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和行政,不仅有准确纪年,更影响了中国古代治世思想

 林响溪 2019-11-19

西周在国初武成康三王的持续努力下,创造了"成康盛世";又经历了五位守成之君昭、穆、共、懿、孝,国力虽衰、但余威仍在;却在第九位周天子夷王手中走向衰落的快车道。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玉帛之路--穆天子西巡》-伍冰蕾

夷王的前任--孝王,是西周历史上唯一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周天子。从宗法角度来看,孝王得位不正,他篡夺了侄孙姬燮的王位。不过孝王手段强硬、战功卓著,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周朝的颓势,加之他在位时间短,所以生前并未遭到诸侯和群臣的强烈反对。

周孝王去世后,被宗法制熏陶了近一百七十年的西周诸侯群臣们,"及时"拨乱反正,拥立周懿王的太子燮继承天子大位,是为夷王。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2周孝王是西周唯一非嫡长子继位的周天子

夷王继位之初,就存在两大隐患:一是被叔祖夺位,复位后臣下难免生出轻慢之心;二是诸侯群臣拥立有功,国家一下多了很多功臣。这两大隐患都能从史料中找出踪迹。

据文献记载,夷王继位初期,一改天子高居堂上接见诸侯觐见的礼仪,变为步下御座站接诸侯礼拜,以示对诸侯的亲厚及不忘诸侯扶持之恩。这种礼贤下士的做派并未改变夷王在诸侯、群臣心中的弱势形象,反倒让周朝好不容易建立的礼乐制度被破坏。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3古代君臣有别,上位者不能轻易屈尊降贵

两次不正常的王位继承,使周天子的威严大大下降,以至"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尤其是南方与周王室亲缘关系较远的楚、权等国实际上已脱离西周的掌控。

对有拥立之功的诸侯、群臣,周夷王不得不将王畿内本已不多的籍田再次封赏,这导致宗周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也间接导致周厉王时期的悲剧。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4夷王时楚国君熊渠封子为王,楚国开始崛起

周夷王并非一味懦弱无能,从他不多的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度过继位前期的困难时期后,夷王为了重振周王室的威势也曾做过努力。

首先是西周著名的政治事件--"夷王烹杀齐哀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根据史料记载,齐国与纪国为邻,均为姜姓诸侯国。经过一百多年的血缘稀释,原本同源的诸侯兄弟国却起了相互兼并之心。周夷王三年,纪国国君向夷王讲了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烹杀。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5周夷王烹杀齐哀王

在周朝八百多年的历史上,周王处死诸侯国国君的事件只发生过两次,因此"夷王烹杀齐哀公"格外引人注目。

齐国远在山东,据镐京数千里之遥,周夷王为何要插手山东诸姜的内部事务?又是如何擒拿齐哀公,押解入京烹杀的?关于这段记录,《史记》和其他文献都语焉不详,考古资料也缺乏。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6齐纪两国位置,齐吞纪势在必行

笔者只能通过猜想补足。周夷王之所以插手山东诸姜姓诸侯国事务,一是想向诸侯展示宗周实力仍在,还是天下共主,二是通过惩戒异姓诸侯,震慑姬姓诸侯。

前几代周王在抵御西戎时表现不佳,但在处理内部事物时却果断、狠辣!周夷王抓捕齐哀公的过程目前无资料可查,这个过程很可能十分顺利,齐国抵抗很小,甚至没有抵抗,所以不值得记录。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7镐京到营丘直线距离都有1300公里

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当时宗周的实力还是远超任一诸侯国,而根深蒂固的宗法制依然发挥着效应。齐国作为第一个在春秋称霸的诸侯国,此时的实力应该不会太差,竟不敢反抗,可见周国实力之强。

周夷王七年,夷王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师攻打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犬戎,又名猃狁。在穆王时被打败,迁移至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不少文章将此误认为山西太原),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马在那个年代可是极为贵重和稀少的战略物资,这在周朝可是了不起的胜利。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8被穆王击败迁至“太原”的犬戎又发展起来

可惜夷王的这些努力看来成效不大。诛杀诸侯、破坏宗法只会更加动摇周朝立国之本;外战虽胜,但外患未除,使周朝本已艰难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周夷王在位仅八年就去世了,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周厉王同样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他执政期间致力于改变周王室的经济状况。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9《穆王八骏图》,周人十分爱马

周王室的收入主要有两大块: 其一,平民助耕公田;其二,诸侯朝觐的贡赋。夷王时,因前代诸王不断分封,直属于天子的籍田数量已经很少,不敷朝廷支出,而诸侯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少诸侯不朝不贡,使周朝原本脆弱的财政体系更加艰难。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0《农政全书》-井田制,王田又称籍田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财富,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许国人进入山林川泽谋生。当时因土地私有化严重,井田制度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国人失去了土地,只能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度日。

"专利"法明显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从而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言四起。大夫芮良夫批评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也",但厉王不听,还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并重用他。

于是举国怨怒,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发泄不满。厉王又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

厉王认为已消除国人的诽谤,但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主张广开言路,修正政弊,厉王却不听劝阻。从此国人更不敢说话,而同样利益受损的诸侯也不来朝觐了。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厉王三十七年(前843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周厉王急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

"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只能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竹书纪年》),太子得以脱险,史称"国人暴动"。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3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根基

国人暴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暴动?"国人"又是是哪些人?

国人暴动的性质,史家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平民起义,或认为是工商业者起义。在中国先秦史籍中,不见"平民"一词,而"国人"一词习见。《周礼·泉府》云:"国人郊人其有司",贾公彦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可见,"国人"乃是住在国都里面的人。

在周代,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称为城和郭,住在城内的称"国人",授田平民白天在城外劳作,晚上回城居住;而无田之人不能入城,称"野人"或"鄙人"。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4国人暴动的主力军是平民

国人最初是从事农业和(失地)工商业的周国平民,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是周军的重要兵力来源。后来随着贵族嫡长子继承制的延续,贵族内部分化加剧,许多贵族后裔几世后降为平民,也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

西周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仍保留一些氏族公有制的痕迹,如井田制、山林川泽国人共享、议论国事的权利和自由等。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5在周代建立和谐美满社会是不现实的

但也不要把上古社会想得多么美好,鸡犬相闻、和谐美满绝对是儒家臆想的场景。当时国人普遍缺乏教育(尚处于金文阶段,文盲率99.99%),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中华美德还没有形成。

也许国人暴动开始时背后有贵族推动的因素,但是最终革命的主体还是国人,而当时的"宗周六师"的士兵大多出自国人,自然不会配合周夷王镇压亲友。这场暴乱最终成了一场平民的革命,是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市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国人暴动后,愤怒的国人经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后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厉王已无法返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7关于“共和行政”的壁画拓片

这种形势下,周公和召公被贵族共推,暂时代理政事,改年号为"共和",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称"周召共和"。另有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称"共和行政"。

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开始记年记事,这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日,从未间断过记载。

由于"共和行政"在中国历史中极为特殊,与帝王体系相背离,所以关于它的记述语焉不详,甚至连主政官员都存在争议,说明这段历史被人(多次)刻意删改过,以至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可细考。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18周宣王历史评价较高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因国人恶其行,故谥号"厉王"。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执政结束,西周政权进入末期,留待下一节讲述。

客观讲,夷王、厉王在位时面临西周国力大衰的局面,两人都为改变国家困局做过努力,只是受历史条件和政治眼光所限,两个人的努力和改革最终都失败了。

笔者不否认其中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受文献资料和历史眼光的制约,评价结果存在错谬,但大多数仍是正确的。以周厉王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现在不少文章将周厉王描绘成一位面对"积重难返"局面,迎难而上、重视农业、改革税制的改革家,因为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

这个论点粗看没有问题,细品之下其意难明。

抛开厉王的贪婪暴虐不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周厉王的"改革"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他的政策侵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政策不是"善政",是"恶政",国人暴动就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改革是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强盛找出路。周厉王的"专利"和"止谤"显然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皇权和用度),完全不考虑国人的生死,所以不能称其为改革。8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认知,是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没有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则和方法,喜欢把历史事件代入现代的环境中来分析。

这类文章在感叹周厉王的"改革"努力时,批评国人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做不到牺牲现在赢得未来,让西周错失了复兴的机遇。这种白莲花口吻真令笔者无言以对!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改革"中受到利益侵害的是这些白莲花们,他们肯定比其他人抱怨得更凶!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教训,事后诸葛亮、马后炮就说的这种人吧?"改革"不应成为"暴政"的借口,周厉王不值得任何同情。

相比于"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更具历史意义,它让古代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另外一种政体的可能,也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固有思维,激发了分权思想,尤其是对皇权的监督和制衡,对后世治国思想影响很大。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21《孟子·尽心下》

如孟子写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振聋发聩的名句;如秦汉晋唐的宰相制,就是对皇权的遏制和平衡;到宋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更是对宰相之权也进行了削弱。在这种政治平衡的摸索过程中,中国无论经济、文化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儒家认为治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皇权神圣化,高高在上,将庶政交于士大夫(类似于君主立宪制),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始终未能找到突破皇权统治的契机。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80.22不少欧洲国家在近代选择君主立宪制

后来,明清统治者加强皇权统治,推行闭关锁国和愚民教育,致使中国错失了近代的发展机遇。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