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大澂十六金符斋,珍藏汉印精品(高清)铜印篆刻学习

 lj0279 2019-11-17

 万水千山总是情,为我标星行不行

晚清收藏巨擘吴大澂[chéng](1835年—1902年),官至广东和湖南巡抚,很有钱,而且爱收藏。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清同治七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

吴大澂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吴大澂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吴大澂最爱收藏的东西是金石和古籍,在他的金石收藏中,古玺印极多,他收藏汉印,有两千多枚。吴大澂的篆书就受到了他收藏的这些古玺印的影响,与清代其他篆书大家如徐三庚、赵之谦相比较,更为古雅。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新。

吴大澂把他收藏的两千方玺印都拓了下来,辑成《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六金符斋”是吴大澂的斋号,因为他收藏了周秦汉唐金铜符契共计十六种。晚清李鸿章还曾经给他写过这个斋号。“符”是古时的一种对暗号工具,你拿一半,我拿一半,对上了,就是自己人。调兵要兵符,比如秦代虎符,符节的一种,可分为两半,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有调拨军队物资等用处。

吴大澂的孙子吴湖帆,在收藏界的名气,比吴大澂还大。作为吴大澂的嫡孙,祖父的好东西基本都到了他的手里。吴湖帆的外祖父潘韵初收藏的一大批古代书画,也传到了吴湖帆手中。吴湖帆娶了一个老婆叫潘静淑,潘静淑的父亲叫潘祖荫,是苏州的收藏大家。潘家嫁女,带来的嫁妆不是金银珠宝,箱笼细软,而是极其珍贵的书画、古籍。其中包括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等。这三件欧阳询的拓本,再加上吴家旧藏宋拓《虞恭公碑》,凑成了四件欧阳询的书法拓本。在民国,只有吴湖帆有这么四件极品,吴湖帆因此将自己的斋号取名为“四欧堂”。

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是包办婚姻,吴湖帆7岁,潘静淑5岁就定下的娃娃亲。他们的两情相悦,默契自如,除了来自于性格相配,也来自于门当户对,有钱、有文化、有地位、还有爱情。两大收藏世家的合二为一,令人羡慕不已。世事总有悲欢离合。一九三九年七月,潘静淑因病离世,这对吴湖帆打击巨大。

吴湖帆自此以后,陷入了对亡妻的无尽哀思之中。为了悼念亡妻,他急欲为潘氏出版《梅景书屋画集》。然而,在出版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民国,出版这样一套书是需要一笔巨款的,吴湖帆只能忍痛割爱,将祖父吴大澂十六金符斋遗印散失之后尽力搜罗复得,遗印一千余方汉印售去,得了四千元,用于印刷。

不过,吴湖帆终究没有将手中的汉印一次性全部散尽,他还留下了最为喜欢的四十五方。这四十五方汉印,是吴湖帆最后无法割舍的至宝。欣赏一枚古玺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印章的钮式,一是印章的印面。十六金符斋这批藏印,吴湖帆当年之所以选择最后留下这仅有的45枚,是综合考虑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十六金符斋遗印这些兽钮都不是一般的动物,是汉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神兽,前人多称之为“辟邪”。还有龟钮,因为龟长寿,又通贵字,龟钮印本身就是历代古玺印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不少龟钮印的制作颇为精细,个别龟钮背部的龟甲丝毫毕现。汉印既有白文,也有朱文,既有密不透风,也有疏可走马,体现汉代玺印古朴大气、敦厚自然的气息。

十六金符斋珍藏汉印(四十五方),是吴湖帆最后无法割舍的至宝。

著录:1.《十六金符斋印存》,西泠印社,1909年。2.《十六金符斋印存》,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3.《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册本),光绪十一年(1885年)原钤本,上海图书馆藏。4.《十六金符斋印存》,上海图书馆藏二十四册原钤本(疑为1888年所辑二十六册本残本)。5.《十六金符斋印存》,西泠印社,宣统元年(1909年)原钤本。6.《印典》,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十六金符斋珍藏汉印精品(四十五方)

△東呆私印 2.1×2.1cm

筆畫較粗,東漢晚期風格。印文第二字從口從木,釋作“呆”。

△任良私印 2.1×2.1cm

△黨臺印信 2.05×2.0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胡整印信 2.2×2.2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馮菐印信 2.05×2.05cm

東漢晚期風格。

△許囗印信 1.95×1.95cm

東漢風格。

△石嵩印信 2.25×2.2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賈夔印信 2.35×2.35cm

夔字省上部兩點,與“夏”字寫法接近,從二“虫”釋作“夔”,但此類寫法不見於《漢印文字徵》。

△扈康印信 2.1×2.1cm

東漢風格。

△楊栩印信 2.25×2.2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漢印文字徵》第六·二“栩”字條下錄此印。

△戴憙印信 2.4×2.4cm

憙字下部省作“止”,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仲嵩私印 2.25×2.2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衛琨印信 2.2×2.2cm

東漢晚期風格。衛字上部作省文,類似寫法見《漢印文字徵》第二·十九“衛”字條下所舉“衛子長印”。

△江囗之印 2.0×2.0cm

東漢風格。

△公孫放印 2.3×2.3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趙恩印信 2.3×2.3cm

邊欄稍有形變,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江曇之印 2.25×2.25cm

東漢風格。

△孫旻私印 2.35×2.3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蔡尤印信 2.25×2.25cm

東漢晚期風格。

△盖宜私印 2.3×2.3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首字從羊從皿,暫釋作“盖”,但非“蓋”字。

△兒晶印信 2.35×2.3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兒讀作郳,按《元和姓纂》:“郳,郳犁來之後。亦為兒氏。兒良,六國時人,見《呂氏春秋》。漢有御史大夫兒寬”晶字上部從日,下部從明。

△段筍之印信 2.35×2.35cm

新莽时期风格,白文印里最秀美的,五字三行的排布,“信”字颀长与右侧四字形成对比,这也是新莽五字印的普遍做法。

△臣彪 2.25×2.25cm

△王基印信 2.25×2.25cm

△鞠堪之印 2cm×2cm

據《元和姓纂》,鞠姓為燕鞠武之後,并列舉漢尚書令鞠譚。此外,孔子弟子鞠語也是鞠姓的祖先。

△盧就之印 2.2cm×2.2cm

西漢風格。“盧”字上部“虍”頭已損泐過半,僅存右邊豎畫,依下部可定為“盧”字。

△李璋印信 2.3cm×2.3cm

繆篆印文工穩端莊。

△杜升印信 2.4cm×2.4cm

東漢晚期風格。首字左邊從木,右邊似從出,定為“杜”。《漢印文字徵》第六·二“杜”字條下所舉“王杜印”,杜字寫法與此同。

△音彊之印 2.15cm×2.15cm

西漢白文印,印文秀美。舊以為音姓為明太祖敕封,音姓明以前少見,《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無載,若音字作姓氏解則可補姓史之闕。音彊也可能為人名。

△菅凉信印 2.3cm×2.3cm

此印印文順時針旋讀,印字故作倒書,以順應旋讀方向,為漢印趣品。左上角的“印”字是倒着的,做印人想顺时针旋读印文,像这种“趣品”,在古代玺印中是为数不多的。

△李茂印信 2.3cm×2.3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王㝢印信 2.2cm×2.2cm

《晉書·慕容皝載記》有長史王㝢,時代與此印不符,非一人。

△楊逵人印 2.3cm×2.3cm

印文交叉讀,於漢代頗少見。《詩經·周南·兔罝》有:“肅肅兔罝,施於中逵。”逵,道路也。逵人,即路人。《玉海·官制·儲官》有:“魏文帝在東宮,太祖曰:‘荀公,逵人之師表’。”可知逵人在當時為固定詞組,取路人、天下人之意。

△趙胡私印 2.1cm×2.1cm

第二字左半有殘損,釋作“胡”字。

△傅機印信 2.4cm×2.4cm

機字右下作省筆,此印羅福頤先生《漢印文字徵》第六·八“機”字條下已錄。

△徐亮私印 2.35cm×2.35cm

印文方折,筆畫細勁。

△魏貢之印 1.75cm×1.75cm

第二字下部稍漫漶,釋作“貢”。

△蔣升私印 2.2cm×2.2cm

△宋璋私印 2.2cm×2.2cm

字體平直端莊,私字作法頗怪異。

△呂恩印信 2.35cm×2.35cm

東漢晚期至魏晉風格。

△紀雄私印 2.1cm×2.1cm

△徐翌私印 2.2cm×2.2cm

印字字形故作誇張變形,極具個性。

△宋盛印信 2.4cm×2.4cm

“印”字上部故作曲卷,頗有鳥蟲書之感。

△王固私印 2.2cm×2.2cm

△戴豊印信 2.1cm×2.1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