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善卷美,叫意境美

 阿福根 2019-11-12
  意境美(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艺术美的基本要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书法,都会体现一种美——意境美,山、水、石、花、字、画,都像一首诗一般,恰到好处,却又雅致得很。

  意境美,也许是古代文人骚客最喜欢的美。而在善卷洞,就处处分布着大家喜爱的意境美。

与境

  古语有云:“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意境美即是这样的美。

01
山水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水性情、文人胸怀”,山水间,寄托了情思,承载了意趣,蕴含了精神,古代人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融入到山水之间,便产生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图片|善卷洞后洞景区

  在善卷洞的后洞,有这样一个地方。桥、水、亭划分湖面,依山临水,相互因借,互为对景,创造了巧夺天工的湖山胜境,意境幽远、恍若画卷。

湖山胜境

02
溶洞

  何为大美,自然为甚。

  溶洞五光十色,散发出独特的自然之美,“小须弥山”“坐马立羊”“喷水乌龙”“荷花倒影”“白鹤苍鹰”“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展现自然的鬼斧神工~

与景

梁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意境的美,是从心底时生出的和谐。一曲越剧,几多深情,一方天地,自在为乐。

图片|梁祝园——《十八相送》

  古代艺术家通过营造意境,展现人与自然、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汇,又通过人性的、道德的和韵律的节奏,将这种意境美生动的体现出来,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我想梁祝园那方戏台上唱响的《梁祝》也是如此。

亭榭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

善卷洞

  临窗眺望,自成框景,在善卷洞的廊桥婉转间,又见幽美。豁然开朗,可见一派自在闲雅。

图片|善卷洞

  园林框景自成意境,透过门窗框架使人感到一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无心画”之美,时时变幻,移步异景。

与物

石刻

  中国的雕刻艺术和书法艺术是连在一起的,之所以能独步天下,与其特有的意境有密切的关联。

  画可寄情,字亦可以,将情倾注于笔端,将意诉诸于线条笔墨,字亦成了寄托之物。

图片|龙岩

图片|万古灵迹

  龙岩:刻在前洞检票处北侧圆门上。善卷洞所在的山在周朝时称龙岩。龙岩居士是储南强先生的别号。这两个字是一九八四年冬,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灿明来洞游览时书写,于1985年春刻石。

  万古灵迹:唐代大司空李蠙,借榻于后洞的善权寺,赞誉善卷洞为“万古灵迹”之地。

  来善卷洞,寻那“意境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