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研究出题思路,总结考题策略……

 凡人sypls 2019-11-11

要研究出题思路,总结考题策略……

考试的命题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  考查内容要依据《标准》,体现基础性 ⑵  试题素材、求解方式等要体现公平性 。

组卷要求 

试卷整体设计是指对整张试卷的考查内容范围与重点、试题量、题型搭配、难易程度进行全局性设计。就试卷的表现形态而言,应当表述简洁、规范,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图形优美,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舒适感;语言亲切,给学生带来信心与动力,而不是带来紧张气氛,这样可以减少因非实质性因素而产生的不必要误差。

遵循学科特点、命题原则,注重考试信度和解释使用的高效度,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方面都体现了较好的延续性,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考这一教育重要环节,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提高考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对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进行思考,有重要的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个事物本质及特征的发现,需要在整体系统之中加以考量,在比较中明确,在参照中定位。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论述,可以反映出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这也是在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所需的重要能力,更是工作、生活中需要的重要能力。这样的考试内容,既强化了育人功能,也增加了选拔区分功能,落实了为国家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功能,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教学每一步都事关学生所得到的结果。课堂,永远都是首要的。

关注核心素养,符合测量科学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试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政治认同意识,如关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国企混改”“正确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培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热心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

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试卷情境创设真实,选材生动活泼,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试卷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如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国歌法通过、复兴号动车组运营、改革开放40周年、数字经济、扶贫攻坚等。试卷还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试题素材将学生带入真实、多样、新颖的情境,语言通俗易懂,图表简明直观;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重学科基础,整合学科内容

试卷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突出基础和主干,还体现了对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学生简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考查基础和主干知识;立意高远,情境真实,逻辑顺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持试卷稳定,做到稳中有新

试卷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有新。考查的题型、题量、难度以及学生的阅读量与上年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不偏、不难、不怪。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试卷素材的选取、选项的设计和设问的方式有一定的创新,图表简洁明了、信息丰富,考查了学生解读图表、描述现象、揭示本质、提出对策的能力,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思维——整体学习、知识结构化

当我们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对于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对于概念、观点、原理内在结构要清楚。而正常的时候的思考,我们不会进行系统的结构化知识,而只是进行理解。当问学生一个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学生比较模糊。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教学,说白了就是把新知识与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知识点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互相关联,就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学过程能做出的联系越多、越牢固,对师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越全面、越完善,理解、掌握、运用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

整体学习的顺序

总体上是这样的: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

如果你在各个阶段不知道具体做什么,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获取阶段——我们以前接触过这个知识吗?

理解阶段——理解这个知识了吗?

拓展阶段——这个知识与哪些前后知识有联系呢?

纠错阶段——我删除了错误的认识吗?

应用阶段——怎样把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费曼技巧是很好的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通过能否清楚地讲给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理解透彻。讲不清楚的点就是你的盲点,回去查资料,然后接着讲。这是非常高效的方法之一。

找到一个做减法的策略,这样才能摆脱题海,找到解题的本质和规律。从知识层面来说,就是抓住核心考点,数量上只占所有考点的30%,但分值却占中考中的80%;从学习方法来说,就是找到一条贯穿学科知识的线索。(是不是每种题型都需要单独复习训练?有没有一条线索可以串联考试中的各种题型呢?)

面对很多卷子,要告诫学生这不是任务,而是机会,是阶梯。当我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做题就是方法。当没有学会取舍时,尽量多去完成。当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那就都当做重点来记。当什么题都见过,中考就是去见老朋友了。

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总结改错是关键。我们做过很多题,也错过很多。然而对于错题,有些师生太草率,不能进行及时整理和巩固,不注重总结,只做题不改错便是舍本逐末,是无效的。每天做的很多题都是容易题或重复题,意义不大;本来不会的题,做错了,应该更加重视,寻找错误原因,积累下错题,并写下思考过程,这样题错了也错得明白,错得有价值。每一个错题都应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个错题都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是因为马虎可以不积累,如果是知识上的漏洞一定要记下来。这样复习的时候才真正有效果。改错本就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手资料,比任何课外书都有意义。考试前,主要就是翻看改错本,翻看课本,这样才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大家一直关注的是教和学的研究,关于“习得”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关注,而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习得”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提出了一个创新教学战术体系,从“教的要求、学的过程、习的效果”三方面寻求并实现了突破,提出并实施了习本课堂。

习本课堂有两大创新,一是理念的创新,二是教法的创新。理念的创新使我们关注了教学的实际获得,还原了教学的本质规律,呈现教师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环节,改变了过去只关注和重视传授知识环节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实现了高阶学习目标,再现了课堂真正的教学结构。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穿各类活动载体与训练手段的讲、练、赛、考、评,落实了精准教学,形成了一种习得量化的教学和学习轨迹。

习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比教本课堂、生本课堂和学本课堂更切合课堂的本质和规律。以教为本的课堂,关注知识的生产性,重视知识内容的呈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生本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即每个孩子获得知识的情况。学本课堂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知识的个性化接受的成长性。习本课堂更关注每个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思想的练习领悟情况,它有三个要素,教、学、习。教是一方面,学是一方面,习是它的连接点。从习的角度来看,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习得,主要是知识技能的操作实践;二是习惯,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三是习性,即形成一种特定的品质

习本课堂,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和拓展点的教学目标的把握,精准地把教师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完整统一的组织形式,采用三分讲、七分练、练中讲、习中用、练中赛、赛后考、练考后评的教学技术策略把控教学过程,实现了更多高阶学习目标,形成了习得量化的学习轨迹。

课堂中,集体的“教”体现为知识传授的生产性,“学”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知识的个性化接受的成长性。习本课堂强调知识的习得,使“教”的生产性和 “学”的成长性完成最后的目标达成和轮回的意义即为生成性。课堂的师生互动应走向“生成”,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生产”,而是提供一个练习时间、环境供学生去体验与思考,帮助学生“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促进专业发展,实现“师生相习”“教学相长”。只有基于 “习”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需求,基于真实需求,教师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新型课堂环境的创设。

习本课堂催生新的教师观,强调从“教师”到“习师” 的转变,成为学生“学”的老师和“习”的教练。教师基于学生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创设开放、贴近生活、与学习内容相关联、趣味性强的体验场景,对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意义的服务,并随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或练习竞赛活动方案,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习本课堂倡导教师对学生的爱以信任为前提,以相信学生能自主学习、能动学习为切入点,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碰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帮助、辅导、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下产生知不足而更加努力的能动性。

习本课堂产生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习”的主体,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和实践无法由他人替代,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有绝对责任。习本课堂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与场域,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里的知识容器, 而成为课堂的练习者、实践者、体验者、创造者。 学生在老师或教练的引导、组组和帮助下通过讲练赛考新情境下的交流、合作、思考、展示、评价的体会和验证过程,找到知识消化吸收的路径,实现知识迁移转化,并有机会基于个性经验和自身体验创生出与真实环境相适应、与知识相关联、与解决类似问题相对应的想法和做法,在丰富、 复杂、动态的课堂过程里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创造生命意义。

以“习”为本的课堂,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学习,其创新价值体现在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是教本课堂、学本课堂和生本课堂没有实现的创新,以上三种课堂教学形式,归根到底都没有实现高阶学习目标,高阶学习目标被安排在课外由学生“自主”进行,这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有知识驱动向智慧驱动、创新驱动的时代潮流。

课堂中的“教”与“学”不是目的,它们都是围绕或基于“习”来进行的教学活动,“习”的着力点在高阶教学目标,即运用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惟有“习”才能达此目标,“教”与“学”必须通过“习”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的生成与成长。“习”是“教”与“学”的结合点和关键点。“教”与“学”互动和影响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习得,“习”通过对教与学的影响,使“教”与“学”良性互动,建构起“生成性”的师生观与教育教学体系。

“讲、练、赛、考、评”五要素是课堂教学策略和运作模式,是系统思维、体系思维、循环思维、辨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切都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易忘点和拓展点”之教学目标的战略五点来谋划,按照“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个环节来展开,通过“四分讲、六分练、适时赛、检测考、及时评”的策略和技术操作来完成,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变革的重点,将小组练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形式,将教师调控的适切性作为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目前,大多数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是:(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2)教师角色定位难:教师满堂讲,学生一堂听,教师把自己定位为讲师;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教师串讲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其二,表现为课堂缺少练习,课外作业繁多,学习时间有限,学生靠自己练习,学习深度广度不够,教师起不到主导、指导、引导、组织、帮助的作用。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不达标,学科思想难培养。知道,不代表能做到。理解,不代表你理解得够深。

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讲、一堂听的教法,构建“精讲”授课模式,聚焦“五点”的教学目标任务,找出五点、明确五点;创建“精确练”的训练模式,在多元的训练活动载体中精准施策强化知识的掌握、获得和运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提高能力,拓展思维,展示才华,实现荣誉;落实“凡考必练、不练不考、练好再考、考后必评再练”的考试检测机制,让考试真正起到让优生更优、好生变优、差生变好的激励作用。

 “讲、练、赛、考、评”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教师变教为导,变教为练、;学生变学为思,变习为悟;变“教室”为“学室”,变“学室”为“习室”;变教师的“教案”为“课堂策划的导案、练案、赛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比赛,把“问题为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现课堂是平等的、问题的、开放的、活动的、思维的、情感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策略中的“讲、练、赛、考、评”进阶循环又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讲”是主旨,“练”是根本,“赛”是激励、“考”是检测,评是反馈。教学效果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练”出来的。因此, “讲”是为“练”服务的,要当“教练”,莫做“讲师”,要特别突出“练”这一根本,“练”不能简单的以做五花八门的试卷和测试题代替“练”,而是要以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思维、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作为“练”的重要内容,这些知识、技能和思想靠教师“讲”是不能达到的,必须让学生“下水游泳”,在具体操练中才能习得。知识的掌握获得、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对新知的巩固、对能力的提高、对认知的提升。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不是代替学习,而是教以学习的思维方法。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策导者。

通过“讲、练、赛、考、评”课堂教学策略的落实,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能力,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把以教师讲问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组织、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