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拖到明天的事坚决不在今天

 xzjjm 2019-11-15
                大律师韦伯斯特一生坚持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帮助他走向了成功,其中的一条就是:能够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绝对不要去做。

  与普世价值观的积极上进完全不同,这样的近似拖延法,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我们崇尚的职场工作方法论,而这,真当是职场的另类金科玉律吗?





  正方观点:拖延更高效

  你拖或者不拖,活儿就在那里,我总会完成

  讲述人:云轩儿 自由撰稿人

  大学的时候,全寝室除了我,几个姐妹基本天天翘课,考试前拿我的笔记复印,通宵几个晚上死磕,最后的成绩居然比我还好。这使我第一次对“临时抱佛脚”这个词有了改观。受爸妈的影响,从小就被贯彻有计划有条理的学习节奏——考完不懈怠,考前不突击。遗憾的是,失败的经历无数次击垮了这个谎言。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比“平时多用功”效率简直高到天上去了。

  做了自由撰稿人以后,我原本不徐不疾的做事风格,更是被几家报社和出版社的轮流轰炸,搞得手足无措、精疲力竭,成了名副其实的“拖稿王”。因为摸透了编辑会把截稿日往前推的习惯,总是“自觉”地在最后期限再晚三天再完成作业。

  时间久了,连仅存的“良知”也泯灭了,不到交稿前一天就绝不动笔。而一旦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我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关掉手机、QQ,拒绝一切干扰。

  去年过年,我背负着拖欠一家杂志社两个月的“债务”,照例和全家人去三亚度假,不料手机进水,一度处于人间蒸发状态。你如果看过《小时代》里,林萧堵在周崇光门口等稿等到地老天荒,就能想象编辑当时“活不见人、死不见稿”气急败坏的样子。正当他四处搜寻我的时候,我全神贯注地在回程的飞机上,赶出了3000字的稿子。飞机一着陆,就发出了伊妹儿,算是化险为夷。慢慢地,编辑们也变得同我一样笃定:不到最后一刻你是不会交货的,不过到了最后,你也总会交的,我了解你。

  人天生会拣软柿子捏,假如一件事确实特别紧急或者对方太强势,你根本不会问是现在做还是等等再做,你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动手。假如你特别喜欢做一件事,你也不会问,而是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动手。之所以要拖延,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件事情不是我喜欢的,或者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着急。比如许多我根本不感兴趣,却又以此糊口的命题作文。

  只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值得去做,可又不得不勉强自己去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拖延它呢?“拖延”就是你的身体向你发出的信号,它其实已经替你做出了选择,与其反抗,不如顺从。



  插一句:当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总会效率百倍。而如果尽早着手准备,总会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而且,即便是从结果上看,在最后一刻才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未必比一开始就动手的东西差,很多时候反而更好。







  反方观点:拖延是魔鬼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讲述人:章焕 数据分析师

  拖延拉屎会便秘,拖延吃饭会胃痛,拖延睡觉会黑眼圈,拖延起床会丢工作……被拖延症困扰多年,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我,偶然一次在豆瓣里搜索,发现原来今天拖延症成了困扰很多都市男女的心中梦魇。豆瓣网站有一个“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74000多名组员一起抱团“战拖”,这里有饱受拖延症折磨的人们对“病症”的抱怨,有研究拖延症的相关书籍、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组员彼此间的鼓励。因为拖延,他们中有人论文没有通过,有人出国没有成功,有人错过了重要的商业签约,有人晚上不爱睡白天起不来。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老是怀疑,拖延症是个遗传病,我妈说,当年生我那会,就比预产期拖了半个月,把全家人急得够呛。然后我就一路拖拖拉拉地过来了,上学的时候,寒假作业不拖到最后几天,是万万不会开工的,最后实在做不完了,不惜把空白的几页撕掉来掩耳盗铃,最后免不了老爸的一顿暴打。

  可是我的坏毛病仍没有改掉,上班以后,时间管理是每个职场人必修的一课。所有道理我都知道,要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先后。可我总愿意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下手,越重要的工作总被我排到越靠后,总是在心里欺骗自己,要等待一个“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最重要的工作。结果只能是在最后一刻匆忙上阵,再也不能使“撕作业本”这种智商负分的招数了。工作任务要按时交,但时间不够,只能在质量上偷工减料,结果常常落得个返工的下场。最后花了双倍的时间。

  如果说“拖延症”患者是缺乏责任心,那就真是冤枉我们了。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惦记着工作,那些没完成的活儿是恶魔,也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从双休日睁开双眼,到陪女朋友逛街,再到晚上和家里人吃饭,它就没有一刻离开过我。强烈的自责和反复的自我怀疑也一直如影随形,像一个越套越紧的紧箍咒,我却找不到解开的咒语。



  插一句:如果只是做事慢点,只能定义为“拖延”,这只是一种坏习惯而已。但 “拖延”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就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hold不住的拖延不是好拖延




  拖延症一向被人嗤之以鼻。

  哪怕无奈地赞同,也纯属消费自我的被戳中式调侃。真正将拖延施行到底,并讲求方法的,人数寥寥。其实,如果学会了正确拖延,同样可以事半功倍。





  我是拖延达人

  成功拖延并且过得丰盛

  讲述人:大黄

  公司上下我是出了名的能拖,也是出了名的能“拖”出奇招。客户的要求像机关枪一样顶在腰后,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魄力,能淡然处之,最后还能交出满意的答卷。要你对自己有着清醒的了解,要有之前的成功案例做强大后盾,你才能牢牢地感受到这个时间点,然后提刀上马,手起刀落。

  如果你不是在最后一刻才动手,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在火车驶出前一秒跳进车中的快感。如果你每一次都这么精准地在火车开动前一秒跳上去,你对自身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对节奏的理解,会俨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

  一次,文案全组人几个通宵都没有想到一句既点题又有意境的广告语,截稿日就在眼前,我坚持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放弃。日子照样逍遥地过,吃喝玩乐一样没拉下。在连老板都放弃了,正带着最后方案去客户公司做汇报的车上,我在厕所里突然有了灵感,给他发了短信,没想到送上的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正确拖延方法论

  1.像计算机一样地估算

  到底用多少时间去拖,留多少时间去做?如果你是个拖延老手,这将根本不是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对自身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对节奏的理解,会俨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2.不是不做,时候未到

  “Timing is everything”,时机对做大事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在工作中,同样如此,特别是当一项工作,需要集大家之力一起完成的时候,就需要确保你的上游下游、左膀右臂都准备好,才算到了时机。或者你了解老板的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的性格,就不应该在他下达任务的第一时间开工,等他自己反复斟酌,再来找你改任务书的时候,再动手也不晚。



  3.心态平衡很重要

  古人云,胸有惊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去做的人,也必须要有上将军般“交任务在下一刻,而面不变色”的气度。好的心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心浮气躁,急于完成任务,势必就会影响工作质量。而“草率了事”永远是“拖延症”的头号死敌。








  老板来说话

  老板对于拖延的三种态度



  1.只要按时完成任务,何时开始着手无所谓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并不是很在意员工做事的方式方法,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哪怕是在家里雇了一个代工,也无所谓。不论加班赶工,还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把任务完成,对我而言都是一样的。



  2.哪怕完成得漂亮,也让人觉得匆忙

  @Hero: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是赶早不赶晚,机会都给有准备的人,因为拖延我们不会提前谋划,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数次机会让我们错过。而且没有足够的预留时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不太喜欢做事拖拉的员工,这种风气一旦在公司形成,对高效的工作氛围简直是一种扼杀。



  3.对自己有充分自信,才敢有效拖延

  @一江春水:说实话,我做员工的时候,也有拖延成瘾症,这一方面是做事风格所致,另一方面,拖延久了,也容易上瘾。眼见别人苦熬几天做出的方案,和我一个通宵几个小时的活儿放在一起比较,还漏洞百出、暗淡无光的时候,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爽!”于是久拖成精,我往往能完美地把握时间节点,最后交出让领导满意的作品。所以人以类聚,我做了老板,反而特别欣赏同类型做事风格的员工。没有不一般的能力,还真不一定敢在我面前拖延。





  哪些人爱拖

  思维跳跃者

  思维过于发散的人,常常有新奇好点子,却很难集中火力发射,于是他们可能生出了和任务并没有关系的其他想法,而本来要交的活儿却无辜地被拖着了。



  随遇而安者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看起来不是很高,永远不是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那群人,对他们而言能不花多余的力气,60分地完成任务,比什么都强。



  迷恋过程者

  不是人人都如老板一样地视结果为生命,偏偏有这样一群人,爱解决问题的过程,胜过解决问题本身。而且动不动就会把自己陷入迷宫的无穷可能性中。



  完美主义者

  “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某些拖延行为并非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被另一个自己胁迫了,不把事情做到极致就不肯放手,而这种极致的表现,就是一改再改,拖着不交。






  信息密集是现代人拖延的帮凶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拖延症这几年才广受人们关注,拖了这么久,早干吗去了?针对这个提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与同事莱诺拉袁合写的《拖延心理学》提出:“技术进步可以让我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但它也会引诱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地拖延着时间!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员皮埃斯斯蒂尔认为,随着科技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像一架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契约、承诺与期限要求,这就给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为什么我们不爱做“拖延人”

  担忧事情完不成的焦虑是根本

  为什么你会惧怕“拖延”呢,为什么你担忧在最后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因为你对你的工作效率、对你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因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于是,你徘徊在“做”还是“不做”之间,徘徊在“现在做”还是“等等再做”之间,游移不定,畏惧踌躇。明明觉得等等再做也不晚,又担心万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么办。其实,真正让你陷入焦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种担忧的情绪。你现在即使不做,也无法潇洒地把它抛在脑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