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地貌极其复杂。由于各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树种繁多,森林类型多样。中国的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为2000种,主要分为26个针叶树种属和260个阔叶树种属。 中国林地分布的纬度、海拔和土壤类型均很广泛。因此,森林的树种结构地区差异很大,东北为寒温带落叶松林,而南部热带地区则为山地树种混交雨林。根据森林类型,全国的林地被分为8个大带。它们分别是: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部和南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青藏高原东部暗针叶林带以及甘-新山地针叶林带。 中国宜林地面积为2.6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有林地面积为1.32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 林地中包含了数种最终用途林,其中主要是用材林,面积为8810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66.9%。其他类型的林地情况见表一。 在1.32亿公顷的有林地中,除去经济林和竹林之外,针叶林为5710万公顷,占51%,阔叶林为5660万公顷,占47%。 木材总蓄积量,包括有林地在内,有115.58亿立方米。其中,国有林木材蓄积量为83.37亿立方米,占72%;集体所有林的木材蓄积量为32.21亿立方米,占28%。(见表二) 在有林地中,除经济林和竹林之外,木材总储蓄量为99.1亿立方米。其中,用林材木材蓄积量为75.66亿立方米,占76.4%;防护林木材蓄积量为17.78亿立方米,占17.9%;薪材林木材蓄积量为6800万立方米,占0.7%;特殊用途林木材蓄积量为4.97亿立方米,占5.0%。(见表二)
表一 有林地面积(单位:1000公顷) 森林所有制 国有 集体 总计 林业用地 108849 152069 260918 有林地 总计 61405 70329 131734 用材林 88125 防护林 16078 薪炭林 59539 52306 4289 特用林 3348 经济林 1604 14495 16099 竹林 263 3528 3791 森林覆被率(%) 13.92 人均有林地面积(公顷) 0.114
除去经济林和竹林以外,有林地中2140万公顷为人工林,木材蓄积量为7.12亿立方米,占林地总面积的24.3%和木材总蓄积量的9.4%。数据表明,大部分人工林树龄尚小,但它将在国家森林资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二 森林蓄积量(单位:1000立方米) 森林所有制国有 集体 总计 全国活立木总蓄积 8336777 3221616 11558393 森林蓄积量 总计 7528314 2381593 9909907 用材林 7556177 防护林 1777977 薪炭林 69167 特用林 496636 公顷平均蓄积量(m3/hm2) 89 人均蓄积量(m3/人) 8.6 森林覆被率(%) 13.92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 0.114 注:在“有林地”一项中,只包括了用材林、防护林、薪材林和特殊用途林。
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林业发展一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50年代,中央政府制定了“绿化祖国”的战略。60年代,政府实施了“封山育林”计划,实施了森林自然繁育、天然林养护和进行造林改良、天然林合理采伐,以及造林基地建设等措施。70年代,政府开始在适宜的地区建设速生高产用材林基地。80年代,中央政府明确地把绿化祖国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基本政策之一。1988年,政府制定了1988—2000年全国植树造林规划,指导全国的植树造林活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实施大会的5个主要文件。环发大会之后不久,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10条战略,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日程》和《〈中国二十一世纪日程〉重大项目》等计划。中国林业部也制定了《林业问题的解决方针和措施》、《〈中国二十一世纪日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生态环境建设总规划》、《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国保护湿地行动计划》以及《〈联合国抗沙漠化协定〉中国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和措施,使中国林业建设踏上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道。 一、林业建设的成绩 ——森林资源开发:到1994年底,封山育林总面积超过3100万公顷,速生高产林种植基地开发计划已经完成造林面积345万公顷,种植基地累积总面积达3450万公顷。全国森林总面积达到1.34亿公顷,木材蓄积量达117.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92%。木材蓄积量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得以扭转,森林资源的消费得以控制,森林资源增长量超过了总消费量。中国林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双双增长。 ——生态和环境建设:在加快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生态系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三北防护林计划已造林1333.33万公顷,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带计划已造林306.67万公顷,沿海防护林带计划完成防护带1.3万公里,太行山造林计划完成试点造林面积58万公顷,平原地区耕地防护林带计划中已有612个县达到了平原地区造林标准,适合防护带联网的平原耕地中已有82%入网,由造林种草而实现的抗沙摸化植被面积累积总量达1000万公顷。 ——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制止乱砍滥伐和偷猎是森林防护的三个主要内容。通过艰苦奋斗,近年来森林火灾的发生已大幅度减少,森林破坏率从1987年的0.8%下降到现在的0.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率有了显著的增长,综合治理率从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36.7%上升到当前的40%,大规模的非法采伐已经不再出现。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级植物32800种、动物104500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境内约有200个属的10000种古代子遗和特有物种得以保存至令。中国已经建成了多种类型的森林保护区。到1995年,全国已建成574个国家森林保护区,总面积达611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37%。此外还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到目前为止,森林公园的总数已达751个,总面积达66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0.66%。 ——森林产业的发展:就产品种类来看,除了锯材、胶合板和普通纸类产品之外,中国还能生产纤维板、碎料板、用于再加工的装饰材料以及各种特殊用纸和纸板产品。在机械制造方面,林业机械和设备制造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林业研究和教育:在林业研究方面,国家林业局直属的机构有一所林业科学院和两所林业机械研究所,省级机构44所,地、市级机构248所,总共有12000名林业科研人员献身于森林科技的发展。过去的50年中,林业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高产种植场优良种苗的选种和培育,主要用材林种和经济林种的造林技术,不同种类防护林的造林和管理技术,沙漠化防治技术,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育,木材的综合利用,森林化学产品的加工工艺以及一些基础性研究等等。 在林业教育方面,中国有11所大学和学院,其中国家林业局直属院校有6所。各农业大学中还设有21个林业系。此外,全国有41所林业技校和87所林业中学。 二、主要问题 中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有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森林资源比较匮乏,地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低下。例如:中国的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2%,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面积的17.8%,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森林覆盖率的50%。有限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西北部山区,东南和中南部丘陵地区,而华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布较少。在中国不同用途的森林类型中,防护林占森林总面积的大多数(约12.5%)。不同树龄的森林在森林总面积中占的比例是青年林∶中年林∶成年前期林∶成年林为4∶3∶1∶2,而在木材蓄积量中所占的比例是1∶3∶1∶5,表明森林资源的结构不合理。各林分平均常有蓄积量为86.3立方米/公顷,而人工林的平均常有蓄积量仅有约33.9立方米/公顷。这两项数据表明各林分的生产力极为低下。据预测,到2000年,全国建设所需的木材每年将短缺3000到4000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停止。因为森林覆盖率低,全国森林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发生总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而且目前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增长1万平方公里。中国沙漠化面积已高达262万平方公里,而目前全国沙漠化面积每年增长2460平方公里。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形势严峻。草地退化速度目前为每年200万公顷。现在草地退化面积为1.35亿公顷,约占中国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每年由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和沙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0亿美元。 ——天然林资源严重被毁,生物多样性降低。中国的天然林面积约872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80%,常有木材蓄积量为83.75亿立方米,占全国常有木材蓄积总量的92%。天然林集中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以及主要山脉等偏远地区,面积达4958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林总面积的57%。天然林是重要的生态保护林带和多种生物的主要栖息地。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破坏和近年来对林区的开发,如过度采伐天然林,不合理地开垦天然林,在林区采矿等,天然林资源已经遭到破坏。据统计,野生动植物的适宜栖息地已经减少了61%,约4000种野生动物成为濒危动物;同时,约1091种高级植物成为濒危植物,200种已经灭绝。 ——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的发生仍然严重。中国已发现8000多种森林病虫害,其中2900多种为病害。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森林病虫害有200种,其中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经济损失大的超过100种。1980年以来,森林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为667万公顷,受灾林区的木材蓄积量减少了1500万立方米,经济损失折合美元2.5亿元。森林火灾的发生也很严重,每年发生14000起,烧毁森林总面积约100万公顷。 ——中国森林产业仍不发达。到目前为止,木材工业主要仍是粗加工产品和低级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木材利用率低(只有50%)。森林化学工业,如干果、鞣酸、虫胶、五倍子、白腊以及活性碳加工业,主要生产一些经济效益低的初级产品。竹器和藤器加工业也有待发展。
林业建设及其对21世纪林业科学提出的挑战 一、21世纪林业建设的目标及主要领域 在全国林业建设的现状和林业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制定了21世纪林业建设的纲要。到2050年,中国林业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相对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相对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6%;基本解决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造成的生态问题;在大江大河的全部流域和其他形势迫切的地区建立完善的防护林系统;恢复和完善保护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15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所有25度以上的在耕坡地退耕还林,其余在耕坡地改造成梯田;改造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建立完善的森林种植基地,使基地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的生产充分满足国内需求;森林产业集中在经济林的开发和管理,森林产品加工业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林业产值在2015年之前将达到1250亿美元。主要建设领域为以下3个: 1、建立相对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和恢复现有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国正在实施由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森林保护工程》。目前,已经将天然林合理地进行了分区和规划,将《工程》涉及的1.2542亿公顷林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禁止采伐)——占森林总面积的47%,普通生态保护区——占森林总面积的30%,以及经济林区——占森林总面积的23%。保护区内的木材生产将减少160万立方米。从现在到2000年,减少率为48%。《工程》将加快生态保护林和用材林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林公园以及现存的天然热带雨林和红树林的建设。《工程》还将建立资源监控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在特殊地区实施退田还林计划:陡坡耕地(坡度25度以上者),包括水土流失严重的缓坡耕地(坡度小于25度者),将被改造成林地或草地;水土流失轻微的缓坡耕地(坡度小于25度者)将因地制宜地建成经济林或薪材林区,或改造成梯田,以便防止水土流失。根据规划,到2000年约有500万公顷坡地被改造成林地或草地。 ——主要的森林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国务院频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划分了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各个类型的建设区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8类建设区分别为:黄河中上游区、长江中上游区、“三北”风沙区、华南丘陵红壤区、华北土石山区,东北丘陵黑壤区、青藏高原冻土区以及草地区。根据规划,长江、黄河中上游区、“三北”风沙区以及草地区是5年内以及2010年以前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地区。在这3个区内,有10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它们分别是:全国沙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带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淮河和太湖流域防护林建设、黄河和淮河下游防护林建设、松花江和嫩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以及京津环绕绿化工程。这10个生态建设工程50年后造林总面积将达到1.4125亿公顷。各个区所采用的不同措施参见表三。
表三 十项30-50年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单位:1万公顷) 工程名称 造林总面积 各造林方式造林面积 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 飞机播种 “三北” 3850.04 2308.23 1154.11 387.7 长江中上游 3825.6 2295.36 1147.68 382.56 沿海防护林 597.7 358.60 179.31 59.77 珠江 671.96 403.17 201.59 67.20 淮河、太湖 476.20 285.72 142.86 47.62 松花江、嫩江 453.36 272.01 136.016 45.34 黄、淮河 245.89 147.53 73.77 24.59 太行山 444.41 266.65 133.32 44.44 京津 337.07 202.65 101.15 33.72 全国沙漠化防治 3223.00 总计 14125.33 6539.59 3269.80 1092.94
注:*指在2030年前完成的工程项目。
——建设薪材林基地:中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80%,主要能源为薪材(占农村地区能量消耗总量的50%强)。因此,在能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就必须建设薪材林基地。根据规划,在2010年前将建成200万公顷薪材林,由此减轻农民从附近森林中采柴所造成的毁林压力。 2、建立相对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 ——建设经济林基地:根据规划,在2050年以前将建成4035万公顷用材林基地,其中2766万公顷为速生高产用材林。在2020年以前,将在126个县建成14个高产林基地,总面积将达到2000万公顷;建成500个名种、特种和良种经济林基地,总面积将达到75万公顷。 ——木材工业和其他森林产品加工:首先,必须在建设纸桨用林的基础上加快纸浆制造业的发展并将它转变成为主导产业。其次,必须增加现有板材产品的种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开发新产品。第三,必须加强干果和树脂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更新和改进,提高干果和树脂产品的等级和质量。第四,在原料集中的地区必须加强香水工艺的开发。最后,必须加强森林旅游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边远山区的综合开发: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山区人均年收入比全国人均年收入低26%。在政府资助的592个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然而,大部分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0%和森林蓄积量的80%)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的开发潜力巨大。计划实施的树木种植和管理、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发展森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等项目都将迅速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3、立相对高效的森林支持系统。 建设相对高效的森林支持系统,包括建设森林种苗培育、养护和推广基地,建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监控网络、生态环境监视网络,建立森林科技开发体系、森林政策和实施体制以及森林信息网络等。 二、林业科技面临的挑战 林业科技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与森林生态系统和产业体系相关的新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转化,以及科研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的问题。 1、加强林业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建国50年来,林业科研工作者已取得了4600多项研究成果,其中1600项受到中央或省级政府的表彰。然而,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科研成果不能充分满足林业生产的技术需求,对科研成果向生产的推广和转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使现有的林业研究成果应用到正在进行的林业建设中去,重点应放在推广工作上。单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应该结合起来,开发出一整套的技术,以便更容易地应用和推广到林业生产中去。 2、争取在林业生态和产业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科研进展。 ——天然林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管理技术:包括天然林的分类、评估和分区,不同类型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管理,遭破坏的天然林的恢复和繁育,天然林保护的动态监控和可持续性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 ——实施森林生态工程的技术:包括长江、太湖、黑龙江、嫩江和辽河四流域以及沿海地区防护林的分布和规划以及耐压树种的选育技术,贫瘠地区(盐碱地、干燥炎热的河谷、喀斯特地形区和石山等)的造林技术,现有低产劣质林的改造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的收集、储蓄和保存技术,防护林系统的生态效应动态监控以及监控信息管理技术等。 ——沙漠化防治技术:包括沙漠化综合预防技术,有效治理不同类型的沙化地区的技术,沙漠化地区水的高效利用和蓄水植被建设技术,沙漠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 ——经济林的树种改良和高产种植技术:包括纸浆林、建材林和板材林优良树种的基因选育技术和高产种植技术,优良经济树种的基因培养、经济树苗培育以及高产种植技术,高效竹林的生态和集约化管理技术,优良藤类品种的基因培养以及高产种植技术等。 ——森林产品的高效加工和利用技术:包括实木和碎木的高效利用和加工,木质复合材料的开发,纸浆用材的高效利用及纸浆和纸的高效生产技术,速生用材林的合理利用,竹、藤类材料的高效加工和利用,干果、树脂和鞣酸的综合加工工艺,森林生态活性物质,如活性碳的提炼和加工技术等。 ——森林养护技术:包括主要森林病虫害的检查、监控和预测技术,危害严重的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森林火灾防治的即时监控和有效灭火技术,以及酸雨对森林的影响研究及酸雨的预防技术等。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研究:包括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延续过程以及当前的状态和危险因素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技术,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监控、信息和评估系统。 3、加强高科技和基础应用科学的研究。 中国林业领域科技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林业基础应用科学和高科技的应用研究上,为现有林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新打下基础,加快林业领域实用技术的发展。 ——林业领域的高科技应用的研究:包括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检索方法应用到林木的基因改良研究和生产,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植物纤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GIS、GPS和MIS技术应用到森林资源的目录建立、监控和评估以及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控和评估,将生物技术应用到真菌生物杀除剂的生产,等等。 ——林业基础应用研究:包括主要树种的基因变异规律研究,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研究,森林健康状况和重大森林病虫害的动态规律研究,以及树体内、单体、种群以及群落等层次的森林生理和生态特征研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