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简单法则:
我把选股的要素简化为估值,品质和时机,并且淡化时机的重要性(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难把握),于是选股的复杂问题就变成了寻找“便宜的好公司”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
投资的简单原则:
总结过去的规律性东西,而不预测未来的突破与演变;在变化中寻找不变,不要在不变中寻找变化。
1. 便宜才是硬道理。
2. 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
3. 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百舸争流的行业,增长再快也很难找投资标的,不妨等待行业“内战”结束,赢家产生后再做投资。
4.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人多的地方不去”是至理名言。
注意:这些简单的法则和工具,不可能“总是对”,也不一定“马上对”,但是这些法则和工具都是经过许多成功投资人长期验证的,触及投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是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却也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产生大的差异。
投资理念篇
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如果用自己的钱做实业投资,要考虑的问题是:
1. 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2. 这门生意的现金流状况如何,毕竟做生意的最终目的是赚取现金流。
3. 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公司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简单说来,就是你作为一个后来者,想颠覆既有的龙头老大的地位,就得看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哪些不可比拟的价值,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竞争优势在哪里。
经济规律,行业特质,商业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做投资就是要研究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测市场的情绪变化。你只要研究透了,它在三五年内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能为理解这些规律的投资人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长期牛股:什么行业易出长期牛股?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行业有门槛,有先发优势,后浪没法让前浪死在沙滩上,易出大牛股。相反,如果行业越来越分散,说明行业门槛不高,既有的领先者没有足够的护城河来阻止追赶者抢夺其市场份额,这种行业一般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两三年。
好公司的两个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销售增速。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
寡头的力量:寡头垄断行业的利润增长往往不断超出预期,而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则常常陷于恶性竞争和价格战的泥潭之中。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是超额收益的关键。然而,不是所有急跌的股票都值得买入,也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做逆向投资。注意以下几点:
1. 看估值是否够低,是否已经过度反映了可能的坏消息。
2. 看遭遇的问题是否是短期问题,是否是可解决的问题。
3. 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即是否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股价下跌直接引发了债券评级以及交易对手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这种负反馈带来的连锁反应就不适合逆向投资。中国的银行业因为有政府的隐性担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存在这种反身性,因此可以逆向投资。
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做逆向投资,有色煤炭之类的最好是跟着趋势走(注:不理解怎么跟趋势,干脆就不投),钢铁这类夕阳行业有可能有价值陷阱(注:行业不景气,干脆就不投),计算机,通讯,电子等技术变化快的行业同样不适合越跌越买(注:高技术行业,避开)。相较而言,食品饮料是个适合逆向投资的领域。
对于热门行业和个股,要记住,最一致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人多的地方不去。2012 年各行各业都在开酒厂,2013 年阿猫阿狗都要做手游。大家都挤在树上摘葡萄的时候,也许就是该在地上捡苹果的时候了。
逆向投资并非一味和市场作对,因为市场在大多数时候是对的,但有的时候市场可能错的很离谱。对市场的对错一定要有根据个人对行业和公司的深刻理解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逆向投资的短板可能就是买早了或者卖早了。买早了还得熬得住,这是逆向投资者的必备素质。投资者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市场中没有人能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顶部和底部只是一个区域,该逆向时就不要犹豫。不要在乎短期最后一跌的得失,只要能笑到最后,短期难熬点又何妨?逆向投资不可能完全避免“领先两步成先烈”的风险,不过只要判断正确,耐心等待,还是能熬到“领先一步是先锋”的正果的。
便宜才是硬道理
巴菲特说,宁可用合理的价格买一个伟大的公司,也不要以很低的价格买一个一般的公司。这句话我是完全认同的,但是在实践中我做不来。便宜不便宜我可以判断的出来,但对于伟大不伟大,我觉得真正能够判断的人不多。
如果你确实拥有巴菲特的眼光,在某家公司被人们广泛认为伟大之前发现它的伟大,那么你的超额收益肯定是明显的。但是伟大的公司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你觉得有能力找出来,你就可以不重视估值。在大多数公司只是普通公司的前提下,你必须强调估值。
公司有四种:好的,平庸的,烂的,看不懂的;股票也有四种,被低估的,合理的,被高估的,估不准的。认得知识,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看不懂的公司占了一大半。在看得懂的公司中,估不准的又占了一大半。看得懂又估的准的,被高估的又占了一大半。看得懂,估的准又没被高估的,烂公司又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公司中,合理价位的平庸公司又占了一大半。所以,一般情况下能找到被低估的普通公司或价格合理的好公司已属不易,能买到被低估的好公司更是难上加难。
牢牢抓住定价权
首先要选行业:有门槛,有积累,有定价权的行业是好行业。
定价权的来源:垄断,品牌,技术专利,资源矿产,相对稀缺的某种特定的资产。这样的行业就会有一定的定价权,一定的门槛,这样才能把竞争堵在门口,才会有积累。
十年前大家都在打价格战,没有企业有定价权,而现在很多行业那种群雄混战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来连很多服装企业都做出了品牌,要想做一个新的企业超越他们还是很难的。随着世界慢慢进入一种胜者为王,赢家通吃的年代,我们确实会发现一部分公司具有强大的定价权。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有霸王条款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因为这说明他有定价权。我们要找行业竞争不激烈,赚钱容易的公司。这种行业和公司确实存在,但是不多,大概有5-10个行业有这样的公司。
(注:有定价权企业的例子)
1. 品牌:茅台(其他的历史品牌白酒如五粮液,泸州,汾酒,定价权稍弱,但强过其他小品牌或无品牌)
2. 行业集中度高:白色家电,工程机械,核心汽配
3. 资本积累:银行
关于投资风险:
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投资的风险:一种风险是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损失再也不回来了(永久性亏钱);还有一种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可能短期会跌但也会涨回来,波动的风险是无法预料,投资者必须承担的。
永久性亏钱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市盈率的压缩(买贵了!);另一个是利润在历史高点的时候,夕阳产业就有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产业分析错了!)
其实股市在大家越没有信心,越悲观的时候,越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时候。基金发行常常是反向指标,6000点时一点发数百亿,1600点时无人问津。
遛狗理论:就好像遛狗时人和狗的关系,你在遛狗,但是狗是跑来跑去的,你到公园里面可能走了一公里,狗可以跑三公里,人就是这个基本面,狗就是股价,这个很正常的。没有人能告诉你明天会发生什么,三个月后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个狗有个很洋的名字,叫 Mr. Market (市场先生)。
关于个例与规律
股市的规律是低估值的价值股平均跑赢高估值的成长股,这是规律。但是最大的牛股有不少是成长股,但个例不代表规律。能消化高估值的高成长其实并不多见,有眼光事先预知成长股的天才研究员更是凤毛麟角。
百事可乐在困境中曾想低价卖给可口可乐遭到了拒绝,腾讯曾想开价100万把QQ卖给新浪也遭到了拒绝,微软和戴尔在10年前高调宣布苹果是个垂死的企业(注:再加一个,马化腾曾多次减持腾讯股票,李泽楷也卖掉腾讯股票)。连行业巨头都不能预知与其休戚相关的竞争对手(甚至是自己的企业)的未来高增长,我等凡夫俗子又如何能够预测那些只调研过几次的所谓成长企业的未来。所以:“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即使是最正确的投资方法,也不可能每年都有效。所谓正确的方法,是在10年中可以有6-7年帮助你跑赢市场,而错误的方法只能有3-4年跑赢市场。世界上不存在每年都有效的投资方法。
在股市中,短期来说,正确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糟糕的结果,错误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不错的结果。如果要让过程恶化结果正确达成一致,就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种正确的过程和方法,能够以较大概率保证你在5-10年中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在6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范围内,有时候你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做,可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在好行业中挑选好公司,然后等待好价格时买入。行业和公司的分析工具:
1. 波特五力分析。重点搞清三个问题: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权;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行业对潜在进入者的门槛。
2. 杜邦分析:弄清公司过去5年是靠什么模式赚钱的,高利润,高周转还是高杠杆,然后看公司战略规划,团队背景和管理执行力等是否与其商业模式一致。
3. 估值分析。通过同业横比和历史纵比,加上市值与未来成长空间比,在显著低估时买入。
这三板斧分别解决了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的问题,挑出来的好学生就是指的长期持有的好股票了。
A股2500家公司中有2000家是垃圾公司,剩下的500家中可能有400家事普通公司,100家可以算是优秀公司,而在这100家中大概有10家是伟大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这10个左右的伟大公司找出来么?(注:目标是选出优秀公司然后等待低价买入,选伟大公司选错的概率很大,选优秀公司加低价格选对的概率应该会大很多)。
投资肯定是讲性价比,但我认为A股很难找到高品质的伟大公司,所以一定不要为普通公司付出太贵的价格。
在估值,品质,时机三个要素中,投资者真正需要下大力气搞清楚的就是品质。最简单的就是先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公司做的是不是一门好生意?马和骑师,选马比选骑师重要。特别是对大公司而言,这是一匹怎样的马比这是一个怎样的骑师更重要。
品质的判断1:选一个好行业是成功投资的基本条件。要重视行业的竞争格局,行业里一旦玩的人多了,日子就难过。玩的人不多,日子就不会差到哪去。公司品质的好坏,关键是看能不能有定价权。消费品更能有定价权,是因为消费品是差异化产品,而且下游是分散的客户,公司的议价权更大。公司品质很大程度上在于行业格局是否良性,行业竞争是否激烈。我不太喜欢政府支持的新兴行业。因为政府的支持其实是增加了供应,增加了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而且政府的基因和创新的基因往往格格不入。
一个行业一旦受到政府扶持,冲破各种桎梏的希望就不大。最后造成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最后,资金都耗费光了,就没有钱搞研发了。
如何判断公司的品质?首先看行业的格局,不要有太多人做,做的人多了,竞争自然就激烈了。银行之所以好赚钱,就是因为虽然中国有大大小小两三千家银行,但全国性的银行没有多少家,主要的市场份额都在上市的这十几家银行手里。
品质的判断2: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的第一个标志是品牌。在品牌中,美誉度比知名度要重要。差异化,定价权的一个来源是品牌,而且最好是请客送礼的品牌。
差异化的第二个标志是有回头客,即用户黏度高。少量多次的购买是最好的。我不太喜欢靠大订单的企业,今年有大订单,明年后年可能就没有了。
差异化的第三个标志是单价不要太高。单价高的商品,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相反,单价低是个优势,卖家容易有定价权,比如口香糖,因为单价低,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它的定价权就比汽车定价权要高。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提价,提价之后是不是不影响销售。
差异化的第四个标志是转换成本。
差异化的第五个标志是服务网络。工程机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只有1-3家,都是赢家通吃,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于服务网络。比如一辆泵车坏了,工地停工一天就要浪费几十万的成本。所以必须在几小时之内修好,修不好的话就要赶快拉一台新的来换。这种情况下服务网络就很重要,规模效应就很明显,龙头企业在服务网点上的优势就让后来者很难赶超。产品销售半径小,也是一个优势。比如水泥就比钢铁好,大家都是无差异产品,但水泥可以再某个城市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比如房地产,房地产好赚钱,部分原因就在于销售半径小。
差异化的第六个标志就是先发优势。好的行业里,领先企业通常有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我比较喜欢买的是龙头,而且是有先发优势的龙头,只要在行业内领先,后面的公司一辈子也追不上,这就是先发优势。个人在做事业选择时,也要找到有先发优势的行业。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能够把行业到底竞争的是什么说清楚,把这个行业是得什么东西得天下弄明白。
关于选时:对于多数人而言,对待选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避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试图“抄底”或者“逃顶”上。应该把大多数时间用在对于一个公司的基本面研究上。
对于强调基本面分析的人来说,短期选时难度太大,相比之下长期择时更有意义。如果把“低”和“顶”在价格上看成是区间,在时间上看成是时段,用更长期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会相对简单一些。
第一种办法看估值。第二种办法,是根据各种指标之间的领先和滞后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种办法,是根据对市场情绪的把握和逆向思考进行分析。长期选时如果能够避免追涨杀跌,避免受众人的极端情绪影响,就能先立于不败之地。88魔咒的说法:当公募基金平均仓位达到88%以上时,一般就是市场阶段性见顶的信号了。
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要把估值掌握好,把基本面分析好,淡化选时,长期来看投资回报就不会差。
关于行业趋势: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出现下一个辉瑞,下一个沃尔玛,但出现下一个卡特彼勒,下一个三星还是有希望的。从国际分工来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是国际贸易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一个国家的长期牛股与其比较优势是一致的。一个错误的逻辑是,因为美国的医药股占其总市值的13%以上,因此中国未来也要如此。为什么意大利的医药股只占其总市值的1%不到,却涌现了阿玛尼,PRADA等奢侈品牌?难道意大利没有老龄化吗?这只是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罢了。
我更看好有品牌的消费观,这与如今媒体碎片化的现状有关。10年前有一半的人都在看中央电视台,那时广告的效果就好,现在大家看手机,玩微博,打游戏,分散受众决定了重塑一个品牌的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所以品牌的护城河作用也就更不易被替代。
四种周期:政策周期,市场周期,经济周期,盈利周期。一般来说,四种周期见底的先后次序是:
政策周期领先于市场周期,市场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经济周期领先于盈利周期。熊末牛初,资金面和政策面是领先指标,基本面是滞后指标。
未来十年的投资方向:
1.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讲,股票比债券好。对有定价权的股票而言,实现利润的两位数增长并不难。
2. 从商业模式上看,高利润的模式优于高周转,有定价权的公司会好于有成本优势的公司。未来十年的新常态是低增长,高通胀。在这种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下,靠成本优势的企业比较难以为继,靠高周转的企业会发现周转的成本越来越高,靠规模优势的企业有从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的风险。相比之下,寡头垄断和品牌优势在新常态下是最能持续的,关键是定价权,因为成本是越来越高的,需求增速却越来越慢,能否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升高的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这就要看企业是否由真正的定价权了。
3. 从投资风格上看,价值股好于成长股。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对成长企业是不利的。
简而言之,低估值的,有定价权的蓝筹股,就是我们新常态下的投资方向。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