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居住卫国濮阳十年的原因

 文化龙乡 2019-11-14

1.对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欣赏

公元前490年,孔子在拜访过齐国、卫国、陈国、宋国、蔡国、楚国的国君后,师徒在一起议论各国情况。子贡问孔子:“现在各国诸侯中,老师您以为有可称作贤君的吗?”孔子叹道:“当今如有贤君,我们何至于这样栖栖惶惶常作布巢的燕子呢!差强人意的,只是卫灵公还有贤君之风。所以我往返卫国三次,不能忘怀。”

卫国是周武王同母弟康叔的封国,也是诸侯中的大国。在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卫国国君卫武公曾经作为诸侯中的首席迎立周平王,主持迁都至洛阳。《诗经》中独有的一篇高度赞扬统治者个人形象的《淇奥》,指的就是卫武公。其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圭如璧”“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等句都成了后来的成语。但接下来的国君,大都玩乐有术,治国无方,到卫懿公时被北狄攻灭,后来虽然复国,却一蹶不振,沦为齐、晋的附属。卫灵公聪颖好学,礼贤下士,继位后选拔人才,发展农桑,重视工贸,使卫国产生了诸如咸、洮、楚丘、青丘、五鹿、茅等几个工贸城镇,都城帝丘更是作坊林立,号称百工。他还收回了被晋国霸管几十年占国土三分之一的戚地。卫地文化繁荣,《卫风》诗歌冠绝诸侯。卫灵公当政四十多年,虽然也有许多失政乃至不齿于人的地方,但毕竟创造了一个号称中兴的时代。他多才多艺,对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文化人非常尊重,相对于其他诸侯国国君的或粗俗或霸道,卫灵公真如鹅(不像鹤——作者注)立鸡群。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鲁国后,鲁国国君鲁哀公将孔子奉为国老,让孔子评点一下当今国君孰为最贤?孔子不顾鲁哀公的面子,还为卫灵公大唱赞歌,说自己没有见过完备的贤君,凑合着的只有卫灵公一个。原因是卫灵公礼贤下士,会用人。他借卫灵公弟弟的话说,灵公弟弟的儿子渠牟的智慧足以治理一个拥有千乘的国家,诚信足以保住一个国家,卫灵公喜欢他就任用了他。有一个叫林国的士人,见到贤者必竭力推荐,如果这个贤者被罢官了生活有困难,就和他分食自己的俸禄,卫灵公对他非常尊重,因此卫灵公时的卫国没有被流放的士人。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难,他就挺身而出平息祸乱,国家太平了就辞官让贤,卫灵公对他也很倚重。还有一个叫史鱼的大夫,非常直倔,因为自己的正确主张不能实行就愤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就派专使去请他,自己在郊外住了三天专候。三天内,虽然他好声乐,也不使用,自我反省过失,一直等到接回史鱼才回到宫中。孔夫子说:“我赞赏他的这些方面,由此把它排在贤明的格次上。”如果说,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和弟子在一起称赞卫灵公可能有求助的嫌疑,那么,在卫灵公死去许多年,孔子回到鲁国后的晚年,正在求助鲁哀公时发出上述一番对卫灵公的评价,就没有任何违心的成分,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看法了。

孔子居住卫国濮阳十年的原因

2.“卫多君子”

在孔子之前,吴国有一名公子季札,是吴王的弟弟,广有贤名,多次推让君位,被封于延陵(今常州),称延陵季子。公元前544年,他出使鲁、卫,非常欣赏这一地区的音乐诗歌,纵评东周盛衰,其宏论轰动天下,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卫国他会见了遽伯玉、史鱼等,极为欣赏,感叹道:“卫多君子,其国无故。”从此,“卫多君子”的声誉播满天下。

遽伯玉,卫国著名的德高望重的人士。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经常反省自己,“五十而知四十九非”。五十岁时,对前四十九年自己所有的过失知道得一清二楚,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他活了八十多岁,辅佐了卫献公、卫襄公、卫灵公三代君主,三起三落。国家主政者有正气,走向了正道,他就出来任职,兢兢业业干事业;国家主政者无道的时候,他就隐居起来独善其身,从不违心地和他们同流合污。

史鱼,又称史猷、史鰌,以公正耿直闻名于当时。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奏谳书》这部古代重要的法律文献记载了史鱼任卫国主刑大夫时审理的一个案件:国君发现管烹饪的大夫说进献的烤肉中有长达三寸的头发,几乎同时国君夫人的侍婢媚在给夫人的进食中有长达半寸的草,国君和夫人都很生气,责成史鱼严审此案。史鱼接手案件后,首先对大夫说使用的切肉刀和俎进行勘验,发现说使用的刀新磨过,非常锋利,切肉时肉筋能一刀切断,炙肉有一寸见方,而炙肉上的头发长达三寸,这说明炙肉上的头发不像是切肉时留下的。在勘察烤肉的燃具时,发现“桑炭甚美”,烤肉用的铁炉很洁净,在铁炉上烤炙的肉均有焦痕,而炙肉上发现的长达三寸头发却无任何炙烤过的焦痕。据此,史鱼推定炙肉上的头发应是在说进献炙肉时,热气腾腾的炙肉熏烤得国君身上发热,国君命人为其掌扇,脱落的头发便随扇风飞入炙肉之中。为证实推定是否正当,在征得国君同意后,史鱼作了一次现场实验,将炙肉端到国君面前,后有人掌扇,结果发现有两枚头发飞入炙肉之中。史鱼又对国君夫人饭中有草的事情进行调查。首先对国君夫人吃饭的饭厅进行勘验,发现墙壁洁净,帷幕、窗帘等整洁完好,饭厅中无草,也未发现草可以进入饭厅的通道。通过对侍婢媚的住室进行勘验,发现媚所用的草席破旧,编织草席的绳子已断裂,席草破碎;再侦看媚,媚的衣袖破旧已露出棉絮,破碎的席草粘在棉絮上,长达半寸的席草就有六枚。将席草与饭中发现的草进行对比,二者相同。据此可以推断,饭中之草是媚在给国君夫人进食时不慎落入的。穿着破旧衣服,睡卧破碎的席子,衣服上沾满破碎的席草,在这种状态下为国君夫人服侍饮食,而使席草不飘入饭菜之中,实难做到。基于上述分析,说和媚两人主观上均无过错,炙肉中的发和饭中的草是由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史鱼提出的判决意见是:“说毋罪,媚当赐衣。”这个判决还真被卫灵公接收了。

史书还记载了史鱼的一则尸谏事件:史鱼非常推崇遽伯玉,在主政大夫任上屡次进言任用遽伯玉,都被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阻住了。史鱼临终留下极言遗嘱:“国君不用遽伯玉,我的遗体不停正堂入殓!”史鱼死后,卫灵公前往吊唁,见史鱼停尸窗下,不陈正堂,大为惊异,孝子将父亲的遗言如实禀奏,灵公听了愕然失色,原来史鱼在行尸谏!尸谏在当时是和绝食自杀等同的一种义无反顾的自绝效忠行为。灵公非常感动,立即传命晋遽伯玉为主政大夫,将弥子瑕罢职,并亲自为史鱼主持入殓下葬。

遽伯玉、史鱼二人风格不同,都是堂堂正正的人士。孔子对他们都非常赞赏:“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见《论语·卫灵公》。

卫地当时的君子还有很多,其中被孔子在《论语》《孔子家语》中称道的就有孔文子、孙文子、宁武子、师襄子、渔夫、公子荆、闵子騫等等。孔文子名圉,是卫灵公的女婿,也曾长期担任卫国的主政大夫。孔子在卫时,他经常向孔子请教,可以看作孔子的准弟子,对孔子极为尊重。孔子称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赞语后来成为成语。《论语》《孔子家语》记录下来孔子师徒对孔文子的赞赏达八处,是他们对当时的国家大夫中赞赏次数最多的。孙文子、宁武子都当过卫国的主政大夫,孙文子曾得罪过卫献公,献公死后他在戚地的家府里没有停止击钟,正好被延陵季子路过,听到对他提出批评。孙文子诚心接受,从此终身不听琴瑟。孔子称赞他“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宁武子曾扶助过三代卫国君主,谦恭待人,不争个人得失。孔子说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他的聪明才智也许别人能赶得上,但他那种装“愚”是别人无法赶上的。这就是后来“难得糊涂”说法的由来。师襄子精通音乐,孔子曾向他学琴。渔夫是一隐士,不赞成孔子的儒家观点,曾当面斥责孔子,孔子却对他很佩服。公子荆知足常乐,孔子说他很会生活,热爱生活,心理健康,很会料理家庭事务。家里有点东西,就说将就着够了;再增加一点,就说差不多完备了;当富足一些时,就赞叹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了。参见《论语·子路》。这样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个人的话语神态去诙谐愉悦地赞赏一个人,是我们在《论语》中见到的唯一一次。闵子騫是个孝子,少年丧母,继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偏心眼,冬天做棉衣时,给两个弟弟套的是棉花,给他套的是芦花。他冻得发抖,继母又挑唆父亲鞭打他,打破棉衣露了真相。父亲要将继母赶走,他又替继母求情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继母由此改过,家庭趋向和谐。孔子对闵子騫的这种做法赞赏道:“闵子騫是真孝啊!他从不说自己父母兄弟的坏话,别人对他的称赞和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也没有区别。”参见《论语·先进》。

其他见诸《论语》《孔子家语》的卫国君子还有王孙贾、祝鮀、颜浊邹,以及渠牟、林国、庆足等,还有子贡、子夏等弟子。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诸侯争斗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情势下,以一区区卫国,竟然有这么大一个洁身自好的君子群,当然构成了对孔子的极大吸引力。

孔子居住卫国濮阳十年的原因

3.生活环境好

《论语·子路》记载,鲁、卫之政,兄弟也。孔子认为,鲁国、卫国是当年周公旦和康叔兄弟两个的封国,康叔又是根据周公在鲁国的做法建立的国家制度,所以两国没什么差别。

孔子师徒到卫国后,卫灵公给予了很大礼遇。当得知孔子在鲁所任最高职务大司寇时的年俸为六万斗粟时,马上给予了同样年俸六万斗粟的待遇。这是当时诸侯国中的上卿待遇,也是臣子和客卿中的最高待遇。当时斗小,一斗折合现在三公斤左右,即使这样,也达十八万多公斤,足够供养孔子师徒几个的日常需用了。后来,孔子从卫国出走,先后到过的地方,再没有一个诸侯国给予过他这么优厚的待遇。

谈到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的经费来源,有许多人认为是他的弟子卫人子贡提供的。因为子贡出身于经商世家,很富有,对老师很崇拜,子贡本人也不吝啬小气。其实,子贡经商致大富的事,是在孔子生命晚期乃至去世以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的需用,是由诸侯国国君、各国大夫中的好友、他的崇拜者,以及弟子中家境富裕者共同资助的。其中,诸侯国君的礼赠应是主要来源。据记载,孔子在卫国居住期间,曾有些时间和卫灵公闹得不愉快,卫国对他上卿的待遇很可能没有按时兑现。晋国赵简子的家臣当了中牟邑宰,想借孔子名声壮声色,就派人带厚礼邀请孔子过去。在此前,孔子对这类人物是很看不起的,可这次竟然要动身前去。他的弟子群起反对,孔子凄然地对弟子说:“我并不是没有口的匏瓜(一种大葫芦——作者注)啊,怎么能不食不言呢?”虽然孔子接受了弟子的意见没有成行,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师徒当时的经济困境及真正出路。

卫国是万邦之国中的“中国”所在地,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工商繁茂。后来虽然沦为弱国,但生产自然环境仍然很好,日常生活用品在诸侯国中远胜一筹。《论语》《孔子家语》中都记载了孔子师徒刚进入卫国后看到村庄人口稠密的景况。我们知道,孔子虽然反对官员腐败,但他对饮食生活质量也是非常挑剔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他在卫国的十年,特别是最后游遍诸侯的一居六年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从政的希望泯灭了,宜居的饮食生活环境必然成为挑选晚年居地的重要因素,选择卫国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4.国民文化层次高

孔子师徒刚进卫国时,看到卫国境内村庄稠密,农田不荒,房屋整齐,连连赞叹。迎面走来一个头戴象牙梳子的少妇,风韵雅致,孔子就派颜回向前采风。采风是古代特别是周朝朝廷官府人员下乡随机向遇到的平民百姓征询民情的行为,包括民间谈到的官员私访等。颜回走至少妇跟前,拱手施礼道:“我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百兽集其中,想借夫人兵杖罗网赶山捕之,不知夫人如何教我?”少妇听后,稍加沉思,就将头上的梳子取下递给颜回。颜回双手恭敬接过,又问:“夫人不问原委,就取宝梳给我,这是为什么呢?”少妇答道:“你不是想借梳子吗?”颜回又问:“何以见得?”少妇道:“徘徊之山,那是君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那是君的发;百兽集其中,那是发中生了虮虱;想借兵杖落网捕之,就是借梳捕虱。所以我借梳子给你。”颜回肃然起敬,解发临风梳理,然后束发加冠,取巾把梳子拂拭干净,拱手奉还,长揖而退。回见孔子将问答情况如实相告,孔子感叹道:“这妇人的智慧,我自愧不如。可见卫国教化普及闺门,这是很了不起的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颜回采风典故。孔子窥斑见豹,从这一事件中得出了卫国教化普及闺门的结论。这对一个毕生倾力于教化的文化巨子来说,是极大地欣喜,也是极大地吸引。孔子来卫国后,接触了大量的才德高士,多次感叹卫国的人杰地灵。(张满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