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常识21-为什么“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

 m361b 2023-02-06 发布于山东

既然“药食同源”,是不是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是中药?

当然不是,所谓的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运用中医理论评价一下病人的体质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情况,是偏向了哪一侧,偏了多少。如果一个人的体质有-7分的寒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用+7分的热性药物去平衡。

所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才是中药,即使是一把土,一摄灰,或者西方传过来的香料,都算是中药。“用药如用兵”,通过君臣佐使,可以把简单的几味药用得活灵活现,出奇制胜。就如同棋子,下棋高手会运用得奥妙无穷,但是在不懂棋的人眼里,只是些无用的小木块。

曾经有人提议“废医存药”,即不要中医理论,光保留中医材,这就相当于不要棋谱,光留下棋子

生病的人,都是身体出现偏性的人,要纠正人体的偏性,就要用相对立的偏性的药物。偏性越大的,越能纠正人体的疾病状态。

 “凡是药都有毒性,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2016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的一番话,惊倒了会场上许多人。随后触动了舆论敏感的神经,引来叫骂声一片。

王承德委员当然不是随便说的,人体生了病,从中医角度讲,就是阴、阳、虚、实、寒、热偏了,这时就需要用相对应的一些药物去纠正。酸的要中碱来中和,寒的要用热来纠正。"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尚书·说命》),意思是服药后不出现眩晕溃乱,就不能治疗严重的疾病。要想治愈厥疾,就要冒着副作用大的风险,副作用大,往往正作用也大。

甘草、大枣倒是温和,没有毒性,但不能做为主药治病。属中庸之辈,要治疗还需要有个性的药物。有个词语是“矫枉过正”,这不是贬义词,意思是说要纠正一个事情,必须要偏向另一侧。如纠正酸中毒,要用碱性药物,用中性的白开水怎么行?

阴寒体质的人有一个临床表现就是遇到一件事,首先想到其阴寒负面的影响,总想着别人要害自己,浅薄的舆论绑架了科学,浮躁的快餐式的评论代替了思考。王委员不小心触及了这样一批人。

药物的“毒性”是相对而言的。再平和的药物,如果提高浓度,或用量过大,都可能有害。“毒”的本意就是“浓聚”的意思。如“太阳光很毒”,“眼光很毒”。

药物的毒性就与浓度有关,蛇毒稀释后就可以治病;所有的药物,只要浓度太高,剂量过大,都会对人体有毒性。喝水多还会水中毒,吸纯氧很可能氧中毒。

野生的山参浓聚了天地的精气,药性足,也就是“毒性”大。人工养殖的就差远了。许多大棚里的中药材都是如此。

所以“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只有这样的药物能轻松纠正人体的偏性。前提是要有正确的中医理论的指导,千万别用错了方向。而毒性低的药,算不上好药,往往治不死人,也治不好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19.7.2 .

齐鲁呼吸王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