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原下一个乡村执事先生的感慨 如今的葬礼再也没有以前隆重

 刘家书院 2019-11-20

安康看点2019/11/204:25白鹿原下一个乡村执事先生的感慨 如今的葬礼再也没有以前隆重了
安康看点2019/11/204:25


1

本家一个长辈,老了。

这是关中地区再平常不过的一场丧礼。平常到想要说说,竟不知从何说起。

音响时断时续播放的哀乐在白鹿原下灞河河川里飘荡,河道里苍白的芦苇荡又平添了更多的苍凉。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悲怆。村人们如此,客人们如此,主人也大抵如此。

一切都在主事先生的安排主持下,有条不紊地程序化进行着。

几十年了,主事先生还是那个主事先生,我四五岁的时候,是这个先生,我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这个先生。他已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但主事时喊出的各种礼词,依然中气充沛。

但他毕竟也有老去的一天。哪天,他不在了,谁又来为他主持一场丧礼?

程序好像也不像早先那么讲究。我记得小时候的丧礼,下葬前一晚,孝子要守通宵的灵,乐人也要吹唱整整一个晚上。

现在,前半夜迎完了来客,请完门中已故先人们的灵,基本就没有什么事,该歇的都歇了。

只有若干帮忙执事自发组织起来的麻将桌,会从天黑鏖战到天亮。

2



执事是前来帮忙的村邻。葬礼前几天请执事的程序还在,但已经不会安排太过具体的活计,因为本身没有多少活可干。

锅上厨上、搭棚安席、上菜上饭都有了专门的服务队,连锅碗瓢盆桌子板凳都是服务队自带。

省了很多事,同时也省掉了很多气氛。

早先,执事长会在请执事的场合分派每一个人的活计,谁谁谁和谁谁谁等负责借桌子板凳,谁谁谁和谁谁谁等负责借锅碗瓢盆盘,哪几个人负责搭棚,哪几个人负责担水。

连扯柴烧锅的都要安排妥当,锅上掌勺的必须是在外面的饭店食堂当厨师的,不管你所在的饭店食堂再忙,村上的红白事,一定得回来掌勺临时盘起的地雷灶。

如果老人在去世前已经箍好了墓,连打墓这个环节都没有了,只需要把之前箍好的墓挖开就行。

就这点活,很多时候也都是挖掘机代劳。

村子本来就不大,年轻人又多在外上班打工。所以,便出现了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给同龄人送葬的情形。

一边唏嘘着先走的同龄人,一边又开着越来越少的同龄人的玩笑——你啥时候死!

也有一部分三四十岁的壮年,都是在县城做小生意或者在西安打工上班的。如果没有这些中生代回来,别的事还好说,把棺材从灵堂抬到院子再抬上灵车,然后下葬到墓中,咋敢指望一帮六七十岁的老胳膊老腿。

在村里的时候,我十五岁开始当执事。现在,不管红白事的场合,已经很难看到三十岁以下的面孔。

村子再不像个村子,机械再取代了劳力,帮忙的传承,也得一代代传下去。

3

丧礼在新村举行,下葬则在老村村后尚未被完全征用的地里。

灵车拉着棺材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从新村驶往新村。这条双向四车道的路,本来是通往白鹿原民俗村的专用道,随着白鹿原民俗村的关闭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一整天几乎看不到几辆车驶过。

灵车和送葬的的人群走在这条寂寞的道路上,也不能给它带来多少短暂的喧嚣。



从村道到墓地有一小段路车开不过去,被称为小伙子们的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把棺材抬下车,架在两条长凳上用大绳和杠子绑好,棺罩罩上,喊一声一二三,起。

在起棺的同时,唢呐声起,鞭炮声响,倏忽间才有了些葬礼的悲怆。

一锨锨的土撂下,一个带点逶迤的坟堆挛起,一场葬礼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结束了。

三尺宽六尺长的墓穴,是人生的最后归宿。

4

墓地的周遭是曾经的庄稼地。这个长辈生前大部分时间靠饲养牲口拉犁种地养家糊口。

这一片地里曾经无数年无数次回响着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现在,他永远躺在自己劳作过的地方,地里却再也没有庄稼,也再没有拉犁的牲口。



现在的地里,已经全部栽上了白皮松核桃树等各种树。据说这些地以及老村,都将成为白鹿原四季花谷的征迁所在。被荒草淹没的树在等着赔偿,空荡荡的老村,也在等着赔偿。

在莫名其妙的等待中,地,显得更加的荒凉,村,也显得更加的荒凉。

一座新添的坟,被包围在荒凉之中。

坟堆上,插着一个花圈和五根丧棒。花圈很快会在今年的秋风中飘零,希望丧棒会在明年的春风中发芽,长成一棵棵的柳树。

5

葬礼后的饭桌上,和另外几个本家坐在一桌。这几个本家,是这位去世长辈兄长家的后人,几十年前便都随父在西安生活,甚少回村。

五辈之前,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现在,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却彼此不识,需要互相说起长辈的名字,才若有所思地恍然大悟。

也是,此生之前,谁知谁是谁。此生之后,谁又知谁是谁的谁。

1

本家一个长辈,老了。

这是关中地区再平常不过的一场丧礼。平常到想要说说,竟不知从何说起。

音响时断时续播放的哀乐在白鹿原下灞河河川里飘荡,河道里苍白的芦苇荡又平添了更多的苍凉。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悲怆。村人们如此,客人们如此,主人也大抵如此。

一切都在主事先生的安排主持下,有条不紊地程序化进行着。

几十年了,主事先生还是那个主事先生,我四五岁的时候,是这个先生,我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这个先生。他已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但主事时喊出的各种礼词,依然中气充沛。

但他毕竟也有老去的一天。哪天,他不在了,谁又来为他主持一场丧礼?

程序好像也不像早先那么讲究。我记得小时候的丧礼,下葬前一晚,孝子要守通宵的灵,乐人也要吹唱整整一个晚上。

现在,前半夜迎完了来客,请完门中已故先人们的灵,基本就没有什么事,该歇的都歇了。

只有若干帮忙执事自发组织起来的麻将桌,会从天黑鏖战到天亮。

2

执事是前来帮忙的村邻。葬礼前几天请执事的程序还在,但已经不会安排太过具体的活计,因为本身没有多少活可干。

锅上厨上、搭棚安席、上菜上饭都有了专门的服务队,连锅碗瓢盆桌子板凳都是服务队自带。

省了很多事,同时也省掉了很多气氛。

早先,执事长会在请执事的场合分派每一个人的活计,谁谁谁和谁谁谁等负责借桌子板凳,谁谁谁和谁谁谁等负责借锅碗瓢盆盘,哪几个人负责搭棚,哪几个人负责担水。

连扯柴烧锅的都要安排妥当,锅上掌勺的必须是在外面的饭店食堂当厨师的,不管你所在的饭店食堂再忙,村上的红白事,一定得回来掌勺临时盘起的地雷灶。

如果老人在去世前已经箍好了墓,连打墓这个环节都没有了,只需要把之前箍好的墓挖开就行。

就这点活,很多时候也都是挖掘机代劳。

村子本来就不大,年轻人又多在外上班打工。所以,便出现了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给同龄人送葬的情形。

一边唏嘘着先走的同龄人,一边又开着越来越少的同龄人的玩笑——你啥时候死!

也有一部分三四十岁的壮年,都是在县城做小生意或者在西安打工上班的。如果没有这些中生代回来,别的事还好说,把棺材从灵堂抬到院子再抬上灵车,然后下葬到墓中,咋敢指望一帮六七十岁的老胳膊老腿。

在村里的时候,我十五岁开始当执事。现在,不管红白事的场合,已经很难看到三十岁以下的面孔。

村子再不像个村子,机械再取代了劳力,帮忙的传承,也得一代代传下去。

3

丧礼在新村举行,下葬则在老村村后尚未被完全征用的地里。

灵车拉着棺材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从新村驶往新村。这条双向四车道的路,本来是通往白鹿原民俗村的专用道,随着白鹿原民俗村的关闭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一整天几乎看不到几辆车驶过。

灵车和送葬的的人群走在这条寂寞的道路上,也不能给它带来多少短暂的喧嚣。

从村道到墓地有一小段路车开不过去,被称为小伙子们的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把棺材抬下车,架在两条长凳上用大绳和杠子绑好,棺罩罩上,喊一声一二三,起。

在起棺的同时,唢呐声起,鞭炮声响,倏忽间才有了些葬礼的悲怆。

一锨锨的土撂下,一个带点逶迤的坟堆挛起,一场葬礼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结束了。

三尺宽六尺长的墓穴,是人生的最后归宿。

4

墓地的周遭是曾经的庄稼地。这个长辈生前大部分时间靠饲养牲口拉犁种地养家糊口。

这一片地里曾经无数年无数次回响着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现在,他永远躺在自己劳作过的地方,地里却再也没有庄稼,也再没有拉犁的牲口。

现在的地里,已经全部栽上了白皮松核桃树等各种树。据说这些地以及老村,都将成为白鹿原四季花谷的征迁所在。被荒草淹没的树在等着赔偿,空荡荡的老村,也在等着赔偿。

在莫名其妙的等待中,地,显得更加的荒凉,村,也显得更加的荒凉。

一座新添的坟,被包围在荒凉之中。

坟堆上,插着一个花圈和五根丧棒。花圈很快会在今年的秋风中飘零,希望丧棒会在明年的春风中发芽,长成一棵棵的柳树。

5

葬礼后的饭桌上,和另外几个本家坐在一桌。这几个本家,是这位去世长辈兄长家的后人,几十年前便都随父在西安生活,甚少回村。

五辈之前,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现在,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却彼此不识,需要互相说起长辈的名字,才若有所思地恍然大悟。

也是,此生之前,谁知谁是谁。此生之后,谁又知谁是谁的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