,腋下体温:上午37。5~38度,下午至晚上39~40。5度,近几天来并出现心烦急躁,时有谵语,神志时清时寐,口干渴而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舌红绛少苔,脉沉滑细数。听诊:两肺底部大量湿性罗音,体温39。5度。辩证:热邪蕴郁,壅塞肺金。治则养阴清热,宣郁肃降。药用苏叶、苏子各6前胡6杏仁10沙参10枇杷叶10黛蛤粉10(包煎)沙莱菔子10焦麦芽10茅、芦根各10。二诊:10月18日,服上药3剂,发热见轻,神清,夜寐转安,但见咳嗽痰多,舌红绛,苔薄,脉滑数,小便黄,大便排出几枚如干球状,体温37。1度。仍余热未尽,前法进退。药用炒山栀6淡豆豉10前胡6杏仁10枇杷叶10沙参10麦冬10远志肉10浙贝母10茅、芦根各10,焦三仙各10。服上方3剂,热退身凉,咳嗽痰止,夜寐较安,二便正常,又服4剂而愈。(《赵绍琴临床证验案精选》) 方证解释:本案也用加减杏苏散法,但内热郁闭颇甚,故在苏叶、苏子、前胡、杏仁、芦根、白茅根等原法之中,加枇杷叶宣降肺气,黛蛤粉清热化痰,沙参滋阴生津,炒莱菔子、焦麦芽消食导滞。如此重病大证,竟然用此等轻药治愈,的确有不可思议之感。 遵照赵老师的经验,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寒凉遏伏,郁热内生的咳嗽,此介绍治验二例如下。 李某某,女,22岁。2006年8月26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曾发热,某西医院据化验诊断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用清开灵口服液,并用大剂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发热渐退而咳嗽增重,持续3月不愈。诊时仍有轻微鼻塞,咳嗽连续不断,有少量黏痰而不易咳出,大便三日未解,口干,脉滑略数,舌黯红,苔白薄。辨为加减杏苏散证,处方:苏叶、苏梗、苏子各10杏仁10前胡10芦根30浙贝母10紫菀15炒莱菔子10。3剂。2006年8月29日二诊:咳嗽止,大便通畅,仅觉咽喉不利,舌正红,苔白薄略腻,脉沉滑。上方加陈皮6,3剂善后。 王某某,男,15岁。2005年11月11日初诊。自述2个月前患感冒,发热,咳嗽,经西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但咳嗽持续月余不愈,。曾请中医诊治,用清肺止咳方多剂,咳嗽始终未能缓解。诊时见咳嗽连声不断,自述咽痒则咳,痰少难以咳出,胸部微痛,舌尖边略红,苔白薄略腻,脉略浮略数。辨为加减杏苏散证,处方:苏叶、苏子、苏梗各6杏仁10前胡6浙贝母6枇杷叶10芦根20陈皮6。3剂。1剂见效,3剂咳止。二诊加焦三仙各3,2剂以善后。 有关问题的讨论 关于赵绍琴先生的用方手法,赵绍琴先生临证用方多不固守成方,而是对某一成方进行深入研究后,根据该方所寓之法,变化其方而用之,既守法而不守方。 先生尤其重视“法”的应用,其在《赵绍琴临证400法》自序中对这一问题有过阐述。受赵老的影响,我对中医的“法”作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近年来在临床上悟出了其中的一些道理,现简述如下:中医所谓的“法”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与现行辨证论治的概念相关,即由“辨”而得出“证”,据证而立“法”,据法处方,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立法为“滋阴平肝潜阳”。第二,与方证的概念相关,指方中所寓之法,如乌梅丸,叶氏称为“酸苦复辛甘法”;乌梅之酸;连、柏之苦;附、姜、椒、辛桂之辛;参、归之甘四法配合,故曰“酸苦辛甘法”。明确了方中所含“法”的结构,就能够变化应用成方,如叶氏将乌梅丸中酸、苦、甘三法组合,用乌梅之酸,与黄连之苦,冬、地、胶之甘三法配伍,构成了”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制定出了连梅汤。另如半夏泻心汤去参姜草枣加枳实杏仁方。深入研究方中所含之“法”,临证用方就可以既基于古方成方,有古方、成方的基础,又不固守成方,而能根据方中所含的“法”,变化而应用之。 第一概念“法”的应用无规矩可循,可以据“证”立“法”,据“法”自己拟定处方。第二种概念的“法”的应用要求严格,必须熟谙古方成方,深刻理解理成方的结构及其所含的“法”,并善于在原方基础上,守其“法”而变其方。在这一方面,叶桂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熟知古方,而不墨守成规,善于根据古方所寓之法变化古方,自出新“方”。 81.四脉证、五治则、十三方―——刘绍武辨治糖尿病经验 刘绍武,男,1907~2004年,山西襄垣人,曾历任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太原市中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 刘绍武先生精通《内经》、《伤寒论》,熟知现代医学及唯物辨证哲学,且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医疗经验,独辟“三部六病”学说,见解独特。 ★糖尿病的辨证分型 刘绍武通过60余年的临床探索,经过大量病例的反复验证,提出了诊断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客观指标——四脉证。 1.溢脉证: 寸口脉越过腕横纹,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阳亢性病理反应,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病位在头胸。传统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治法为平亢潜阳,方选调神平亢汤。 糖尿病初期多见溢脉,属“上消”范畴。表现为口渴引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形体渐瘦,舌红而燥,脉滑数或洪大。本型病程持续短,一般多在二年以内,以40岁以下居多,胰岛素均值与血糖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少而轻。 2.聚脉证: 寸口脉关部独大,甚者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也有人称作郁脉。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阴性病理反应,病位多在横膈上下的胸胁部位,包括肝、胆、脾、胰、胃、肠等脏器。传统中医称之为“肝气郁结”,治法为理气舒郁,方选调胃舒郁汤。 3.紊脉证: 寸口脉表现出节律不齐、快慢不匀、有力无力不等的紊乱脉象。它标志着心脏功能的紊乱和有效血循环量的减少,疾病应变态势呈现为气虚血少的虚性病理反应,病位在心胸。传统中医称此为“气滞血瘀”,治法为理气活血,方选调心宽胸汤。 糖尿病中期多见聚脉和紊脉,本型病程多在两年以上,十年以内,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胰岛素释放实验见胰岛素与血糖均于第二小时达高峰,两者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多而重。 4.覆脉证: 寸口脉脉管细而硬长,超出尺部向后下移数寸,脉跳弦紧而有力,如绷紧之弓弦、绳索之感觉。疾病呈现为大肠中代谢产物积滞的病理反应,病位在脐以下之少腹部。传统中医称之为“痰饮证”,治法为升阳解凝,方选调肠解凝汤。 糖尿病晚期,多见覆脉和紊脉,属“下消”范畴。病程10年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上居多,胰岛素释放实验血糖与胰岛素呈负相关,合并症群起且多危重。 ★治疗原则 1.强壮中枢,增强气化功能。 糖尿病的首要问题是气虚,刘绍武先生认为黄芪是大脑中枢强壮药,用量至120g。 2.协调整体,增强自身免疫力。 刘绍武先生认为小柴胡汤寒热同方,可使后天之本得固,气血之源得充,气血畅通,故常用之,实践也证明其能调节阴阳,增强自身免疫力。 3.平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刘绍武先生认为石膏可抑制交感神经,一般糖尿病初期,脉见洪大,石膏用量60g则可改善症状,如溢脉明显者,可用至120g。花粉作用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消除口干舌燥症有很好效果。 4.补胰保肝。 糖尿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减少,增强胰腺内分泌功能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糖尿病近期疗效的重要措施。我们采用以脏补脏原理,把猪胰子经过生物提取,直接补充人体所需胰岛素的原料,并进一步激发和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避免皮注胰岛素的依赖性和对胰岛功能的抑制作用。 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临床观察,许多糖尿病初期与肝脏糖代谢功能异常有关,刘绍武先生常用茵陈、丹参、郁金等药物,具有保肝补肝之功效。 5.壮肾。 刘绍武先生认为,及早预防和增强肾功能是治疗糠尿病远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临床证明六味地黄丸等补肾方剂能增强和改善肾功能,疗效确实可靠。 在强壮中枢、协调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平亢、保肝、补胰、壮肾的治疗原则,就共同组成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组方理消汤:黄芪、石膏、花粉、柴胡、黄芩、苏子、党参、茵陈、丹参、郁金、熟地、山药、丹皮、山茱萸、车前子、川椒、猪胰子。 ★糖尿病的分期治疗及合并症的处理 1.糖尿病初期: 治疗重点突出平亢。方选理消汤合调神平亢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2.糖尿病中期: 治疗突出理气舒郁,养血滋阴,方选理消汤合调心宽胸汤或调胃舒郁汤。或一贯煎加归脾汤。 3.糖尿病晚期: 矛盾的主要方面由脏腑功能代偿转为严重损害,涉及到肾功能、性功能、胃肠功能、神经末梢微循环等。治疗重点突出扶正祛邪,急则治标。 糖尿病的继发因素有热毒、痰浊、瘀血。痰毒阻滞则出现酮症酸中毒,方用安宫牛黄丸。痰热互结、痰瘀相杂合而为病,内则脏腑,外则皮肉筋无所不至。大血管病变有: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病,方选降压汤、健髓汤、调心宽胸汤合理消汤。微血管病变有:肾病、视网膜病等,方选中枢汤、解肌汤,或理血复脉汤、调神平亢汤合理消汤。感染有皮肤、肺部感染等,方选解毒汤、调肺汤合理消汤。 ★体会 1.整体协调和局部治疗问题: 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根本改善。我们临床体会,只重视纠偏,虽然近期有一时疗效,但远期疗效很差。因为纠偏没能抓住贯穿疾病始末的主要矛盾,而是跟在疾病的的后面,被动地适应。协调疗法具有超前性,能走在疾病的前面阻断其发展,不但安全性高,治疗面广,而且双向调控,利用久服。 2.早期治疗问题: 临床观察,糖尿病早期只是整体气化功能失调,及时采取“调治结合”,有希望临床治愈。 3.剂型改革的问题: 许多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短时间内其疾病本质是不会根本改变的,因此治疗上就要定证,定疗程,守方长久服药。 ★刘绍武先生经验方 调神平亢汤:小柴胡汤加石膏、牡蛎、桂枝、车前子、川军。 调胃舒郁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军。 调心宽胸汤: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栝蒌、五味子、麦冬、牡蛎。 调肠解凝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楝子、小茴香、川军。 降压汤:黄芪、苏子、茺蔚子、夏枯草、槐花、车前子、牡蛎、黄芩、红花、桃仁。 健髓汤:葛根、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王不留行。 调肾汤:小柴胡汤加黄芪、银花、丝瓜络、车前子、郁金、白茅根。 理目汤:小柴胡汤加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石膏、知母、白蒺藜、草决明、车前子。 中枢汤:调心调胃调神合方。 解肌汤:黄芪、党参、丹参、郁金、葛根、银花、丝瓜络、车前子。 理血复脉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生姜、通草、甘草、大枣、元参、鸡血藤、银花、王不留行、牛膝、桃仁、芒硝、大黄、葛根。 解毒汤:葛根、薄荷、银花、连翘、桔梗、元参、郁金、芦根、甘草、石膏、生地、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丹皮。 调肺汤:小柴胡汤加麻黄、杏仁、石膏、栝蒌、沙参、麦冬、五味子、粟壳。 82.先发制“病”的桂枝汤兵法!——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 原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胡老讲解: 这个病最常见了。脏无他病,就是指的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这么一种症候,“时发热自汗出”,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经久不愈。“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那“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先其时者,它定时嘛,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以后)像好人一样。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这种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 有一些人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但是)现在呢大家有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4~5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这个很多,要注意这个。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只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调理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第)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这个书说是卫不和。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 那么用药的方法呢?它那个不定时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的办法),早晚吃了。它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一)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的)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胡老自注: 时发热自汗出者,即发热自汗出有定时,届时则发作,平时与常人无异,此亦卫气不和也,宜于发作前以桂枝汤发汗即愈。 胡老按语: 以上二条,是述桂枝汤有调和荣卫的作用,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皆其候也,此证常有,宜注意。 学生总结与体会: 胡老说,我们老怕桂枝汤热,你曾有过这一顾虑吗?如果有,我们需要重新温习桂枝汤方证了。 本条的“先其时发汗”也是桂枝汤方证在煎服法层面的方证相应的应有之意之一。 83.一张好方柴苓汤 前天门诊上有两位复诊的患者,均用柴苓汤取效。 一位是W女士,47岁,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年,已经服用格列卫治疗,依然经常全身感染,她的主诉中有一种奇特的不适,即皮肤与骨头之间有灼热感,但表皮又觉得冷,不过体温正常,疲劳感明显,带下量多,水样,口渴喜饮,口淡欲食重口味食物,每月腹泻2-3次,其人面部轻度浮肿,面部蓝斑,舌质暗舌体胖。白细胞2.3,血红蛋白100左右。服用柴苓汤3月余,不仅白细胞正常,而且"以前走路都困难,现在可打半小时羽毛球",面部色斑也明显变淡。 另一位是X女士,55岁,干燥综合征确诊2年。主诉口干,越喝水越难受,头晕心悸,气短乏力,汗出,食欲不振,食后欲吐,大便不成形,吃水果后易腹泻,其人眼泡稍肿,舌红苔中剥,脉弦。服柴苓汤三月,口腔干燥明显改善,口水增多,疲劳感减轻,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数月未来的月经居然又来少许。 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宋代以来医家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腹泻、小便不利的病症,本人则常用来治疗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患者见浮肿或腹泻的时候。这些疾病大多反复缠绵,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同时,其人大多头面部虚浮或肢体水肿,皮肤缺乏光泽,胸水、腹水,有轻度抑郁或焦虑,易疲劳,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大便稀溏,舌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 临床看来,许多慢性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并不是单纯的正虚,更有邪实的一面。所谓邪,有风湿,有寒热,有气滞血瘀,有痰凝食积等,如果仅仅是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往往不能对病。柴苓汤处理的就是一种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透热散风、健脾利水、扶正祛邪集于一身,如此好方,真是不可多得! 许多人认为经方有限,不能适用当今复杂多变的临床,岂不知经方相合,便可演变出无数新方。柴苓汤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柴苓汤的用量,各家不一,本人常用剂量为:柴胡2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生晒参5克、生甘草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猪苓20克、桂枝15克、泽泻2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水煎服,日分两次服用。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 84.消渴肥胖脂肪肝,黄煌教授妙用五苓散 五苓散和小柴胡汤一样,是我们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张方药。它治疗的疾病是什么?就是五苓散病。中医讲就是“蓄水证”。就是过多的水在体内积蓄,排不出去。我想总有一天“蓄水综合征”要写入到“医学大辞典”里。现在的疾病诊断都被西方垄断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没有写进去。 五苓散证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口渴;第二个是吐水,有的人肚子里头有“咕噜咕噜”的水声;第三个是腹泻,严重的一天三次以上,少的一天两次,而且大便不成形。第四个是他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头痛,头晕,眼花等等。这些特点,就形成了五苓散的四大指征。 很多医生看到患者口干,不断喝水,就给他用麦冬,生地,沙参,结果越用越糟糕。这就应该注意到患者是不是一个五苓散的体质。四诊里望诊为首啊!病人来了要看他胖瘦,高矮,肌肉坚紧还是松弛,面色黄还是白,是烦躁还是抑郁,声音是高亢还是低微,这是我们中医看病最为关键的地方。 我想张步桃先生也是擅长望诊术,不然他不会一天看六百个病人。张仲景也是擅长望诊的,他描述的许多症状,就是他望出来的。要看一个人能不能用五苓散,看的不是体型,而是脸色。一般来说五苓散体质的脸色会发黄,浮肿貌,有的人眼带很大,舌体胖大,有齿痕。腹诊肚子绷硬,但是不痛,里面还是软软的,不像大柴胡汤症那样“心下硬满痛”,患者肚子里面往往有水声,往往会说“我口渴又不能多喝,喝多了肚子胀,有时会吐出水来。”这种情况用五苓散就非常有效。 现在这种体质非常多,原因是现在人缺少运动,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喝酒没有节制,高营养食物摄入过盛所以“脂肪肝”很多。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就非常有效。方法就是把五苓散打成粉,按照张仲景的比例,让病人用大麦粥调服,或者用一般米粥也行。甚至是你泡水泡茶喝也行,不难喝。尤其是对于五苓散体质,啤酒肚、血脂高、大便稀、头会晕的患者,服五苓散后可以使身体变轻,体重下降。 它治疗酒精肝也有效,但是别忘了加一味药,葛根。葛根可以解酒毒,古人喝醉酒以后怎么办?就是把新鲜的葛根榨成汁给病人灌进去,灌了以后就能醒过来,喝醉酒以后口干舌燥也可以喝葛根汁,所以这张方对于现在的“时髦病”依然有效。 五苓散还可以治疗肝病。农村有很多肝病患者是吃不起贵药的,我经常用五苓散打粉,胆红素高的就加些茵陈,让他们每天吃,用麦粥调服,非常的便宜,一个月至多一两百块钱,也非常的有效。我总是希望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开方的,不是卖药的。有些肝病患者要适量的配上一点小柴胡汤,叫“柴苓汤”,对乙型肝炎“大三阳”的患者有效。 五苓散加牛膝、麻黄,减肥的效果非常好。我有一个病人,是个女孩子,身高一米六零,体重八十多公斤,非常胖,但心态很好,和男朋友一起来的,来找我减肥,他男朋友倒是很瘦。我看她这是全身的水啊,月经也好几个月没有了,我就用五苓散加麻黄、牛膝。用了以后,她说大便多,小便也多,而且月经也来了,现在体重已经下降4公斤了。其实这种肥要比柴胡汤治疗的那种肥好减,主要就是水多,利了水就减下来了。五苓散还能够降血尿酸治痛风,加生薏苡仁可以治皮肤病里面的湿疹、扁平疣,还能治疗女性找不出原因的头痛。 张仲景的剂型是有他的道理的。他用散剂我们就用散剂,那么用五苓汤有没有效果?当然还是有效果,只不过浪费药材了。包括五苓散每味药的计量,现在研究也是最科学的,至于张仲景当时如何想出如此配比药物,我也说不清楚,所以五苓散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85.助阳气之升浮,解郁滞之阴火——升阳散火汤浅识 (一) 升阳散火汤,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右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小编顺嘴编一句:升葛羌独白芍参,等比柴防草减半) 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二)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 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认为郁火因于“外来之火,郁于表分。”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 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夹相火……”又将郁火置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内虚而非邪实。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 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 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中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三) 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用。 (四)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方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 从病机分析,本方证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下流而不得升浮。 从病症表现看,本方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 (五) 读《谢映庐医案》,见一案将本方用于治疗外感表证: “张怀久乃郎,年方及冠,遍身忽发疮疹,形如麻粒。询诸疡科,内以凉血托里之剂,外以药汤沐浴,其疮尽伏,以致湿热内攻,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此表邪确据)。 延医又误为疟症,投以清脾饮服之(此误认为半表半里),以致寒不成寒,热不成热,人事昏惑,绝粒不进,乃叩于余。 脉颇浮数,问之不应,扪之身热,视之唇舌俱淡。此风热内蕴,抑遏于中,若不外达,势必内攻脏腑,机窍尽闭而毙。当与升阳之药,提出肌表。 与升阳散火汤二剂,遍身发热,躁扰不安。其家惊惶,促余再视。其身虽热,而问之能答,则神识将清,且粥饮亦进,则胃气有权,余曰:吉也。 夫躁扰不安者,正邪气外达之征,明日毒气外出,则内可安。更与辛凉解表之法,以人参败毒散二剂,果然疮疹尽皆发出,形如绿豆粒。再与前法,疮皆灌脓结痂而安,仍与清散药而健。” 外感与内伤有别,但用“升阳之药,提出肌表”之理一致。医者贵在明理而非守方。 86.桂枝汤方第一 [方义] 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㈠巴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收起 【菟丝子解】本品别名:金丝草子。味甘,性温。主要用为补肝肾药。对于因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阳痿遗精,视力减退,小便淋漓等症,皆常使用。例如配五味子,莲子肉,远志,芡实等,用于遗精。配潼蒺藜,淫羊藿,枸杞子,巴戟天等,用于阳痿。配草决明,枸杞子,菊花,车前子,青葙子,熟地,生地等,用于视力减退。根据本品有补肝肾,益精血,强腰膝,固下元的作用,近年来对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也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本品,进行治疗。此外,用于脾肾两虚,便溏腹泻,可与茯苓,山药,莲子等同用,如菟丝子丸,浸酒外搽,又可治疗白癜风。【杏林迷悟】体会:蛇床子补肾,偏助肾阳,并可外用祛湿治阴痒。菟丝子补肾,偏于益精,温而不燥。很少外用。用量一般三,四钱。【使用注意】本品虽为平补之药,但仍偏于补阳,凡肾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均不宜服。 87.直肠癌秘方 【组成】八角金盘12克,山慈菇20克,蛇莓、八月扎、石见穿、败酱草、薏苡仁各30克,黄芪、鸡血藤、丹参各15克,大黄6克,枳壳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 【方解】本方为攻积破结、解毒化瘀之剂。方中重用八角金盘(即八角莲)、山慈菇、八月扎、石见穿、蛇莓等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作用为主;配以败酱草、生苡仁解毒散瘀、消肿排脓;黄芪、鸡血藤补气血;丹参、大黄、枳壳行气活血、导滞逐瘀。诸药相合,共奏祛邪扶正之功,所以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主治】直肠癌。 【加减】便血加槐花炭、侧柏炭;里急后重,加川黄连、木香、赤芍;腹痛腹胀加白芍、乌药、炒莱菔子、川厚朴;大便不通加瓜蒌仁、皂角子。 【疗效】治疗5例(Ⅲ期2例,Ⅳ期3例),其中1例Ⅲ期直肠癌服药90余剂,痛除泻止,饮食增加,续服半年,诸恙均消,经随访存活7年仍健在。 88.15个民间神方,都是一剂药(或一次)治愈疾病 1各类感冒:羌活10克,防风、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七叶一支花各15克,细辛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二次,一剂治愈。 2一次退热:生姜切二小片,撒上感冒药粉(二粒)扣在二腕内侧脉搏跳动出,外部固定,十分钟退烧。 3一次止喘:对于哮喘和痰厥病人,白矾3-5克,打碎加开水50毫升溶化,徐徐饮下,片刻喘止,呼吸改善。 4一剂药治愈慢性气管炎:二丑、杏仁、白胡椒各七粒、木鳖子9克、公鸡胆4个(干的)、研细、混匀、用蛋清调匀、敷在涌泉穴上,24小时后去掉。一般均能一次治愈。 5一次治愈打嗝:服米醋10-20ml,立刻生效。 6一次治愈肋间神经痛:瓜蒌、五灵脂、没药各15克,白芍20克、红花5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一剂治愈。 7一剂治愈顽固失眠:炒栆仁粉6克,元胡粉3克,用夜交藤、鸡血藤各30克水煎的药汁,冲服药粉(睡前),一般一次即可治愈失眠。 8一次治愈落枕:葛根30克,白芍24克,菊花、丹皮各15克,柴胡12克,甘草9克,水煎后去渣,入红糖30克,乘热一次服下,卧床发汗,一小时后治愈。 9一次治愈疝气:地骨皮60克,研细,生姜120克,共捣烂成泥,用纱布包好,敷在患处,外部固定,一次可治愈疝气,不复发。 10一次治愈湿疹:用食醋熬猪皮冻(可加少量水),涂在纱布上,贴在患处,外固定,一次即可治愈小儿湿疹、急性湿疹。 11一剂药治愈皮肤瘙痒:全虫、僵蚕、苦参各6克,薄荷、甘草各3克,生地15克,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各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大多数病人一剂治愈。 12一次治愈外阴瘙痒:蝉衣捣碎,敷在右侧蠡沟穴上,外固定,一会儿可愈,晚上贴,早上取下。 13一剂治愈荨麻疹:地肤子20克,白芷、防风、川椒、透骨草、苦参、独活、荆芥、一支蒿各15克,加水3斤煎30分钟,洗全身,一般一剂可 14一次治愈鼻出血:云南白药粉洒在棉球上塞入鼻孔内、塞紧,一次治愈鼻出血。 15一剂药治愈风火牙痛:升麻、细辛、藁本、防风、黄芩各10克,日一剂,水煎服,一剂治愈15个民间神方,都是一剂药(或一次)治愈疾病 89.黄煌教授经方答疑实录 问:请问您使用桂枝茯苓丸治子宫内膜增生的服药方法怎样,是经期服还是经前服? 答:桂枝茯苓丸我们用的汤剂比较多,一般加牛膝、大黄,一天两次。经前、经期都可以服,直到干净为止。大黄一般用制的,不需要后下。 问:请谈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 答:根据我的体会,一开始主要是清火解毒,小柴胡汤要加连翘、五苓散,疼痛时还要加大量的白芍、枳实止痛。以后就是带状疱疹的遗留问题,患者有一个心理障碍,其实已经不痛了,但他们还是觉得很痛,很多带状疱疹遗留治疗,都是无谓的治疗,即使用吗啡也没有效果。这时一般用四逆散,芍药散,黄芪建中汤等,还可以用温胆汤,是很有效的。 问:葛根汤中的葛根是何种? 答:我用的一般是柴葛,粉葛也有这种效果。但是葛根的用量一定要大,用10克、15克我看不行,我至少用30克,多的用到80克,一般用60克就可以了。至于葛根汤里面的葛根到底是哪一种,我没有考证,我不知道在座诸位对此有没有研究。 问:您用大柴胡汤都怎么治疗肾结石,有效吗? 答:我是在肾结石急性发作的时候或痛的时候用,方中的枳实、芍药和大黄的量必须要大,同时还有一个经验就是要加青皮、牛膝、当归、川芎,因为这些药都能够扩张痉挛的输尿管平滑肌,可以推动结石下移。 问:请谈谈对乌梅丸的用法。 答:乌梅丸我用的不多,我借用我们学校伤寒教研室的经验,用乌梅丸要注意患者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舌红;第二便溏,大便不成形;第三是舌红,满足这些条件就能用乌梅丸。 问:请谈一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腰椎间盘病的使用经验。 答:腰椎间盘病不一定都是肾虚,也不一定完全能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心汤解决。有很多的腰椎病是由于腰间有瘀血,这时用桂枝茯苓丸要加大黄。我的第一个学生有腰椎间盘突出,他急性发作时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芍药甘草汤,用了很快就有效。但是他经常反复的疼痛,我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叫他打成丸后吞服,后来腰就不痛了。所以有一类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瘀血造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粗糙、冰冷,吃了桂枝茯苓丸后腰腿就都暖了。 问:这里有一个患者,男,25岁,学生。双膝骨性关节炎,双腿屈伸不利。辨证为“脾肾两虚兼血瘀”,请问内科可否治疗? 答:可以治的,我们中医讲辨证,只要有证就能治。这个学生不一定是脾肾两虚,可能还有湿热或者是瘀热。现在的中医药教学过分强调脏腑辨证,这里面有极大的缺陷。很多学生就学到脾虚肾虚、阴虚阳虚,知识太浅薄了,这样下去是看不好病的。现在很多中医之所以缺少自信就是因为脏腑辨证惹的祸。人身不仅仅是脏腑,还有经络气血神,太复杂了。所以有的时候不能完全从理论上、从脏腑上去看,要先把方证解决了。你要看看这个病人是什么体质,是用麻黄葛根汤,还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还是用黄连解毒汤或者小柴胡汤,这里面非常复杂,没法说。 问:请问张仲景用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答:当时芍药没有赤白之分,后来才有。我们如何区分白芍还是赤芍的使用?一般来说,以痉挛、疼痛为主的情况,我们用白芍;有瘀血或者是有出血的情况,我们就用赤芍。 问:经方的用量把握是用原量还是要遵循比例? 答:经方的用量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张仲景用方的比例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但是并不绝对,比如说芍药甘草汤的比例是1比1,芍药四两、甘草四两。但在临床上的使用上,有些人用六比一,有些人用四比一,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有些方剂,比如说麦门冬汤,麦冬和半夏的比例是七比一,如果你半夏用10克的话,麦冬就一定要用到70克,因为我现在发现麦冬确实要大剂量使用才有效。包括在温经汤的使用,光靠10克麦冬根本没有作用,一定要用到20g甚至是30g才起效。所以说张仲景的用药比例,我们是要尊重的,但是不可拘泥。疾病不同,体质不同,量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慢慢摸索,仔细体会。 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的铅丹现在能不能用? 答:现在是买不到铅丹的。即使是药房有,也不允许多用,因为怕铅中毒,重金属中毒是很可怕的。但是我提供一个别人的经验,治疗癫痫非得用铅丹不可!我发现经常接触铅字的工人,很多都是脸灰灰的,手上也是黑的,经常发生铅中毒的事件。但几乎没有人犯癫痫,即使他们离开工厂以后也不会发癫痫。铅丹又称“黑锡”,“黑锡丹”是可以治疗癫痫的。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沙丘沙”叫姜宗瑞,是河北的经方家,他就用在方药里面放了铅丹治疗癫痫,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我一般就不用这味药,如果治疗癫痫可以用礞石或者是磁石代替。 问:子宫肌瘤囊肿用当归有所避忌吗? 答:我们用当归,是因为有“当归症”。有人说当归是补血药,有人是说它功同“四物汤”,当归头补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活血。“当归症”按照经典用药来看是止痛药,女性肚子痛就用当归。所以“产后腹中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但是这种疼痛一般不会很剧烈,当归本身还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问:芍药甘草汤里的甘草是用生的还是用炙的? 答:关于中药炮制的问题我也很难回答,我比较推崇张锡纯先生,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用的都是生甘草,现在的炮制太复杂了,你说土炒就能入脾吗,酒炒就能上头吗,鳖血炒了就能入肝经、能够养阴吗?清代医家过度看重中药的炮制,我认为这有点像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风俗,一种习惯。所以芍药甘草汤中的甘草到底是生的还是炙的,我为了多开一味药,往往生的、炙的一起用! 问:小儿多动症用什么方治疗? 答:我们中医看病是要看人的,要看他的面色、舌象,还要听他的声音,一个病说出用什么药,这个我没法回答,否则可能会造成误导。凭经验来说呢,一般可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但是我用温胆汤的情况偏多,那些多动症的孩子都是非常机灵的,也特别容易紧张,加上老师又凶,都吓得颤巍巍的,越难受就越容易多动。包括小孩子近视眼,我说也是压力大造成的,并不是用眼不卫生,不好好做眼保健操,我小时就经常做眼保健操,不是照样近视吗?我给这些孩子用温胆汤以后,发现不但比以前安静了,食欲好转了,而且视力也提高了。我在这里姑且提出这个近视眼病因的假说,大家以后可以在临床上体会。 问:请问脑出血和脑梗塞恢复期的用药要注意什么? 答: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那么深,但脑出血的患者用三黄泻心汤一定有效,我曾经在我的网站上发过帖,赵本山的脑出血可以用三黄泻心汤治。这个人是“火体”,眼睛有神,讲话逗人。因为操劳过度,风火上冲,所以就出现了脑出血。按照张仲景的思路,身体上半部的出血,包括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三黄泻心汤不仅仅用来治疗鼻子出血、口腔吐血,治疗颅内出血同样有效。神经内科的医生要好好研究。 问:请问您对“柴胡劫肝阴”有什么看法? 答:“柴胡劫肝阴”这个说法流传了几百年了吧,流毒很深,危害不浅啊!害得我们江苏的好多医生柴胡用几克,甚至是不敢用。我刚学医的时候柴胡用了三钱,被一位老医生骂,“你怎么才用三钱柴胡?”我说“好像柴胡劫肝阴”,“劫什么肝阴?说都说不清楚,还劫肝阴!”我是研究各家学说的,这句话是来源于《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天士对当时的儿科医生治疗水痘、天花用柴葛解肌汤提出的理论。叶天士没有很好的去研究,也没做过统计,只是随口这样说说,很多人辨证不准,导致患者服药后抽风,就归罪于柴胡“劫肝阴”了。现在很多的医生对药证治疗记不准,但是对药的副作用都非常清楚。什么黄连苦寒伤中,硝黄攻下,麻桂伤阴动血,一个个都成了毒药了。结果一把刀连刃都没有了,怎么治的好病呢!要说柴胡用多了,我看到的副反应就是腹泻,如此而已,因此“柴胡劫肝阴”并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说法。 90.化痰复遂饮.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证 化痰复遂饮由钩藤、天麻、胆南星、茯苓、丹参、赤勺、地龙、半夏组成。其中钩藤、天麻均有平肝熄风之功,钩藤甘微寒,长清肝热、熄肝风,现代药理研究本品主要含钩藤碱,除有抗高血压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天麻甘平柔润,长于养液平肝熄风,《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二药配伍,平肝熄风之力倍增;茯苓昧 甘,性平.健脾渗湿,半夏、胆南星均辛温,功可燥湿化痰,半夏专入脾胃,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降脂作用,可阻止高脂血症的形成,胆南星擅入肝经,专走经络,为开涤风痰之专药,尤能祛经络之痰,熄风定惊,二药配伍,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疲为著。《本经逢原》: “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为活血化瘀之要药。《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降血脂,抑制实验性冠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能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赤勺味苦,微寒,归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消徵,行滞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芍药甙、荤甲酸、鞣质等,能扩张冠状动脉,提高耐缺氧能力,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地龙咸寒,性下行降泄而善走窜,走肝经,助上药熄风定惊,通络止痛。 以上诸药相伍合用,化痰熄风,活血通络之功.使痰化风熄.瘀除络通,则脑 络气血流畅,歪僻不遂诸疾自愈。 91.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 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胸痹心痛加全瓜蒌、乳香、地龙、红花;偏身麻木加白芥子、穿山甲、水蛭;手指麻胀加豨莶草、丝瓜络;心烦不眠加夜交藤、磁石、珍珠母;大便秘结加芒硝、桃仁、瓜蒌;上肢瘫痪加姜黄、桑枝、威灵仙;下肢加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口舌歪斜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高血压加石决明、夏枯草;血脂高加泽泻、山楂;血糖高加葛根、天花粉;痰热壅盛加淡竹沥 92.化痰复遂饮.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证 化痰复遂饮由钩藤、天麻、胆南星、茯苓、丹参、赤勺、地龙、半夏组成。其中钩藤、天麻均有平肝熄风之功,钩藤甘微寒,长清肝热、熄肝风,现代药理研究本品主要含钩藤碱,除有抗高血压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天麻甘平柔润,长于养液平肝熄风,《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二药配伍,平肝熄风之力倍增;茯苓昧 甘,性平.健脾渗湿,半夏、胆南星均辛温,功可燥湿化痰,半夏专入脾胃,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降脂作用,可阻止高脂血症的形成,胆南星擅入肝经,专走经络,为开涤风痰之专药,尤能祛经络之痰,熄风定惊,二药配伍,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疲为著。《本经逢原》: “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为活血化瘀之要药。《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降血脂,抑制实验性冠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能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赤勺味苦,微寒,归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消徵,行滞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芍药甙、荤甲酸、鞣质等,能扩张冠状动脉,提高耐缺氧能力,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地龙咸寒,性下行降泄而善走窜,走肝经,助上药熄风定惊,通络止痛。 以上诸药相伍合用,化痰熄风,活血通络之功.使痰化风熄.瘀除络通,则脑 络气血流畅,歪僻不遂诸疾自愈。 93.张琪从痰瘀交阻治疗疑难病经验 张琪教授从事内科疑难病研究多年,尤其善于从痰瘀互结治疗疑难病,闻名于杏林。 张老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痰浊与血瘀交互为患是当代疑难病的一大特点。目前人们饮食热能过剩,运动量偏少,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超过脾胃转输运 化能力;久坐少动,伤及于脾,脾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反而酿为痰浊水湿。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痰浊水湿阻滞,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脾虚,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痰浊阻滞明显。痰浊随着气机升降而遍布全身,故变证百出。痰浊阻滞使机体气机郁滞,无力推血运行,血行不畅,瘀阻于心,故出现痰浊与血瘀交互为患的情况。痰浊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由于瘀血阻滞,影响气机通利,气滞血瘀,可使津液凝而为痰;痰浊阻滞,影响气血运行,反过来进一步加重气滞血瘀。故有‘’痰瘀同源‘’之说。痰瘀胶结,深入经络脏腑,终成痼 疾,临床治疗大多颇为棘手。经过大量实践,张老发现,‘’痰瘀同见‘’或‘’痰瘀交阻‘’临床多见于各种疑难病,痰瘀并治用于久治不愈或久痛不愈的疑难重症,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1冠心病心衰 痰浊与血瘀交互为患是当代冠心病的又一大特点。对于心血管病来讲,临床求治于中医的心脏病患者,多为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疑难病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医辨证为‘’痰瘀交阻‘’,这时候再应用西药扩血管、抗凝,大多效果不佳。发挥中医特色,痰瘀并治,豁痰开瘀,在此时就尤为重要。临床所见冠心病患者有一半以上中医辨证存在不同程度的‘’痰瘀交阻‘’情况,因此痰瘀并治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大重要法则。 ‘’痰瘀交阻‘’的主要辨证要点为,病人一般形体偏胖,病程较长,精神倦怠或萎靡,自觉周身酸重不适,头目晕沉,记忆力减退,面色滞黯或晦黯,心前区疼痛发 作以闷痛为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色紫黯,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若痰浊瘀而化热,则可出现口渴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前区灼痛,舌色红紫等一系列热邪为患的症状。若病人宿体阳虚,痰从寒化,则可以出现畏寒肢冷、纳呆便溏、小便清长、心前 区冷痛等寒邪阻滞的症状。临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痰浊瘀血二者孰轻孰重,或二者并重,来决定治疗上豁痰开瘀的用药比例。 李某,男,73岁,2000年10月27日初诊。病人平素嗜酒,喜食肥甘,冠心病史30年,逐年发作,持续加重,发展为心衰。本次因情志刺激而复发,西医常规治疗无效,求治于中医。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尿少,一昼夜仅350mL,查体:口唇颜面紫绀,肝大有压 痛,位于右锁骨中线5cm,质地硬,心率115次/min,双下肢浮肿明显,按之没指。舌红紫而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伏。心脏彩超示,冠心病,全心衰竭,心电监护显示前壁广泛心肌缺血。化验回报,HDL(高密度脂蛋白)0.54mmol/L;LDL(低密度脂蛋白)4.27mmol/L; TG(甘油三酯)2.69mmol/L;TC(胆固醇)6.58mmol/L。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衰二度;中医诊断:胸痹,心水;辨证为心阳虚衰,水气凌心,血脉瘀阻,痰浊阻滞;药用:附子(先煎)20g,白术25g,赤芍25g,茯苓25g,泽泻25g,葶苈子25g,白茅根50g,红花20g,当归30g,怀牛膝25g,猪苓25g,丹参20g,大黄10g,郁李仁15g,黑丑15g,白丑15g,胆南星15g,全瓜蒌30g,大枣10枚。水煎日1剂早晚温 服。服药7剂,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夜间可平卧,口唇,爪甲,颜面紫绀明显减轻,尿量增加,一昼夜650mL,双下水肿消退明显,舌紫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前方去二丑,加车前子20g,五加皮20g。又服35剂,浮肿完全消失,体力明显增加,活动后仍觉心悸气短,偶有紫绀,舌质紫而少苔,瘀点瘀斑,脉沉弦。化验,HDL0.76mmol/L;LDL3.75mmol/L;TG2.14mmol/L;TC(胆固 醇)5.04mmol/L。再服35剂,状态已如常人,好转出院,随访年余,状态稳定。 94.痛风 张老认为,痛风的起病在于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或者素体火旺阴虚血热,化燥伤阴,导致湿热内生,湿热阻滞日久,经脉气血长期 不得通畅,久病入络,生瘀生痰,痰留关节,瘀阻经脉,更加重了痹阻,使气血失荣,而见疼痛、麻木、肿胀,甚至关 节变形,活动受限。其中湿热是起病的重要始动因素,湿热、痰浊、瘀血,三者之间往往形成恶性循环。从湿与热的结合方式来看,乃为湿中蕴热,如油入面,蒸酿为患,形成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的趋势,湿热胶着,黏滞难化,正如薛雪所谓‘’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从而形成病情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湿热阻滞日久,阻遏气机,妨碍血行,炼液为痰;血瘀痰浊阻滞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更盛。湿热、瘀血、痰浊,三者交阻为患,彼此加重,互为因果,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谢某,男,52岁,2001年1月15日初诊,病人嗜酒且喜食肥甘厚味,痛风病史14年,平素服别嘌呤醇、秋水仙碱控制症状。近1年以来,症状明显加重,且出现肝肾功能明显异常。刻诊:双足踝红肿、灼热、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舌红紫、苔白厚腻,脉弦数。化验回报,AST(谷草转氨酶)84.2IU/L,ALT(谷丙转氨酶)69.7IU/L,Scr(血清肌酐)203.8mmol/L,BUN(尿素氮)9.24 mmol/L,UA(尿酸)974mmol/L。辨证为痰瘀交阻,郁而化热,湿热下注,热盛于湿,药用:苍术15g,黄柏15g,防 己20g,胆南星20g,半夏2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5g,川芎15g,苦参15g,萆薢20g,地龙20g,土茯苓30g,全蝎10g,炒甲珠10g,薏苡仁30g,生地20g,金银花30g,连翘20g。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14剂, 局部红肿疼痛有所减轻,但仍自觉僵硬、活动受限,舌脉无明显变化,加虫5g,蜈蚣2条,增强活血舒筋通络之 力。病人先后11次复诊,共服药80余剂,诸症消失,一如常人,化验,肝肾功能(-),UA(-),迄今为止,未有发作,远期疗效巩固。 95.老年痴呆 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张老提出肾虚血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临床各种老年病的病理基础。肾虚血瘀与衰老密切相关,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 阳,藏先天之精,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另外血瘀也与衰老密切相关,血不能自行,必须靠气的推动,肾精不足则不能化气,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由此可见肾虚血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肾虚 血瘀为老年病的基本病理。人至老年,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与瘀血交互为患,上扰清空,则神明受阻,气血不能通调,出现神志异常。 某男,73岁,2002年10月13日初诊,家属代述记忆力逐年下降,遗忘明显,性格改变,疑心较大,行为异常,经常担心家中失窃,于午夜时分拨打电话报警,家人为此尴尬不堪。同时出现轻度智力障碍,反应迟钝,语言表达欠清,时有词不达意。CT示:脑萎缩。西医诊断为:老年痴呆(阿尔海默氏型),脑萎缩。经西 医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刻诊: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时有幻觉,近来脱发明显。病人形体消瘦,语言表达失常,须发皆白,颜面及双手有较多老年斑。舌紫黯苔白微厚腻,脉沉迟。辨证为心肾两虚夹痰浊瘀血,痹阻脑络,髓海失充。治以补肾健脑养心,填精益髓,同时佐以活血通络。药用:熟地20g,山茱萸20g,石斛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石菖蒲15g,远志15g,何首乌15g,巴戟15g,肉桂5g,附子5g,益智仁20g,鹿角胶15g,丹参20g,川芎15g,地龙20g,葛根20g,红花15g,赤芍20g,甘草15g,南星15g。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30剂,语言表达基本清楚,夜间睡眠良好,服药期间情绪稳定。前方加龟板15g,加强滋阴之力。又服药60剂,被窃妄想感消失,疑心明显减轻,精神轻松,饮食睡眠良好,嘱其停药观 察,家属恐其前症复作,不同意停药。又自行令病人服药30剂,精神状态已如常人,面色红润,双手及颜面老年斑明显减少,平素须发稀少皆白,服药后再生之须发均为黑色,浓密且有光泽,家人大喜,遂停药,随访半年,状态稳定,无复发。 96.精神分裂症 西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多属中医‘’癫证‘’范畴,以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无端自笑与愤怒不能控制,伴失眠多梦,烦躁不宁等症状为常见表现,随着西医治疗广泛普及,求治于中医的患者,多为用西药治疗无效顽固病人。经过大量实践,张老发现其病多在心肝二经,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长期忧思郁怒造成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以致气郁痰结,气滞痰浊郁久化热伤阴,导致心气阴两虚,肝气血瘀滞,加之痰热内忧则神明受阻,气血不能通调,出现神志异常,张老临床观察癫证多见心气虚,肝气实,痰浊瘀血,炎热忧于心神所致。在治疗上强调,补气阴以宁心,疏气活血,清泄痰热,以调达肝气之郁,旨在使痰热除,气血调畅,心气复,肝气疏,则神自归舍而安。 李某,女,27岁,2001年4月17日初诊。病因情志不遂,日久不解,遂致失眠,阵喜笑不休,阵又发怒不能控制。由某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用冬眠灵、卡马西平初期有一定效果,但逐渐失去作用,症状逐渐加重,加量亦无效。表情呆板、苦闷,默默不语,舌体胖大,质紫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滑有力。辨证为气虚,肝气郁血瘀,痰浊扰于神明,治宜养心疏肝,活血化痰浊法,药 用:小麦20g,甘草25g,红枣5枚,柴胡15g,半夏20g,陈皮15g,苏子25g,赤芍20g,胆南星15g,郁金15g,石菖蒲15g,大黄10g,水煎日2次服。服药28剂,睡眠明显改善,能入睡,一夜8小时,但有时多梦,心烦不宁。无端喜笑 及愤怒近2周未出现,精神状态稳定,现头昏,记忆力差,舌紫苔薄,瘀斑已无,效不更方。再服14剂,睡眠状态明显改善,不用安眠药能入睡,一夜6~7小时,精神稳定,症状基本消失,家属及病人均要求继续服药,巩固疗效。再服14剂,一切如平人,随访半年,状态稳定。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张老体会,神有余,系指邪气盛,即痰浊瘀血类扰于神明,非生理之正常有余。本病例之阵笑不休,乃为痰浊扰于心神,阵愤怒不能自控,为肝郁气血不能调畅。二者脏腑相关,内涵相互影响,不能孤立看待 97.类风湿性关节炎 张老总结出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实寒热错综复杂,虚则属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肝主筋,肾主骨,气血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实则风寒湿邪外袭,日久化热,生瘀生痰。风寒湿热痰瘀交阻,营卫气血受阻不通,故疼痛难忍,仅用一般草木祛风除湿之品,难以奏效,须用虫类药透骨搜风,方有效验,其功专而力捷,非一般草木之品可比。虫类药应用最早始于仲景之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叶天士指出,‘’久病入络,久痛必入络‘’,对于久病入络,痰瘀互结,深入骨髓,必以虫蚁 药搜剔络中之邪。临床证明,虫类药多偏咸辛,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通阳散结之能。 某女,28岁,1997年12月3日初诊,12年前读书时,住宿条件差,受寒湿而起病,手足关节肿痛变形5年余,伴有颈肩及双下肢关节疼痛,每逢阴雨天则周身关 节疼痛难忍,晨起周身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周身肌肉痠痛,倦怠乏力。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服用激素,效均不显。病人手足关节肿痛变形,遇冷痛剧,得热则减,周身关节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手足凉,畏寒严重,月经量少,色暗红,伴有大量紫黑色血块,舌淡紫、苔白稍厚,脉沉而无力。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顽痹,证 属寒湿闭阻经络。治以祛寒除湿通络兼以活血化瘀。药用:制川乌15g,乌梢蛇15g,穿山甲15g,地龙15g,桂 枝15g,独活15g,秦艽15g,胆南星15g,白芥子15g,甘草15g,全蝎10g,蜈蚣2条,鸡血藤30g,青风藤30g,黄芪 30g,白芍20g,当归20g。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14剂,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体力增加,畏寒明显好转,上方加威灵仙15g,狗脊20g,加强温阳散寒祛风通络之力。患者前后9次复诊,共服药90余剂,周身关节痛基本消失,唯晨起仍觉手足胀,月经量正常,经色黯红,血块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而稍数,遂减前方中虫类搜剔之品,加养血补肝肾之杜仲、续断、桑寄生,又服14 剂,一切如常人(除手足关节变形外),遂停药,随访年余,无复发。 98.【乳腺增生症医案】方药组成及加减法:复元通气饮组成:青皮,陈皮各10g,炒穿山甲,花粉,浙贝母各15g,连翘12g,漏芦,木香,生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加减法:经前乳房胀痛加元胡,川楝子各12g,乳胀为主加柴胡12g,郁金15g,肝郁化火,乳房酌热加丹皮10g,山栀子12g,乳核坚硬加王不留行15g,莪术10g,牡蛎30g,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g,血虚加鸡血藤20g,当归10g,脾虚纳差加炒麦芽,山楂,莱菔子各15g,若是可疑癌变者,加山慈菇15g,海藻,蒲公英各30g。女,41岁,职员,初诊:自述双侧乳房有多个肿块,周期性疼痛,月经前期尤甚已5年,经多方治疗未愈,平素性格内向。检查:双侧乳房皮色不变,各以上象限为主可扪及2~3个大小不等,形如雀卵或核桃状肿块,触之不甚痛,推之可移,韧而不坚硬。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曾作增生物活检切片检查,鉴定为乳腺增生及囊性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观其舌瘦偏红,苔薄白,脉弦细稍滑。辨证属肝气郁结,痰凝乳络。治宜解郁散结,祛痰软坚。方拟复元通气饮加减。处方:青皮,陈皮,漏芦各10g,炒穿山甲,浙贝母各15g,全栝蒌20g柴胡,花粉,防风各12g,广木香,生甘草各6g,大枣4枚,生姜3片。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二诊:药后乳房胀痛大减,肿块变软,时有乳房发痒感觉。药已生效,拟上方加莪术10g,牡蛎30g,守方再进2周。三诊:双乳房肿块完全消失,亦无压痛。虽时值月经前期,亦无甚痛楚。乃嘱每月经前再服此方3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杏林迷悟】体会: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见乳房周期或月经前期胀痛,乳房肿大,大小不等,或呈结节状,可发生于一侧,双侧,甚或罹散于整个乳房。更可随情志喜怒而消长。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指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人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过,厚味所奉,以致厥阴阴血不行,遂令窍闭而不通,…是以结核而成乳症,此固女子常患之”。究其病因病机,不外郁怒伤肝,思虑伤脾,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乳络而聚结成核。现代医学病理认为,本症与内分泌失调,卵巢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上升,引起乳腺主体和间质不同程度组织增生所致。纵观历代医家治疗此病,主要从气滞,痰凝,血瘀三方面辨证分型,以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活血祛瘀为主要治则,取得一定疗效。复元通气散出自《秘传外科方》,由木香,青皮,茴香,陈皮,炒穿山甲,白芷,贝母,甘草,漏芦各等分组成,主治痈疽肿毒,诸气滞作痛,妇人吹乳,疝气等。在本方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化裁成复元通气饮,治疗乳腺增生症。针对乳腺增生症属肝气郁闭,痰凝经络,气滞血瘀等主要病因病机,在统括疏肝理气,祛痰散结,行气化瘀的同时,巧妙地利用方中诸药配伍,使气行血畅,乳络疏通,结散痛平。故方以“复元”为名,实乃功专力宏,有执简驭繁之利。此外,余认为本病与患者的情志关系至为密切,除处方用药要适时和具有针对性外,调治情志和重视心理疗法,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并能提高和巩固疗效。若能运用时间医学,参照月经与月相的关系变化来谴方用药,可使治愈进一步得到提高。 99.【仙茅解】仙茅味辛性温。有小毒。主用为温肾壮阳药,兼有暖胃的作用。肾阳虚而阳痿,腰膝冷痛,老年遗尿等症,可用本品配熟地黄,山萸肉,淫羊藿,枸杞子,五味子,川续断等用用。胃脘部冷气胀痛,或吐酸水,食欲不振等症,可用仙茅配砂仁,吴茱萸,木香,良姜等同用。近年有用本品配仙灵脾(淫羊藿),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等同用(名二仙汤),治疗高血压表现为肾虚证者,取得了一定效果,可资参考。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100“痉挛性斜颈”病案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中蒙医院刘永军) 按语:本文为冯世纶教授带教现场实录,力求原汁原味: 2014年4月22日,“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第一期)”的第四天,全体学员随冯世纶教授侍诊,在专门安排的时间里,由陶有强医生组织讨论由学员刘永军医生带来的“痉挛性斜颈”病案: 陶有强:请永军师兄汇报病案情况。 刘永军:病案汇报如下:贺某,女、46岁,主诉:左侧颈部肌肉抽搐不适10余年,反复发作近加重。 初诊日期:2014年3月7日,10余年前因情志不遂,致左侧颈部肌肉抽搐时发,3年前渐加重,赴西安、北京等地就诊,诊为“痉挛性斜颈”,病重时颈部左侧肌肉抽搐,头向左斜,左臂无力,不能持物,夜间熟睡中也能抽醒,不自主抽搐时发,患者不能做家务,心理压力大,治疗曾肌注肉毒素,口服中药(以脾虚气血虚为辨,方用人参归脾丸主方加养血祛风止痉药),疗效不稳定。来诊,刻下:神疲,时寒热往来,汗出、盗汗,颈项强,抽搐时发,左上肢无力,腰腿困、小腿膝以下冰,口干,食纳可,时泛酸,二便可,经期正常,偶有黑血块及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腻,脉缓。辨证:属于厥阴血虚湿盛。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葛根30、当归10、白芍18、川芎6、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5、 僵蚕10、瓦楞子15,7付免煎剂。 二诊:2014年3月14日,抽搐减,汗少,无泛酸,余症同前,仍以一诊方加减。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葛根30、当归10、白芍18、川芎6、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5、 僵蚕10,10付免煎剂。 三诊:2014年3月25日,颈项强可,腿不困仍冰,汗多,余症同前,辨证同前,症有改善,考虑病久有瘀,加熟大黄4克、全蝎8克、生龙牡各30克,去葛根。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30、牡蛎30、 当归10、白芍18、川芎6、僵蚕10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8, 熟大黄4,7付免煎剂。 四诊:2014年4月2日,胃部时有不适,舌苔白厚,余症如前。辨证同前,三诊方干姜加到12克。7付免煎剂。 五诊:2014年4月10日,精神状态佳,口干自汗盗汗均减,因其母亲住院,陪侍劳累,抽搐加重,又出现颈项强,余症同前,辨证同前,四诊方加葛根30克,生龙牡各20克 六诊:2014年4月16日,抽搐时发,仍有颈项强,腰腿困,胃部时有不适,舌苔白厚,余症同前,辨证同前。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5、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当归10、白芍18、川芎6、僵蚕10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10, 熟大黄4,10付免煎剂。 病案大致如此,本案为在治病人,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有效,但是其病比较缠绵容易反复,请问可否只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原方,不加止痉药?或者是我辨证有误,有无更好办法? 陶有强:请大家讨论,各述已见。刘师兄我看一诊记录四诊资料较全,你可以将当时辨证的思路给说一下吗? 刘永军:可以,腰腿困、小腿膝以下冰为四逆;口干,寒热往来,汗出,乳房胀痛为上热;其病久,神疲,时抽搐,辨为血虚水盛;辨六经在厥阴,且血虚水盛,处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加味。 陶有强:时寒热往来,是一个什么样子? 刘永军:是一阵冷一阵热的样子,但还是怕冷的时候多,另外我在临床时,常把女同志乳房胀痛辨为胸胁苦满。 陶有强:永军师兄给我们介绍了这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和辨证思路,特别首诊资料比较全,各位还有没有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他情况?现在我们仅能根据病例进行讨论,如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提出来再完善一下。 冯世纶老师:就是如果你碰到这样的病应该怎么治?大家都先发言。 刘永军:西医呢把“痉挛性斜颈”归到了锥体外系症状,没有特效的好办法。之前呢到西安、北京等在就诊,尤其在北京一家专科中医医院就诊,是以脏腑理论辨证,处方以健脾养血止痉为思路,且处方量大,有30多味药,且加的蜈蚣、全蝎量特别大,但收效不佳。 冯世纶老师:有时他定了脾虚,甚至把肾虚也加进去了,30味药是少的了。 陶有强:我先说吧,我具体接触的这类病症不是太多,但是看刘师兄描述的症状比较全,就现有的症状来看,诊断是很明确的,实际上这类的病,我们以前讲的内科的思路,可能不外是风、火、痰、虚、瘀,一般的内科病讲源流的时候,《内经》呢是讲的原则,仲景时代丰富了几个方药,到明清的时候,逐渐完善了,如张景岳辨内伤首分虚实,大纲提纲挈领的,学内科时有这种感觉,所有的病症到时清时代逐渐完善,如病症的分型、处方用药等,就这类的情况,按内科的分析也就是风、火、痰、虚、瘀这几种情况,由于瘀血导致的一些病症呢清代王清任有较详的论述,之前本患者所用的药,是以脾虚、气血虚为辨,处方以人参归脾丸加味养血祛风止痉药,这个不难理解,是为常法常方常药。 我在临床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这种寒热错杂的病症,我把它喻为非和平年代,就是战争动乱时期,不是太平年代,之前以补为主的治法,是太平年代的治法,适应天下和平时搞建设,你在打着仗呢能搞建设?盖一幢楼十层高,啪,掉一个炸弹,这楼就塌了。所以搞建设只能和平年代搞,也就是说要平调寒热,平调虚实,把这个寒热错杂的症状给解决了,那么其他的症状,看似矛盾不突出的时候,再进行补益,先平调寒热,后期再进行调理,调理的时候再进行平补、清补、润补。 具体的辨证呢,我倾向永军师兄的辨证,同意永军师兄的辨证思路,我附议。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 刘永军:我同意陶师弟的说法,就像刚才老师给淼淼(侍诊学员)看的一样,老师辨为上热下寒,先给她用甘草泻心汤,平调寒热后,看情况再施他法。我的想法也是一样,把她整体的状态调整过来后,再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陶有强:永军师兄的意思是这个病人以前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状态,先调寒热,所有的治法分先后缓急,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治疗,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有时面面俱到反而抓不到重点,反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刘永军:是啊,我也是觉得兼顾有点多了。 朱师兄:老师刚痉柔痉我有点不太清楚,请给说说? 冯世纶老师:“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如中风、伤寒一样,兼有中风的症状为柔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兼有伤寒的症状为刚痉,方用葛根汤治疗;如兼有阳明腑实,方用大承气汤治疗。 朱师兄:哦,谢谢!我的理解刘师弟从3月7号初诊开始,到4月16号的六诊,治疗的进展不是太理想? 刘永军:最初的几诊效果还可以,首诊之前她把北京配的药全部吃完了,然后去找我看,一诊到三诊效果明显,后来就又有反复,劳累之后加重。 宋师兄:我根据现有的病案记录情况分析,这个病人是厥阴太阴合病,当时她月经经期正常,但是有血块,夜间抽搐历害,有瘀血,按以前的辨证方法,久病必瘀,治疗的话还应加补气活血的药,抽搐为有风,其有虚证有实证,实证如高热抽搐,这个应该是虚证,辨为厥阴太阴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是为平衡阴阳,理气血,气血阴阳调顺了,治疗血虚性的抽搐,可能效果不佳,如果阴阳平衡了,气血足了,坚持服药本病会慢慢向愈。本病西医来说属于神经系统病,而且十余年了,就现在情况我看愈后是好的。 陶有强:谢谢宋主任的分析,首诊中提到的“月经经期正常,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瘀血的情况还是有的,后边五诊的时候,由于“陪床劳累,抽搐加重,神疲,脉缓”,还是有虚象。 朱师兄:我做神农,有一次我拿我儿子“试药”,他不是有手脚凉吗,我给他用四逆散,结果手脚凉没解决,以前由于外伤在膝盖之处留下的肉垫子没了,看这个对上热下寒有没有参考价值。 陶有强:请冯老给点评一下。 冯世纶老师:其他的同学再说说。 刘永军:我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遇到上热下寒有腰痛、腿困腿冰腿冷,效果特别好。 王师弟:痉挛呀,肌肉痉挛,我看过一个面肌痉挛的,寒热不明显,当时我用的当归芍药散和止痉散,效果不错,来了三诊就好了。刘师兄的这个病人呢,也是一个项肌痉挛的,辨寒热错杂的厥阴也符合我的思路,其在第三诊时消失,效果还不错,到第五诊时因劳累有反复,我觉得就这样治下去还是有效的,再接着治。另外刚才宋主任分析久病必瘀,方中当归川芎也是活血的,活血的药已经有了,方子不可太杂就少加,以我的经验可加一条蜈蚣,别的都和刘师兄的思路一样。接着治吧,这么久的病了,效果也不错了。 林师妹:刘师兄我看你方中用了全蝎和僵蚕,这不是牵正散吗?为什么不用白附子? 刘永军:用了全蝎和僵蚕,是仿牵正散之意,实际上在前四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已经在取效,加二味药是加强活血止痉之用。当时考虑没有白附子症,就没有用。 王师弟:白附子的作用是以祛痰为主。 来病人了,接诊中… 陶有强:继续这个病例。 冯世纶老师:这个大家都说了,中医啊治病,你说对不对,有时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不对还得看疗效,以前几诊经取得疗效,说明辨证基本上是对的,但是这里啊有时也不是绝对的,如认识《伤寒论》,你读一遍和一遍是不一样的,一个方子有时认识也不一样,临床上对这个病也是这样,当时看的是对的,后来一想不用这个药也是对的,因为没有这个证,但回过头来再看仔细分析,这个药还是用对了,如果再进步一下可能更好。中医啊也就是这样,这个病对不对证,就看有没有效,现在见效了,说明大致上是对了,这里涉及到一些辨证的问题,需要仔细的总结经验吧。有些辨证值得商榷的地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头汗出微恶寒,只有头汗出,为什么?因为津液伤的历害了,大便硬她不具备,但是整个来说吃了有效,但是有些方证并不是完全符合,你排除别的办法没有真用场,用它最合适,所以你用它了,像小柴胡汤但见一症便是;这里头你见效了,但唯一一个汗出比较多,不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再一个用药里头啊,用的有点多了一点,以后啊你们就知道了,没把握的时候尽量少用药,别加味。这个病啊我更偏重于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更好,以治少阳为主,她这个下寒有四肢冷,四逆啊,少阳厥阴都有四逆,所以这里头不好辨,不过回来想一想,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更好一点。或者是由于有往来寒热吗,这里头就不好弄了,可能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更好。 现在我们光考虑西医的,怕它不见效,加葛根啊,又加僵蚕、全蝎,有点太着急了,我们可以说,仔细辨证吗尽量少用药。 某患者就诊中…… 中医啊,辨证靠问诊、望诊,有一个症没有问到,就会辨证不准确用药也不会对,最近有一个新疆的李某某,他给我来信了,他说了好多症状,但小便情况没问,你这个不知道你就不好辨证了,小便不利有水饮,尤其外邪里饮的时候,治疗光解表是不行的,有小便不利的时候,你不利小便的话表不解。 所以中医辨证啊,是根据症状反应,中医简单,不要过多考虑西医的一些诊断,有些时候还要考虑一下,不应从病因上去分析,病因分析没什么用,原因多了弄不清楚,你不管怎么得的,我们辨证治疗总是根据症状反应,有什么证才用什么药。你怎么得的怎么来的,到过了一定时间后,出现这个证用这个药,假如没表证了你解表不行,没有里证你治里不行,这个病人(其病)没在表,里证也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辨六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先定位了是半表半里,然后辨半表半里阴证和阳证,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功夫了。 这个病人半表半里是对了,且用药也见效,这里头啊柴胡桂枝干姜龙骨牡蛎都有了,阳证可以用这些阴证也可以用这些,柴胡加龙骨牡蛎是阳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大黄,阳证就应该用了,所以后来加大黄了是偏于阳了,万一往阴转了,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是厥阴太阴合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为主了,不是少阳了,是厥阴为主了,你要用大黄了,要考虑阳证了。 这个病人见效了是对了,对什么了?六经辨对了,半表半里辨对了,根据症状进行辨,一般来说汗多,阳证的时候多,第148条是“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一派虚寒,津液伤了,所以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为主;至于出汗多,考虑是个阳证,阳热。头汗出怎么解释?津液伤的历害了,津液少了没津液了,不会出汗多;头汗出只是说他有点表证,实际上都入于半表半里了,讲这么个道理。所以说开始辨为半表半里对了,再辨是阳证或是阴证,半表半里阴证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用对了以后,像葛根、僵蚕等可以不用,不用它效果一样好。项背强几几啊,是属太阳病提纲,头一条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于表。再看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从这里告诉我们葛根有治疗项背强几几的特能,但是葛根是个解表药,有表证时才行,没表时用它也没什么好处,胡老讲了好多次。现代人用葛根不管辨证不辨证用于治痢,还有葛根治头项强、高血压,把中药西化了,这样是不对的,实际上“项背强几几”也有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治,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慢慢的我们就明细了,有效没效就知道了。说起来好说,但临床上就不好用了加了这个又加那个,都有个过程,现在我逐渐可以做到了,因为碰到多少鼻子灰了,越不清楚啊越用简单的药。 昨天我讲的那个病人,发烧2个月了,前医开了20多味药,都是几两几两的,但不见效,你也用的话也不见效,干脆我们是趟路的吗,先辨主要的,抓主证去治,要是对证了就对了,要是不对证就是不对,就用那么几味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我当时也没搞过,也不肯定保证有效,就开了一附药(病人要7附,我说没把握),结果第二天见效了,因为他这个病好长时间了好多人都知道了,我的好多同学都改变态度了,你这用的什么神方啊? 如果学了《伤寒论》了,他能理解,一看处方就这方,没什么特殊的,就是对证,对证的话用药不在多少,有时候你再加一味药可能就不见效了,什么叫方证对应啊,不管药味或者是剂量都一样,我们把握时要尽量简单些,别堆积药,堆积多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以为葛根治痉挛,僵蚕治痉挛,天麻治痉挛,结果治疗以后,你的方子起了作用了,你还以为它起了作用了,自己都不清楚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为寒热往来吗,柴胡剂包括小柴胡、柴胡桂枝干姜汤都会有效,但是看她的主证是什么了,是阳还是阴证?这样地下下功夫的话,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了,临床疗效会更好。 陶有强:谢谢冯老指点,冯老首先肯定了永军师兄的辨证大的方向是对的,对也对在方向上,但具体用药方面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经络,针灸方面讲的有句话叫“宁失其穴,不离其经”,像我们一样开方用药可能有差异,但是六经方面的辨证,三阴三阳辨证大方向要对,没有大的出入; 再就是冯老讲辨方证方面,不同方证的鉴别,还有用药的方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好多复杂的症,我们拿不准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药,可以轻车简从,投石问路,先前期看他的反应,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再调再因证处方;二是,冯老讲了专药,这点也比较深,有时候我们刚开始考虑用专药,专科专药吗。看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及思考有什么想法? 刘永军: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冯老的指点,我受益非浅: 一是碰到任何病必须按着胡老冯老的学术思想体系来辨六经、八纲,大方向不会错,然后再辨方证,只要方向对了方证对了,不需要太多的加减。 二是临床上辨证用药有出入,还是由于临证功夫不到家,方证不熟悉,仍需要下功夫学方证,多临床多总结。 结合病例做一小结:一经方辨证是以现有症状为依据,抛开病因不管且不受西医病名及诊断的影响,问诊等四诊资料一定要全,尽量不遗漏,否则辨证会受到影响; 二本案一开始病位辨对了,但辨分阴阳待商榷,如“四逆”太阴会有,厥阴少阳也可以有,结合汗出多,应该偏阳,病在少阳; 三鉴别柴桂姜汤方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前者津液虚偏于阴用于厥阴,后者邪气实偏于阳用于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本案最初使用较为对证。本案用柴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有效,有可能是大量使用龙骨牡蛎清热收涩有关(冯老一般用15克,本案用量20-30克); 四经方用药尽量少加减,稍有变化方证就会不同,尤其辨证没把握时,要少用药,如必须用时也要辨明药证(药量也一样),如葛根用于表证项背强有解痉挛的特能,但没表证时,用了也不会有特效;五本病例有虚有瘀。 以上这些会在后续治疗时或临证其他病例时加以重视。至于本案的后续治疗情况,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2.我喜欢的中医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