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2019-10-27 00:00 刘华 文/摄 旧时的拙政园入口在中园远香堂黄石山后,所以原来进园是“开门见山”。偌大的黄石假山横堵在豪宅的进出门口,仰头看山奇峰异峦直逼而来,山上树木遮天蔽日,树根好似游龙与山石纠缠一体,这场景成了这江南名园入门的一道奇观。登上山去,鸟语花香,四处的山石中弥漫着一股青草苔藓的气味,青苔把黄石的假山染成红绿相间,湿润中透出色泽丰富的层次,而石纹有如毛笔勾勒皴出一般,古拙苍劲。相比耦园黄石假山的浑厚巍峨,拙政园此山的叠造把山川的奇峰绝壁再现得淋漓尽致,人游其中会忘了这是人工所造,但园林叠石显然非自然山峦的形态复制,用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话说是“妙在是与不是之间”。筑山如同绘画,取法自然,高于自然。 园门就正对着大山的洞口,入洞能从前山穿过到后山。前山洞口其上很窄,进去必要低头弯身,后山的洞口脚下斜横着一块条石,似乎有意给人不便,游者进出洞口必小心跨过。设计如此心思,或许是一种提醒:园林不是怂恿居者生活的享乐与放纵,是告诫人需时时思考与觉悟。 山下以观赏,山顶以游玩,此山山道宽而四通八达。靠枇杷园云墙的登山步级用黄石和青砖砌成,尤为气派。此道至中段,只见一株一百七十年风扬古树盘根错节,隆起的根瘤如一个个弥勒佛的大肚,苍老的树干径宽需两人围抱,树心已空,可纳数人。古树靠着山旁让山道幽深又更添古意。宽阔的山顶连着宽阔的山道,给人一种山川游走的畅快。到达山顶有一坪又是很宽,就好似整个山头都被削去,山坪中间有一小的石桌,是用四块湖石托着一块正方形的石板,这桌是用来观赏,周边没有墩凳,它的小使得山顶看起来十分空旷,而石桌赏之又有点儿孤独。每逢秋季,山上大树的叶子洛黄或赭红,洋洋洒洒、星星点点地飘落满山,小石桌托着秋叶的美是自不待言。当寒风吹下了树枝上全部的残叶,冬日的阳光将老树枝干的影子投射在明亮的山顶,那又是另一种温暖,另一种感人的美了。而黄石叠山下的水池很窄,宽不过数米,远香堂前的冰裂纹铺地却非常粗犷大块,这样让冰裂纹的石与假山的石浑然一体,于是山的气势被悄然地烘托、渲染,古人造园不但借景而且借势、借情、借趣……只要能美,无不可借,一个借字端的是妙而不露手段。 进门观山,不单是让人赏,让人游,并且是让人顿时入静入禅。大山隔开了山外纷繁的世界,人需抛开山外的一切,不管是生活的喜悦或者烦恼与忧伤,使心灵在山中得到瞬时暂且的宁静。大山不单是给人宁静,还给人以归宿,我原本自山中而来,也归去山中。大山又不单给人归宿,而且使人思考:山的宽厚,山的包容,山的气势,山的天长地久……不过朱门里的园林藏着一座大山,看似归隐,实则又透着奢华,一种低调的奢华。拙政园的黄石大山非一般富贵人家所能拥有,更不用说平常人家。倘若是百姓庶民门前造山,不管是里外,简直就是匪夷所思,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则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愚公子子孙孙的辛劳,只为挖去门前大山后生存的便利。穷富门前的山的一移一造意味深长,令人啼笑皆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