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气 1 @大微 北海请教老师,胃气和胃是什么关系?切除胃的人,胃气还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是不是结构消失功能也跟随消失,如果存在,胃气又从哪里来?老师书中说有身体需要会产生功能,那切除胃的人还会有消化的需要,为什么不会再生出一个胃? 答:生理状态下,气蕴含在形中。胃气,蕴含在胃的形体中。胃气本身没有独立结构,是全身之气在胃上的体现。 实际上,当胃被手术切除后,身体确实会再生出类似的结构。胃经过大部切除后,剩下的实体组织还会加倍努力成长,作为代偿。不过,这种代偿能力有一定限度。 @大微 北海原来可以通过代偿功能去理解。那么全身之气和局部的卫气,脾气,肺气等是怎么样的关系?是气流动到某个部位产生相应功能,还是各部位的气合起来构成全身的气?所有的气都是流动的吗?流动有方向吗?卫气从体表走向体内往返流动,那脾气呢? 答:气其实不好当做实体理解,流动也只是一个比喻。文字如果能把气的内涵完全解释清楚,就不会有人对气的概念有困惑了。再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慢慢体会吧? 2 @河北-常超 关于卫气和营气,能不能这样理解:卫气是边防部队,营气、胃气、脾气、肝气、肺气、心气等,属于后勤保障部队及各种具体事务的管理部门。 答:各种气中对卫气的强调,主要适用于战时。平时过日子,其他气的作用,就更突出了。 3 @宏 问:人体内的正气有阴气和阳气两种属性,那么这两种属性的气是不是,白天存在的是阳气,晚上存在的是阴气。另外,阴阳两种气与体内其它诸气(如卫气,脾气,胃气,肾气,肝气等)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另外,从老师的讲稿里,知道诸气在我们的每天里是怎么运行的,但是阴气和阳气在我们身体里每天的运行该如何去理解呢 答:不好这样讲。可以说白天阳气盛,晚上阴气盛。建议读一下《学中医》第二章和第三章,对阴阳和脏腑的基础知识再多了解一些。阴气和阳气不是两种具体的气,是站在阴阳的角度,对气做的划分。所以运行这件事,不适合对阴阳说。 4 @无中生有 问:调气,就是调整营气和卫气吗?如果是,那么从大的方向来说,是否可以说调气是治疗各种疾病基础和前提?如神经衰弱,肿瘤,以及感冒等。 答:建议先把第一章讲稿再看一下。调气的内容,明确说为营卫气,也可以的。站在针灸的立场,调气不是前提,是内容。 二 关于脉 1 @毛豆妈妈2015 想请教一下关于“脉动”的知识。原来我以为,脉动的实质是气推动的血,本质还是血的体现。今天仔细看讲义,您说“这个在指尖体验到的流动,就是气”。遂以为,脉动实质是气。但是有同学发来参考资料,说“脉象是心脏功能的直接表达”,说还是血管的搏动——这个在咱们微信里可以看到——这意思是说脉动还是血吗? @心悟 答:中医讲的脉是气,我理解应是血的功用,气血毕竟是不能分开的。 答:脉象形成,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作为形体的血,二是作为动力的气。气推动血形成脉象,如同风吹动树枝形成风象。从纯中医角度看,脉象的形成,与心脏关系不太大,主要与气血有关。 2 @J 我一直有些疑惑:中医这个脉诊为何不能实现自动诊疗?只要设计一个设备,自动识别属于哪个脉象即可。我在想如何把这种心的体会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更快更好的学习中医,推广中医。 @小雨 就像机器翻译一样。现在的机器可以识别语音,可以转换成文字,可以分析文字的含义,可以对内容进行答复。 但是机器还做不到识别人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地方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女孩子说一句“不嘛~”,人都还拿捏不好它的含义,更何况机器呢。 答:人和机器的区别,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重要的不是形,而是气的观念的有无。形可以用头脑分析,气,以及之上的神,必须通过心的体验,才能把握。而机器是没有心的。脉诊仪发明了很多,各项指标都貌似很科学,但只有一个指标,仪器测不出来,就是感觉。所以基本上除了做科研,没有人会用。不是技术进步的问题,是方向的问题。 3 @宏-云南 《学中医》书上说脉诊部位为寸口,而三个手指分别放的位置是寸关尺,需要体察的是寸口脉,这里说的寸口是三个手指总体的脉动感觉还是寸的位置上的脉动感觉? 答:寸口脉指的是在人体上的脉动部位,寸关尺是将寸口脉分为三部,以求精细感觉的方法。凡讲寸口,是通指;讲寸部,说的是寸口脉中的寸部脉。 三 关于经脉 1 @刘刘《零起点学中医》一书中,第十讲,经脉原理,介绍了三阳、三阴经脉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体的后背一面为太阳,脸面部一侧为阳明,身体的侧面为少阳。太阳、阳明、少阳这些名称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三阳、三阴的名称与所连脏腑有何关联?我刚开始学习十二经络的时候,经络的名称是死记硬背下来的,虽然现在可以准确无误的说出每条经脉的名称,但总是觉得尚未理解其名称背后蕴含的深意。其实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何“后面是太阳和少阴,前面是阳明和太阴,少阳和厥阴位于内外两侧”? 答:经脉与脏腑的关联,第二章就会讲到。不过,对于经脉名,您想问的,或许是名与实之间的关系。首先,阴阳的分别是明确的,内为阴、外为阳。其次,手足的分别也是明确的,手在上,足在下。最后,对阴阳的三分,个人意见,不必一一考究。譬如张建国、李建国、赵建国,都叫建国,不一定都是1949生的。一定要给阴阳做定量处理,仅以名称为依据,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我们的一种猜测。于真实的历史无益,于实际的临床同样没有太大帮助。实在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黄龙祥老师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书中对阳明和厥阴两词,都有详细考证。 四 关于针灸 1 @苗学-淮安 看老师的文章中比喻,觉得有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妙用。文章中说“针灸的思路是,召唤洼地周边的城管……”对此我有点疑惑:如何召唤?“大家”为什么要听“他”的召唤? 答:很好的问题。针是从外来的异物。对身体来说,遇到异物,大家会齐心协力排出异己。这个过程中,针起到的作用,本质上是作为外敌,效果上是唤醒激发了身体的正气。 2 @刘刘 现正自学《针灸学》,高教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书中的内容,不仅包括针法,还包括灸法和罐法。看无疾老师博客上公布的课程大纲,应当是不包括灸法和罐法的。想请教一下,为何把针法、灸法和罐法编入同一本教材,名之曰《针灸学》?既包括罐法,为何又不包括砭法(刮痧)?砭与针、灸、罐有何本质区别? 答:针法与灸法,是关联比较紧密的两种治疗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形式上均为非药物外治法,自古即多并称。本质上,拔罐法、刮痧法也具有以上两点特征,在中医学范畴内,大概找不到更合适的学科来安置。有没有纳入针灸学教材,有很大的人为因素,而非针灸学科自身的要求。艾灸的作用,本质是通过温热的方式,对身体进行刺激;拔罐是通过负压方式来刺激;刮痧是对皮肤的非创伤性刺激,以摩擦为主。相比之下,针刺的刺激形式和表现手法最丰富,对人体气的调节作用也最强大。 五 关于针刺练习 1 @陈悦 就我所真实看到的,没见过哪里有肩部发力进针的。对此我保留看法,@无疾请问您临床进针是依靠肩部发力的?望解惑。 @段然 答:肩部发力应该是指整体力量而言,近心端发力力量更稳定,力线好控制,末端用力是不现实的,单纯用手指,手腕的力量,局部关节容易过力变形。 @程誉量 答:针灸我不成,但我理解老师这句话是和我的强项乒乓球一个原理,,腰带动大臂、小臂、手腕,打出的球才有力量,关键词:发力是在腰,这个针灸也许发力是在肩的那一点点的颤抖。 答:关于指力练习,“刺入时,首先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端正,颈项及双肩、肘、腕是否放松。力量从右肩部发出,贯于右臂,汇聚在右虎口处,最终抵达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令针刺入”,这个过程是反复体验针刺过程后得到的。把左手轻搭在右肩上,右手做进针操作,力量从哪里发出,是可以触摸到的。练习指力时,体验力发于腕,和力发于肩,两种不同的方式,自己会有不同感觉。 2 @陈悦 我认为,初学者只要把握“避开大血管,胸背勿深刺”,就可以实践了,不知道老师觉得如何? 答:针灸治疗,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扎哪?二,怎么扎?三,何时起针?初学者没有答案,怎么下手呢? 您已经比较系统的学习过针灸理论,很多问题都有理论共识。也有过基本的解剖常识,了解风险所在。但有一点,就是对针,对人体,对疾病的敬畏,似乎意识不强。对初学者,如果只是把针当做一个简单的工具,把人体当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品,就非常值得推敲了。 3 @刘刘 问:练针是坐姿? 答:坐姿是为了拍摄方便。站姿练针效果更好。 4 @童年 问:我用0.35的针很容易就扎进去了,换成0.25的以后感觉用不上劲,针老是打弯,是不是还是指力不够啊? 答:0.35直径的针太粗了,不需要指力就可以刺入,所以练不出指力。建议从0.30的针开始。 5 @大卫戴 @抚筝 问:原來是一點一點刺進去啊,我一直用的爆發力。 哦哦,我也是一次发力,刺入到底。难怪练得熟悉了反倒容易弯针。将来实际操作中也是如此分层次进针吗? 答:指力练习的过程,和真实进针操作不完全一样。指力练习,目的是锻炼指力。进针操作时,如果希望快速进针,就需要爆发力。 6 @飘~海口 问:1、进针时是用指力一段一段向下压,还是第一下扎进去后一边向下用力一边捻针?2、退针时,针深我是边捻转边上提,针浅时是直接一下就拔出来对吗? 答:指力练习,进针时以下插为主,可以适度捻转。出针时直接提就可以。 7 @抚筝-无锡 问:原来没看老师的视频,我练习的时候都是争取一次刺入到底,有一个感觉,前面也有同学提到过,就是下意识的想把右手中指往上移。昨天看了老师的视频,才知道练习方式有问题,努力纠正的过程当中发觉容易弯针,右手食指和拇指持针跟,这没问题,右手中指和左手中指护住针尖,这也没问题,但是随着食指和拇指的发力,尽管已经让针微微向内倾斜了,可针还是会往各个方向弯曲。请教大家,如何突破? 答:别着急,进针练习不求快。随着指力增加,弯针现象会越来越少。 8 @周凌 长沙问: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在针根 短针可以,长针怎么办呢?如果固定在针根,中指就含不住针尖呢? 答:指力足够时,长针不用持针根,一样进针。持针身下段即可。 9 @江梅 初试练针,0.25的,我们是用一次性的、还是非一次性的针好啊? 答: 一次性针,是基于安全考虑的,因为给不同人针刺可能导致传染。练习指力用时,无所谓的。 六 关于留针 1 @洪波 老师,针灸大成或古针灸歌赋中多有留针的说法,是用呼吸次数来定的。可见古代的留针时间不会太久。为什么现在医院针灸,动不动就留针半个小时呢? 答:留?呼的计时方法,最早见于《灵枢·经水》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整体看,古代按相对固定时间留针(留?呼)的方法,主要是站在经、穴气血多寡角度,对留针时间的推测。后世从《甲乙经》开始,以此法作为腧穴留针时间的依据,基本思路大同。 不过,不能据此推断“古代的留针时间不会太久”。《内经》中绝大多数关于留针的论述,都不是这样的,主要是从病情考虑更多,比如: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纳针而久留之”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从临床看,每个穴都有相对固定的留针时间,是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 今天针灸临床留针时间的算法,大体是这样算的: 营气一日一夜绕50圈,一日一夜共24小时。平均下来,营气走一圈的时间,就是24/50,约等于0.5,就是半小时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