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许多名句同一个作者——鲁迅!除了“横眉冷对”,鲁迅还有许多暖心诗句,你知道哪些?你熟悉的许多诗歌名句,原来都是鲁迅所写,被默默引用多年!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杂文、散文与小说,为几代读者所推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记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都曾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鲁迅不仅仅写小说、散文及杂文,他还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与翻译家: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鲁迅还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一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鲜为人知的是,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这算是郭老对鲁迅诗作的中肯评价了。 鲁迅的诗歌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堪称“绝唱”的名句却不少,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是首抒情诗,是作者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的反动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诗的核心和精髓。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这句是全诗主题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感情表达的最高潮。 除了我们熟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外,还有些我们常常引用的诗句也是出自鲁迅先生之手。比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等等。 其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二联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此前或许你还引用过,但是,知道其作者为鲁迅的,恐怕大有人在。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该句是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于“三义塔”,作者在原诗中有题注: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这其中还有个感人而又无奈的悲情故事:日军侵华时期,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 遗憾的是,这只被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接信后,鲁迅于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联通过一个鸽子的遭遇,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又写出了日本人民不同于日本侵略者。后两联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并寄以重归和好的希望。这首诗构思完整、爱憎分明、思想深邃,正是鲁迅个人情感与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鲁迅的《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答客诮》开头两句正面立论,大处落墨,首先阐明“无情”与“怜子”的实质。结尾两句,借猛虎怜爱小老虎的比喻,形象既鲜明、生动,而且巧妙地揭示出深爱下一代的思想内涵。 所谓的《答客诮》,就是回击他人的讥讽。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曾在《怀旧》一文中说过,《答客诮》一诗的写作,“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可爱,客人指为溺爱而作”。 鲁迅在《致韦素园的信》中也说过:“我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二个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写了两三回。”小报记者们专以造谣中伤为能事,不仅指责鲁迅,甚至还连带殃及郁达夫。对此,鲁迅愤怒地指斥说:“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鲁迅这才愤而挥笔写下此诗以回击。 诗的前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无情”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而“怜子”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 后两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把“怜于如何不丈夫”的句意,扩展开来,在生动的比喻中给攻击者以嘲笑和挖苦;把老虎虽猛也要怜子之意充分表现出来。 北师大教授张紫晨评价此诗时说:“作者在答诮之中,却寓以不可辩驳的说理性。它的锋利很像一篇短小的杂文。”这样的作派,正是鲁迅先生的一贯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