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是被父母念叨,要求我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埋怨父母的不近人情,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丢人,会争吵、会打骂、也会相爱。 那个时候的我们就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不要变成自己父母的样子。于是,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开始独自在家带娃。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一碗“毒面条”你今天带着孩子回乡下老家,孩子的爷爷奶奶一定很高兴。要是让孩子在待个4、5天,孩子可能调皮得“六亲不认”。为什么老人带娃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奶奶每天会接孙子放学,然后路过牛肉面馆时,会在店里面点两碗牛肉面,这家店经营了很多年,肉多面好,孙子很喜欢在这里吃。 店家会呼叫号码牌,自己到前台端面。每次奶奶都颠着小脚去端面,然后把自己碗里面的牛肉分一大半给孙子。 后来有一天,奶奶在点餐时,偷偷跟店家说:“我的那一碗就不放牛肉了,都给我孙子吧!” 店家答应了,牛肉面很快就做好,奶奶把面端到孩子的面前,但孩子迟迟不动筷子。 他盯了奶奶很久,高声质问:“你的碗里为什么没有牛肉?你是不是偷吃了?” 奶奶解释道:“我已经让店家把肉加到你碗里了,你个小人精,快吃吧!” 但孩子不依,他坚定的认为是奶奶把牛肉偷吃了,不然为什么她在取餐台站了那么久?不管奶奶怎么解释,孩子依旧不听。 店家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是被惯坏了。没办法,在僵持中,奶奶率先认输,对店家说,再准备一碗牛肉面吧! 有毒的是面条吗?有毒的是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中,何止是面条有毒?面包、饼干、饭菜、甚至是孩子的衣服,全都有毒!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自己带娃了。 不仅如此,老人带娃,这3点也容易让孩子“中毒”1.过度以孩子为中心 在大部分家庭中,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很多父母清楚对待孩子时,不能娇惯要把握好一个度。但是在老人的眼中,孩子是什么?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因为他们的这种思想,会让他们对孩子毫无抵抗力,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老家后面的一位奶奶,快75岁了,但是孙女说想要吃鱼,奶奶从村子东边走到西边,就为了给孙女买她喜欢吃的鱼。 平时孩子的父母说一两句,老人就会不高兴,觉得她就是一个孩子,对她这么严厉不至于。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通常是在“前运算阶段”,也就是2到7岁的年纪。 这个阶段正好是父母想去上班,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时段。老人过度宠爱孩子,会让孩子“目中无人”,受不了半点委屈、情商低。 2.喜欢包办孩子的大小事情 老人溺爱孩子,自然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伤害。孩子衣服脏了,脱下来我洗;孩子房间乱了,等下我来打扫;孩子想买这个玩具,我还有退休工资,我有能力给他买……诸如此类,对孩子的溺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体现的。 很多老人喜欢一边帮孩子收拾,一边念叨孩子。或者是让孩子站到一边,自己帮他处理好这件事。 而孩子成为了什么?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会认为,我什么也不用做,反正他们都会帮我解决,我只管“当大爷”就好。米虫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3.拒绝不了孩子的请求 “奶奶,我爸不给我买变形金刚。” “爷爷,蜘蛛侠手办出新款了,贼酷,但是我妈不给我买。” 老人听到这样的话,自然会乖乖掏出钱包,任凭孙子孙女的“吩咐”。在老人的眼中,这是对孩子的爱,但在旁观者的眼中,这是“慢性毒药”。 可能父母答应了等孩子考到100分就给他买,但是孩子只考了65分。本来父母的目的是想要激励孩子,而孩子在老人这里轻易得到了满足。 下一次,同样的情况,孩子自然而然会想,考不好也没关系,反正爷爷奶奶疼我,他们会给我买的。 没有付出就轻易得到了回报,孩子还怎么激励自己呢? 好像随着我们的长大,父母那一辈人磨掉了当初的脾性。 小时候,做错事了会挨打;但现在,孩子做错事情了,自己骂孩子两句,爷爷奶奶都会出面制止,把孩子护在身后。 在家尚且有爷爷奶奶护着,可以让孩子“目中无人”。但是出了社会,这样的孩子会被生活打压,受不了指责和批评,遇到事情只会逃避,永远走不出舒适圈!这样的“面条”难道没有毒吗? 你虽是父母,但在带孩子这件事上,你永远都是新人。 |
|
来自: 闲云野鹤qpab3u > 《母婴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