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入暮寒热如疟

 秋风瑟瑟无尽思 2019-11-17

梅某,女,61岁,1974年9月17日初诊。

人暮寒热如疟,时历已半载。证见:形体消瘦,入暮生寒热,寒多热少,无汗,头微晕,气微急,身作痒,骨节冤烦,不呕不渴。脉浮略紧,舌淡苔白。证属太阳表郁证。宜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处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10g,白芍10g,麻黄5g,杏仁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

两煎各取100ml和合分两次温服。于发病前1小时(申时)服,若一服汗出,停后服,不汗,再作服。患者服已约2小时(西时),昏天黑地,继之全身出微汗,诸症若失,后未再寒热。

按:患者入幕形如疟,无汗……骨节冤烦,乃邪佛郁于表,阳不得伸也;不呕不渴,知邪未传少阳阳明;邪久郁不传,邪气轻也;入暮形如疟,乃正气与邪抗争也。对此太阳表郁证,《伤寒论》立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轻剂小发其汗。然《伤寒论》23、25条所论述之形如疟,有一日再发,有一日二三数发,何以本例一日定时一发?此因患者年事已高,阳气虚弱,难与邪一日数争,必待阳气旺盛时才能与之争也。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的论述,在五脏系统中,各脏有其配属之时辰,日入(申西)配属肺。各脏在配属之时辰中,生理功能相对旺盛。肺配属于日入时,即肺脏此时阳气最旺,能与邪相争,故入暮寒热作。服药选择发病前1小时服,以期最有效地借药力助阳气最旺盛时之势,驱邪外出,以达最佳疗效,故复杯而愈。

体温35℃以下之案例

叶某,女,出生刚15天,1995年3月2日夜诊。

其父代诉:昨起打嚏、鼻闭、流涕、神欠安,去当地儿科医师处诊治,一测体温35℃。医谓如此低的体温,未曾见过,不敢收治。在家长苦求下,医勉为其难地配了两次西药试服。午后服了药,小儿渐渐不安,到半夜一时,啼哭不休,恐病情恶化,冒雨来急诊。刻见:鼻闭,时打嚏,流清涕,无汗,咳嗽,声嘎,喉中痰鸣,唇红,渴饮,喜伸舌,大便随矢气而下,日10来次,色黄臭。肛温连测两次都在体温表没有刻度的最底下,按刻度数约在33℃以下。体温虽异乎寻常的低,但据证辨析,当属内有积热,外夹风寒。治宜外解内清。

处方:苏叶3g,荆芥2g,薄荷2g,葛根5g,黄芩2g,黄连1.5g,甘草1g,桔梗2g,前胡2g,陈皮1g,生麦芽3g,2剂。

3月3日二诊:上方服1剂,身出微汗,次早体温上升至37℃,服完2剂,精神明显转好,咳嗽少见,舌已不伸,大便日2次,唯鼻还微闭,时欲呕。原方加葱白2寸,半夏2g,2剂。药后诸病平息。

按:体温在35℃以下之案例,临床殊属少见。本例按中医辨证分析:其鼻闭,流清涕,无汗,为太阳伤寒;唇红,口渴,伸舌,大便泄下色黄臭,为阳明有积热,宜外解内清为治。此时若概以体温表所测之温度而论,一见体温低,就浪投回阳救逆剂,则危殆立至。或问:内有积热,何以体温表测不出?其机理为风寒郁肺,阳气郁遏,不能外达下行而然。此正如《伤寒论》318条所云:“少阴病,四逆……四逆散主之。”此四逆为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上行下达而形成四肢厥冷,此时热深,厥亦深。其实人体内阳气的变动,寒热孰多孰少,很难以体温表所测定的温度来判定。诸如有中气阳虚者,体温虽高达40℃以上,而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一二剂高热就能平息,临床不乏其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