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辞职创业前,我曾经在证券交易所工作了两年时间,同时我也在用自己的账号做交易。尽管我赚钱的次数比赔钱的次数多很多,但我回忆起某一次的失败交易,仍然心有余悸。 这一段的失败经历时刻提醒我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对犯错误的恐惧感,让我必须确保任何一次选择的正确性,即使失误也不能使自己的损失超过可以接受的限度。这一心得,延续到我离职创业后,对公司控制权的思考。 CB insights曾经对101家失败公司进行分析,找到20个主要败因,其中排名第二是现金流缺乏。然而摆脱了现金短缺带来的风险,融资过程中股权稀释、控制权丢失成为另一隐患。 即使作为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专注创业过程中难免忽略控制权的把控,甚至为了缓解资金燃眉之急,将股权拱手相让,落得被踢出局的下场,令人惋惜。 谷小佳今天从融资的角度来谈股权稀释、企业控制权的问题。 关于融资的专业术语: 1、投前估值(“Pre-money”),也就是企业在VC投资前,值多少钱。融资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融资时,会和VC进行这样的对话: 2、投后估值(Post-Money),也就是企业在VC投资后,值多少钱。Post = Pre + 融资额 如果一家企业融资300万,投前估值为700万,投后估值就是1000万。投资人投300万,就可以占30%(300/1000),创始人团队占70%。 在融资过程中,还有一个对价格影响很大的因素:期权池的预留。 大部分企业,在获得融资后会扩大团队,为了招募,吸纳新的管理人才,将期权作为吸引优势,但期权的发放就会稀释其他股东的股份。 1 一、投资前将期权池预留出来 所以一般投资人在投资之前,会要求企业预先把这些期权预留出来,这样投资人的股份就不会被稀释了。 在上述例子中,融资300万,投前估值是700万。如果投资人要求期权池大小为15%。那么企业的股权结构为:投资人30%,创始团队55%,期权池15%。也就是说,创始团队是自己拿出15%作为招募未来人才的预留,而不是增资扩股同比例稀释其他股东的。 在融资过后,创始团队的股权比例从100%降低到70%(包含期权池),虽然股权降低了,但是股权价值不降反升。 关于股权价值,有一个较专业术语,叫做“promote”,定义是:创始人融资后的股权价值=创始人股份比例×公司的投资后估值。 一般而言,创始人在跟投资人谈判时,要用“promote”而不仅仅是用投前估值、融资股份比例来作为谈判筹码。 举例说明: 1、一家智能信息科技公司,投资人A给出的方案是投前估值700万,投资600万,20%的期权池。即投资人600万,占46%的股份。创始人拿出20%股份作为期权池后,剩下34%股份。 2、投资人B给出的方案是投前估值900万,投资600万,30%的期权池。即投资人600万,占40%的股份。创始人拿出30%的期权池,还剩30%的股份。 最后创始人选择了投资人B。 简单的分析下:投资人A的情况,创始团队将会持有投后估值1300万公司34%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业成果为1300×34%=442万元。 投资人B的情况,创始团队将会持有投后估值1500万公司30%的股权,创业成果为1500×30%=450万元。 在创业股权价值相近的情况下,投资人B预留的期权池更多,后期调整预留的余地更大。在通常情况下,员工股权激励期权池的合适比例一般为:10%-15%。若创始人和投资人进行协商,将期权池降到15%,为创始团队争取15%的股份,创业成果“Promote”就涨为675万元。选择后者,自然在情理之中。 2 二、投资后,以增资扩股的形式预留期权池 “Promote”核心是:相比关注公司的投前估值,创始人更应该关注自己手中的股权价值。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在早期进入1-2次轮融资后,投资人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兑现,创始人想套现基本不可能。所以从一个层面来说:不管创始人的“Promote”是大是小,都是空头支票,无法兑现。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司退出时,创始人的股权价值。公司退出无非两种情况:上市OR并购。 公司退出时,创始人的股权价值=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公司的退出价值。 公司的退出价值,不确定性比较大,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计的因素影响。但是股权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计。如:公司在退出前还需要几轮融资、每轮融资稀释多少股份。 有人认为前期预留较大的期权池更好,避免公司发展后期权池不够用,还要创始人继续拿出股份,再次被稀释。 但是期权从一开始就是从创始人股份里分出来的,早晚都是拿,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投资人和创始人同为公司股东,为什么只有创始人拿股份,难道不是大家一起稀释吗?只让创始人自己拿一部分做期权池,是不是不合理?那么期权池要不要由创始人全盘买单呢? 比如上面的投资人B:投前估值900万,融资600万,在设立期权池前,创始人为60%,投资人为40%。如果期权池大小为30%,按照比例,分别拿出18%和12%的股份,凑成30%的期权池。 这种分法对创业者是有利的,但显然没有一个投资人会同意这种拿法。 对于创业者来说,股加加建议期权池不要一开始预留过多,而是制定一个全周期的融资计划,比如A-B轮期权池的比例,B-C轮期权池的比例。随着管理团队和激励对象的增加,逐步追加期权池。 创始人在和投资人谈判时,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于一个投资经验丰富的VC,创始人显然不是对手。所以创始人在决定时,通盘考虑:期权池、投前估值、投后估值、Promote....还有其他影响控制权的条款,避免“雷士照明”式的悲剧。 ||参考资料:融资谈判对抗VC股权稀释创始人期权池大or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