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久居城市逐渐丧失对季节转换的敏感,穿行在绵延不断的人流,躲闪着来往的车辆,很少抬起头来看一眼那些黄红绿相间的树叶和蔚蓝色的天。 步行在深山,那小草、那树叶、那林间清脆鸟鸣,心中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亲切?是爱恋?言不尽意,那是一种朦胧、一种感慨,还是一种“欲辩忘言”? 2、 叶落的晚秋,接着进入严冬睡眠,以潜伏为生命积蓄能量。来年,春日释放,夏日繁茂,秋季收敛,复归冬日隐藏......,在永恒的复归里,怎样加大吸纳与释放的能量? 我的【深山游记】摘录:
...... 沿着西行的那条弯曲小路,来到了一个绿树中的山村。如果以城区那种整齐、有序和集约标准,那么,像这类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正好相反:散乱、无序和那种多元交叉。散乱在山坡上三三两两的茅舍,不多的漆黑大门,更多的是篱笆,几家篱笆农家院,是质朴的宁静的,院内,篱笆上的扁豆、丝瓜和牵牛花藤蔓缠绕,那些繁茂的绿叶、那些累累的硕果:红的、紫的,有的在牵牛花朵中半遮半盖,几只花蝴蝶穿行在花蕾间飞起落下。进入院子的那道栅栏门,也爬满了藤蔓,院子中是一片菜园,西红柿、茄子、大葱和黄瓜.......。两棵钻入云天的梧桐树洒下的阴影把院子带罩下大半阴凉,住宅前东窗下是一片竹林,西窗下是两棵石榴树,那些大石榴啊,咧着大嘴露出满口的圆圆的红牙。在那用石灰粉刷的墙壁上,挂着几串红辣椒,几顶草帽。一只鸡在一个尖顶粮囤上伸长了脖子发出鸣叫,还有几只雪白的鹅,摆动着肥大身躯.....。 这就是沂蒙深山中典型农家院落,犹如一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把居住、种植、饲养劳作浓缩百平米的院落,这既不是同类合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多样糅合的随意安排;不是刻意对称、秩序,而是以自由散乱所生成的天然生活场景。什么是“家园”,单一的房舍、即使再加上一个死气沉沉的庭院,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园,他必须把种植,饲养、审美归并,如果缺少一两件,那么就是残缺... 这家院落后邻居家的地平面就是前邻房顶的高度,几家几户就是借着山坡的地形,好像把村落挂在山上。每一家的房前屋后,都是一个个小菜园,菜园用玉米秸围圈着,上面也是那些扁豆和丝瓜。偶尔看见白发老人房前屋后采摘茄子和辣椒,几个儿童沿着篱笆采野花..... 如果以诗意--审美的视角,这确实是一处宁静、温馨的农家乐园。但我与几位老农多我说:村子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到打工去了,撇下了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不富裕......。宁静掩饰着清贫,再往后可能被遗弃凋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