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亥随想

 潮大叔 2019-11-20

己亥随想

    己亥露月,再次遇见余映潮老师。

    这一年,余老师已过古稀,教学五十余年,著作等身,影响深远。而我,这一年,已近不惑,教学十四年,除了两篇还算拿得出手的论文,一点沾沾自喜的未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相处之道,所剩无几。

    引起我这番感慨的不是别人,正是余老师本人。

    犹记得,《精神的三间小屋》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娓娓道来课堂收获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极度不平静的。求学路上,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余映潮老师是国家级名师,投身语文教学五十余年,创新教学,笔耕不辍,矢志不渝。

    名师还是谁?是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是于永正、窦桂梅、李镇西、肖培东、王开东,当然,也是在身边触手可及的周老师。

     为何是他们?余映潮老师七十岁还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于漪老师有着6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著述,于永正老师在重病期间依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30篇教育故事……

    细想,也只能是他们。因为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语文教育事业,迸发着无尽的育人热情;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执念,对教材负责,对学生负责;因为他们,善于反思总结,提炼升华,出版著作,服务引领后学;因为他们,自知自律,不盲从,不固化思维,不因循守旧,独成一派。

    那我们是谁?若他们是启路明星,我们便是那微不足道的茫茫星海;若他们是天际志于飞往南溟展翅高飞的鲲鹏,我们便可能仅仅是那茫然前行的“蜩”与“学鸠”。

他们把语文教学当作伟大的事业,我们可能仅仅只是谋生的工作;他们对语文教学满腔热情,我们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多时随波;     他们创新教学,自成一派,我们可能只是东拼西凑,照搬挪用;他们研究教材,精化教案,我们可能只是偶尔精化,更多随性;他们立足学生,提升能力,我们可能大多时候只是选我们想选,教我们想教;他们著书立说,著作等身,我们可能只是为了职称勉强为之;他们抓住一切时间,语文教学研究是事业,也是娱乐,而我们可能教学之外为了娱乐放弃深入研究;他们抓住一切教育灵感,随时记录,及时升华,而我们可能当时感想萦怀,不抒不快,过后却仅仅只是过眼云烟,不复想起……

    最终,我们也只能是我们,他们也只能是他们。 

     我们,他们;他们,我们。

     早上,看到周老师分享的文章中,张桂凤老师感慨自己是迷茫了差不多七年后才开始努力,而我,是不是要感慨自己这十四年竟像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而回忆起来却好似空白一片。酷爱小说,花去了大把业余时间;闷头教学,点滴心得,总结全无;文本深研,只言片语,不成系统;教学方法,偶获“至宝”,却不能文字记录,一以贯之……

     很多时候,生活仿佛成了一场困局,就像最近几天,脑子中构思了无数本文,却因为公婆外出,无暇付诸文字,就像此刻,二宝在我怀里闹着,我只好单手打下这篇文字。生活总有无数个理由让你无暇或者不能轻松上阵,而我们要做的可能仅仅只是接受生活给予的无数个理由,然后,鼓足勇气,铆足精神,负重前行,就像此刻单手亦能为文。

    负重前行,我们可能著不成鸿篇巨著,但仍然可以记录下教学精华,以供日后随时翻捡修正,服务备课,服务教学;我们可能写不就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但仍然可以坚持为之,不断提升;我们可能无法篇篇精研文本,但仍然可以试着多次的细化研究,提升阅读和教研水平;我们可能无法常常以大课锻炼提升自己,但仍然可以以日常课堂为据点,精化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别人眼中和证书上的骨干教师,却仍然可以享受语文教学,“造福”学生……

     也许,奋斗一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不了他们,但至少,可以成为更好的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