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赵园是江南著名园林之一,与曾园一起合称“曾赵园”。在造园艺术上,它借虞山为景,以水为主体,景点环池而筑,参差错落,水光山色共一园,非常具有艺术特点。颇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座著名园林,我们对它的历史沿革、建造过程,却颇有些含糊其辞,难以找到详细的文献进行考证。一般只是简单的介绍它原为明万历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后于嘉庆、道光间为吴峻基所有,同治、光绪间又归赵烈文,门额“静圃”,俗称赵吾园。 这个遗憾在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出版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赵烈文原籍武进阳湖,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逝于光绪二十年(1894)。他留下的200多万字的《能静居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太平天国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因为有学者发现他曾在日记里精准地预言了清朝五十年后灭亡的全过程,而誉其为“天才般的预言家”。 也正是从《能静居日记》里,我们可以发现奠定了今日赵园基本格局的正是赵烈文,进而复原赵园长达二十二年,从选址至建造到完工的全过程。 一、一次郊游的意外收获从《能静居日记》中,可以发现赵园能够问世,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同治四年(1865),宦游多年的赵烈文动念想在常熟安家,“善刀而藏”。这一年七月起,其日记中出现了多次与朋友一起在常熟城里“相宅”的记载。最开始,赵烈文想买一所现成的宅子,但找来找去要么价格高昂,要么景致不佳,都没有特别中意的。而最终让他下定买地自盖决心的,则源于一次郊游时的意外发现。 八月二十日上午,赵烈文与朋友喝完茶后,一起到城南九万圩一带游玩。游玩中,他觉得该地临山傍水,“西山翼然如张翅”,全城无此胜境。更意外的是,他还看到了“荒土一片,南一大池”,有一老翁“持插其上”,正在售卖。赵烈文上去打听之后,得知这是吴氏的产业,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变卖。赵烈文当即与老翁约定了日子,进一步了解情况。 在这次意外地看到吴氏地块之前,赵烈文还在西庄看了一块空地,也颇为满意。但西庄地块的业主迟迟没有给他回音,而相反吴氏却很积极。三天之后,吴氏地块的业主吴宝书就拜访了赵烈文,告诉他准备出售的地块大小“约共四、五亩”,经过一番商谈,两人初步商定售价“百缗”——相当于一百两白银。 赵烈文很高兴,立即着手找中介、丈量地块、洽谈合同。八月二十五日,赵烈文约好中介,准备写购地的合同时,还出了一点小变故。他发现这块地不仅是“业主”吴宝书有份,而且吴的侄子吴善培和一个守寡的嫂嫂也有份。随后,他又得知这块地还有“王姓、杨姓、钱姓、席姓典产在内”,另有“仲翁氏、曾氏”也要购买。如此看来,这块地可谓是产权复杂,困难重重。 幸运的是,赵烈文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当地颇有声望,又找到了吴氏族人居中协调,最后与这块地有关联的各方都没有刁难他,赵烈文得以“赴地三面丈明”,顺利签订了契约。八月二十五日签订合同的这一天,赵烈文一直从凌晨忙到“二鼓”时分的深夜,才算一一料理清楚,松了一口气。 买房置业是人生大事,赵烈文从动念在常熟安家,开始四处看房,到最终花了“百缗”买地,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但从他八月二十日看中吴氏地块,到八月二十五日买定,前后只有五天,可谓速战速决。在连日看屋奔波中,他不由得在日记里感慨“腰背如折”,自己幼时不懂置业艰难,等到今日风雨飘摇,有了切身体验,才“识营巢之苦,为之盛叹。” 二、长达二十二年的精心建造从同治四年(1865)买地起,至光绪十二年(1886)赵园完工,其建造过程前后长达二十二年。赵烈文在这二十二年的建造过程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日记里有大量他风雨不辍,督促工人修筑围墙、安装窗户、种植花卉、挖池垒山的记载。为了给赵园增添景色,他甚至还多次奔赴苏州、常州等地购买奇花异草,亲手种植。 同治四年(1865)八月二十六日,合同签订定后的第二天,赵烈文就找来一个叫做陈二的木匠,丈量地面,绘制盖房子的图纸。究竟想要盖一所什么样的房子?赵烈文的初步打算是:楼房五间,平房四间,楼房的楼上藏书,楼下住人,平房则用来祭祀、会客。另外,他还打算将远在杭州的四姐一家人接来同住,所以又准备为他们在此盖平房五间。为了尽快启动施工,九月初一,他又委托朋友花二百八十缗,从一户姓严的人家买来了大批现成的木材。 建造过程很快,一个多月以后,十月二十五日,在外访友办事的赵烈文就接到常熟负责建赵园的朋友的来信,得知“新居已于十六日上梁”。十一月二十九日,他回到常熟,第一次看到了已经基本建设完毕的新居,“楼舍矗然,闬闳甚壮”。经过一番查点,已建造完成“楼上下十间,平屋十二间,楼下天井,围墙尚未成,西首沿河围墙未造”。此后接连数日,赵烈文在新居督促工人修筑围墙,安装门窗,并且买了三百株柳树种下。 十二月初三日,早上九点,赵烈文一家人“奉神主”、“安灶神、佛像”,“祀宅神、灶神、门神”,搬到了新宅。新宅新气象,接连多日,赵烈文心情极佳。十二月初七这一天,赵烈文第一次在新宅整理藏书,环顾书房,几案旁有清泉流过,笔砚之北虞山在望,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乐莫与俦矣”五个字。几天之后,常熟下雪,四姐过寿,赵烈文聚全家老少一起赏雪,“玉山如屏,郎照心目”,他又有了今夕何夕之感,认为生平玩雪,“今日为最”。 赵园的建造前后持续了二十二年,其规模是逐渐扩大的。同治七年(1868)正月,赵烈文又购买了新宅周边“朱、戈”等人家的产业,加盖亭台楼榭,进一步扩大了园子。至光绪六年(1880)赵园已经蔚为大观,这一年五月二十三日,赵烈文盘点之后,赵园已计有堂楼房室亭榭“八十馀间,北楼上下共十八间”。 光绪十二年(1886)九月二十八日,经历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建造,整个赵园终于“全园合龙完工”。此时,赵园规模已经高达“住宅及园中楼堂榭亭为屋一百二十间,走廊内外通共八十余间,石山两堆,大小桥六架,果树、花卉以千计”。曾以藏书丰富名动天下的天放楼,从日记中看,也在这一年的六月二十八日建成,漆饰完毕悬榜则在是年九月初三日。 赵园合龙完工之日,赵烈文回首长达二十二年的建造过程,深感“力薄身孱,每云此生不能副愿”,竟然能在有生之年一举成功,全家老少都高兴异常,妻子还亲手制作了米圆,“合家食之,以庆斯喜”。另外,颇为有趣的是,赵园建造完工后,为了贴补开支,赵烈文还曾将园子对外开放。光绪十三年正月初二,是赵园首次对外开放,只要出钱四十枚,就可以进园参观,一时游人颇盛。 三、动荡年代里数易其主赵烈文仕途不显,最高只做到了直隶州知州。光绪元年(1875),他主动结束了宦海生涯,退居常熟。在常熟,除了偶尔外出访友寄情山水之外,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赵园。他的生活很逍遥,从日记中看主要就是建造赵园、读书著述、研究金石碑帖。他还接连娶了两个妾,一个叫“大俞”,一个叫“小俞”。两个妾都非常漂亮,一个“清逾秋月”,一个“丽胜春葩”。尤其是“小俞”,光艳照人,嫁给他时只有十七岁。娶亲那一天,合家数十人夹道聚观,莫不啧啧称艳。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年代里,财富烟消云散的过程更快。虽然赵烈文提前50年预测大清灭亡,被后人誉为“天才般的预言家”,但他大概没有料到自己花了二十多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园会那么快地易入他手。早在光绪六年(1880),赵园规模初具之时,赵烈文就希望居住者要“念创业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几永之,以保守之,岂不美哉。”光绪十二年(1886),赵园建设将毕之际,他似乎也有了一些不祥的感觉,觉得“家况日落”,二十年建造已经“力为之疲,神为之瘁”。 光绪二十年(1894)赵烈文去世后,家境迅速衰落,藏书也被陆续变卖。民国初年,赵园被巨富盛宣怀购得,盛又将其舍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此时上距赵烈文去世还不到二十年。新中国成立后,赵园与相邻的曾园一起,先后由常熟县师范学校、苏州地区师范学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使用,后又移交至常熟市政府,直至今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园林。据说,1931年,赵烈文女婿邓邦述曾策杖重游故地,于赵园黛语楼下兀坐移时,看到物是人非,书去楼空,邓邦述不觉感慨万端,凄然而归。 而记载了赵园整个建造过程的五十四册《能静居日记》也是命途多舛。抗抗战时期,赵烈文的子孙困局孤岛上海,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将日记稿本以三百块出售。该日记辗转于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直至1964年,才在台湾首次得以全貌出版问世,轰动学术界,普罗大众也才有机缘从中一窥赵园的前世今生。 |
|
来自: 昵称55735976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