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的风味 || 王加婷

 老鄧子 2019-11-15

深纹路,岂止于深

秋天的风味

作者:王加婷

编辑:晓 蕾

菱 角

秋 枣

螃 蟹

栗 子

 

                     一

菱 角

据说晋朝的张翰曾在洛阳为官。一日秋风乍起,因思念起了故乡的莼菜和鲈鱼之味,便辞官归去。食味之影响人的情绪,恰如音乐。在我记忆中,初秋总是与菱角的美味相连在一起,正如《花果小品》所记:“陂塘鲜品,秋来首数及菱。菱端出叶,略成三角形,浮于水面。”江南一带,菱角很常见。文震亨《长物志》记菱云:“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水红菱形甚纤艳,“旧时妇女,竞尚纤跌。窄窄于裙底者,辄以水红菱相況。”故俗以喻女子的小脚。

立秋采菱角,是很有趣的。“秋七八月,妇女竞往采撷也。泊小船于荡口,用一小舫,妇女坐其上,擎牵菱索,纤手乱摘,拥满腰胯下。卸菱于舫,再以空舫去采。女伴相逢,歌声袅袅不绝,自成韵调。”每到初秋时分,就可以看到人们划着长椭圆形的木桶采菱角的盛况。从河面密密麻麻的菱叶间开出一条道,隔空拉着家常,一路娴熟地采摘过去。古人采菱角的时候还会沿路唱歌,“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棹容与歌采菱”。真是一番天上人间,令人艳羡。

生在江南水乡,小时跟着大人去湖里采菱角。一艘前尖后圆的小船,盘腿坐在里面,轻轻划动,小船就在挤挤挨挨的菱叶里前行了。水面上满是碧绿的菱叶,傍着堤岸,直铺向河心。菱叶长势很旺,挤挤挨挨的,开着零星的四瓣小白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总也望不到头似的,越发显得水面的清幽与宁静。随着小舟缓缓前行,就可以感觉水中扑面而来的凉爽。小舟在青翠的水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人坐在上面就像在水流中凉意地滑动。间或有一两只水鸟扑棱着羽翼从水面掠过。到菱角多的地方,我们会把小舟停下来。一只手轻轻翻开水淋淋的菱叶,找到青色菱角的栖身之处。菱叶菱梗总是牵扯在一起的,随着微波一漾一漾的,起伏不定。

这不禁让我想到姜夔的理想生活,“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不管是泛舟菱荡还是荷花荡,如此优哉游哉,都是天地间一位悠悠的行客吧。

刚捞上来的菱角还带着水中的清气,总能嚼出一种意外的鲜味。菱角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绿中泛红,像甜津津的荸荠;煮熟后呈褐色,像绵糯糯的板栗。《随园食单》中有一菜名《煨鲜菱》:“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上时将汤撤去一半。池中现起者才鲜,浮水面者才嫩。加新栗、白果煨烂,尤佳。或用糖亦可。作点心亦可。”用鸡汤烧煮,临上桌时应将汤撇去一半。在水塘中现摘的是鲜菱,浮出水面的是嫩菱。光是读文字,仿佛就能闻到菱角的清香。红糖裹之,入口绵软,更是惹人垂涎。一道美食,未必珍馐佳肴,更珍贵的是,那份蕴含在食物中的心思吧。

 

                     二

秋 枣

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瓜,谓之“啃秋”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作者笔下,枣的色彩变化,宛若物理学上的光谱图。其形容秋日枣树的比喻,质朴而新颖。去年初秋的时候,我在北京山中小住。夜半大风,长在树顶上的枣子被刮下来了。我枕在枕头上听枣子一阵阵的落地声响,也觉得有“雨中山果落”的意境。

印象里,民国文人的秋天总有几棵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秋夜》特立独行的开头语,鲁迅老辣,简单一句话,便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枣树。废名呢,先转悠两圈,然后漫不经心地随口一说:“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却也恬淡自然。废名从小深受禅宗文化影响,在他眼里,秋天,风吹枣落才符合美学原理:“清早开门,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

枣系中国原产,有文字记载三千余年了。《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国第一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尔雅·释木》里说,周代的枣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了。至清乾隆时,《植物名实图考》里记载的枣品种已达到八十七种。

枣子,梨子,无论是在店里还是秋日的街头,都摆列得那么好看,使秋日的空气里也多了一丝香甜。

 

                     三

螃 蟹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说:“蟹是美味,人人喜爱。秋天,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岸边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产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贩担着螃蟹满街吆唤。”

立秋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天子时代。晋人毕卓感慨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张岱形容河蟹:“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蜒。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在《陶庵梦忆》中,有一篇《蟹会》,写与友人们吃蟹的场景。他专门辟了一段谈河蟹之形与味。他说:“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说蚶与河蟹都是不需要加任何佐料就五味俱全的食物。

以美食自居的清代大文学家李渔爱在立秋吃螃蟹。他在《闲情偶寄》里赞云:“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三言两语便将蟹之美味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垂涎。

秋风乍起,大闸蟹到了最肥美的时刻,一盘闸蟹上桌,他就斟一壶小酒,开始吃蟹。他将大闸蟹的捕期农历九月十月称之为“蟹秋”,过了“蟹秋”,就取瓮中的醉蟹过瘾;醉蟹吃完后,腌蟹的酒也不会浪费,称为“蟹酿”,一直喝到来年螃蟹上市。李渔家里还养了一位“蟹奴”,专门给他做蟹、剥蟹。“螃蟹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

对于秋天吃螃蟹的方法,李渔也颇有心得。他坚持认为螃蟹属于“世间好味,皆利在孤行”,想要留住鲜味,就不能用太复杂的烹饪方法,让其他的味道掩盖住原本的鲜味。清代美食家袁枚也认为:“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

《红楼梦》中美食极少有鱼虾等活鲜,螃蟹却被提了两三次之多,可见“持螯赏桂”的习俗自古有之。笼蒸螃蟹乃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习俗,使用的是淡水蟹,又必须是活蟹,烹制时将鲜荷叶洗净,垫铺在竹笼屉内,将螃蟹捆好脐向下排放在荷叶上,用旺火蒸熟。烹制出的螃蟹蘸镇江香醋和姜末吃,或同时饮酒,肉味异常鲜美。

丰子恺在《忆儿时》中也写到:“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有一种特色的螃蟹是“童子蟹”,具有外壳脆、内壳软、肉质丰满的特点。记得小时候,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个小孩子都可以分到两只螃蟹,红红的螃蟹盛在大碗中,就像过节了一样。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说。“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色金黄,味鲜香,营养丰富。家中大人吃蟹的时候,还会配上几扎啤酒,晚风轻拂,也是惬意得很。“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样读来,真是秋意十分了。

食蟹、赏菊,饮酒,自古是文人所好,缺一不可。正如林语堂所说,“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四

栗 子

初秋时节,栗子也成熟了,是上山采栗子的时候。山民爬上山坡,将树下杂草除干净。然后开竿打栗子。栗子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也是我国先民最早种植的果树之一。因板栗果实饱满,早在《诗经》中,先人就用“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来形容谷物的丰收。

栗子分为“栗蓬”和“栗实”。“栗蓬”是带刺的板栗外壳,酷似浑身是刺的刺猬。因为栗子外壳有刺,故而也称毛栗、茅栗和凤栗。白露之时,板栗成熟,它们的壳便会自然绽开缝隙,露出饱满的果实。栗实包在毛森森的壳里,好似正在呲牙咧嘴地欢笑着。这正是谚语所说的“白露到,栗子咧嘴笑”。

去年秋天,我和朋友去山里捡栗子。沿着山间小路向山中行走,在路上可以听到咕噜咕噜东西落地的声响,是栗子自动掉下地的声音,静谧得很。山泉在岩缝中汩汩奔流。独自站在山中,可以闻到树木的清气。栗子是大自然对秋天的馈赠。我的朋友说,捡栗子是他儿时一项充满趣味的游戏。每天一放学,小伙伴就成群结队地背着书包,往山上跑,彼此都不会想其他事,就是钻进密林一个劲儿地找栗子,一粒粒暗红色的板栗就从高大的树上掉落下来,藏在草丛、路边。“又找到一颗”,稍加努力的获得,就会引来一阵惊呼。“要小心毛栗的刺哦,有点不好惹。”落在树下久了的板栗风干了水分,嚼起来又香又甜。孩提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善于播种快乐。只是成年以后,已经很少再有时间去感受时序的变迁,以及季节所带来的喜悦。

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因为厌倦了城市的纷杂,独自跑到日本岩手县的山中居住。他住的地方,离最近的村子有四百多米,空山寂寂,他每日,一人在山里种植、割草、施肥、看雪、吃饭,乐此不疲。在《山之四季》里写过一段:“走在山路上,草鞋不时地踩在毛栗带刺的圆球上。我吟诵着“落叶满空山”的诗句,一个人在深山踽踽独行,有时看到栗子的外壳自动裂开,果实掉落在地上。我听到了'闲寂”本身到底是一种什么声音。寂然法师在歌中唱道:“太原乡间居,山深巅峰连。毛栗落纷纷,寂寂满庭院。” 

《山之四季》是他的山居记录笔记,读完也使人向往这种日长如年、丰乐和平的岁月。“毛栗落纷纷,寂寂满庭院。”充满静谧和冥思,也是一种将闲寂的美融入生活的智慧吧。

说到吃栗子,实在说不尽了。小学门口,有一个卖炒栗子的小贩。每当放学的时候,他将蜂窝煤炉子沿摊点摆开,架起一个黑色的大铁锅,在铁锅里放上粗砂,用一个长长的铁勺子炒栗子。他炒栗子的时候,从不谈笑,非常专注,栗子翻炒间,仿佛成百上千年的光阴都是静止的。栗子是现炒现卖,不与它食混同,故而不遮栗子的本味。每当放学,他的摊点前,总会排上一个长长的队伍。满满一大锅栗子,在秋天的夕阳下,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似乎闪着金光。我第一次吃他的糖炒栗子,就觉得那股香味有股绵力,甜而不腻,藏着秋天的密码。那是一种土生土长伴随着童年的味道,是充满自然纯真和诗意的存在。

一个地方,与大地的关系越密切,小吃越多。从糖炒栗子到板栗鸡、板栗鸭、板栗羊肉、板栗粽子、板栗粥,以及各种各样的板栗汤等,真是蔚为大观、丰富异常,是秋天真正的馈赠。就如金受申先生所说:“经过长夏的蒸郁,人们肠胃也寡得少油了,趁此秋凉,大吃大喝,是很有趣味的。”

板栗的吃法很多,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找寻其与其他食材之间的美妙契合。栗子山药排骨汤,是秋日的一道佳肴。白露时节,熬制此汤,安神养气。先将排骨洗净,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待用,同时将板栗剥皮。再将砂锅置于火上,放入开水,山药,排骨,煮一小时左右,再放入板栗同煮半小时。在炖煮的过程中,山药的甜香和栗子的软糯搭在一起,合煮的香味,是将里里外外的温馨都收拾在这一处。煮好后,揭开锅盖,水气蒸腾而上,这水汽使人在汤汁未送到唇边之前,已经朦胧预感到了香味,真是说不出的暖和亲切。出锅前,在雪白的山药上,加入枸杞的点缀,可以增加汤的口感和美感。

动勺,舀一口汤,汤极鲜而味极深,在味蕾间绽放,微啜一口,正气徐入。栗子落入腹中,又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满足感,有一种被簇拥着的快乐。美味满足身体,又丰富身体。通过这徐徐入口的栗汤,生命之意义再次被品味。

栗子是秋天的应景食材,栗子可以做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在《随园实单》中就记载了栗糕:“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新出栗烂煮之,有松子仁香”。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也有记载: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拿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这款点心是将新鲜的栗子,煮烂捣成泥,再加少量糯米粉揉匀,稍稍蒸制。出锅后浇上一层糖桂花,色泽诱人。

万物随四季的更替,各有不同的情趣。有遁世者说:“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对此,我深以为然。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