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才子七岁时写下一首古诗,短短四句,却暗含了他一生的命运

 江山携手 2019-11-07

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事情,叫做未卜先知。其原理就是根据现有的迹象,去推断之后要发生的事情,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推测方式,虽然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在某些事情中,也的确有迹可循。比如宋代有位才子,七岁时写下一首古诗,短短四句,却暗含了他一生的命运。

或许他自己当时并不清楚,这首古诗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在今天看来,此诗仿佛就是他整个人生的缩影。他所走出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以这首诗中,所透露的精神作为宗旨,从来未曾有过偏差。

此人便是曾经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而这首古诗,正是他幼年时期的成名之作,《牧童诗》。根据《桐江诗话》记载,这首诗作于黄庭坚七岁之时,当时因家中来客,黄父令其作诗于酒席之上。黄庭坚看着酒宴繁华的景象,又想起前日遇见的吹笛牧童,稍作思索,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

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如果这首诗真的如古籍中记载那样,是黄庭坚幼年所作。那么当真可以算做,世间的一个奇迹,区区七岁孩童,便能对人世间有如此之深的感触,除了将其称为天才,恐怕再无常理可以解释。

也许是因为孩童的心灵足够纯净,才能够看得清人间的是非对错,看清人们的追求与最终的归宿。但是他的聪慧,却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反而让自己成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清高之人。世间名利横流,他却想独善其身,效仿黄牛背上的牧童,用一曲清新明快的笛声,去陪伴自己的人生。

可是以他的才华,又怎么可能允许他放下一切,去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牧童。出生书香门第,未及弱冠之龄,便已成为当世才子,名动四方。更何况还有著名的大文豪苏轼,与他亦师亦友,所以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

可是他心中的向往,却依然是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当年的牧童,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且他的骨子里,也有一种向往自由潇洒生活的执着。就如同诗仙李白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恐怕他也没有想到,当年一时兴起,所写下的一首古诗,竟然包含了他毕生的精神追求。无论历经多少沧桑,他的内心,始终都没有随着外界的环境改变,依然还在坚持着最初的观念。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纵观黄庭坚的一生,正如这句诗中所写。他从来不曾为了名利而枉费心机,尽管世事浮沉,他始终如一。

如若不然,他也不会再后来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样充满潇洒,不带丝毫功利与得失的语句。

世人奔长安,皆为名与利,在他看来,那些人都太过执着。对于那些身外之物,得知不必过喜,失去更不必悲切,如果将追逐名利,当作毕生的全部,那么人生也就变了味道。

因为人的心中,本来是一片清净之地,充满了光明与自由。而那些太过执着的追求,就像是一种捆绑,将人牢牢的束缚在,一条永远无法停息的道路之上,只能拼命地向前奔走,不能停息。

这样的情况,早已成为常态,但是黄庭坚却一直不曾接受。也正因如此,才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被那些名利之客,到处排挤,无法与他相容。人生自有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当年那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暗含了他一生的命运。可是现在看来,他对于精神追求的坚持,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这个世间,有是否有真正的标准,可以衡量人们对于追求的是非对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