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经说过,做股票,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可见,贪婪和恐惧是影响人们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两个情绪因素。上次我们讲了贪婪,可以点击这里回顾一下。 贪婪的主要原因是人性本能中对于资源获取的冲动。而恐惧的主要表现则是恐惧损失。 怕损失的结果,无非是该得的没有得到,该多得的却少得了。 学术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损失厌恶”。 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和贪婪是一样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食物一直是稀缺的。 原始人时期就不用说了,就算1万年前 ,农业兴起,食物供给逐步充裕起来,可时不时还会有大规模的饥荒爆发。 社会文明近几十年飞速发展,才让大部分人不用整天担心下顿饭有没有着落,可这几十年相比上百万年的演化史其实只是短短的一瞬。 人类意识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但身体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狩猎阶段。在那个阶段里,大部分时间人类都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而这些压力在人类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是厌恶损失的心理根源。 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的研究,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的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打麻将的人,如果他赢了200,然后决定不玩了,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当他输了200,然后这个时候决定不玩,就很难。其实,这就是损失厌恶在作祟。 其原因在于尽管收益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存状况,但重大的损失却有可能让我们彻底“出局”。 因为食物不易保存,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多一天的生命,但是失去一天的食物有可能马上导致死亡。这种不对称的压力演化成一种情绪反应:人们天生对损失更敏感,决策时更倾向避免损失。 也就是说,对比贪婪,恐惧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会更多。所以你在反思自己操作失误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从“损失厌恶”这个角度来考虑。 在损失厌恶的前提下,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风险偏好也就是不同的了。 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性本能是风险厌恶。在确定的好处和“赌一把”去获得更多的好处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用一个接地气的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 在股票投资中,表现为早点儿卖。有一点点利润就更倾向于落袋为安,而不会选择让利润奔跑。 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性本能是风险寻求。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将损失降到最低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潜在的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这就是输了钱还想赢回来的原因。 在股票投资中,表现为不愿意止损。有一点点损失之后更倾向于什么也不做,寄希望于损失缩小,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因此不仅没有截断亏损,反而会让亏损奔跑。 如果一个投资者同时拥有收益和损失的时候,他的选择往往更加耐人寻味。 比如一位投资者买入了 A 公司和 B 公司的股票各1000美元,半年后 A 公司的股票涨到1500美元,而 B 公司的跌到了500美元。 大部分人这个时候都在想,我已经从 A 公司的股票上已经赚了不少,应该落袋为安,于是将 A 公司的股票卖掉,而 B 公司的股票亏了500美元,却留在手上,因为他们不想接受这个损失。 在实战中,一个公司的股票下跌通常说明这个公司比较糟糕,拿着它的股票继续下跌的可能性比涨回去更大。而一个股票不断上涨的公司,通常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性,股票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比那些下跌的公司更大。 而你的行为,却往往是卖掉好的股票,留下烂的,因此在投资市场上经常亏钱。 损失厌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参考点。 比如我们已经获得收益时,我们的参考点就锚定在已有的收益上,而进一步的收益带来的心理价值相比可能的损失要小,所以我们倾向于锁定收益。 如果投资带来的是损失,参考点往往还在起始点上,因为损失的心理价值已经很大了,所以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去避免风险。 这种心理价值的不对等是影响我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市场上的“食肉动物”则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获利。 投资要求理性和纪律,投资中的决策最好基于量化计算而非感觉,因为感觉是有“偏见”的,它会忽视大的利益而更关心小的损失。 所以我们说投资难就难在它时刻会对抗人性。你必须了解自己可能会在什么地方栽跟头,然后想办法,不去那个地方,或者在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 谢谢你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