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11-19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损失了45万大军。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一帮人马前来救援,加上秦昭襄王此刻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所以赵国得以捡回一条命。

长平之战虽赵国战败,四十万军队覆灭,但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实力犹存,再加上在三大将的带领下,竟险些中兴。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尚且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坑杀降卒绝其人口,赵国人究竟有多善战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日河北及山西一带,与燕国并肩于北境,都处在抵御外族的前线。而赵国自从推行胡服骑射以后,经济上国家更趋于游牧经济,政治上有胡人精英加入权利高层,推动了国家的文化和政策转变,使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国传播开来,所以后代常言燕赵之地多义士。

在经常为生存而作战的情况下,赵国从上至下都勇武善战。长平战败后,赵国与秦国长期就分地而争议不下,最终和谈破裂,秦国再次据全国之力破赵。

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这些人当中,多是未满十八的弱、幼,还有四十岁以上体力衰败的老、残;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在内的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赵国这次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上述的拼凑军队就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

这支赵国仅剩的男子组成的军队,面对秦国的三十万大军,坚守了两年。平原君四散家财鼓励士气,最后甚至连赵国的女子们都编制入伍,直到楚、魏两国援军到来,三国联军歼灭秦国三十万大军为止。国风尚武至此,赵国四十万精锐如果不杀,战国时代恐怕又还要延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结束。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白起在坑杀降卒以后还特地放人回去散布恐惧、震慑山东六国。当时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陷入巨大悲痛。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赵国居北,气候早霜,地域也影响了赵国人强韧的性格,故长平之战后却是哀而后勇。

邯郸之战持续两年,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秦军腊月攻城,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守城战的最高指挥平原君在城内散衣散食,大将军廉颇日夜督战,将士轮换守城、安排突袭,而突袭出去的精锐多一去不回。

再之后邯郸城内断粮,又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此时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往这里增兵五万,赵军援军粮草皆无,已是危急万分,却仍不屈抵抗。然而联军到来后,赵军却战力惊人,和援军一路反打追击,三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

赵人善战之神魂,是在北御匈奴、东拒悍燕、西敌强秦的磨炼中淬炼出来的。若非坚韧至此,怎么会在长平一败后敢于再战于四周之敌,还存在到战国最后?又怎会在国力一落千丈后仍然战绩如此可观?

屡战、善战、不惧战,是长平一战后白起惧赵人的原因,也是赵国日后能歼灭秦军和匈奴骑兵的原因——自古以来,破敌必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