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你的投资思维做一次体检

 青甲天下 2019-11-22

感冒的时候,如果看到一只股票在大跌而决定抛售,背后的原因是对其走势做了充分研究,还是被当下欠佳的身体及精神状态所左右?

如果某只股票的亏损已经达到30%,那么投资者应该继续观望等待反弹,还是即使承受损失也要马上止损?

如果一只基金已经带来15%的回报,而且走势仍然良好,在宏观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先卖出以锁定收益,还是继续持有?

每个投资者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类似上面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就不是一个个完美的数字模型。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是否就一定有更好的答案?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外界情境的干扰,凭直觉反应,将理性抛诸脑后,陷入行为偏差的陷阱。比如说,上周五轮到我去接小家伙放学,回家路上路过一家超市在做“生鲜全场6折”限时促销,我本来已经在网上下单了不少生鲜水果,没有打算去逛超市,结果看到诱人的折扣,还是没忍住带着小家伙冲了进去。到现在,家里的冰箱塞到爆。这个例子就是我在商家塑造的限时优惠情境下,没有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导致的冲动购物。

同样,在投资决策中,也存在一系列易犯的“偏差行为”。面对阴晴不定的市场环境和波动起伏的资产价格,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世界顶尖的投资专家,都很难时刻保持心态稳定,不免会受到情绪、习惯等因素的干扰,作出非理性决策,轻则导致错失良机,重则造成大小不一的损失。

为了研究情绪对投资专家的影响,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因素,贝莱德邀请了行为经济学家Emily Haisley加入我们的团队。拥有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学位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的Emily曾为谷歌、麦肯锡、PNC银行甚至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提供过咨询服务,可谓是美剧《Billions》里Wendy一般的存在。

在向Emily交流学习了几番后,我决定跟大家分享分享投资者身上最常见的几种偏差行为。这个系列会分为3期分享给大家,今天是第一期,感谢捧场。

1. 即时满足偏差

←向左滑动快速了解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斯坦福的教授们通过测试600多名小朋友,发现仅有1/3的孩子在大人离开后,能忍住不吃掉桌上的棉花糖从而获得额外奖励。在这个实验里,人的“即时满足”本能遭到毫不留情的揭露:
具体到投资理财中,受到即时满足偏差的影响,大多数投资者都急于求成:他们往往会低估资产的长线收益,不断寻找短线交易机会,稍有盈利便迅速套现,因此忽视或者放弃了长远的投资回报。

2. 损失厌恶

←向左滑动快速了解
不知道大家在面对衣柜里的旧衣物时,是否有过同样的经历:你明明知道这些衣服不会再穿,却对它们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留恋感,舍不得扔掉;矛盾的是,如果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了款式完全相同的新衣服,你断不会掏出钱包。
这其实体现了我们的“损失厌恶”倾向,我们不愿意把旧衣服扔掉,是因为比起获得一件同样的衣服,我们会觉得扔掉自己拥有的衣服所损失的价值更大。对丧失感的恐惧,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
具体到投资市场来看,假如现在有一个投资方案,有50%概率为你带来5%的年收益,还有50%概率不产生任何回报,你是否会接受它?应该大部分人都不会回避这个选择,因为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损失。但如果方案变成了有50%概率获得15%的年收益,同时有50%概率会损失10%的本金,你还会选择这个方案吗?不必猜也能想到,即使后一种方案的潜在收益远高于前者,其风险也会触发大部分人的损失厌恶倾向,让你心生迟疑。

此外,人们的自身经历和社会大环境也会影响损失厌恶的程度,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大萧条婴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长大的投资者,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极度厌恶风险的倾向。最近还有个有趣的研究指出,通过得知美联储官员的出生年份,计算他们一生中经历过多少次大规模通货膨胀,便可以预测他们会持有鹰派还是鸽派立场。

长期炒股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很多人在遭遇股票亏损时,反而迟迟不愿将其抛售,最终被“套牢”,遭受更深刻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呢?从下图可以看到,我们的大脑对损失的感知更为敏感且深刻,同量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正效用的两倍。举个栗子,假设你持仓的股票亏损了5%,那么你因此感受到的痛苦的情绪强烈程度,会是这只股票盈利5%时带来的快乐的情绪烈度的两倍,甚至更多。


“处置效应”乍一看似乎与损失厌恶倾向相矛盾,但事实上却是损失厌恶情绪的另一种表现:由于我们天生害怕挫败感,在亏钱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减少损失,而是逃避痛苦、后悔等各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显然,如果你购买了某一表现不佳的股票,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及时抛售止损,但你却很可能会一直持有,因为你不希望承认损失,不希望感受到亏钱的痛苦。
值得庆幸的是,处置效应一般是最先被克服的投资偏差行为,因为随着投资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将会越来越勇于正视、接受自己的错误,从而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将损失最小化。

3. 生理机能的影响

←向左滑动快速了解

上文我们提到的三种投资偏差行为,背后都有直接的心理成因。但其实,


有时候,投资者对某一交易或投资理念缺乏信心,可能仅仅是因为身体比较疲惫,或者情绪比较沮丧,而不是因为观察到公司的基本面有变化。
因此,有意识地观察自身的身体状态也成为了投资者们的必修课之一。贝莱德行为金融学团队收集和分析基金经理的睡眠时长、健康状况、精神压力等数据,了解更多基金经理们的身心状态和投资决策的关系。

如果投资者知道自己的状态不是最好的,或许可以先听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尽量在做决策之前保持冷静。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投资,能让我们离自己的财务目标更近一步,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感。而要想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则需要我们在变化的市场中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正视自己的偏差并及时规避错误。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在投资决策中容易出现的偏差行为,帮助大家避免“踩雷”,敬请期待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